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114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4.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部分 专题17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题一、(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

2、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那天,我们上午

3、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

4、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

5、,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有删改)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

6、,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答案用意: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解析文中写黑妮不辞辛苦,组织“湘援游”,对此积极推介,黑妮在这个活动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既概括了黑妮的工作目的,又突出她工作的重要性。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答:_(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答:_答案(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

7、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解析(1)“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既说明天色已晚,又暗示黑妮等人工作辛苦。本句关键词是“倦容”。(2)黑妮看到“我”支持“湘援游”,很高兴,并且受到鼓励,为看到“湘援游”的美好前景而高兴。本句关键词是“亮”。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答:_答案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

8、发展,如针挑土;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解析理解“针挑土”应立足本义:从点滴做起。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黑妮从事的工作只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永不言弃,这样才能成功。4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_答案第一问: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第二问: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解析文章有不少流露“我”情感的重点词,如第二段

9、中“隐隐的心疼”,第七段中“发懵”,最后一段结尾则表达了“我”对黑妮的祝福和敬佩。文中相关笔墨则从各个角度加以烘托,既写实描写了黑妮工作的辛劳,又抒情议论,深化了文章主题。二、(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祁连雪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10、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

11、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

12、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

13、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

14、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答案BC解析B项,“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错,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C项,“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

15、清”错,属于牵强附会,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6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答:_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解析开头引用古诗句的用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量:从内容上看,“万里尽黄沙”的荒凉与美丽富饶的真相形成对比,突出现实的美好;从形式也就是从行文上看,它引出了下文对河西走廊的描绘。考查结尾处引用的用意,要充分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上文看

16、,“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暗示出引用句对上文的印证作用;从下文看,“我也即兴赋诗”暗示出引用句引发出的作者的诗句。7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答案“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解析从行文结构上看,“雪”起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从“雪”在文中显示的内容看,它哺育了河西走廊的世代子孙,赋予了祁连山以壮丽景观

17、;从“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看,它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时作为鲜明生动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感染力。8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答:_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第二问:(示例)“观山如读史”,这句话让我想了很多。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也有辽阔的东海;有雄踞亚洲的青藏高原,也有浩荡东去的长江黄河。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

18、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遂使我国的山山水水,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景观。所以我们的古人教育他们的子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书里的历史是死的,而寄托在山水之上的历史是鲜活的。苏轼来到长江边上,看到三国故垒,眼前涌起赤壁之战的烟云,脑中浮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所以,游历也是一种学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领略我们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暑假寒假、“五一”“十一”,让我们背起行囊,去昆仑山拜访西王母,去曲阜叩问孔夫子,去汨罗江边祭拜屈原,去泰山领略秦皇汉武封禅的壮观于是我们明白:山不仅是山,它还是历史;水不仅是水,它还是人文。解析解答第一问,要联系具体语境,

19、看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原文在此句之前的一段,说“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通过神话传说,可以“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由此可以知悉“观山如读史”的原因。第二问要在准确理解“观山如读史”含义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思考其给予自己的启发。此题虽然是开放性的问题,但仍要从“观山如读史”的理解出发,紧扣“启示”,不可随意为之。三、(2011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血的故事林海音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

20、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21、。”“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结果认识了没有?”“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但是关

22、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迭格(注)老

23、泰山凶得来!”“硬是要不得!”“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24、”“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有删改)【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

25、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答案CD解析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

26、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从小说的题目和小说中彭先生为岳父输血的情节可以看出,小说表达的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10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解析文章开头的作用往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11“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

27、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要有理有据。应结合文中彭先生讲故事的风趣幽默及他对待爱情和岳父的态度来分析概括其性格。12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答:_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28、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解析题目是文章的灵魂。题目对文章内容有概括作用,对文章的主题有突出或揭示的作用,对文章的情节有提示作用。作答时还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四、(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

29、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

30、去看个究竟。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大夫耸耸肩膀,“他

31、们出多少钱买下的?”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32、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

33、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蒙铁尔!”妻子埋怨了。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

34、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巴尔塔萨,”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35、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

36、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13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答:_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解析根据题意,可从小说情节发展或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角度分析小说结构,进而围绕“鸟笼”概括相关情节(或主人公心理)。14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答:_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解析根据题意,可从文中筛选出有关蒙铁尔言行的语句,如“财主蒙铁尔”“蒙铁尔体态

