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融会(五)信息文明的拓展二战后当今世界(1945年21世纪初)从1945年至今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
2、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一、冷战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美苏的战略相互对立,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必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产生重大的分歧与对抗。然而两极格局下美苏实力均势,决定双方很难发生大规模战争,这样冷战便成为两极格局中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抗的主要形式。其实,冷战格局就是美苏两极格局。1美苏对峙的地区、形式主要表现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
3、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对峙形式双方在欧洲地区的对峙主要采取了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在亚洲的对峙则表现为从政治对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装较量,在美洲地区更直接地发生武装对抗下的摩擦。对峙影响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2美苏争霸苏联的对外政策中也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美苏争霸成为
4、冷战的核心内容。(1)第一阶段(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美国占优。在缓和方面:1955 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 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在紧张方面:1961 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2)第二阶段(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苏攻美守。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
5、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 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 年从越南撤军,1979 年同中国建交。(3)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
6、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3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1)美国庞大的军费开支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二战后初期形成的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2)苏联把东欧看做是自己与美国争霸的势力范围,不仅对东欧各国加以政治上的控制,双方经济关系也不平等。东欧在摆脱斯大林模式束缚的同时,开展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3)亚、非、拉地区国家持续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殖民体系基本瓦解,第三世界国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4)中国奉行
7、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世界影响逐渐增加。(5)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以两极格局为基础的美苏争霸难以为继,开始了整体世界发展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局面被打破,苏联虽然解体,但美国并没有形成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历史上,国际关系格局都是在战争结束后形成的,可以说是政治、军事斗争的产物,战后格局和利益分配完全由战争胜负决定。然而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解体,新的国际关系处于成长变化
8、之中。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原因(1)苏联实行的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长期的争霸世界和军备扩张严重削弱了其经济实力。(3)官僚体制、独断专行、缺乏民主败坏了党的形象,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导致人民普遍不满。(4)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解体1990年,苏共中央决定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影响 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崩溃。2冷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9、由于冷战结束,美苏争霸造成的威胁世界安全的战争危险不复存在,世界局势总体上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但是,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之中,使得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冷战结束以后,各国纷纷关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新格局和世界新秩序。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1(2016永州一模)“我的这一建议是: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我们同意这样做并同意在联合国宣布这一承诺。您的代表则必须发表一个声明,大意是就美国而言,考虑到苏联的忧虑和关心,将从土耳其撤出类似的武器。我们可就双方何时将其付诸实施达成
10、一项协议”其中的“我”“您”分别是()A斯大林 杜鲁门 B赫鲁晓夫 杜鲁门C赫鲁晓夫 肯尼迪 D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解析:1962年,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据材料“美国苏联”“我们同意从古巴撤走那些您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可知是古巴导弹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其中的“我”是赫鲁晓夫,其中的“您”是肯尼迪,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2016郑州一模)戴高乐1958年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之后,要求与美、英一起参与北约的决策,但遭到拒绝。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这导致了()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两极格局开始
11、解体C多极化的趋势正式形成 D北约退出政治舞台解析: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法国宣布退出北约”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答案:A 3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解析:
12、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项正确。答案:B 4(2016信阳一模)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B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C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D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解析:材料提到美国成不了“警察、银行家、道德家”,并且探讨了美国成不了的原因是因为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
13、拥有偿债能力、自身清白”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故C项正确。答案: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行列之中。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二、现代化基本模式的扩大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扩大和改革二战后,亚洲和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初期,照搬苏联模式,一般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14、,在东欧引起了社会动荡和苏联改革。1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扩大扩大原因(1)在亚洲和东欧地区,在本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壮大了力量,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2)战争后期苏联军队进入东欧,支持所在国的共产党,这也是东欧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在东欧、亚洲建立,并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照搬了斯大林模式,消灭旧的土地所有制,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配全国的资源。暴露问题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运用国家权力盲目追求高速度
15、、高积累,难以满足人民提高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政治上的集权破坏了民主与法制,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得不到保证。2苏联三次经济改革(1)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2)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则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在战后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的方法缓解私人资本主义
16、阶级无法解决的矛盾,使得生产关系较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了相对成熟时期。1973年,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达国家结束了长达20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经济“滞胀”时期。1模式调整主要表现国家干预在不同国家,国家干预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有:制订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实行企业国有化、国家采购、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节经济、实行福利政策等。同时,各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垄断加以限制,保证竞争。企业调整(1)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管理人员专门从事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的分散有利于现代企业所需大量资金的筹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干预和第
17、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第一位。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2经济“滞胀”特点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滞胀”的发生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各国应对指导思想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主张逐渐受到重视。供应学派不反对国家干预,但主张通过鼓励投资、增加供应,创造出需求。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和经济活动发生波动的根本原因,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科技投入各国政府还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推
18、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兴起。三、整体世界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关系的相对稳定推动了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特别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方面。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科技革命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同时,经济区域化也在迅猛发展。1战后整体世界和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加快,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6%,资本流动增加,1973
19、年跨国公司达9 471家,1972年资本输出国对外投资总额达3 450亿美元。国际组织国际组织迅猛发展。为了适应整体世界发展的需要,战后以联合国的建立为开端,在协调国家之间关系、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分别在稳定汇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世界贸易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经济走出了自发阶段,向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区域合作地理位置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由于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在经济上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合作的优势,加强竞争能力,在政治上消除内部分歧,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立了区
20、域性经济组织。如欧共体、东盟等。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加速(1)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表现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全球化国际商品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数量增加。国际组织增多 1995年,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1976年,美、英、法等国召开了七国首脑会议,后发展为“八国集团”。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全球化的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互
