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278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 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周初封建时,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鲁地和六个殷人氏族,而这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强化血缘认同B. 维护社会稳定C. 实现氏族平等D. 加强中央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初年,通过分封制将殷人等氏族和周人氏族整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诸侯国人员主体,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殷人和周人不是同一氏族,不能强化“血缘“认同,A项错误;西周时期殷人与周人混杂在一起,主要目的不是为

2、了实现氏族平等, C项错误;西周时期不同氏族共同组成新的诸侯国,不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D项错误。2.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楼车等,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这反映了A.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实用性不强B. 小农经济对科技发展有阻碍作用C. 封建王朝不注重推广先进技术D. 农民的思想意识需要与时俱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可以看出,由于小农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不

3、利于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故B项正确;古代的农业科技有实用性,只是不好推广,排除A;C项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3.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A. 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 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 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D. 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人才流动促进了各国的发展,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诸侯争霸局面的形

4、成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故A项错误;人才的流动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包含在D项之中。4. 宋神宗即位后,对西北偏远地区的士子额外照顾、保障其名额比例,降低考试难度。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给子特殊照顾,“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对家住偏远地区的应试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这些举措A. 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B. 保证了科举取士的公平C. 旨在打破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D. 改变了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宋代科举制度对文化欠发达的西北以及偏远地区土子给予特

5、殊照顾和帮助,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士子入仕,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构成员的区域分布,故选A项;材料中这些举措有利于科举取士的公平,但不能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故排除B项;隋唐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故排除C项;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给予特殊照顾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调整,取士的标准即“才学”没有改变,故排除D项。5. 长江三角洲曾是主要的粮产区,自明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而逐渐成为粮食输入地。明朝末年,上海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太仓州约占70%,嘉定县约占90%,这主要反映了A. 新航路开辟冲击传统农耕经济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

6、解体C. 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日趋细致D. 工商业发展推动种植结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时期,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长江三角洲从主要的粮产区逐渐成为粮食输入地,主要反映了工商业发展推动种植结构变化,D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并没有冲击传统农耕经济,A项错误;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日趋细致,C项错误。6. 明清时期,包租制的租佃关系取得了支配地位。地租数额固定,主佃双方恪守“丰歉两无加减”的约定,佃户甚至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即“永佃”的权利。他们还要求获得转让所佃耕土地的权利,形成

7、了事实上的“一田二主”甚至“一田多主”现象。这A. 改变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 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C. 巩固了封建的小农经济D. 消除了佃农的人身依附【答案】C【解析】【详解】“一田多主”的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农民有更多的选择自主权,以及人身依附关系放松, 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土地所有制没有变,排除A;B项过于夸大,排除B;人身依附只是放宽,排除D。7.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世界市场规模扩大B. 欧洲生产

8、方式的变革C. 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D. 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采用机器生产导致对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B正确;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多,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殖民强国的更替,排除C;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故排除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主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欧洲产品需求的变化逐渐转向工业原料,结合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以及时代背景解答即可。8. 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

9、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A. 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B. 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D. 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

10、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A;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BD。【点睛】本题解读的关键是材料中“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的描述,学生据此明确变化的原因即可作出判断。9. 19世纪50年代初,在与英、法、美等国进行“修约”的谈判中,清政府对于英、美公使提出的公使驻京、到内地自由游历、经商等要求表示是万万不可允许的,而对于免交欠税、废除广东茶税每担多交二钱等要求,虽然旧约中没有却表示仍可相商。这说明A. 中

11、外交往在协商中趋向平等B. 清政府极力维护传统外交体制C. 西方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转变D. 清政府拒绝“修约”有其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清政府对于“公使驻京,到内地自由游历、经商”等要求极力反对,这说明清政府依然坚持“华夷观念”,在极力维护传统外交体制,故B正确;“趋向平等”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19世纪末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过渡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清政府拒绝“修约”体现出愚昧落后,故D错误。10. 清末“新政”期间,清廷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商会,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新型商会的出现A. 增强了商人国家民族意识B

12、. 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 突破了官府重农抑商的限制D. 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这说明新型商会的出现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和国家民族意识无关,故A错误;甲午战后,政府就开始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故C错误;材料和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11. 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1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A. 推动

13、实现国家政治统一B. 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 说明政府为抗战做了充分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政府通过“三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定和统一,从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排除B项;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体现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D项。12. 如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D.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

14、生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与左图中即1933年相比,右图中(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增加了地主、中小商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B项正确;1938年中共党员中地主占了12%,说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地主是团结的对象,不是革命对象,不搞土地革命,A项错误;早在1937年9月国共两党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合作,C项错误;1938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并没有发生转移,D项错误。13. 1961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业六十条中,对如何保护指导、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搞好自留地、开荒地、饲料地及社员的个人种植、养殖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并肯定这些是“

15、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其出发点是A. 克服公社体制弊端B. 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 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中央认为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成分,说明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这是对当时农村中“左”倾错误的纠正,故选D;重视家庭副业是为了调整和恢复经济发展,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克服公社体制弊端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排除AC;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没有再发生过改变,排除B。14. 二战后,欧共体、加勒比共同体、南非共同市场以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一体化经济组织纷纷出现,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这反