37、肥大”“蒙铁尔穿着裤衩就”“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等,从人物性格、品质的角度理解、分析并加以概括。15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答:_(2)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答:_答案(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解析“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大夫对鸟笼非常满意,故而说出了这样的赞叹之语。“木然不动地呆着”“眼皮

38、都不眨一下”“迟疑地瞧了一眼”等属神态描写,“趴倒在地,号啕大哭”属动作描写。这一表现促使巴尔塔萨最终决定把鸟笼送给彼贝。16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答:_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

39、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解析根据题意,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主题中任选两个角度,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和概括。模拟题五、(2011江西景德镇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欺骗闫岩范长寿这些天感觉浑身没劲,正赶上单位就

40、要搞职称考试,这是关系到他前途命运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所以一点小病他也不在乎。考试完后,他才去找他的妹妹长英看病,他的妹妹是市医院的医生。长英给哥哥检查后笑着对哥哥说,没什么大事,给你开点药,吃了就没事了。长寿和长英是同父异母的兄妹,长寿的亲妈死了后父亲娶了现在的母亲,然后生了妹妹,后来父亲得了尿毒症,那时医术还没那么高明,不能换肾,就病死了。后来,继母没有再外嫁,就带着8岁的长寿和4岁的长英一起生活。继母没有外看他,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养着。他和妹妹都为母亲争了光,上了大学有了出息。如今母亲和长英住在一起,长寿一家人星期天过去团聚。几天后,长英突然给长寿打来电话,说母亲病了,是肾衰竭,

41、和父亲一样需要换肾,她的肾不匹配,正在想办法找和母亲匹配的肾。长寿马上赶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焦急万分,问妹妹找到合适的肾没有,妹妹无奈地摇了摇头。长寿心里顿时思绪万千,继母含辛茹苦养育他这么多年,如今病了,他应该不顾一切地救母亲,他应该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可又有一种自私的念头涌上心头,现在他正处于事业上升的阶段,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了,对他的前途事业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他翻来覆去地想,一会儿是母亲怎么疼他爱他养育他,一会儿又是自己的前途渺茫。他看着妹妹期望的眼神,最后终于下了决心,换!其实他还有一个自私的想法:他的肾也不一定能匹配母亲。可是结果一出来他就有点懵了,他和母亲的肾是匹配的。他已

42、经别无选择。其实长英已经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叫到一旁说,哥哥,你要想好了,换不换你自己说了算,虽然你也跟她叫妈,可她毕竟和你没有血缘关系,其实妈也不想让你换的,我是救母心切。长英的一席话让他很感动,他肯定地说,换。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儿子,感觉怎么样?”看到母亲欣慰的样子,长寿突然感觉有点恨母亲,他觉得母亲应该为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的捐献而感到难过,可她偏偏是在笑,他想,如果是自己的亲妈肯定不会让他这样做的。换肾后他的身体是虚了点,但还没出现什么大事,母亲一恢复便经常跑到他家里来照顾他。那天晚上,母亲在家里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摔倒在地,马上昏迷过去,在医院里抢救了

43、两个多小时也没抢救过来。妹妹长英哭得昏天黑地,他和妻子也掉了不少眼泪。妻子埋怨他说,你做事太草率了,看,换得不值了吧?他无语以答。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兄妹俩来到母亲的坟上,长英突然问:“哥,你后悔把肾换给妈吗?”长寿不知道怎么回答。长英说:“哥,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你,妈生前死也不肯让我对你说明白,可是我实在瞒不下去了,因为我不想让你对死去的妈有什么怨恨和不满。其实,妈身体一直好好的,没有换你的肾,而是把她的肾换给了你。”长英擦了擦泪接着说,“你那次来检查身体,我知道了你的肾有了大毛病,可不敢对你说,回家和妈一说,妈也不让我把病情告诉你,妈说如果让单位的领导知道了,会影响你的前途,最后妈想了一

44、个办法,说她病了需要换肾然后把肾换给你,开始我不同意,可是妈说如果不这样她就先死,她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受苦。”长英已经泣不成声了。长寿的头开始发涨,他想起了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欣慰的笑容,此时他才明白过来,那曾经让他起恨的一瞬其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瞬间。选自文学报微型小说17“手术很成功,母亲醒过来躺在床上面带微笑问他”这句话和后面的哪句话相照应?母亲“微笑”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1)照应的句子:_(2)细节描写的作用:_答案(1)他想起了母亲躺在病床上那欣慰的笑容。(2)文中写到母亲躺在床上面带“微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为儿子成功换肾的欣慰,引出对长寿的心理描写,产生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1

