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7 ,大小:455KB ,
资源ID:485361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536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课件(湖南专用):专题三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0课时 客观题.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课件(湖南专用):专题三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0课时 客观题.ppt

1、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课件(湖南专用):专题三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10课时 客观题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考情分析 近三年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年份文本范围考查内容考查角度2009科技伦理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科学反对他自己节选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2.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3.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0人文理论志愿精神与行动1.筛选整合信息。2.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2011娱乐文化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1.理解重要概念。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3.分析作者在文

2、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特点1.论述类、实用类文章的阅读侧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总体难度不大。2题型方面。采用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2009年为3道选择题,2010与2011为2道选择1道主观题。主观题考查更加注重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分值比重大(6分)。3选材方面。论述类文章的选材新颖,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基本上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或成果。十分关注时事热点,如城市发展文化、娱乐明星文化、日本核泄漏事故等,但更多的是关注传统文化,如中国文化、文艺理论、美学理论、时间文化、建筑学等。所选的文章有权威性、大众性、文学性。当然,关注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趋势。命题特点4考

3、查重难点。命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理解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观点态度等,考查的着重点落在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词语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应当是2012年设题的重点。难点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及内容的概括。2012年的高考,论述类试题命制是有延续性的,也会有所变化。复习时,教师应选择文体特征鲜明,见解独到,立论精辟,语言规范,品位高雅,蕴含深刻的文化、人文价值,或材料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实际、出自名家之手、论述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的命题材料,特别是设计的训练试题,要能侧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概括

4、作者观点态度等基本能力。第10课时 客观题 典例导练 1 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另一方面,更关键之点是,有了电视,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

5、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了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当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明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既然明星不一定要扮演某一个角色,明星的门槛就大大降低,明星的大门洞然敞开。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这种流行趣味不是由哪一位才趣卓著的人物独自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通过明星自觉和不自觉的配合,共同创造的。这就是

6、当代电子文化的特征。当代文化的辉煌是工业文明的辉煌,是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辉煌,而这些辉煌的替身或者说集合点就是明星。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当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

7、定要上电视节目,也用不着资格审查就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

8、(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1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的生产,变得周期更短,速度更快。B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C电视娱乐节目使明星大众化,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D影像电子文化进入家庭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充当明星。【解析】B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只需扮演自身,不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错误。原文第二段中“有了电视,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这些句子都是说“不一定”,而并不是如选项B所说的“只需不需

9、要”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功的电影明星凭借天赋和种种机缘,可以缩短其成长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B明星的门槛降低,与明星培育的成本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C创造流行趣味,要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要明星配合,明星则可成为这种趣味的代表。D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解析】C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错误,原文第一段中说“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B项,“主要原因在于”错误,强加因果。C项,可根据第三段的内容概括

10、与理解。D项,“只要必定成为明星”错误,太绝对化了,不合逻辑,原文第四段是“就有成功的可能”。3.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6分)答:_【答案】有了电视,明星生产的条件大大改变,明星的门槛大大降低,大众可直接参与明星的生产,自己当明星,并且影像电子文化与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文主要比较了电影明星与电视(视频)明星的不同。作者认为培育电影明星的成本是昂贵的,过程是漫长的。相对而言,电视产生以后,特别是有了网络,明星的生产的条件与门槛都发生了变化。文章的第二、三

11、、四段着重论述这种变化,把各段中作者相关的观点概括出来即可。2 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

12、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

13、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专题三 典例导练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

14、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4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B文

15、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解析】A 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B.前一句答题区间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答题区间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答题区间在第5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

16、在时间上连接起来”。应该是“不可逆时间”即“时间的线性模式”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连接起来的。选项说法不当。D.答题区间在第6段,选项中说“都可以找到对应”,“都”过于绝对,没有依据;原文没讲“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注意与选文的对比阅读,寻找其中的异同。特别要注意命题者设置的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陷阱。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

17、教最早提出的观点。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解析】B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答题区间在第4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精读原文,是做题的不二法门,并注意细节上的对比。6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

18、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理解能力。D.“钟表的旋转”说明时间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是循环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看选择项的表述和原文表达意义的差异。解题技巧(一)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

