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文本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本文的内容是:描写康桥宁静、恬美的景色,表达诗人依恋、惆怅的心情。本文的特点是:语言上运用三个“轻轻的”、“心头荡漾”“满载一船星辉”等词句表现细腻之美和新奇之美 ;情感上运用“轻轻”“悄悄”等词表现眷恋之美和伤感之美;意境上运用“金柳”“青荇”等意象表现宁静之美和空灵之美;结构上,开头和结尾呼应圆合,主体部分组织严谨,表现流畅之美和浑然之美;本诗诗节匀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色彩匀调,表现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建筑美等表达“诗人对康桥依恋、惆怅的情感”的写法。高
2、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结构等已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离别的惆怅伤感之情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目标阐述】(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能说出诗歌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2.能解释诗歌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3.能阐述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和美感(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能感受诗人对康桥宁静、恬美景色的欣赏与喜爱。2.能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对离别的淡淡惆怅
3、。(四)教学重点:能说出诗歌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五)教学难点:能解释诗歌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走近“康桥”【教师导语】同学们,说起离别,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场景?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古诗中写到离别时总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多情自古伤离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等,这些作品在写到离别时或凄惨或悲壮今天我们要走近的诗歌也是写离别,可是这首诗中的离别与这些都大不相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告别的不是友人,而是一个地点康桥。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徐志
4、摩是如何与康桥告别的。【设计意图】通过情感激趣和古诗句唤起学生关于离别的记忆,导入新课学习。二、初读感知,一览“康桥”【环节任务】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2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形成最佳答案。【教师评介】教师抽点一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之后根据情况随机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这首诗写了康桥宁静、恬美的景色和诗人依恋、惆怅的心情。三、精读细品,赏析“康桥”【环节任务】学生以探究性阅读的方式细读课文,从教师所列举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七个精彩之处中选择两个,展开细致的研读和深入的赏析。选择要求:
5、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赏析要求:准确、细腻、深入、新颖。时间20分钟左右。根据要求,学生选择的主题一般应包括语言美、结构美和建筑美。每人独立完成研习欣赏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评判、互相完善。【教师评介】教师抽点小组代表发言,根据情况随机说说将自己的赏析心得(重点为前五种“美”的介绍):(一)语言美:第1节,用三个“轻轻的”表达自己的“来”“去”和“招手”,渲染告别的宁静,自然和谐,读来无累赘重复之感。第2节,把“金柳”比喻成“新娘”,新颖又独特。“波光里的艳影”在“心头荡漾”充分表达了自己身处其中被深深感染和陶醉的情状。第3节,写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既写出自由活力
6、,也写出对“我”的执意和欢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乍看惊人,再看感人,充满诗的激情和诗人的浪漫。第4节,写潭下“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组合,既写出了潭水的恬静,也表达了诗人曾经的美好理想和追求。第5节,用“满载一船星辉”的虚拟组合营造浪漫美好的情境。第6节,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虚为实,以响衬静,表达“别离”的孤独感和凄凉感。第7节,与第1节首尾呼应,用“悄悄”呼应开头的“轻轻”,重复中有变化;更妙的是结尾“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新奇独特,妙然天成,令人回味不尽。(二)情感美: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温柔细腻的情感,诗人不愿惊动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
7、静与和谐。第2节写河畔金柳的艳影在心头荡漾,表达自己的陶醉和赞美的心情。第3节写自己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水草,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爱恋之情。第4节写潭中彩虹似的梦,表达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怀恋之情。第5节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达兴奋自豪的心情。第6节表达沉默的伤感和惆怅的心情。第7节以“悄悄”这一温柔、轻松而又怅然的感情为全诗作结。(三)意境美:本诗美在宁静和空灵。诗人告别康桥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夕阳中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一潭,静静的,悄悄的,祥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离愁也是淡淡的,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四)结
8、构美:有两个体现。一是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圆合;二是主体部分的严谨组织:先是三个横向组合的画面:“金柳”“青荇”“一潭”,后是纵向的线性排列:先承前接过“梦”字,开始下句:“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接着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然后引出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个结构自然流畅,浑然一体。(五)建筑美:诗节匀称,句式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美感。(六)音乐美:一是韵脚严整;二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三是回环往复,首尾呼应。(七)绘画美:本诗用词讲究色
9、彩,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画面想象。四、自主提问,探究“康桥”【环节任务】学生略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要求: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有本探究,有效探究。时间:8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评判、互相完善。介绍时用这样的句式:我提出的问题是:我探究后的基本理解是:【教师评介】教师抽点一个小组代表进行介绍,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全班现场探究:这首诗开头的“轻轻”和结尾的“悄悄”能不能互换?为什么?首尾两段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这样写效果到底好不好?为什么?教师
10、的基本理解:不能互换。理由一:第2段开始,可以看到诗人眼前的康桥非常恬美,静悄悄的,诗人要走了,自然也要“悄悄”的,不能破坏那份宁静。理由二:“悄悄”包含了前面的“轻轻”,“悄悄”肯定是以“轻轻”为前提的,是前面“轻轻”的升华。理由三:诗人走时谁也不知道,“悄悄”还包括心情上的孤寂感。收尾两联语意相似,节奏相同,这样写效果好,因为起到了强化作用,一是强化了宁静恬美的氛围,二是强化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同时因为最后一段比第一段的离别之情进了一层,在轻松潇洒“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同时,惆怅失落的感情也跟着多了一层。五、知人论世,透视“康桥”【教师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
11、人、散文家。1910年如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父亲愿望,赴美学习银行学。但到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父亲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12月起,在学灯小说月报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并提名成立“新月社”。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蔡元培在挽联的
12、上半句称他说:“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他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六、总结启示,回味“康桥”【环节任务】学生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启示,着重回答这首诗为什么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要求准确、全面、深刻;时间3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评判、相互完善。【教师总结】教师抽点同学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基本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这首诗之所以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感情真挚,有淡淡的伤感,有深深的依恋;二是语言优美,细腻又新颖,给人美感和新鲜感;三是内容怀旧,表达的是对逝去的美好往事的怀恋,而这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 虚实、动静金柳 恬静空灵 寻梦荡漾 呼 应 星辉青荇 眷恋惆怅 放歌比喻、拟人 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