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74KB ,
资源ID:48185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18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教案: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经济史教案: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oc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专业色彩比较浓,涉及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和学双方都做一些预先准备工作。教师参考一些资料,提高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课文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以求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教和学的效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 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

2、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 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 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教学重点1.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学难点1. 城市经济体

3、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2. 情境导入展示资料、图片或视频,引入新课的学习。二、新课教学(一)伟大的历

4、史转折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

5、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2. 国有企业改革必要性: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它存在的弊端,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

6、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2.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和意义(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

7、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三、合作探究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及认识(1)原因: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2)认识:前提:坚持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内容:采用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组、到户的形式,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实质: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而非所有

8、制的变革。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

9、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4)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10、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11、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四、实例分析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化大革命”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的凤阳花鼓词问:(1)材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3)实现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转变的关键是什么?

12、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凤阳地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是由于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是封建剥削制度的产物。(2)“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全国动乱。材料二是动乱扩展到凤阳地区所造成的农业方面的影响。(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了必须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 阅读下列材料表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年份1978198919972001第一产业(亿元)产值4 22814 21114 610比重(%)28.1251915.3第二产业(亿元)产值7 27

13、837 22349 069比重(%)48.2435051.1第三产业(亿元)产值5 40323 02932 254比重(%)23.7323133.6表二: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年份19781997产值结构(%)产值结构(%)产值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 59599.156 67675.8非公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00.918 09624.2合计(亿元)3 62410074 772100表三:西、中、东部地区GDP在全国所占的份额(%)单位:%年份1978200119792001年平均西部比重16.813.614.3中部比重30.726.927.9东部比重52.559.557.8(以

14、上材料源自: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制图时间2002年11月7日)问:(1)读表一,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2)读表二,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3)读表一、二、三,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就此你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注意什么?参考答案:(1)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长幅度明显,第三产业也有增长。原因: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原因;政府鼓励和农业改革使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变化:非公有制的产值及所占比重均有所增长

15、。原因:党的十四大确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3)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首先,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这与世界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一致;其次,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始终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值的主导地位,这种布局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注意:鼓励知识密集型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发展,注意西部的开发与发展,使东西协调发展。五、教学资料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1977年底,中共中央党校1000多名高、中级学员研究“文化大革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当时主持中央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胡耀邦规定

16、党史研究应遵循的两条原则:一条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一条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分辨路线是非的标准,实事求是的研究。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两条思想路线的争论,在相当范围内展开,批评与抵制“两个凡是”,程度不同地涉及真理标准问题。1978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真理只有一个的文章,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5月10日,理论动态刊登了一篇经胡耀邦审定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5月11日、12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和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

17、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热烈支持和拥护文章的观点;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对文章的观点加以斥责和压制。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共中央多数领导人和许多老干部,旗帜鲜明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坚定热情地支持了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5月19日,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时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阐述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

18、思想问题,有力地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月24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发表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篇文章是胡耀邦下决心组织写的,得到当时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支持和帮助。文章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根本颠倒,系统地从理论上回答了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种种责难,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有力的推动。之后,胡耀邦又组织了第三篇文章: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受实践检验,刊登在9月10日的理论动态上,9月25日又以人民日报评论员名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这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讨论,意义重大,关系到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能否正确,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

19、和命运。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积极领导和热情支持下,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使这个讨论扩大成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达到了高潮。中央党政机关各部门、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各大军区负责人以及大批理论工作者,纷纷撰写文章或发表讲话,热情支持这场讨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78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登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专文共650余篇。一致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次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普遍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打破了过

20、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推动了对毛泽东晚年“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各条战线的整顿,为大规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条件,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准备。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并非邓小平的特意安排,而是中国农民的自发行动。然而正是在邓小平、万里等人的支持下,中国农村改革成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关系中国发展和命运的大变革。小岗之夜惊天动地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是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户农民(两户

21、单身),聚在村里一间屋里,他们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全文如下:“时间: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到会的21个农民,3人盖了私章,18人按了血红的手印。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契约,却预示着农村一场大变革的开始。小岗农民为什么担惊害怕?因为过去的历史教训实在太深刻了。1955年,农村搞合作化时,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因为主张可以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毛泽东在全国省市区书记会上公开批评他“像

22、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导致农村饿死大量人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包产到户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又在农村流行开来,并且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支持。邓小平还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这就是著名的“猫论”。但是这引起毛泽东的不满,他在1962年8月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刘少奇等人愤怒地说:“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包产到户是方向的问题”。并由此演绎出他那著名的论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978年秋,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在京向中央主席华国锋痛陈农民的贫困绝望,并提出非把土地划给农民建立责任田不可,

23、否则无法扭转危局。华国锋、万里二人争论时,叶剑英、邓小平在场。万里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邓小平在插话中再次重申了他的“猫论”。叶剑英缓和地站在邓小平一边。但华国锋不同意,他认为只有把人民公社精神更深灌入农民心中,抓紧阶级斗争,才能振兴农村。了解了这些情况,你就会对理解小岗之夜为什么会“惊天动地”了。包干之风激荡全国1979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农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小岗的突破,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怎么看待这一突破性的实践呢?这令各省乃至中央官

