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109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含解析)鲁教版必修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素养评价(四)(第四单元)(90分钟100分) (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读下表,完成1、2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指标70年代80年代90年代19932002年灾害数量/次1 1101 9872 7422 935死亡人数/万人196807953.1受影响人数/万人7.414.519.625灾害损失/亿美元1 3102 0406 2906 550 1.表中信息反映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的强度减小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灾害数量增加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A.B.C.D.2.表中因灾害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出

2、现的频率降低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C.人口数量减少D.灾害强度减小【解析】1选B,2选B。第1题,直接根据表格信息可判断,灾害的数量在增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死亡人数在减少,影响人数在增加。灾害的强度、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在增加,对。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灾害数量上升,经济损失增加,而人员死亡数量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增强了。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 据此完成3、4题。3.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A.干旱B.寒潮C.沙尘暴D.滑坡4.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

3、的重要因素D.植被破坏不是造成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解析】3选D,4选C。第3题,图中有滑坡体和滑动面,所以该自然灾害最可能为滑坡。第4题,滑坡一般发生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滑坡的重要诱发性因素之一。(2020贺州高一检测)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回答5、6题。5.下列关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A.我国位于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B.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C.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D.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6.下列属于影响我国的主要地质灾

4、害的是()A.暴雨B.地震C.台风D.寒潮【解析】5选C,6选B。 第5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不足,只能说抗震救灾能力不强,与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第6题,通过学习可知,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是: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暴雨、寒潮、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地震属于地质灾害。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7、8题。7.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地形崎岖全年降水丰富地表基岩广布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B.C.D.8.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建水利工程修建护坡工程清除河道淤泥A.B.C.D.【解析】7选C,8

5、选D。 第7题,由题图可以看出,图示地区较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且季节性明显,说明此地地形崎岖,地表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正确;由泥石流发生的频次可知该区域的降水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不能说该区域全年降水丰富,可知错误;图中信息无法得知该区域基岩广布,可知错误。第8题,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修建护坡工程这些措施是有效防御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水利工程的修建对于防御地质灾害几乎没有作用,可知错误,正确。9.2017年8月8日晚九寨沟发生地震后,政府迅速采取紧急救援行动和灾害损失紧急调查统计。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是()A.滑坡、泥石流B.台风C.寒潮D.火山喷发【解析】选

6、A。地震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地震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外,在山区还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世界建筑奇迹”的中国上海世茂深坑洲际酒店(如图),是世界首个建造在采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经过7年多的施工已于2018年11月正式营业。读图完成10、11题。10.上海深坑酒店所处“深坑”的由来是()A.陨石坑B.人工新开挖C.地陷D.废弃矿区11.该深坑酒店可能要特别预防的自然灾害是()A.干旱、崩塌、寒潮B.雨涝、崩塌、地震C.滑坡、泥石流、火山D.干旱、寒潮、海啸【解析】10选D

7、,11选B。 第10题,中国上海世茂深坑洲际酒店是世界首个建造在采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上海深坑酒店所处“深坑”的由来是废弃矿区。第11题,该深坑酒店在采石坑内,干旱、寒潮、火山影响小,可能要特别预防的自然灾害是雨涝、崩塌、地震。近50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锐减;湖泊消失了1 000多个。据此回答12、13题。12.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A.长江洪涝灾害减少B.生物物种增加C.加剧土壤盐碱化D.湖泊环境容量减小13.遏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措施有()扩大水田面积退耕还湖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禁止在长江采沙A.B.C.D.【解析】12选D,13选B。 第1

8、2题,湖泊面积减少造成的后果:湖泊环境容量减小,调节长江水量的能力减弱,加剧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展;调节气候作用减少;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等。土地盐碱化加剧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湖泊面积减少对其影响不大;而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丰沛,土地盐碱化不明显。第13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围湖造田和上游的植被破坏,故应加强中游地区的退田还湖和上游地区的植被保护。读下面的景观图,完成14、15题。14.图示地理现象应是()A.滑坡B.泥石流C.崩塌D.塌陷15.造成该地理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岩石风化程度较高,易破碎植被覆盖度较低降水丰富,强度大人类建设梯田等活动的影响A.B.C.D

9、.【解析】14选C,15选A。第14题,图示景观显示,陡峻的山崖下有松散的堆积物,说明是从高处崩塌下来的。第15题,崩塌与岩层破碎、多松散物质有关,符合要求。(2020金华高一检测)“蚂蚁森林”继捐步种树(通过低碳行为在手机里养成一棵虚拟树后,蚂蚁金服会在选定区域种植一棵真树)后又推出了行走路线功能(用户实际行走步数模拟在虚拟线路上完成行走获得金币,帮助山区孩子修建球场)。读某同学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蚂蚁森林一号线”路线截图,完成16、17题。16.“蚂蚁森林”行走路线功能中完成虚拟路线模拟任务,主要用到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A.GISB.RSC.GPSD.VR17.“蚂蚁森林”种植胡杨、樟子松

10、等乔木所需能量是柠条、梭梭等灌木的十多倍,如此设置的原因可能是胡杨、樟子松等乔木()A.装点风景更美B.生态价值更高C.所需水量更大D.经济价值更大【解析】16选A,17选C。第16题,虚拟现实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方向,许多机构致力于用数字地形海拔数据、航空或卫星照片数据构造各种虚拟GIS系统,因此能够完成虚拟路线模拟任务的地理信息技术只能是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不具有完成虚拟路线模拟任务的功能。VR不是地理信息技术。第17题,与柠条、梭梭等灌木相比,胡杨、樟子松等乔木生长更加旺盛,叶片更茂盛,蒸腾作用更强