45、8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母亲:平凡而伟大,智慧而无私,关心照顾儿子,无微不至,以无私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具体表现:这位母亲不是范长寿的亲生母亲,而是继母,可见她的无私;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儿子着想,无微不至,在儿子生病时,母亲毫不犹豫地为儿子献出肾脏,而且巧妙地让儿子接受了自己的肾脏。母亲用全部的心血呵护着儿子的健康,直到自己倒下,她为儿子付出了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19为了突出母爱的朴实、圣洁和无私,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_答案母亲谎称自己需要换肾而决定将自己的肾换给儿子;母亲手术后尽力照顾儿子,希望儿子早日康复,且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46、儿子以为是要将自己的肾换给母亲,一再犹豫,手术前甚至心存侥幸,想着自己的肾不一定和母亲匹配,手术后看到母亲的微笑心存恨意,母亲去世后更是后悔,认为自己做了件没意义的事情。小说将母亲的无私和儿子的自私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母亲的圣洁和伟大。20这篇小说以“欺骗”为题,可能有作品主题、情节等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答:_答案A、作品主题方面: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了平凡、朴实、无私的母亲形象。母亲为了儿子的健康和前途,说是自己的病需要换肾,而将自己的肾换给儿子,这种充满温情的谎言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小说弘扬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小说中的母亲是继母,继母

47、的形象通常是不公、阴险狡诈、恶毒的代名词,但本文中继母以无私诠释了母爱。B、使情节曲折、集中、更能打动人。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一次“善意的欺骗”展开的:因为母亲“欺骗”儿子,所以小说以范长寿为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很好地描画了范长寿内心的波澜,而母亲的心理活动却很少表述,但完全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感知,所以故事情节安排紧凑,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让人感动不已。六、(2011安徽省级示范高中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两只狼狗陈永林老坎的花狼狗总被村长的黑狼狗咬得遍体鳞伤,花狼狗落荒而逃后,黑狼狗高亢雄壮的欢叫声落满村里的沟沟壑壑。村长听了黑狼狗的欢叫,就知道黑狼狗又打了漂亮的胜仗,几

48、丝满意的笑容便在村长的脸上跳跃不停。可老坎的脸变成了苦瓜脸,他狠狠地猛吸了几口烟,随后,沉重而无奈的叹息和着烟雾一圈圈从嘴里喷出来了。片刻,花狼狗呜呜地叫着一跛一跛地来了,狗的脸上掉了块肉,骨头都露出来了。老坎的心痛得痉挛成一团,泪水也涌出了眼眶。老坎的女人说,还是把这条狗送人,省得它三天两头遭罪。老坎却舍不得把狼狗送人。这条狗曾救过他的命。他以前在林场当护林员,一回在林中巡逻时,遇到了一只狼,幸好狼狗拼死相救,才把狼打跑了。前两年,老坎被林场减员增效减下来了。林场领导问老坎有什么要求,老坎说,我想把狼狗带走。林场领导一口答应了。老坎每月只拿一百多块钱的基本生活费,可老坎要养活一家人,老坎便求

49、村长分他一点田地。村长很爽快分给了老坎四亩田地。尽管那四亩田地都是村人不愿种的,但老坎很是感激村长。老坎没想到他的狼狗总是同村长的狼狗打架,而且村长的狼狗身上每回挂彩。村长便不高兴了,村长便对老坎说,老坎,村里人对我把田地分给你意见很大,我的工作很难做。老坎的女人忙给村长下面条。后来老坎把好话说尽了,村长才说回去研究研究。村长出门时摸着老坎的狼狗的头说,你的狼狗好厉害。村长走后,老坎狠狠教训了一顿花狼狗。后来,花狼狗同黑狼狗打架,打赢了,必定遭到老坎一顿毒打。花狼狗起初很纳闷,再同黑狼狗打架,它佯装败了,想不到老坎竟奖赏了它几块骨头。花狼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主人只想它打架打输。从此,花狼狗只有