21、补和世界范围的竞争机制,有益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他们给全球化打上了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印记,力图实现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化。(2)经济区域化的迅猛发展欧洲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后,成员不断增加,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统一的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初步建立了统一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进展迅速;欧洲共同体改称欧洲联盟,成员国扩大,发行统一的货币。欧洲联合的成功为消弭极端民族主义、合作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亚太与北美面对欧洲一体化的迅猛发展,1989年,亚太地区国家建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
22、,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了这个组织。此外,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3)历史意义经济区域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安全与稳定,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1(2016洛阳一模)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美国经历了从二战前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到二战后的“美元坚挺,主导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C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加强D美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信息,故A项错误;美国金融霸主地位是在1944年确立的,故B项错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
23、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介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对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 2(2016广州一模)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解析:材料中“美国通过贸易协定法案,对给予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税率”反映的实际上是美国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只是给予部分国家降低税率的待遇
24、,而不是所有国家,且不是没有税率,所以不是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1934年时尚未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故也没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且降低税率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后来的同盟国家,也有可能包括法西斯国家,故C项错误;虽然有干预国际贸易,但并不仅仅是为了转嫁危机,故D项错误。答案:A 3(2016永州二模)1954年10月23日,德法缔结双边文化协定:“在国内法律的范围内,协定缔结国可能利用的方法,所有教育机构关于对方国家的问题进行更客观的描述,从教科书、特别是历史教科书中,排除依据感情性质的、可能有害于两国国民之间良好关系的评价。”这反映了()A德法对历史现实的认识已完全一致B政府官员有权审定教材的最终内
25、容C历史教科书完全变为政府宣传工具D政治互信有利于促成两国历史和解解析:“排除依据感情性质的、可能有害于两国国民之间良好关系的评价”,有利于促成两国历史和解,故D项正确。答案:D 4(2016大庆一模)西方学者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说:“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这段话强调的是()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C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于欧洲D欧洲中心论促成世贸组织的建立解析:根据“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时间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时间不
26、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可知B项正确;世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联系的产物,并非是因为欧洲中心论,故D项错误。答案: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行列之中。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三、二战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第三次科技革命1历史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27、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2主要成就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3历史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3)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
28、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二、文学艺术1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成就贝克特等待戈多,海明威老人与海。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影响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2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也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产生了长久的迷惘。3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2)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
29、空前欢迎。(3)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1(2016荆州一模)科技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新态势。20世纪7080年代,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是()A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工业B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C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D实施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解析:据材料“科技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新态势”和“20世纪7080年代”可知新兴工业国家(地区)适合发展一般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故B项正确。答案:B 2(2016重庆一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在军事需求的刺激和牵动下,第二、第三、第四代计算机迅速发展并
30、日趋完善。随着电子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和数量的飞速增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材料主要反映了()A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B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C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军事竞争D民用技术迅速地转化为军用技术解析: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中快速进行弹道计算和控制防空火力的需要,军事需求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 31926年出生的查克贝里,美国黑人音乐歌手,他的吉他演奏风格鲜明,作品融合了布鲁斯与乡村音乐的元素,善于创作与青少年息息相关,充满时代感的音乐。很多后起的艺人,特别是海滩男孩、披头士和滚石乐队,都翻唱他的歌曲,模仿他的吉他演奏风格。“布鲁斯”是指()A交响
31、乐 B爵士乐C摇滚 D蓝调解析:美国的摇滚乐,大约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黑人的灵歌”节奏布鲁斯、美国南部白人的乡村音乐、城市之声“叮砰巷”音乐三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故C项正确。答案:C 本专题的高频考点是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与表现。复习备考时应注意梳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把握不同时段国际关系的特点与影响。注意通过历史地图归纳总结世界经济政治演变的历史阶段特征,因为该部分史料丰富,命题选材广泛新颖且常以地图或图表切入。两极格局及多极化趋势1(2016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
32、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解析: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答案:A 2(2016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
33、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
34、除。答案:D 3(2015全国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
35、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答案:C 4(2012新课标全国卷)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解析:从图中可知,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急剧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他工业国、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贸易集中于亚洲地区,因此,C项正确;A、B
36、、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答案:C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2014全国卷)右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B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而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排除C项。答案:D 2(2014全国卷)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B项错误,
37、“消除”的说法太绝对,欧洲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仍客观存在;C项说法错误,货币的改变对推动外贸额增长的作用很小;D项显然错误,因为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并非处于领导地位。A项正确。答案:A 3(2013全国卷)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解析:“六国率先”是解题的关键。六国的联合首先是以“舒曼计划”为开端的,而“舒曼计划”的实质是缓和法德之间的矛盾,而法德矛盾又是造成欧洲战
38、争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选择A项。答案:A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2016全国乙卷)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答案:B 2(20
39、15全国卷)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1968年”“1981年”。从材料中世界银行1968年与1981年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额对比,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不是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才成立,排除D项。答案:C 3(2011新课标全
40、国卷)下面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通过分析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主要反映了世界各地资本往来的信息,说明资本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D项正确。图中的信息只是说明了资本的流动,并没有反映资本流动对单一商品出口国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B项不符合史实,贸易往来会对国家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而非决定性影响,而且在图中也没有相关信息。答案:D 近代以来的科技与文学、美术、音乐1(2016全国卷)下图
41、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解析:题干中4幅作品依次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反映的是近代以来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故选D项。不同的艺术流派在不同时期曾起到主导作用,图片并不能说明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排除A项。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故B项不正确。4幅作品没有反映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故排除C项。答案:D 2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他们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这一流派的出现表明()A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 B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C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 D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实验小说”可知文学作品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决定作用,故选C项。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