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课件(大纲版):专题七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七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七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考情分析 专题七 考情分析 2011年高考社科文考查一览表试卷文题或出处类别题型 题量分值四川卷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自然选择题39分重庆卷介绍“niiu”报纸39分江西卷柯文尼、海菲尔德文化时间39分辽宁卷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39分全国卷叶郎说意境社会39分天津卷发展中国文化39分课标卷金开诚诗经39分山东卷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39分专题七 考情分析 试卷文题或出处类别题型题量分值北京卷生物能源自然选择
2、题简答题118分浙江卷核技术思考219分湖北卷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社会3112分广东卷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2216分福建卷张曙光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129分湖南卷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2112分江苏卷鲁迅捧与挖简答题318分专题七 考情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从2011年高考考查的情况来看,本考点是必考内容,所以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本考点的练习。2已经打破纯选择题的格式。本考点的考查,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未免显得单调乏味、僵化死板,参照2011年湖北卷、北京卷、广东卷、福建卷、浙江卷、湖南卷的考查格式,2012年高考考查题型很有可能出现变化,也很可能会出现选择题和简答题并存的局面。所以必
3、须要多训练选择题,又要兼顾简答题的混合题型。专题七 考情分析 3多关注社会科学文,兼顾自然科学文。根据往年的,特别是2011年的本考点考查情况看,全国卷往往多选择社会科学文来考查,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必须侧重训练社会科学文,当然,也一定要兼顾自然科学文的训练。4选文会紧跟时代步伐。高考命题时,选文不会选取那些很陈旧、过时的文章来读来考,一般都会紧跟时代步伐,选择比较新的文章,如2011年浙江卷的核技术思考,就是最新的事件,所以在训练时应多关注时文。2012年高考,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命题样式稳定,应以本省的题型训练为重点。选择题加简答题的考查模式应该注意,但本省的考查形式如有变化,一般
4、会提前通知。专题七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2011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
5、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专题七 真题演练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
6、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专题七 真题演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7、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境)专题七 真题演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
8、谈了。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专题七 真题演练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筛选文中信息”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没有因果关系。专题七 真题演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
9、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专题七 真题演练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筛选文中信息”的相关内容。文中相关内容是“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10、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而是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专题七 真题演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专题七 真题演练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
11、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解析】C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C项中显然不能反过来推断“杜甫是妙王维是工”,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并不“逼真”。专题七 真题演练 2 2011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专题七 真题演练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
12、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1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素来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专题七 真题演练“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
13、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时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专题七 真题演练“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
14、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专题七 真题演练 4下列有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解析】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
15、语的含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二段说“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C项“和”后添加“公司”才正确。此项张冠李戴。此类试题可分三步走: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出它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比较题干和选项,看选项是否答非所问;比较选项与对应句,看意思是否完全吻合。专题七 真题演练 5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C它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
16、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专题七 真题演练【解析】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定向筛选。根据原文第四段“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B项范围失当,在“发行量”前添加“隐性”才正确。定向筛选解答的思路是:理解题意,明确筛选方向和标准;抓住关键词,锁定信息源;仔细比对,掘隐辨伪。此类试题的命题者往往通过以下方式设置“陷阱”:无中生有、答非所问、曲解原文、偷换概念、源流颠倒、以偏概全、范围失当、混淆已然和未然(或肯定否定、特称全称、或然必然等)。专题七 真题演练 6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17、()A“niiu”让报纸从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B“niiu”在短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C“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容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专题七 真题演练 【解析】D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推断题的关键是看原文中是否暗含了推断的意思。A项无中生有,“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原文找不到依据。B项以偏概全
18、,仅凭“远超预期”就断定“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过于绝对化了。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而不是“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推断是根据原文提供的显性信息,进行符合原材料事理、情理的推测。推断要了解必要的逻辑推理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推断要防止绝对化、随意化、曲解原文等错误。专题七 真题演练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的文章。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考生尤其是文史类考生对此类考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其
19、实,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专题七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一、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二、具备两种心态1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专题七 技法点拨 2仔细。科技文
20、阅读所设的题目虽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做好选项和原材料的比较工作,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三、遵守四字方针1筛。科技文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有的题目是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以假当真。专题七
