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56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夏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 公元前21世纪前期B. 公元前21世纪后期C. 公元前20世纪前期D. 公元前20世纪后期【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比如本题时间“公元前2070年”就是公元纪年法。世纪纪年法: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2070年应该表述为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公元前2070年是公元前21世纪前期,故A项正确,B错误;公元前2070年应该

2、是公元前21世纪,不是公元前20世纪,排除C和D。故选A。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A. 功绩B. 品德C. 血缘关系D. 才能【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姬姓独占五十三人”表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根据标准是血缘关系,项正确。题干强调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作为分封标准,与功绩、品德、才能无关,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3.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梁启超认为A. 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B. 宗法制度影响至今

3、C. 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D. 宗族比国家更重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说明了梁启超认为宗法制度影响至今,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在周代以前就有起源,故A项错误;家族不是政权组织,故C项错误;“家齐而后国治”指出了家族的重要性,但是国家比家族更为重要,故D项错误。4.“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

4、宗法家庭的扩大,B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家国同构”,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5.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了加强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A. 禅让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内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为郡县制,选项B正确;禅让制、内阁制不属于地方行政管理

5、制度,排除A、D;行省制开始于元朝,排除C。【点睛】基础题,解题关键是对秦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准确记忆。6.汉朝严禁郡县人口流亡诸侯国,即便是以婚姻嫁娶方式也不行。诸侯国人到郡县引诱人口和刺探情报等行为,处罚是死刑中最为残忍的磔刑。据此说明汉朝A. 禁止人口流动B. 严控民间婚姻C. 实施严酷法律D. 强化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两个机构属于平行关系。材料中禁止两个区域人口的相互往来,主要是防止地方叛乱,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中是严禁郡县人口流亡诸侯国,排除A;材料中措施是防止郡县和诸侯国之间的婚姻串通,排除B;材料中的主旨不是说明法律的严酷,排

6、除C。故选D。7.汉初,根据军功大小选任官吏,“吏多军功”;但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这一改变旨在A. 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权B. 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C. 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 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答案】B【解析】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人事任免权归皇帝,排除A;由材料“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这有利于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制度问题,排除C;材料反映汉代选任官吏的规则变化,并非突出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D排除。8.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

7、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9.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

8、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 秦汉时期的九卿B. 隔唐的门下省C. 宋初的中书门下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

9、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10.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答案】A【解析】明朝的“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

10、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1.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

11、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

12、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2.南京条约签订后,时任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清廷A.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C.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 固守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中国官员认为中国皇帝不应该与英王平起平坐,显然缺乏近代外交中国家首领会晤中平等的观念,故B正确;材料体现出的是华夷观念,不是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固守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故选B。13.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

13、“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4.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

14、主要体现在它提出了A. 保护小农经济的主张B. 实现产品公有的设想C.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 实行平均分配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C项正确;ABD项只符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15.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强占了中国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这些赔款,是当时中国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甲午战争A. 开启列强勒索中国赔款的恶例B. 延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D. 致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答案】B【解析】

15、【详解】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导致中国近代化发展缺少资金,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故B正确;开启列强勒索中国赔款的恶例是南京条约,排除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C;台湾在1945年曾经回归祖国,排除D。故选B。16.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B. 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C. 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D.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答

16、案】A【解析】材料“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说明了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正确;抗战期间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B错误;C不符合材料“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易误选B,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走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17.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

17、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A. 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B. 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C.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 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材料中的信息,既强调了学生的先锋作用,也肯定了商业团体及工人的作用,A项只能体现部分信息,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民族意识的发展程度,C项错误;材料揭示了五四运动多个阶层和力量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

18、国运动,D项符合题意。故选D。18.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是我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党的某次会议重大影响的论述。该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八七会议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红船劈波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故A项正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和中共七大都与“红船”无关,故BCD项排除。【点睛】“红船劈波行”是关键信息。19.中共二大党章规定,在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应该设立基层

19、党组织,而国民党一大党章规定其基层党组织设置在乡镇层级。由此可知,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A. 更重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B. 更重视开展革命武装斗争C. 更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D. 更善于开展城市工人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将根基扎在最基层的群众之中,更有利于直接组织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国共两党自身的党组织建设情况,与建立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共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两者开展城市

20、工人运动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1915年后,广大知识分子普遍厌恶政治,成立的许多社团都规定不谈政治。1924年后则再次出现了参政热潮。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B. 国民革命道路得到认同C.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推动D. 北洋军阀统治基本上被推翻【答案】B【解析】【详解】1924年知乎民众参政热潮的提高,主要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启了国民大革命,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1915年,五四运动后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俄国十月革命才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始,不符合题意,排除C;北洋军阀统治基本上被推翻是1927年,排除D。故选B。21

21、. “吴佩孚的势力被歼灭于两湖,孙传劳的五省联军也被打败,最近张作霖又在河南败绩。”上述革命成果的取得是在A. 国民革命时期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北伐主要斗争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重要的革命成果,故A项正确;B项是1927-1937年,排除;C项是1931-1945年,排除;D项是1945-1949年,排除。22.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树起红旗。”在此,毛泽东A. 强调中

22、共独立领导革命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 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D. 开始反思十月革命的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927年8月20日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树起红旗。”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此时是大革命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故A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B错误;据所学可知,八七会议后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C错误;开始反思十月革命的道路是

23、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退到文家市,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D与材料不符。23.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 转嫁战争负担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 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A选项错

24、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军的经济侵略24.1933年起,故宫文物从北平迁往上海,1936年运往南京,1937年运往四川和贵州,1947年从重庆运往南京。故宫文物的迁移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国A.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革命斗争策略的调整D. 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33-1947年间故宫文物的迁移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25、变化,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革命斗争策略的调整,故C项排除;中国社会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故D项错误。25.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反击英国军舰擅闯长江的事件发生后,港督葛量洪密告英国政府,坚信毛泽东只要想夺香港,英军无还手之力。9月,英国在香港增兵达到4个旅。10月17日林彪的第4野战军打到深圳河北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但当时新中国并没有将香港收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 和平统一成为新生政权首要选择B. 英国增兵后新中国失去军事优势C. 新中国尚未认识到香港的重要性D. 香港维持现状符合当时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人民

26、解放军之所以当时没有趁机收复香港,因为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直接收复香港,英美国家必将插手,很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战争。因此从维护新中国政权的角度,香港维持现状符合当时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需要,故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和平统一的外交方针是运用,排除A;没有收复香港,并不是因为英国增兵后新中国失去军事优势,排除B;新中国已经认识到香港回归的重要性,排除C。故选D。26.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指出:“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

27、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卷八十三材料二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予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中央

28、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概括陕甘宁边区的廉政措施,并简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答案】(1)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承袭秦制。(2)制定法规,奖惩分明。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抗日阶层)拥护支持;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廉政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解析】【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一“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可知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关系:依据秦朝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可知汉代是承袭秦制。(2)措施:依据材

29、料二“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可知制定法规;依据材料二“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可知奖惩分明。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中廉政措施和所学从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以及巩固了统一战线回答。现实意义: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廉政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反腐倡廉作用回答。27.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

30、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

31、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决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需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与。(3)原因: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出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4)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回答。(2)依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机构以及决策方式回答即可。 (3)依据材料三“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的信息归纳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