50、一忍再忍但让老坎震惊的是村长的狼狗有一天竟被人毒死了。村长黑着脸说,让我查出来谁毒了我的狗,我决饶不了他。村长说这话时,那闪着刀刃寒光的目光在老坎脸上落了落,便移开了。老坎低下头,浑身激灵灵地打了个寒颤。村长准以为他的黑狗咬了老坎的花狼狗,老坎记恨在心头,便对村长的狼狗下了毒手。晚上,老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半宿,还不时叹气。女人也被吵得睡不着。女人说,我们没毒死村长的狗,怕啥?老坎说,可是村长以为我们毒死了他的狗。女人说你跟村长说他的狗不是我们毒死的。老坎又叹气。第二天一早,老坎还是到了村长家。村长还没起床,老坎站在村长的床前说,村长,你可千万别怀疑我毒死了你的狗,我对老天发誓,我如毒死了你的狗

51、,那我全家都让雷打死。村长一般早晨要睡个好觉,可睡意被老坎弄没了。而且一清早,老坎又说这晦气的话,村长很不高兴,说,老坎,你回家吧,我知道我的狗是谁毒死的,我心里清楚。村长说着转过身,给老坎一个冰冷的脊背。老坎的腿一软,扑通一声,给村长跪下了:村长,我真的没有毒死你的狗,我哪有那么大的胆。村长掀起被子坐起来,大吼:老坎,你还有完没完,我又没说你毒死我的狗!老坎竟哭起来,村长,你一定要相信我你不相信我,那我就一直跪着。老坎从村长家出来,心里极清楚,村长还是怀疑我毒死了黑狼狗,怎样才能让村长相信他没毒死黑狼狗呢?老坎把放有老鼠药的肉包子扔给狼狗时,狼狗嗅出了异味竟不吃。老坎便把肉包子放在手上说,还

52、是吃了吧!其实我也舍不得你离开我,我欠你的恩情,下辈子你变成人我变成狗来还你老坎哽咽得说不下去,狼狗的眼里汪着泪,呜呜地呜咽两声,眼一闭,一口吃掉老坎手里的肉包子,狼狗蓄在眼里的泪水也滚落下来。老坎的心剜样痛。老坎紧紧搂着狼狗的脖颈,哽咽着说,我对不起你,你心里准恨我,你狠狠地咬我一口吧,我不是人狗的身子很快变冷变硬了,老坎便嚎啕大哭起来,这是哪个千刀万剐的毒死了我的狗村长也被老坎的哭声引来了,老坎见村长来了,哭得更凶了,村长劝老坎。死了就死了,哭不活的。老坎抬起满脸是泪水的脸,我这狗可救过我一次命。我们不知道得罪了谁?他竟毒死我们的狗。村长出门时对老坎说,村里还多了两亩水田,不知道你还想不想

53、种?老坎忙说,种,我当然想种。21第二段中,老坎听到黑狼狗的欢叫为什么发出“沉重而无奈的叹息”?请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答:_答案因为老坎明白黑狼狗为啥欢叫,他是心疼自家花狼狗。与前面村长几丝满意的笑容形成对比,揭示权力重压下的百姓只能一声叹息。引出下文对花狼狗的介绍和自己跟村长之间微妙的关系的介绍。22小说为什么反复强调“这条狗曾救过他的命”?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答:_答案引出关于狗的故事,强调了他和狗特殊的感情。表现花狼狗强悍的一面,在自然界中花狼狗是英雄,而今在小村落里输给黑狼狗,这是被主人训练的结果。与下文老坎最终毒死花狼狗形成对比,写出老坎在重压之下矛盾痛苦的心情,暴露了人性的某

54、些缺点。2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老坎这一人物形象特点,你怎么评价老坎这个人?答:_答案(1)憨厚老实,胆小怕事;又因为被欺负怕了,就处处设防,多疑。村长的黑狼狗和自家的花狼狗打架,老坎为了让村长有颜面,就想法子让自家的花狼狗不能赢,只能被黑狼狗欺负;村长家的狗被毒死了,老坎就自危,夜里辗转难眠,深怕村长以后刁难。 (2)老坎可爱、可悲、可怜、可恨。可爱的是老坎的实在,可悲的是老坎的胆小,可怜的是老坎的最终的解决方法,可恨的是老坎的软弱。从老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权力挤压下人性的萎缩和人格尊严的丢失。24老坎为了消除自己的嫌疑,毒死自家的花狼狗,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1)村长真的怀疑老坎毒死自己