21、技法点拨 2带。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题支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题肢所涉及的信息带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对应句(一般情况下即前面所列的关键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看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专题七 技法点拨 3比。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题支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题支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那么就要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
22、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将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是否变为了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题支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题支,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专题七 技法点拨 4除。排除干扰项,识破选项陷阱,验证答案。解答科技文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要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或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本末倒置或源流倒置、夸大其词或范围失当、答非所问或曲解原义。专题七 技法点拨
23、四、明确五个步骤1精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现代文阅读有多种方式。假期读读小说,是消闲阅读;随手翻翻晚报,是浏览阅读这些生活中的“泛读”,低于高考考查的阅读方式;读物理书、历史书,是专业阅读;学语文课文、红学研究,是治学中的“研读”,高于高考考查的阅读方式。高考语文考查的方式,介于二者之间,人们习惯称为“信息阅读”,或称作“精读”。这里说的“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目的。专题七 技
24、法点拨 2审题干,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错误的一项,然后比较选项和题干,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它却不是在回答题干所问的问题。(符合或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题和推断题可省略此步)3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文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4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和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专题七 技法点拨 5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
25、定选项的正误。专题七 技法点拨 2011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专题七 技法点拨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适用。
26、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专题七 技法点拨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专题七 技法点拨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
27、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专题七 技法点拨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
28、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C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专题七 技法点拨(1)精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思路:可能利用秸秆资源。秸秆气化炉的使用。利用生物能源发电。用秸秆制液态燃料。农村生物能源前景。(2)审题干,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错误的一项。本题让选符合文意的一项。(3)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文句。(4)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和原文信息是否相符。专题七 技法点拨 A【定位选项的对应句】滤清器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
29、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对照选项和对应句】“柴草燃烧产生的灰分少于原煤”是不是“滤清器研制使然”?【判定选项表述对错】错专题七 技法点拨 B【定位选项的对应句】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对照选项和对应句】“一种实现零的突破”是不是意味“两种都取得重要突破”?【判定选项表述对错】错C【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基本不含硫,很清洁”。【对照选
30、项和对应句】“基本不含硫,很清洁”是不是“利于环保”?【判定选项表述对错】对专题七 技法点拨 D【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具有广阔前景”是不是表明“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判定选项表述对错】错(5)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最后综合四个选项作出选择答案:C。专题七 技法点拨 五、牢记十大易错点解答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综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文阅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将选项的干扰点基本都设置在如下十大“雷区”上。1部分与整体。命题
31、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2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专题七 技法点拨 3或然与必然。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4先期与后期。命题者在事物产生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
32、“先期和后期”。5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专题七 技法点拨 6原因与结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2011年全国卷第5题的B选项(见本专题的“真题演练”第1题)。7言此与言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8言多与言少。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少的事物表述成多的事物,或将多的事物表述成少
33、的事物。如2011年重庆卷第5题的C选项(见本专题的“真题演练”第4题)原文第二段说“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C项却说成“由订户自己印刷”,很明显将原文的内容说少了而改变了句意。专题七 技法点拨 9客观与夸大。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2011年全国卷第2题的A选项中的“十分漂亮”不能等于原文的“非常完美”,没有尊重阅读材料中表述的客观性。10有据与凭空。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如2011年重庆卷第7题的A选项(见本专题的“真题演练”第6题)属于典型的无中生有。专题七 技法点拨
3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韩振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在科学把握文化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找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专题七 新题精练 新题精练 文化软实力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强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而且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等“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
35、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的同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任务。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专题七 新题精练 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指的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以既有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离