19、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点拨提升(二)具备两种心态1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2仔细。科技文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做好选项和原材料的比较工作,

20、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三)把握三个重点1明确对象。论述类文章阅读,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首先要从整体上入手把握文章;然后再结合试题要求,找出答题有效信息区域内的内容:有时候是某一处的几句话,有时候是一段,有时候是分散在全文中的几处,这都要求考生能明确对象。2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思路了。3把握中心

21、。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着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这样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四)遵守四字方针1筛。论述类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有的题目是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

22、”“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以假当真。2带。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带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对应句(一般情况下即前面所列的关键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看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3比。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

23、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将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是否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选项的选项,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4除。排除干扰项,识破选项陷阱,验证答案。解答科技文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要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或强加因果、本末倒置或源流倒置、夸

24、大其辞或范围失当、答非所问或曲解原意。明确八种设误点(设题陷阱)(一)夸大或缩小事实(范围)。故意以部分代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如“真题演练”2011江西卷第1题D项说“都可以找到对应”,这其中的“都”夸大事实,过于绝对,没有依据。(二)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把没有某个意思说成了有某个意思。如“真题演练”2011江西卷第1题B项,把原文中“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改说成“在基础上形成的”,就与原文“直截了当”相矛盾。易错提示(三)暗中更改,偷换概念。故意用其他概念置换原文中的概念,或混淆概念间的关系。如“真题演练”2011江西卷第1题C项,将原文

25、中“不可逆时间”即“时间的线性模式”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连接起来偷换成“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四)以偏概全,超前肯定(推断)。故意把原文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做出的分析、认识、评价、判断等用全称的词(都、一概、绝对等)来概括,或将一些展望、推断、没有做出的结论变成一种现实。(五)违背认知,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和未然。故意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打乱逻辑顺序,或者故意改变时间,即把将发生的(“或然”)判断为一定发生的(“必然”)、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者相反。如“真题演练”2011广东卷第5题D项说“美的问题并不复杂”,而文中第三段中苏格拉底与

26、希庇阿斯探讨的结果是“美是难的”,而且从全文的叙述来看,都说明美的问题不简单,这是故意违背认知规律。(六)错位嫁接组合,颠倒(或重设)句间关系。故意把两个时段的研究和事实杂糅在一起、嫁接到一块儿;或者在因果(或条件等)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或条件等)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或者把这种关系说成是那种关系。(七)言此与言彼,主要与次要。故意混淆原文的此处意思与彼处意思,或者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混淆。如“真题演练”2011广东卷第4题A项说“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这属于混淆了原文的意思,还“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八)善于采用“删”(删除原文的状语

27、、定语、补语,改变原意)、“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换说法,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点,断章取义)、“凑”(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的方式设误。如“真题演练”2011广东卷第4题E项说“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这显然是将倒数第二段的“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内容随意改变。例如: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

28、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

29、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

30、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解题示例:(1)精读全文,理清文章

31、思路。文章思路:可以利用秸秆资源;秸秆气化炉的使用;利用生物能源发电;用秸秆制液态燃料;农村生物能源前景;(2)审题干,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错误的一项。本题让选“符合文意”的一项。(3)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文句。(4)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和原文信息是否相符。A【定位选项的对应句】滤清器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对照选项和对应句】“柴草燃烧产生的灰分少于原煤”是不是“滤清器研制使然”?【判定选项表述对错】错B【定位选项的对应句】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

32、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对照选项和对应句】“一种实现零的突破”是不是意味“两种都取得重要突破”?【判定选项表述对错】错C【定位选项的对应句】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基本不含硫,很清洁”是不是“利于环保”?【判定选项表述对错】对D【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具有广阔前景”是不是表明“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判定选项表述对错】错(5)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最后综合四个选项作