16、映了A.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B.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C. 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D. 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加勒比共同体、南非共同市场以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一体化经济组织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经济民族化发展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进程,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故B 错误;材料中还有发达国家,故C说法错误。15. 下表为1980年部分国家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乙国应代表A. 美国B. 苏联C. 日本D. 英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受体制僵化影响,

17、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下滑,198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表中乙国情况一致,B项符合题意;1980年美国经济复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居世界第一,A项不符合题意;从表格中人口总数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析,日本与表中乙国的情况不符,与丙国情况吻合,C项错误;1980年,经过撒切尔夫人的改革,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长,与表中丁国情况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题,共55分。16. 下图为秦朝货币的实物图,结合图片,回答问题。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秦朝历史有何史料价值。【答案】从史料类型来看,材料为实物史料,从史料来源来看,材料为一

18、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从钱币形制来看,为圆形方孔,暗含天圆地方之意,可用于研究秦朝思想观念,统一的形制暗含货币统一的信息,可用于研究秦朝大一统的局面;从钱币材质看,为铜铸币,可用于研究秦朝铸币技术;从文字内容来看,书有“半两”字样,说明秦朝钱币为重量钱,可用于研究秦朝货币的演变,又“半两”字样为小篆体,因此又可用于研究秦朝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总之,该材料对于认识研究秦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针对秦朝货币的实物图研究其史料价值。从类型上看秦朝货币实物是实物史料,从来源上看属于一手史料。再从货币的形制、材质、货币上的文字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即可。17.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1771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出版,共三卷,以后不断修订出版。1788年至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奠定了大英百科全书后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书之一的基础。1820年爱丁堡的布莱克兄弟的出版社收购了大英百科全书,他们出版了第七和第八版。1875年至1889年出版的第九版被称为学者版,有人称它为英语百科全书历史上的顶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方便今后每年修订,第15版百科全书就把内容全部制作成了电子版。1994年正式发布的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受到各方好评,多次获得电子出版物有关奖项。进入21

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百科全书依然不甘落后,于2000年,推出第一个掌上电脑移动版本。2012年3月宣布停印纸质版,将全面转向数字版。摘编自辞书研究(1986年04期)等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不列颠百科全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间节点,概括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时间节点和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全面。)【答案】示例一时间节点:不列颠百科全书问世于18世纪70年代。阶段特征: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并迅速发展。说明:英国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蓄势待发。18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

21、启蒙运动兴起,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自然科学在物理、天文、数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产生。欧洲主要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殖民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示例二时间节点: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版发行于1875年至1889年。阶段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说明:19世纪中后期,德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政体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学艺术出现新的成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2、,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示例三时间节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15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制成了电子版。阶段特征: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说明:欧共体形成、不结盟运动发展、日本崛起、美苏自身实力相对下降,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强,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中国国力提升,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文艺色彩纷呈。(“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示例一时间节点:不列颠百科全书问世于18世纪70年代。阶段特征:据所学可知不列颠百科全书问世于18世纪70

23、年代,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说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8世纪70年代问世前,英国权利法案已经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推动了思想解放;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牛顿经典力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之相关的文学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产生;不列颠百科全书18世纪70年代问世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蓄势待发。欧洲国家对外扩张加剧,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示例二时间节点: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版发行于1875年至1889年。阶段特征:据材料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版发行于1875年至1889年,根据时间1875年至1889

24、年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进入电气时代;在生产关系领域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法德扩展,德法相继建立民主政治,此时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新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示例三时间节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15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制成了电子版。阶段特征:据所学可知,西欧日本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欧共体成立,促进了

25、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产生和发展;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力不断提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此时期,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文艺色彩纷呈。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

26、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巾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材料二 二战后,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推陈出新,美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发挥乘数效应来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1962年,颁布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

27、题。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遭遇新的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国际竞争者的挑战,制造业萎缩,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里根政府在反思福利扩张产生福利陷阱的同时,在1982年,通过职业培训法,加大对劳动者培训,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摘编自李晶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变迁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答案】(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

28、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2)措施: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评价: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解析】【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来看,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的政策;依据材料“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来看,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依据材料“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来看,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依据材料

29、“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来看,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依据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可知,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实行统包分配;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就业中起到的作用逐渐明显;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就业政策呈现市场化特征。(2)措施:依据材料“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来看,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依据材料“反思福利扩张”来看,美国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依据材料“加大对劳动者培训”来看,美国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评价:依据

30、材料“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并结合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美国的就业政策,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上材料引自恒大研究院依据以上图表材料,提取信息,谈谈你的认识。【答案】大危机发生后,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导致国际贸易额急剧下降,经济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加剧了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恶化了国际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事实证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非但无助于经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各国必须加强协商与合作,完善国际协调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在19291933年间,世界各国的关税税率开始有了明显增长,世界贸易总额也出现了明显波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都是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结合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等内容展开阐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