55、的狼狗吗?结合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答:_(2)老坎毒死救过自己命的花狼狗来消除村长对自己的嫌疑,你认为这一情节安排合理吗?请阐述你的理由。答:_答案(1)言之成理即可,必须结合人物性格和小说相关情节具体分析。(2)合理。从客观实际看,牺牲一只狗远比让一家人挨饿强得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篇小说也是很现实的反映小老百姓老坎的真实生活。(生活实际)老坎胆小怕事,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毒死救过自己命的花狼狗来消除村长对自己的嫌疑,符合他的性格。(人物性格)和花狼狗体谅主人形成对比,人性不如狗性,对比中可见人在社会中生存被扭曲、被践踏的毫无尊严的生活现状,突出主题。(主题需要)

56、优秀的小说作品都是真实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个情节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艺术效果)不合理。这只狗是对老坎有救命之恩的狗,何况老坎一直念念不忘花狼狗的恩,让它受村长家的狗欺负,已经非常内疚了;毒死它,与情理不合。老坎虽然胆小怕事,但他憨厚老实,与人为善,毒死花狼狗无异于伤天害理,老坎做不出来。老坎毒死了花狼狗,也不一定消除村长的疑虑;就是村长相信他,依然会欺负他。因此毒死花狼狗,不会有用。安排这一情节,夸大了人的自私冷酷,与社会倡导的风气不合。七、(2011河北石家庄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五九(注)老舍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来喝茶。他的脸

57、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地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张丙来了,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有什么新闻?”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打架来着。”他说。“谁?你?”我问。“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

58、“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过去劝解,是第一步。”“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有意义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做

59、!”“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他?反正我是计划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一定得意扬扬而去。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向来利用

60、肌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地。“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做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来,低声下气地央告他

61、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碗茶,便走了。【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25开头一段的描写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人物特点:身材瘦弱;眼睛深而黑。作用:突出身材瘦

62、弱,与下文他抱打不平形成反衬(对比),表现其勇敢。突出眼睛深而黑,暗示他有精神,表现其关心时事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写他心理的转变埋下伏笔。26回答问题。(1)文中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为什么流泪?答:_ (2)“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这句话有什么含意?答:_答案(1) 对国家蒙受耻辱的沉痛;为张丙的行为、精神所感动。(2) 他并不是真的忘了,而是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看到了中国的希望。27综合全文,分析张丙的性格特征。答:_答案性格特征:善良;勇敢,有正义感;爱议论,关心时事。分析:开头两段介绍其特点时,指出其爱议论;他议论的事都是时事,从前总说中国没有希望;两者都

63、说明他关心时事。抱打不平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他善良,另一方面说明他勇敢、有正义感。28作者以“五九”为题有何用意?答:_答案“五九”是中国的国耻日,题目“五九”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老舍先生就是为雪国耻而写这篇小说的。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张丙这个小人物在“五九”这一天的表现,意在告诉人民,每一位真正的中国人的血都是热的,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八、(2011江西省上饶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 题。第八棵馒头柳刘心武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这回丈夫又走了。门在丈夫背后撞上时,她正站在桌边收拾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但

64、门撞上以后,她却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她站在阳台上朝下望。阳台下面是马路,马路边上栽着一排馒头柳,馒头柳的树冠又大又绿,从楼上俯看下去并不像馒头而像帐篷。她习惯地朝阳台下往东数第八棵馒头柳那里望去。她等待着,她知道,再过五六分钟,丈夫的身影将在那棵馒头柳下出现。他们这幢楼门开在没有阳台的一面,从楼门出去绕出楼区前往地铁入口,必从第八棵馒头柳那儿经过,然后便被一座治安岗亭遮住视线。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但她从未向丈夫吐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儿子也全然未曾察觉。这天她习

65、惯性地去往阳台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丈夫的背影迟迟没有出现。他必得去乘坐地铁直往北京站,不可能改往别的方向。怎么第八棵馒头柳下不见他的踪影?惶急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多么重要!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难道他钻到地底下或飞到天上去了?真不可思议。她差一点跑进治安岗亭去报失。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堵着一块鹅卵石。接连好几天她都无精打采。她一忽儿暗自取笑自己,一忽儿又从逻辑推理上断定情况的不正常。终于,有天晚上她接到了他

66、从很远的地方打来的电话,她情不自禁地说:“你哪儿去了你?你急死我了!”丈夫莫名其妙,于是她便向他倾诉了一切,她怎么每次分别时都表面上若无其事,每次却都要跑到阳台上去望他的背影,在那第八棵馒头柳下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丈夫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女子!那天我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咱们楼老王,他们单位的车正好接他去火车站,我就蹭了他的油,你真是死心眼儿不过,我知道那棵馒头柳,对,第八棵馒头柳。你知道吗?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没事人儿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头好爱你们”撂下电话,她才发现儿子

