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587.50KB ,
资源ID:481591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15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一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江苏高考,2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考点】东汉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解析】通过观察题中图片可知,树下两个人持弓仰射树上的雀和猴,而雀与“爵”谐音,猴与“侯”谐音,意思是他们两人都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依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

2、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故A项错误;由雀、猴与“爵”“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项排除。【答案】B2.(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解析】“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3、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含义是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有需要奏报的事务不能直接上奏皇帝,都要先呈报尚书省,然后再由尚书省决定是否上报皇帝裁决;皇帝下达诏令也必须经尚书省才可以传达到中央或地方等相关部门。这主要体现了在唐代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尚书省所占据的中枢地位,这一部门成为下情上达、诏令下达的枢纽。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答

4、案】D3.(2018全国卷2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考点】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解析】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

5、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答案】C4.(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考点】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解析】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

6、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项。【答案】D5.(2018全国卷26)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考点】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

7、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答案】B6.(2018天津文综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考点】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综合这两项信息可知,地方拥有适度

8、权力,A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B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项错误,排除;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排除。【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 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考

9、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王国问题【解析】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C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2.(2017江苏单科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考点】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0、。【解析】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海南单科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考点】汉代的选官制度。【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汉代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

11、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读书、有机会学习儒家经典的大多出身富贵之家,且道德声望较高的人大多来自世家大族,因此,贫寒之家的子弟很难入选,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形成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这一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崛起,垄断政权的能力日趋加强,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选官制度,与郡县制度无关,D项错误。【答案】B4.(2017江苏单科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

12、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考点】三省六部制。【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答案】C5.(2017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修史书的发展【解析】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的影响,朝廷任用

13、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据上述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答案】C6.(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考点】宋代的政治制度。【解析】北宋时期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故D

14、项符合题意。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排除A项。兵部员外郎是指主管兵部的员外郎,不是分割宰相职权的官员,B项不符合题意。知府属于地方官,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 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

15、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海南单科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初年刘邦推行分封制 【解析】汉初实行分封诸王的办法,固然有利于地方发展,但却让地方势力迅速发

16、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符,故B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为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C项正确;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与否定秦朝政治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

17、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D4(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

18、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节度使 【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

19、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宋代科举制)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

20、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6(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

21、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答案】A7(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

22、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23、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解析】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宗法制,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

24、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 【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

25、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解析】“河南尹田歆”“ 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卷

26、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

27、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

28、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

29、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A6(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

30、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上海单科33)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考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解析】“宰臣”是政事堂议事的宰相,他们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如更立皇后的决策,最为准确,故A项是最佳选

31、项;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的官员,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的长官并非都能参与决策,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谏臣是指直言规劝的大臣,宰臣是谏臣的一部分,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8(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32、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9(2015重庆文综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考点】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金代典章制度 【解析】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

33、治国理政思路,故A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C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D项错误。 【答案】A10(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3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一省制【解析】由“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可知,中书省所奏之事中包括军国急事,而非其专门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A项错误;由“定时由首领官禀奏皇帝”可知,中书省在决议时需要经由多个大臣商议,若有分歧需要皇帝最后定夺,这体现了集体决议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分割权力是为了削弱相权,C项错误;由“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可知,并非所有决策之事都要禀报皇帝,D项错误。【答案】B11(2015上海单科9)“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考点】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

35、 【解析】“都省”即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故A项错误;唐朝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故B项错误;北宋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为路、州、县,故C项错误;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汉武帝发巴蜀兵临“滇”,以其地置益州郡;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很明显,唐代扬州和宋代扬

36、州地位高于汉代益州郡,顺宁府低于州郡,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

37、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2014年题组1(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君权至上)【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38、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2(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

39、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3(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解析】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

40、制度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4(2014四川文综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

41、体【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5(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

42、,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门阀制度【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是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6(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

43、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解析】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答案】C7(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44、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设知州)【解析】“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宋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施行将兵法,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2018全国卷41)(节选)(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

45、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

46、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考点】古代中国的乡约制度、城镇乡地方自治。【解析】第(1)问,要先抓住材料中的“民间组织”“地方官吏广泛推行”“道德教化”“宣讲圣谕”等关键信息概括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规范乡民行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传播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积极作用。第(2)问,要结合材料中的“1909年”“地方自治”等信息从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推行等方面简述其历史背景。【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

47、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2)内忧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2.(2017天津文综12)(16 分)2015 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 63

48、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JP3,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

49、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考点】西汉政治及史学研究方法。【解析】第(1)问,“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等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等信息归纳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据汉书载”“昌邑王废黜考”从史学研究方法方面作答。第(3

50、)问,“印证的史实”根据材料信息“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可知,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价值”围绕出土文物丰富了材料一、二中的历史叙述和分析作答即可;“如何看待”可结合材料信息“刘贺绝非不学无术不足为信”,从仅凭出土文物否定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角度作答即可。【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失礼仪,乱制度。(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3(2015江苏单科21)(节选)(6分)中

51、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

52、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得出充分保留传统,据材料一“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得出合理选官,据材料一“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实行德政,据材料一“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4分) 制度

5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4(2014福建文综38)(节选)(2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54、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1)从材料一“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说明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材料二反映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

55、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5(2014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

56、,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

57、应严加考核。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

58、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2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解析】 本题以中外考试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三舍”“升舍”等信息概括其特点;结合材

59、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宋代教育的影响。第(2)问,要先根据材料二中的各种观点归纳出争论焦点,再据材料概括各自的理由,最后说明争论的结果即可。第(3)问,先据材料三分别说明其初衷,之后依据材料概括出其区别,最后从美国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没有形成统一高考的原因。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选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于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4)略。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