11、,所需要消耗的水量更大,因此在“蚂蚁森林”种植胡杨、樟子松等乔木所需能量是柠条、梭梭等灌木的十多倍,需要“蚂蚁森林”参与者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让这些乔木生长。在装点风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上,胡杨、樟子松等乔木与柠条、梭梭等灌木相差不大。下图为“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即灾情区域差异)划分图”。读图回答1820题。18.自然灾害“中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A.第一级阶梯上B.第一、二级阶梯上C.第三级阶梯上D.第二、三级阶梯上19.下列地形区,属于自然灾害“重度脆弱”地区的是()A.青藏高原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塔里木盆地20.广东、江苏两省属于自然灾害“轻度脆弱”地区,其主要

12、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地貌与气候B.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密度C.国家政策与交通D.经济发展水平与抗灾能力【解析】18选D,19选C,20选D。第18题,从图中看,自然灾害“中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天津、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这几个省区,所以自然灾害“中度脆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第19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位于高度脆弱的区域,华北平原位于中度脆弱区域,内蒙古高原位于重度脆弱区域,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度脆弱区域。第20题,广东、江苏两省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投入多,抗灾能力强,属于自然灾害“轻度脆弱”地区。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13、)长江经济带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加入了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略图。(1)若长江上游地区植被遭大规模破坏,会加剧当地_,使甲地区河道_,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特征。(2)防治长江下游洪涝灾害需要在中上游实行的主要措施有_、_。【解析】第(1)题,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泥沙进入江河,使河道淤积。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防治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在中上游保持水土,封山育林,也可以修建水库削减洪峰。答案:(1)水土流失淤积整体性(2)植树

14、造林修建水库22.下图示意我国季风区某地诱发地质灾害的过程。读图完成下列要求。(5分)(1)指出图示地质灾害的类型。(2)据图简析诱发地质灾害的原因。【解析】第(1)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为扩大面积,将坡地挖开取平,使山坡变成了陡崖,破坏了山坡的支撑体,会出现崩塌;图中有山坡整体下滑的现象为滑坡;崩塌体与滑坡体汇入河流可能会产生泥石流。答案:(1)滑坡、崩塌(泥石流)。(2)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人为地大量挖掉山的斜坡;贴着陡直的山体修建房屋、道路等;自然斜坡被破坏后,扩大了发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的概率。23.木兰溪是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的河流,

15、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灾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启了全流域综合整治,木兰溪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变成了“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分析木兰溪下游地区易出现重度洪灾的自然原因。 (2)说出木兰溪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解析】第(1)题,洪灾多发原因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分析,如位于河流下游还要从入海口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沿海多台风,多暴雨;上游支流多、汇水量大;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入海口处海水的顶托作用。第(2)题,根据题干提示,木兰溪是福建省东部独流入海的

16、河流,下游地区遭受严重洪灾的现象时有发生,防洪的工程措施包括河道整治、修建防洪堤、修建水库、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设施等进行,从而减少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危险。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沿海多台风,多暴雨;上游支流多、汇水量大;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入海口处海水的顶托作用。(2)河道整治、修建防洪堤、修建水库、裁弯取直、修建分洪设施等。2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0分)当地时间2018年6月18日7时58分,日本大阪府(其位置如图所示)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属极浅层地震。截至目前因为地震已造成3人死亡,234人受伤。下图为我国某校学生绘制的此

17、次地震中不同类型地震波传导方向。(1)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本次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2)大阪地震后,名古屋地震监测站首先监测到的地震波是波还是波?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因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向西运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活动活跃,造成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多火山地震发生。第(2)题,根据地震波的震动和传播方向分析,波是纵波,可以穿过固、液、气体物质,传播速度快;波是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度较慢。 名古屋和大阪均处于本州岛上,中间有固态岩石圈相连;波(纵波)和波(横波)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但波(纵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波(横波

18、)快,所以最先监测到的是波纵波。答案:(1)日本位于不同板块的消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向西运动,造成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引起地表震动。(2)波。理由:名古屋和大阪均处于本州岛上,中间有固态岩石圈相连;虽然波(纵波)和波(横波)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但波(纵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波(横波)快。(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018年8月18、19日,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寿光多地连降暴雨。弥河下游地区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共造成13人死亡,3人失踪,此次灾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亿。据此回答1、2题。1.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A.抱紧电杆B.躲在

19、巨石之下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2.下列应对洪水灾害的办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地避水时,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上,并储备一些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B.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C.洪水冲刷了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和病原体,洪水过后可放心饮用地下水D.被洪水围困时,可用手电筒、鲜艳的衣服发出求救信号【解析】1选C,2选C。第1题,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压及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系数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第2题,洪水过后,污染物下渗较多,地下水水质遭到破坏,为防止疫情发生,必须饮用经过净化的地下水。2016年元旦,杭州迎来了当年第一个

20、雾霾黄色预警,灰色的天空让城市的“颜值”大打折扣。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3、4题。3.图示雾霾的分布特征为()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B.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带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4.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A.降温能消霾B.大风能消霾C.高压能消霾D.干冷能消霾【解析】3选A,4选B。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雾霾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属于东部季风区。主要分布区在东部沿海地带,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没有靠海,只有广西部分地区靠海。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有重霾分布。东南地区一些沿海平原地势低,雾霾较轻。第4题,气温降低,会使水汽凝结,大气因冷收缩下

21、沉,不利于消除雾霾;冷空气来临,会伴随大风天气,大风能吹散雾霾;高压控制是下沉气流,大气稳定,不利于消霾;干冷空气中悬浮颗粒多,不能消霾。5.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选D。根据图中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可知,丁区不位于断裂带上,且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所以是最适宜城市重建的地方。二、非选择题(共15分)6.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5分)(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为飓风。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从监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