67、站在面前,儿子正问她:“妈,您干吗抹眼泪儿?”29请联系全文,分析标题的作用。答:_答案标题在结构上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从内容表达上来说,作者移情于物,第八棵馒头柳是女人与丈夫相互牵挂,爱与被爱的纽带。30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分别表达人物怎样的心境。(1)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堵着一块鹅卵石。答:_(2)你哪儿去了你?你急死我了!答:_答案(1)这种失措的举止,体现了她内心的慌乱不安。(2)语言短促,她失去了矜持,十一个字出现了三个“你”,可见丈夫在女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表现了她对丈夫情之深、爱之切。31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加以概述。答:_答案(1)女人望见丈夫背影时的欣

68、慰。(2)“这天”没有看到丈夫时的惶急。(3)女人寻找丈夫时的心无旁骛。3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写“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是交代人物生活环境。B小说创作多用描写塑造典型性格,这篇小说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C该文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而不失多疑的普通家庭妇女形象,表现了她与丈夫之间看似平淡却很真挚的感情。D这篇小说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相结合的方法,并把倒叙、插叙还原于发生的时间顺序之中,展现出故事情节。E小说结尾通过儿子的问话侧面描写了女人泪流满面的神态,这是激动的泪水,也是幸福的泪水。答案CD解析C项,不失多疑,

69、理解偏颇。D项,文中没有运用倒叙这一叙述方法。九、(2011浙江第二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337题。秋天的味道程刚双休日,我在叔叔的果园里帮忙,隐隐地听到南侧的果树丛里有窸窸窣窣的枝叶晃动的声响,就跑过去看个究竟。我发现一个少年,十四五岁的样子,正攀在树杈上摘苹果。他也发现了我,但已经无路可逃。他从树上溜下来,两个口袋都鼓鼓的,怯怯地立在树下,等待我的审问。我没有呵斥他。依我做老师的经验,不问青红皂白的呵斥只能把事情搞糟。“喂,小伙子,告诉我,摘苹果做什么用?是自己想吃吗?”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问。“我妈妈病了,想吃苹果,可是我没有钱买。”男孩用低低的声音说。这是一个非常老套的理由,

70、使我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小故事。当年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就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能否告诉我,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儿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被孩子天真的话打动了。他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难道今天的事情是这个故事的翻版?半个世纪以前的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和今天的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在心智

71、、情感与社会经验上是否可以同日而语?在日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理由听得耳朵起茧,男孩的话还有几分可信?我沉吟了片刻。等待发落的孩子用一只脚搓着另一只脚,眼睛里掠过一丝痛楚,我注意到那澄明的眼球还没有任何杂质。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喜欢怀疑一个孩子的动机,不敢坦然地相信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话。一个孩子的谎言,和一个成年人无端的怀疑,到底哪一个危害更大?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信任是孩子说谎的催化剂。“哈哈,你来的正巧,这是苹果最美的时候!口袋里的苹果都可以带回去,又脆又甜,让你妈妈尝尝鲜!”我按着教育家的方法去做了。那孩子使劲地点点头,提起他破烂的足球鞋,一溜烟的跑了。我欣慰地在果园门外目送着他,却发

72、现他并没有奔向村子,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跑去,那里是一片茂密的玉米地。他钻进了青纱帐。好奇心促使我悄悄地靠近玉米地,却发现我又一次被一个孩子愚弄了。在玉米地里,我看到并排坐着的一双后背,一个是刚才的男孩,另一个是个女孩,梳着一对小辫。那女孩好像正啃着苹果,男孩托着腮,不知在想什么。小小年纪就谈恋爱,并为着自己的小恋人去冒险,去撒谎现在的孩子,真让人无可奈何!我默默离开玉米地的时候,心里一阵刺痛,不是因为受骗,而是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那一夜,我躺在叔叔的小床上,几乎无眠。第二天一大早,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来到果园。我认出了昨天的那个男孩,我猜想那个女孩应该是和他一块钻玉米地的那个。我不知道他们有何

