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447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考点突破》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单元评估(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2014年新题及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评估检测(十)第十一单元(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这主要是由于()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2.(2014武汉调研)1930年,巴黎每日新闻报发表社论,如果“美国佬们”通过“斯姆特霍利法案”,设立关税障碍,“那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进行报复,而这就意味着战争”。这篇

2、社论主要反映了()A.法国反对罗斯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B.法国反对胡佛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C.贸易自由化加剧了世界贸易的紧张局势D.法国与美国加紧争夺国际市场3.下列选项与罗斯福新政相吻合的思想主张是()A.“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条件”B.“我们(政府)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平衡”C.“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是最可怕的事情”D.“只要大企业得到繁荣,失业者最终也会得到好处”4.(2014南通海门一诊)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

3、施的。”“这些措施”指的是()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A.B.C.D.5.(2013南京调研)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魔力”是指()A.自由放任B.国家干预C.科技进步D.知识经济6.“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

4、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政治浪潮”主要包括()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增加政府的公共开支A.B.C.D.7.(2014南通海门一诊)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这表明他()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8.苏俄实行粮食税后,革命领导人托洛茨基这样说:“由于俄国经济落后,眼下不能用集中的计划来裁夺和调整经济生活。于是向市

5、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在托洛茨基的解释中,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本质上是()A.基本一致B.彼此对立C.相互补充D.因果相扣9.(2014南通海门一诊)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0.(2014扬州高三期中)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

6、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1.(2013南京盐城一模)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

7、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12.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1976-1989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89社会总产值4.23.21.8国民收入4.33.21.0劳动生产率3.33.1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二、非选择题(本

8、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

9、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代推动西欧国家不断完善社

10、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因素。并概括同一时期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西欧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1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6分)14.(2014南通海门一诊)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

11、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未来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

12、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

13、夫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0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就业机会大为降低,故出现希望女性从事家庭事务以腾出工作岗位,故选B。2.【解题提示】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1930年”及材料信息分析。1930年是胡佛主政时期。【解析】选B。由时间信息结合材料“美国佬们设立关税障碍报复”可知,在经济危机影响下,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遭到法国的反对。3.【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的手段

14、是国家干预经济,其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B正确。【加固训练】1933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A.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A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农业政策与题意不符。4.【解析】选C。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

15、确掌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复兴工业或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3)调整农业政策: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可见,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实际做法相反,故选C。5.【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使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出现“滞胀”,发展放缓,故选B。A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C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D出现在20世纪90年

16、代。6.【解析】选A。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这个“新的政治浪潮”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应是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此只有是错误的,应是政府减少开支。7.【解析】选D。引文表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能够应对战争,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极大认可,D正确。材料没有反思该政策存在的问题,A错误;也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必要,B错误;而这一途径是不正确的,C错误。8.【解析】选A。由“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得出是请“市场”帮帮“计划”的忙,显然托洛茨基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利用市场来逐步实现计划。对

17、立则不能帮忙,B错误。相互补充,材料未见计划帮市场,C错误。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A。【加固训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A.新经济政策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形式B.新经济政策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C.新经济政策加重了工人和农民的负担而曾遭反对D.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解析】选D。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说明保尔的剖析认识到了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18、渡的新形式,故选D。9.【解析】选C。本题以大萧条时期苏联大量进口西方国家机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利用西方大萧条时期,大量进口机器,以发展本国工业。故答案选择C。主观上,社会主义苏联不会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渡过危机,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是1918年到1921年,B错误。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为1939年到1945年,D错误。10.【解析】选C。从背景来看,当时苏联受到帝国主义包围,面临战争威胁,并非“冷战”威胁,A正确,C错误。斯大林模式付出

19、的代价之一就是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毁灭了超级大国,B、D观点正确。故答案为C。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1973年”的时间信息及题干材料,可知是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故A有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C有误。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加固训练】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

20、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D。本题要抓住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即斯大林模式的体制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因此,虽有一定的成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A、B、C说法错误。12.【解析】选A。回答本题可对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执政时间作一了解。赫鲁晓夫在1953年至1964年间执政;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至1982年间执政;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间是1985年至1991年。分析简表结合所学,本题B、C、D说法正确,而A错误,赫鲁晓夫在1

21、953年至1964年间执政,与本题简表时间段无关。13.【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保体系的积极作用,然后运用和调动所学知识,联系该时期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首先根据福利制度的意义,说明实行福利制度的必然性;其次是福利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说明了实行福利制度要立足于经济发展,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等。答案:(1)多种因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资产阶级统治;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各国加大了社会福利保障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贫困人群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流行。(8分)重

22、大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4分)(2)原因:高福利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高福利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高福利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高福利是导致经济“滞胀”的因素之一。(8分)(3)启示: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以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防止社会惰性。(6分)14.【解析】第(1)题,第一问可概括为四个弱:轻工业、农业,农民,地方和企业,人民生活;第二问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第(2)题,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

23、第(3)题,结合“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改革工业方面措施的相同点,即给企业一定的权利,物质利益刺激的积极性。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答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5分)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分)(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8分)(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4分)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