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海南海口调研)夏代最初几个君主不称王,而称为“后”(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之意)。直到少康(夏朝第六世君主)才明确称“王”(意为天地人的主宰)。这一变化源于()A宗法观念影响消退 B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君主权威显著增强 D官僚体制逐渐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直到少康(夏朝第六世君主)才明确称王(意为天地人的主宰)”可知,体现的是君主权威的加强,故答案为C项。宗法制是在周朝确立的,排除A项;
2、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的,排除B项;官僚体制是在秦朝确立的,排除D项。2(2019山东枣庄二模)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答案D解析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分类精准,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项;周、汉、宋
3、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项正确。3(2019湘赣十四校二联)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答案C解析题干明示长安洛阳地形较为险峻,开封在辽阔的平原上无险可守,需要大量军队驻扎以保安全,故宋太祖有“冗兵”一说,A项错误;关中是否收入锐减无法判断,排除B项;周、汉的历史经验不可照搬,
4、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D项错误;开封交通四通八达,尤其可以通过多条水路连接几大水系,此时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拥有巨大人口的首都不得不靠近经济发达区域,故选C项。4(2019西南名校联盟4月模拟)明朝末年,为抗击东北女真族,需要增加军费。为解决财政开支,崇祯拟向东南沿海收工商税,内阁不支持向东南沿海收工商税,后来这事不了了之。这()A符合明朝政治运作原则B体现明朝内阁权力膨胀C表明明朝皇权日益衰落D说明中枢机构相互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不支持向东南沿海收工商税,后来这事不了了之”说明崇祯帝采纳了内阁意见,这符合明朝政治运作原则,A项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
5、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应是皇权不断加强;内阁不能制约皇权,相反它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5(2019山西太原二模)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A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D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在华英商采用上书、请愿等方式,为鸦片战争的发动营造了国内舆论氛围,因此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维护本国尊严不是英商的主要意图,A
6、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英贸易没有被阻断,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商,C项错误。6(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系列。右图是书中的第八课内容亲恩,插图中绘有一只鸟正在哺育其雏鸟,伴随着的第二幅图则是幼鸟们正在学习飞翔。由此看出民国初年的教育()A尚未摆脱封建专制思想B充斥着浓厚的政治色彩C注重挖掘传统文化魅力D深受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答案C解析图片和材料无法体现“封建专制思想”,排除A项;图片和材料只能反映出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未体现“政治色彩”,排除B项;由所学知识和材料“重新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系列”“亲恩”“一只鸟正在哺育其雏鸟,伴
7、随着的第二幅图则是幼鸟们正在学习飞翔”可知,教材以故事的方式教育学生理解父母的付出和关爱,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西方教育观念,排除D项。7(2019山东四校联考)1932年,宋裴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裴卿()A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B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C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D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1932年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抵制洋货之意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反映了东亚公司塑造
8、“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迎合了百姓的心理需求,故C项正确。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材料并未涉及,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对传统观念的冲击,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东亚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说明其“实业救国”的企业精神,D项错误。8(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诊)据统计,1978年中国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职务的领导人先后出访51个国家,1979年也有十几位领导人先后出访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频繁出访()A表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B反映了对外战略的根本转变C意在了解国外经济建设经验D促成了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答案C
9、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所以当时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意在了解国外经济建设经验,故选C项。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积极向国外学习,对外战略有所变化,但不能体现其根本性转变,排除B项;中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如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排除D项。9(2019海南海口调研)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司法审判的
10、公正 B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C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 D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答案A解析材料中“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的规定,限制了执政官的部分权力,避免了以权谋私,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故选A项。材料只是针对执政官而言,且与社会责任感无关,排除B项;公元前509年并非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排除D项。10(2019重庆三诊)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以“天才、自由、创造”为口号,掀起一场文学狂飙运动,恩格斯热情称赞他们的作品“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这场文学运动()A反对德意志帝国的专制
11、统治B代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C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D凸显了工业社会的矛盾冲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以天才、自由、创造为口号”“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场文学运动受到当时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与鼓动,故选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才建立,排除A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顶峰是在19世纪上半期,排除B项;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还未开始工业革命,未进入工业社会,排除D项。11(2019贵州二模)时间人物观点或措施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1776年亚当斯密主张政府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每个人可以自由进行经济
12、活动1936年凯恩斯强调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以上材料说明()A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D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答案D解析由材料1651年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776年亚当斯密提倡自由主义,1936年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可知经济的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以适应社会的进步,故选D项。自由放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主张,排除A项;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货币政策,排除C项。12(2019百师联盟冲刺二)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
13、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联合国大会中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民主化进程,故B项正确;题干并不能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C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量并未发生质变,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
14、都必须作答。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13(2019天津河东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
15、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
16、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的表现。(9分)答案(1)大国霸权主义是其根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
17、垄断组织扩张的需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0分,答出四点即可)(2)德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6分)(3)政治上,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运动,促使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增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思想文化上,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转向以俄为师,探索新的救国方案。(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
