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点态度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内容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命题各选项往往以文本重要信息为依据进行推理,作出某种结论或预测某种趋向。考生常因不明选项推理依据与推理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失分,所以解答此题需要格外慎重。一、巧识观点表述“7大逻辑关系”逻辑关系1选项用“是”“则”“就”“应”直言判断选项用“判断句”的方式表述,句中有“是”“就是”“则”“应”等表判定的词语。这种表述形式,在逻辑学上,称为直言判断,是对思维对象和性质判断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判定。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常见的表述形式。对这类表述,要看文中有无直接关系,表述的逻辑是否严密。1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2020全国卷,T
2、3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原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分析答案该选项从“直言判断”角度命题。原文第一句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礼”,有其伦理性的一面;第二句“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说明中国古代的“礼”也有其制度化的一面。由此,选项推出“是二者的结合”,完全正确。逻辑关系2选项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
3、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2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2018全国卷,T3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
4、”的出发点。分析答案该选项从“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述”角度命题。前半部分是假设情况,后半部分是对文本内容正确与否的推断。从文本内容看,“逐渐过渡”说法错误,原文论述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总是无法分离的,不存在时间上的过渡。故选项表述错误。逻辑关系3选项用条件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条件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
5、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3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2017全国卷,T3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原文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分析答案选项采用“只有才”的条件关系复句表述。选项有两层意思,“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可“实现”“代际共享”,“实现”“代际共享”是“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实现代际共享是就代际公平而言的,而代际公平的目标要求“每个人都控制
6、碳足迹”。符合原文意思,选项表述正确。逻辑关系4选项用目的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目的关系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4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2020全国卷,T3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原文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
7、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分析答案该选项从“用目的关系的复句表述”角度命题。原文虽然提及“编选体例”,但突出的是不同选本的不同体例形式,没有突出“变迁史”。且单读古文观止,在没有与其他选本比较的情况下,也无法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选项推断过度,故选项错误。逻辑关系5选项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由此可见”“因此”“所以”等因果关系的连词来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
8、本意思。5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2019全国卷,T3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原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分析答案结合原文,根据选项中“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的“因”,可以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精”的“果”,但不能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的“果”,原文中也没有“少”的信息,表述强加因果关系。故选项错误。逻辑关系6选项用表时态的词语表述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
9、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根据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6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2020全国卷,T3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原文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分析答案该选项从“用表
10、时态的词语表述”角度命题。原文说“这些研究所探求的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也就是选项中“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故选项正确。逻辑关系7选项用转折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但”“却”等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梳理整合,尤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7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2018全国卷,T3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原文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分析答案该选项从“
11、转折关系的复句表述”角度设误。原文中只是说“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而选项表述为“但无助于”,表述绝对化。故选项错误。二、立足文本,合理推断结论正误观点推断题的选项用复句形式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因此,关注选项的表述形式,立足文本,依托常理,对于推断结论正误十分重要。落实关键能力解答观点态度题“3方法”1找准观点,看清态度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找出文章中牵涉到的其他人的观点,明确引用材料倾向;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2厘清层次,分清关系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各层次之间关系,看清文章的论证手法,这些都是推断分析的前提
12、;观点是如何得出,某一论据论证是为哪一观点服务的,这些都是推断的依据。3发掘暗示,注意表述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把握观点陈述句中的句间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命题人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句间关系发生了改变,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规范答题思路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
13、重要的理论课题。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对
14、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仅在变,也在常;不仅在新创,也在守望。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
15、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写作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而张定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近年也深入中国历史的腹地,去重新阐释中国复杂的文化精神。这种从中国表情到历史化的中国精神的对照和辩证,无疑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16、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无论是时代之新变还是中国之辽阔,都决定了其催生的经验必有驳杂含混及尚未获得充分理性观照的特点。因此,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述发生在当下时代、当下中国的故事,而是要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表情和来来往往的中国经验中由偶然抵达必然,有机地融合偶然与必然,从而提炼、捕捉和定格真正具有内在性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摘编自陈培浩“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变”和“新创”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B身处新时代,人们容易
17、认识到文学“新创”的重要性,但对于民族文化的“守望”可能会有所忽略。C如果能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D只有像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作品那样书写中国传统,才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尝试解答_解题思维第一步:找准观点,看清态度文章针对文学创作如何认识“新时代”的内涵和如何处理好“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论。作者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只是提出了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厘清层次,分清关系(1)文章第段是引论部分,提出了本文论述的中心是:文学应如何认识新时代的“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2)文
18、章的第段是本论部分,共分三层:第一层(第段):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层(第段):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第三层(第段):要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第三步:发掘暗示,注意表述选项逻辑关系细比对,辨正误A项“就是”判断句。“变”和“新创”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的说法有误,“中国精神”才是“定海神针”。偷换概念。B项“可能会”表示或然性。原文“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与选项意思一致。C项“如果就”假设关系。原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
19、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选项条件与结果倒置。D项“只有才”条件关系。原文“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写作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选项表述绝对。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
20、,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
21、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宏气度。敦煌
22、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
23、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删改)(观点态度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敦煌,各种宗教都大体和睦相处,表现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包容并蓄。B敦煌曲子词属于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没有关系。C因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敦煌壁画更显珍贵。D我们进行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古代敦煌的经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BB项,推断过度。根据原文表述,“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可见尽管对敦煌俗文学跟传世文人诗文抄本做了明确区分,但是没有提及两者之间存没存在关联,只是说一类属于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也有可能曲子词是有些文人士大夫的非正统的俗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