24、员伤了脑筋。1979年1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会议决定:“必须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是肯定人民公社,反对包产到户。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在1979年1月说:“大寨是在毛主席指引下成长起来的,山西是坚持学大寨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在1979年春说:“要继续坚持学习大寨的基本经验。”然而农民们却受不了饿肚子,行动起来了,1979年春,各地不少农民把人民公社的土地重新划分,三家五户结为小组,共同拥有那一份共同的土地。到春耕时,全国已有200万个村的3亿社员采取了这种行动。这也叫包产到组。“张浩事件”再生波澜张浩,甘肃档案局的干部,1979年,他回河南洛阳老家探亲,看到那里正

25、在搞包产到组,分地分牲口。他以激烈的措词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搞了二十几年,群众已经习惯。现在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是倒退,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会搞乱干部群众的思想,给生产造成危害。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的是王任重。他从人民日报一篇社论的送审样上看到华国锋的批示,批示批评农村中抢牲畜闹分队的现象。王任重立即于3月14日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写了一封信,指出要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决不能倒退回去,并且要人民日报站出来说话。于是,这年的3月15日,张浩的信和编者按一同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置。编者按要大家认真读一读张浩的信,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已经出现包产到

26、组和分田到组的地方,必须坚决纠正。所有有头脑的人当然都认为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最新体现,而决不是一封普通来信。于是,有的县把已经分田到组的人都合并起来。有的县大批农民当即停止春耕,说:“报上又批评啦,算啦,不干啦!”凤阳县更是人声鼎沸。县委书记陈庭元顶住了,仍然坚持大包干。万里叫秘书打电话给凤阳,对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说:“人民日报能给你饭吃?”3月12日至24日,由王任重兼任主任的国家农委请七省农村工作部门和安徽三县负责人在京开会,会后形成纪要,经中央同意批转全国,要求“不许包产到户”。同时,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批评万里“好行小惠”、“变相单干”,指责万里不肯学大寨。万里回敬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

27、走我的独木桥。”同时,他指示安徽省委给人民日报写信,反驳张浩。3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安徽省两位农民的来信,题目是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来信尖锐批评张浩的信和编者按给农村造成了混乱,批评有人“把联系产量责任制看得一无是处”和视“包”字为洪水猛兽。来信指出,应当相信大多数群众,不要硬要群众只能这样不能那样。人民日报为此文加的编者按承认3月15日张浩来信和编者按“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今后应注意改正”。还说:各地情况不同,怎样搞好责任制应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切不可搞一刀切。人民日报发表安徽反驳张浩的来信和编者按,极大地缓解了对包产到组的压力,给了各地从事农业改革的官员和农民回旋的余地。当

28、然,人民日报这样做是冒了风险的。从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诞生的整个宣传来看,这一出击,反映了当时人民日报一贯的支持改革的立场。小平一语扭转乾坤但斗争仍然是很尖锐的。国务院农委主办的颇具权威性的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发文批评分田单干。1979年夏,安徽诞生一首讨伐大包干的诗:“集体干分掉了,人心干死掉了,干部干瘫掉了,耕牛干死掉了,农具干毁掉了,机械干锈掉了,公房干倒掉了,大田干小掉了,科学干停掉了,公活干歇掉了,教育干低掉了,贫富干大掉了。”各种舆论纷起。“万里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什么解放思想,我看是天下大乱!”“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是复辟资本主义!”“辛辛苦苦三十年,一

29、夜退到解放前!”形势相持不下。正当此时,邓小平于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发表谈话,一下子扭转了乾坤。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中央于1980年9月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75号文件”)。这份通知终于公

30、开接受用包产到户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通知下发之后,到1980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从1980年初的1%上升到15%。联产承包终成定局1979年,凤阳卖给政府大约4 450万公斤粮食。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给他的上级写报告说,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26年凤阳卖给国家的粮食的总和。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凤阳48万公社社员生产的粮食还不能养活自己。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 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 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一篇报告文学丹凤朝阳这样描写说:一只凤凰从天而降,落到凤阳县境

31、内,亭亭玉立,金碧辉煌。凤凰忽见一瞎眼老妇,遂展其光彩,老人立即重见光明,这是凤阳老早的一个传说了。作者说:实行大包干之后,“神话变成了现实”。到1981年秋,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上升到总数的40%。大约有5%的生产队还坚守在人民公社的阵营里,另外55%的生产队在犹豫。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该年1号文件。这个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它在“75号文件”的基础上又大大向前跨了一步。文件的突破点,是这样一段话:“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的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底,大体上有80%的农民实行了包干到户。人民公社体制基本上土崩瓦解。同年,粮食再度丰收,总产量增长9%。新体制显示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