33、出选择答案:C。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进化生物学家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研究或多或少地与两个不能比较的领域相连:一个是信息领域,一个是物质领域。你可以将种种星系与灰尘粒子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有质量、电荷以及长宽等尺寸;但你不能这样比较信息和物质,信息没有质量、电荷或毫米尺寸的长短。同样,物质世界也没有比特单位,你不能度量多少黄金有多少比特;这儿没有冗余量、失真度或任何其他我们用来描述信息的符号。缺少共用的符号使物质和信息两个领域互相独立、彼此隔离,只能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讨论问题。新题精练 基因是信息包,而不是实体。DNA分子碱基对构成的式样指定了基因的成分。但DNA分子只是媒介,不是

34、信息。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对于理清进化思想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在生物学领域,当你在谈论基因、基因型和基因库这类事情时,你就是在谈论信息,而不是现实存在的物体,它们是两种模式。你可以把堂吉诃德当成一叠印有墨迹的纸,但你能把它制成光盘、磁带,把它变成让盲人听到的声波。不管这本书(的内容)进入何种媒介,它总是同一本书,同一种信息。这对于文化领域中的任何事都是一样的真理。它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媒介中记录,但不论它记在何种介质中,它包含的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信息总是相同的。很明显,在文化的进化中,咖啡杯或桌子这样的概念是能持续存在的,而咖啡杯和桌子却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信息持续存在的结果而一再出现,告诉人们

35、怎样制造咖啡杯和桌子。在生物学中有同样的方式:手脚鼻子和其他部分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形成手脚鼻子的遗传构造的结果而反复出现。这就是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信息。显然,正是由于信息的这种生理表现,我们才得以了解信息。不弄清信息与物质间的区别,就不能驱散在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上的迷雾。例如,将基因与个体相比较,来讨论选择的层次是不合适的:从“个体”方面讲,你指的是物质实体;而从“基因”方面讲,你指的是信息包。我们谈的应该是“基因”和“基因型”。你必须在这两个主要领域内看待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意识到你在做什么。选择层面的对照应该保持在同一个领域内。弄清了领域的区别后,要确定层次了,而你却发现在

36、这两个主要领域里,进化选择的层次并没有完全对应。一般规律下,如果我们只注意有性生殖种群,那么,信息(也称载码)领域里只有两个可能的选择层次:基因和基因库。自然选择可以在同一个种群中作用在不同的基因上;也可以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在不同的基因库上。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能产生有趣效果的进化因素。另一方面,在物质领域,自然选择可以在个体的层次上起作用,即不同的个体或某一群个体,后者指昆虫群落或家族,不管该家族是否是分化后的群落。这些个体暂时聚集的群落导致了所谓的“特征群选择”,以及不同种群间的自然选择的产生。这就是不同的基因库之间的自然选择的物理基础。但是,在这个层次之下,同一个种群之间的内部竞争,在载码

37、领域并没有相对应的细化的层次。昆虫群落间竞争中的种种重大事件都记录在基因的层次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澄清两大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摘编自美国约翰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基因是信息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因不是现实存在的某些物体,不同于具有媒介性质的DNA分子。B基因包含生物形成遗传构造的结果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信息。C基因中信息的持续与文化领域中信息的记录和持续具有相同的原理。D基因就是指选择层次上的“基因型”,并不是强调复制重要性的物质。【解析】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括的含义。“基因”与“基因型”有联系,但

38、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星系与灰尘粒子虽然没有冗余量、失真度等符号,但都有质量、电荷及长宽等尺寸,都属于物质范畴,可以作比较研究。B在生物领域,过去的进化思想不够清晰,是因为生物学家不能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研究讨论的模式发生了错误。C把堂吉诃德制成光盘、磁带,或者变成能让盲人听到的声波,只是记录的媒介不同,其中能持续的信息是一样的。D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选择可在同一个有性生殖种群中作用于不同的基因,也可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库。【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研究讨论的模式发生了错误”,属于曲解文意。3下列对原文中作

39、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缺少共用的符号,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互相独立、彼此隔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是生物学家的研究范围。B生物学的基因与物质实体有着本质区别,它承载生物的遗传结构等信息,同时通过生理表现的形式复制各种信息。C在物质和信息这两个主要领域中,自然选择层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是曾经笼罩在进化选择的层次问题上的迷雾。D对研究生物进化来说,澄清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前提,尤为重要。【解析】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综合能力。A.第一段只是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没有“不是生物学家的研究范围”方面的信息。B.“通过生

