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速率-平衡综合问题剖析教学案例李建强(上海市莘格高级中学,上海市,201100)【设计思路】专题学习的结束便是总结,但没有“冲突”的条文式整理,没有掺入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在应对新问题时这些总结显得是那么软弱无力。本课的设计试图通过问题原型入手,经学生充分思考后,从对问题的思考中反思本专题的文字说明性总结,再借助总结去解决同一情景下整合问题,旨在总结中留下每位学生思维的痕迹。【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明确速率-平衡问题的常见考点;明确本类问题信息呈现的三种方式及应用技巧;进一步熟练速率-平衡图的绘制方法。 能力培养:体会理解考点与考察方式相互联系的重
2、要作用;理解掌握高考内容的三个层次:熟知基本考点详解考试内容透析综合问题,学会从自我的学习水平出发把握高考内容,使教与学更有针对性。 科学思想:通过问题解决,体验问题(目的)、知识、方法的联结。【重点难点】 图表、图像与速率平衡内容的结合。【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1)整合教学内容,呈现信息的给予方式,列举常见问题;(2)从学生作答中,整理出典型失误和错例,以此为讨论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讨论;(3)展示优秀答案,肯定独到见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4)设计或精选巩固练习,课后检测,再现讨论热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准备:印发本节课学案,布置完成前作业)(
3、教学环节1)师生分析讨论“问题原型”,对照复习教程32页得出本章复习要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它们之间的速率关系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和内因;某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点的判断;化学平衡的五大特征;化学平衡常数是的表达式及其含义;化学平衡移动和正逆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图像分析。(教学环节2)逐一分析讨论“综合探究”中常规问法探究、图像信息方式探究、图表信息方式探究。学案见下:问题原型(2006年高考25题)(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
4、值越大,表示_。K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K值_(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或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2) 一体积为10L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和H2O,在850时发生反应: CO(g)+ H2O(g) CO2(g)+H2 (g)+Q(Q0)CO和H2O浓度变化如下图,则 04min的平均反应速率(CO)_ mol/(Lmin)(3) t(高于850)时,在相同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上表。表中3min4min之间反应处于_状态; C1数值_0.08 mol/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在4min5min间,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能的原因是_(单选), 表中5mi
5、n6min之间数值发生变化,可能的原因是_(单选)。 a增加水蒸气 b降低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增加氢气浓度综合探究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Q (Q0) (1)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_。(2) 升高温度,该反应K值_,二氧化硫转化率_,化学反应速度_(以上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 一般地,增大c(SO2),氧气的转化率_,二氧化硫的转化率_(以上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某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8mol的O2和1.6mol的SO2,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1) 根
6、据图1数据,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平均速率v(SO3)为。(2) 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分钟时:若升高温度,SO3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用图2中a-c的编号回答)若加入SO2,O2浓度的变化正确的是(用图2中d-f的编号回答)(3) 反应达到平衡后,第8分钟时,若反容器的容积扩大一倍,请在图3中画出8分钟后SO3浓度的变化情况。(1) 600C时,在一密闭容器中,将二氧化硫和氧气混合,反应过程中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4,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是_。图4图5(2) 据图4判断,反应进行至2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用文字表达),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
7、填写编号)。a加了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SO3的物质的量(3) 反应进行至20min时,若反容器的容积扩大一倍,请在图5中画出20分钟后各成分物质的量变化情况(假定25分钟时再次平衡)。反应2SO3(g)2SO2(g)+O2(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SO2、O2的起始浓度为0,SO3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 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min)。(2) 在实验2,SO3的初始浓度C2 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3) 设实验3
8、的反应速率为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1,则3 1(填、),且C3 1.0mol/L(填、)(4) 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理由是 (教学环节3)总结解题技巧:1、阅读题目,找出问题的考点;2、勿“拒绝”题目给予的帮助(如括号内的提示,选择题的选项等);3、图像题不论信息获取还是图像绘制,都要注意起点、趋势、终点三环节。4、图表信息宜注意数据的选择。(教学环节4)布置针对性训练题。【教学反思】1、从教学内容来看,在单元知识的收尾阶段,能以问题“整合的方式”回顾教学内容,整理考点,以练促学。在备课方面应有一定创新,将旧题翻新,同一情景下更换不同的问题及问法;同一问题和问法又置于不同的问题情景下,“交相辉映”,便于把握考试内容的实质。2、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来看,在双基教学阶段,渗透综合问题的解析,为综合反思埋下伏笔;总结性复习时信息再现,作好预习,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综合问题作出思考,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其有准备地发表看法,力求对易错点、难点有所突破。3、从教学效果来看,课后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课后针对性练习完成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