73、贵干。“俺们是来付钱的。”那位母亲解释说,“昨天这孩子摘了你们的苹果,给他妹妹吃了一个,给我留了一个。他肯定没有付钱,因为他没有零花钱。让您见笑了,我们家困难些,孩子的爸爸死得早”他们原来是一对兄妹!我为我昨天的想法感到羞愧。“您不知道,他妹妹眼睛看不见。”那位母亲又说,“但他疼妹妹,疼得胜过我这个当妈的。春天,他跑到山上摘桃花,说是让妹妹嗅到春天的味道;夏天,他下到池塘里摘莲蓬,让妹妹咀嚼夏天的味道;秋天来了,他就想办法搞到苹果,让妹妹品尝秋天的味道。他说,在我们这儿,苹果最能代表秋天的味道!”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我注意到,小妹妹那双看不见的眼睛里,早淌出了晶莹的泪珠。“我没管好孩子,让您见

74、笑了。管理这么大园子是很受累的,孩子不懂事,您多担待些。俺们特意来付钱,请您务必收下。”那位母亲继续说。其实在农村,随便摘几个瓜果李桃尝尝鲜,根本不算什么。不过我对这位母亲还是敬佩有加,她的话语中,自始至终也没有提到一个“偷”字,给孩子留出了足够的心理空间,有效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我郑重地收下了钱,收下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尊严,也收下了一个珍贵的启迪。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是成熟的苹果蕴含的甘甜,以及咀嚼这甘甜的幸福!33结合全文,概括什么是“秋天的味道”?答:_答案成熟的苹果的甘甜,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美好情感。34文中插入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说明小男孩的理由很老套,引起我的怀疑;同

75、时也暗示我对此事的处理方法。35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1)等待发落的孩子用一只脚搓着另一只脚,眼睛里掠过一丝痛楚,我注意到那澄明的眼球还没有任何杂质。答:_(2)我郑重地收下了钱,收下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尊严,也收下了一个珍贵的启迪。答:_答案(1)通过细节描写和神情描写,表现出男孩的尴尬和愧疚,以及孩子内心的纯洁,为下文我的态度的变化及事件结局做铺垫。(2)运用排比,层层推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深化了文章的意蕴。3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进行说明。答:_答案一个贫穷但活得有尊严的母亲。儿子拿了别人的苹果,她一定付钱。或:虽然她替儿子赔不是,但始终没提到“偷”字

76、,有效地保护了儿子的尊严。37“在玉米地里,我看到并排坐着的一双后背,一个是刚才的男孩,另一个是个女孩,梳着一对小辫。那女孩好像正啃着苹果,男孩托着腮,不知在想什么。”结合全文,设想一下男孩此时想的是什么,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不超过50字。答:_答案应与下文他心疼妹妹的内容照应,前后连贯。答案略。十、(2011江苏八市下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3841题。在风中长大朱以撒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

77、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

78、那般的温暖。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

79、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

80、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38文章第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答:_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运用细节,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39文章第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答:_答案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

81、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40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答:_答案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41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答:_答案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十一、(2011山东淄博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245题。玉渊潭的槐花 汪曾祺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

82、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

83、,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

84、,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

85、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86、。42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答:_答案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放蜂人家里的陈设和做饭、吃饭的情景。这段文字表现了养蜂人简陋的家当和简朴的生活,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养蜂人一家的介绍。4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养蜂人的性格特征。答:_答案从全文来看养蜂人有如下性格特征:一是做事沉稳从容不迫,安静平和;二是勤劳善良,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三是热爱生活,为人坦诚宽容,充满爱心。44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答:_答案看似平凡的东西里面却孕育着不平凡。像荆条一样普通的放蜂人一家简朴的生活中却处处浸润着人间的真善美。45文章以“玉渊潭的槐花盛开”为开头,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为结尾,这种写法给你哪

87、些启示?答:_答案这篇文章的写法给我如下启示:一、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二、借景抒情。借“槐花盛开”表达作者的欣喜,借“槐花落”表达作者的失落与依恋之情。三、“槐花”起了线索作用。(借鉴古诗文比兴的写法)这里的“槐花”象征了朴实的养蜂人。十二、(2011江苏南京、盐城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4649题。哑巴与春天迟子建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

88、天有声有色地来了。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

89、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

90、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

91、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

92、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46按要求回答问题。(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答:_(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答:_答案(1)自然界的积雪;人与人之间的冷漠。(2)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47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答:_答案(1)自然界的春天;(2)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有尊严的生存地位。48第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答:_答案(1)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49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答:_答案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1)地位:都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2)环境: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3)性格:都勤劳、善良。(4)命运:都受到伤害,结局都很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