36、开文化传统、割断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吸纳。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专题七 新题精练 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以自信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专题七 新题精练 增强文化凝聚力。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文化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37、,要把13亿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必须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当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我们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使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尤其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感染力,进而增强凝聚力。专题七 新题精练 提高文化传播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谁的文化就能广为流传。文化传播力已成为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要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
38、,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应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重大作用。在提高文化传播力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提升文化的国际传播力。目前,许多外国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仍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而对我国现代文化了解不多。这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我们应善于运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推动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中国文化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选自2011年01月18日人民日报)专题七 新题精练 1下列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
39、实力”一样,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B是一个国家影响他国的重要媒介,是当今国际间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C是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等软实力的综合力量。D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专题七 新题精练【解析】D 发展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而不能说是关键因素。专题七 新题精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发展文化生产力,就要在全盘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B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多种多样,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就应增强文化凝聚力。C时
40、代的发展要求文化产品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现代科技手段也为增强文化表现力提供了条件。D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文化传播能力的强度决定了文化流传的广度,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应作为我们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专题七 新题精练【解析】A 发展文化生产力应该是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而不是全盘继承。专题七 新题精练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文化观念的束缚,还要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B中华文化要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就要加强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C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作用巨
41、大,要想赢得国际文化竞争中的主动权,就要占据互联网的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D要改变外国人对我们现代文化认知落后的现状,就要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中国文化的作品。【解析】C 文中只是说要重视互联网的影响和作用,并没有说要占据主导地位。专题七 新题精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没有沙漠,地球会更好吗?沙漠常常被视为环境恶化的产物,但实际上,沙漠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一分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沙漠不见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是该长长地松口气了?没那么简单,新的问题会出现。树木虽然优点很多,比如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还可以降低噪音,但是有的时候并不是很
42、可爱。它们在捕获和吸收阳光的同时,还会将热量传输到空气中,以便自身降温,但这样会使得地面温度升高。树木本身虽然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抵消掉向空气中散发的热量,可是整个过程极为缓慢,要花数十年的时间。专题七 新题精练 由于有了沙漠,整个过程就不会这样拖拉,因为它反射阳光的能力较强,有助于散热,可以起到很快降温的作用。不仅如此,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能大量反射掉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大约能抵消掉因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专题七 新题精练 而沙漠在地球上湿气的交换中也充当了重要角色。此外,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酸雨。如果没有沙尘暴带来的碱性沙尘的中和,
43、中国北方将和南方一样多酸雨。沙尘暴还会给很多地方带去养分,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有许多的养料成分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而沙尘暴却可以把细小却饱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热带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专题七 新题精练 没有沙漠,最先郁闷的一定是考古学家。沙漠气候虽然干燥,却历来是考古学家的乐园,因为他们在那里可以找到很多文物和化石。如果秘鲁沙漠的新鲸类化石未被发现,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史前还存在着可以吃须鲸的巨鲸。我
44、们也不能了解恐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更不用说深刻地探究恐龙大灭绝之谜了。地质学家一定也同样郁闷。位于非洲纳米比亚西部的纳米比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它形成于5000多万年前,保留着很多古老动物和植物的化石,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地质学家了解了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可以说是一个地质学的图书馆。专题七 新题精练 世界上的石油大都在沙漠地带,不仅石油,有些矿物也产在如沙漠这样的干燥地区。盐滩上有很多水蒸发之后留在表面的矿物质,如石膏、盐等。从硼砂和其他硼酸盐中提炼出来的硼,是制造玻璃、陶瓷、农业化学制品、软水剂和西药的一种基本成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塞尔斯湖是个著名的干盐湖,那里已出产的
45、矿物就价值10亿多美元。云母、黏土等非金属物质也出现在干燥地区。时代倡导低碳经济,沙漠盛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而只有森林的地球会让它们都变成星际神话。总之一句话,如果地球上只有森林,我们将损失一大批潜力资源。(选自科学博览2011年4月版,有删改)专题七 新题精练 4下列关于“如果没有沙漠,地球上将会出现的问题”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地球表面散热降温的时间将会延长。B相当多的地方出现酸雨的频率将会增加。C考古学家将失去很多找到文物和化石的机会。D地质学家无法了解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解析】D“无法了解地形地貌的变迁和动植物的进化”与文意不符,原文说的是“在很大程度上的进
46、化”。专题七 新题精练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为了给自己降温,必然会释放热量,以致地面温度上升。B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够为地球降温,但其速度远远比不上沙漠降温的速度那么快。C地球上所有肥沃土壤的养分都来自沙漠的沙尘,如夏威夷群岛和亚马孙热带雨林。D失去了沙漠,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就会大量流失,低碳经济就可能成为泡影。【解析】C“地球上所有肥沃土壤的养分都来自沙漠的沙尘”的说法过于绝对。专题七 新题精练 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沙漠是维持地球生态循环的功勋之臣,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故人类以后再不必治理沙尘暴了。B人们可以合理运用科学手段有意识地利用沙尘暴反射阳光、抵消热量的特点,为环保作出有益之举。C沙漠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化石,说明沙漠在史前有可能是遍布动植物的绿地,或是一望无际的海洋。D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人类在寻找、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时,将会更多地把战略眼光瞄向沙漠。【解析】A“人类以后再不必治理沙尘暴了”的推断缺乏依据且不合情理。专题七 新题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