18、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大国霸权主义的根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交通和通讯等技术条件、垄断组织扩张的需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角度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可从德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
19、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等角度概括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第(3)问,依据材料二“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的表现。14(2019湖北八校二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与发展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每一个环节。下图为新中国初期发行的部分人民币正面图案。从上述图片中提取相互关联
20、的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论题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新中国成立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政治面貌。(2分)论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从此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工农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使用“工农像”,因为新中国诞生之初,充当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表明工农阶级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民族团结互助,建设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共同纲领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五
21、四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保证了民族团结,故而1956年发行的人民币采用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图案。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突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人大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图案显示人大代表涵盖了各族人民、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真正有利于建设中国的民主政治。(8分)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团结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深刻改变了政治面貌,但仍然存在不足,为我国当前实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2分)(示例二)论题: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突出。(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极大改变了我国工业面
22、貌)其余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对提取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首先依据材料中图片涉及的人民币图案变化得出“新中国成立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政治面貌”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论证即可,如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使用“工农像”,是因为新中国诞生之初,充当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表明工农阶级是国家政治建设的主要力量。(二)选考题:共15分。请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2019河南洛阳三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23、后,国民党曾尝试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利用在江西等省进行“剿匪”的契机,国民政府制订了以“业权发还原主、农民得有田耕”为原则的土地改革政策,试图通过兼顾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对抗和“围剿”中共。1932年10月6日,国民政府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训令豫、鄂、皖各省政府“凡经赤匪实行分田之县或乡镇,于收复后处理土地及其他不动产所有权之纠纷,及办理一切善后事宜,得设农村兴复委员会”,并规定该委员会“处理被匪分散之田地及其他不动产所引起之纠纷,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而乡镇公有荒地则由农村兴复委员会管理,按计口授田标准分给农户。此外,该条例还在减免田租、农业
24、借贷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国民政府完全否定共产党的土改办法,坚决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口分田、废除土地私有制。蒋介石曾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效法中共“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土地改革,提出“今日中国之土地不患地主把持土地经营及整理问题,实更急于分配问题关于土地分配,自应特辟和平途径,以渐进于耕者有其田”。摘编自费钦涵南京国民政府渐进式土地改革放策的形成(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土地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9分)答案(1)背景:国共政权对峙,国民党统治面临威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中共在根据地开展
25、土地革命,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拥护。(每点2分,共6分)(2)评析: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其统治;未能真正触及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共式土地改革,不能改变国民政府最终覆灭的历史命运。(每点3分,共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对抗和围剿中共”得出国共政权对峙,国民党统治面临威胁;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的影响;根据材料“凡经赤匪实行分田之县或乡镇”得出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拥护。第(2)问,根据材料“试图通过兼顾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得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
26、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其统治;根据材料“坚决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口分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得出未能真正触及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根据材料“坚决反对效法中共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土地改革”得出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共式土地改革,不能改变国民政府最终覆灭的历史命运。16(2019江西赣州三模)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的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再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开始考虑采取措施来减缓日本侵略,劝阻美国政府对日出售飞机与零件,建议对华提供贷款。1939年3月,日本占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中国海域,威胁美国在西太平
27、洋利益。6至7月,日本狂炸重庆,美国大使住宅几未能免。7月26日,罗斯福决定通知日本:美国将在半年后废除美日通商条约。1940年3月,日本在南京炮制汪精卫伪政权,美国决定向蒋介石政府提供贷款。7月26日,日本提出建立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共荣圈,将南进政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日,美国正式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头等废金属。9月,三国轴心同盟成立,美国再次宣布贷款给中国,禁止对日输出各种废钢铁,抽回美国在日本的投资。10月12日,罗斯福发表演讲:“美国人民、所有美洲国家的人民都反对绥靖主义。”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认汪伪政权,罗斯福于当天宣布贷款给蒋介石政府1亿美元。12月,美国调
28、拨100架驱逐机给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5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1940年美国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81940年美国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变化的原因。(9分)答案(1)变化:从推行绥靖政策、拒不援蒋抗日,转为采取行动应对,最终放弃绥靖政策、支援中国抗日。(6分)(2)原因:中国抗日战争形势严峻,丧失大片领土;日本侵略势力膨胀,华盛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德意日轴心同盟成立,国际法西斯力量大增;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设法捍卫自身利益;美国官员的推动,罗斯福总统的态度
29、转变。(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四点得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开始考虑采取措施来减缓日本侵略建议对华提供贷款”“废除美日通商条约”可以对比判断出美国对于日本侵华的态度转变。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自身利益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态势、美国经济发展角度、统治者态度等进行分析。17(2019河北预测卷二)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韩愈儒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他吸取了佛教“祖统说”的思想资料,虚构出一个儒家的学术传统,据说这个学术传统从古及今,世代相传,即所谓的“道统”。本来佛教,特別是中国禅宗是最讲求祖师法裔继承关系的,韩愈洞悉佛教思想的演变情况,为对抗“
30、祖统说”,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韩愈认为,儒学的“道统”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汤,“尧以之传之舜,舜以之传之禹,禹以之传之汤,汤以之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直到韩愈才把“道统”恢复起来,使之相续不断。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韩愈“道统论”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韩愈的“道统论”。(6分)答案(1)特点:吸纳佛教思想,为对抗佛教“祖统说”而提出;把儒学渊源同中国古代圣王、贤君相联系;强调儒学正统地位,自奉为“道统”继承人。(9分)(2)评价: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促进了儒学复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化主体的确立。(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他吸取了佛教祖统说的思想资料”,可知吸纳佛教思想,为对抗佛教“祖统说”而提出;据材料“韩愈认为,儒学的道统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汤”,可以得出把儒学渊源同中国古代圣王、贤君相联系;结合所学可知,韩愈强调儒学正统地位。第(2)问,结合背景可知韩愈提出“道统论”,是为了儒学复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