40、理表现的形式复制各种信息”错。D.“前提”的说法属于臆断,没有根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新旧秩序交替的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正在朝着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从这一现实出发,荀子提出了社会控制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性恶决定了人们有共同的追求和无限的欲望,而财物又是有限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冲突和争斗。因此,他认为必须对人恶的本性加以控制。“礼”是荀学中的核心字眼。在荀子看来,“礼”正是起源于人性恶的判断,其目的就是调节人的欲望与有限财物间的矛盾。在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中,“礼”具有全面的社会控制功能和广泛的辐射面。“

41、礼”既是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为政治国的纲要根本。“礼”是个人修养的道德规范。荀子反复论述要培养君子人格,他倡导从君主到普通老百姓都应遵守忠孝信义的道德规范,君主修身是为了树立道德之威,成为臣民之表率;百姓修身则是为了“治达”“和节”、举止优雅。“礼”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社会成员在交往中都要遵循礼义准则。首先,要用“礼”来确定人伦关系;其次,人们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礼义;此外,人们在祭祀、养生等具体事宜中也应当遵循“礼”的准则。“礼”是为政治国的根本,“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将礼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荀子从狭义的社会控制角度提出了“法”这一社会控

42、制手段。也就是说,他只是将法作为礼的补充手段来对社会越轨者实施惩罚和重新教育。荀子认为,法起源于礼之后,作用于礼所不能的范围。人类最初是用道德教化调节自身行为,随着“私”的观念增强,阶级、国家出现,才出现了法律政令。他认为当礼义不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或人们的行为违反礼义要求时,才能用到法。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荀子对“法”在社会控制领域中的运用形成了三点主张。其一,“法”并非万能。每个国家都存在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法令制度,也有使国家动乱的法令制度。有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必能治理好国家的法。其二,工“明德慎罚”。荀子在“王道”和“霸道”之间,是主张王道的。因此,荀子在提出“礼”与“刑”是治国纲领的同时

43、,主张“明德慎罚”。其三,在法与人的关系上,荀子更重视人的作用。荀子以“礼”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用“法”作为制约社会越轨行为的制度性手段,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社会控制模式。其最终目的则是形成良性的社会运行秩序,即所谓“至平”。何谓“至平”?“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解读荀子的理想社会,有这样的特点:统治者要有道德之威,实行德治;各个群体的相应欲望分别得到满足;各个群体各安其事、各负其责,井然有序。(节选自2011年4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目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44、是(3分)()A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对人恶的本性加以控制。B通过“礼”来调解人的欲望与有限的社会财物间的矛盾。C“法”作为社会控制思想的制度手段,作用于“礼”所不能的范围。D社会控制思想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良性的社会秩序。【解析】A 这句所说的是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的原因,其目的是调节有限的财物与人们有共同的追求和无限的欲望二者之间的矛盾。5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法”起源于“礼”之后,是随着“私”的观念增强,阶级、国家出现之后才出现的。B“法”作为“礼”的补充手段,说明“法”的社会控制作用远逊于“礼”的作用。C当礼义不能调节人们行为或者人们的行

45、为违反礼义要求时才能用到“法”。D“礼”与“法”二者缺一不可,要想治理好国家,还要明德慎罚。【解析】B“说明法的社会控制作用远逊于礼的作用”一句系无中生有。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战国末期,新旧秩序交替,荀子从诸侯割据局面向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新局面逐渐转化这一现实出发,提出了社会控制思想。B“礼”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确定人伦关系,约束人们的举止行为,祭祀、养生等具体事宜遵礼而行,因而荀子将礼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C法令制度可以使国家得以治理也可能使国家动乱;有治理好国家的法,但是没有一定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所以法不是万能的。D荀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至平”,统治者既实行德治又要有法律的威严,各个群体的相应欲望分别得到满足,各个群体各安其事、各负其责。【解析】A B项无因果关系,荀子认为将礼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是第三段的三个方面;C项偷梁换柱,原文是“有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必能治理好国家的法”;D项不合逻辑,是“道德之威”,不是“法律之威”,“既又”也不合文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