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 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答案】C【解析】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
2、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的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虽然原核细胞不具有真核细胞的某些结构,但也能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对于这样的特例,需重点掌握,也是高考的重点。2.高等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只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A.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B. 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C.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D.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
3、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详解】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A正确;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D错误。故选A。【点睛】关键要明确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具体场所,以及该场所是否具膜。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酶具有高
4、效性,但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B.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C. 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D. 酶不一定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详解】A、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A正确;B、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B正确;C、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离开活细胞,只要条件适宜,酶也可以发挥作用,C错误;D、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其中RNA与双缩脲试剂不发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
5、剂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故选C。4.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A. 血浆蛋白的合成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C. H1N1的增殖D.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血浆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A错;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H1N1病毒的增殖发生在细胞内,C错;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对。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5.神经元接受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B. 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C. 兴奋的传递过程需
6、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D. 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详解】A、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正确;B、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B错误;C、兴奋的传递过程是个耗能的 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
7、ATP,C正确;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据此可推测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D正确。故选B。6.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 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C.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 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答案】D【解析】【
8、分析】【详解】A、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膜内K+外流,A错误;B、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C错误;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甘氨酸不能抑制神经兴奋,所以下一神经会持续兴奋,而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故选D。7.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B. 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 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
9、D. 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答案】A【解析】【分析】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详解】A、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或通过反馈调节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B、由于大豆异黄酮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因此可推测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C、由于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故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C正确;D
10、、由于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D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定向作用到垂体B. 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调节D.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答案】C【解析】【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
11、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血糖浓度可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4、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垂体细胞上的受体,A正确;B、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B正确;C、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
12、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C错误;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元上B. 激素在机体中发挥完生理作用后立即被灭活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 识别某种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只能分布在靶细胞或靶器官上【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的分子,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两者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上的受体后都会被灭活。【详解】A. 识别神
13、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可分布在神经元上,也可分布在肌肉细胞或内分泌腺细胞上,A错误;B. 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B正确;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D. 激素作用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识别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分布在靶细胞或靶器官上,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二者的识记、理解与运用。1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 效应T淋巴细胞只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 某些T淋巴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D.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
14、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
15、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详解】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A正确;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另外还攻击癌细胞、移植的器官等,B错误;C、抗原进入机体后可促使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而分泌抗体,C正确;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B。1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细胞是浆细胞,其对红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B. 红细胞膜上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C. b细胞是效应
16、T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D. 花粉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B、由题图可知,a细胞可产生抗体,为浆细胞,它产生的抗体可以和红细胞特异性地结合,说明红细胞膜上有相应的抗原物质,A错误、B正确;C、b是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具有特异性,C正确;D、由于是抗体攻击、损伤了自身结构,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与过敏反应不同,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同时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种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
17、及疾病的种类。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B.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C. 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D. 脱落酸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成熟【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治落花落果等。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
18、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含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各部分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发育,A错误;B、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生理作用相同,则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的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B正确;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C
19、错误;D、脱落酸主要分布在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和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能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不能催熟,D错误。故选B。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促进植物增高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分化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激素,无法生长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和极性运输,但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因为单侧光能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生长素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在植物组织培养
20、时,通过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能影响愈伤组织分化出根或芽,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详解】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所以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可以促进植物增高,正确;在植物组织培养时,通过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能影响愈伤组织分化出根或芽,正确;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光照只能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错误;光照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所以植物在黑暗环境中能合成激素,进而促进生长,错误。A正确。故选A。14.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
21、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家畜种群数量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开始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随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当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当种群数量增长率再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详解】图中的横轴为种群数量,纵轴为种
22、群增长率,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要持续尽可能多的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收获后,家畜的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为探究适宜环境下,固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需要振荡均匀后取样B. 生长旺盛期的培养液上层比下层酵母菌数量多C. 涂布平板法计数可用接种等量无菌水组做对照D. 涂布平板法统计的酵母菌数目会比实际值
23、略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需要振荡均匀后取样,A正确;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因此生长旺盛期的培养液上层比下层酵母菌数量多,B正确;涂布平板法计数可用接种等量无菌水组做对照,C正确;由于酵母菌会相互重叠,因此涂布平板法统计的酵母菌数目会比实际值略小,D错误。16.北极北部冰雪覆盖的荒原地带和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区被称为苔原。在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有关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B. 苔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
24、结构没有垂直结构C. 寒冷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D. 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详解】苔原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A正确;苔原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寒冷使分解者数量减少,有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正确;北极南部森林群落生物种类较多,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
25、和方向,D正确。故选B。1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代表生产者,是光合作用B. 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C. 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D. 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详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代表呼吸作用,A错误;B、甲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故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为分解者,C错误
26、;D、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甲、乙、丙与丁之间以CO2形式传递,D错误。故选B。18. 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D.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答案】D【解析】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的都是此能量,A项正确;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
27、B项正确;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C项正确;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点睛】本题结合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再生,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再结合题图选出正确的答案。生态农业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19.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28、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B. 碳源物质也为该微生物提供能量C. 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D. 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详解】A、培养基中的氮源物质可以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A正确;B、该微生物只能以二氧化碳作唯一碳源,二氧化碳不能为该微生物提供能量,B错误;C、无机盐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氮以外的重要元素,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C正确;D、水是生物体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D
29、正确。故选B。【点睛】自养型生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异养型生物不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20.下列有关细菌纯化培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的灭菌最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B. 每次划线后接种环要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C. 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都是一个细菌细胞的克隆D. 菌液梯度稀释后用涂布法接种,得到单菌落便于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1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2.
30、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3.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详解】A、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A正确;B、每次划线后接种环要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然后再进行划线,最后划线完毕后也有灼烧接种环,B正确;C、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都是一个细菌细胞
31、或几个同种细菌的克隆,C错误;D、菌液梯度稀释后用涂布法接种,得到单菌落便于计数,D正确。故选C。21.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B. 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D. 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答案】B【解析】【分析】制作果酒的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制作酸奶的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繁殖,制作果醋的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养型;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
32、种丝状真菌具发达的白色菌丝。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以蛋白酶为主各种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详解】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家庭制作果酒、果醋与腐乳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环境,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因此均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
33、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D错误。22.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选择培养或鉴别培养的方法来筛选出目标菌种,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刚果红染料,从而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B. 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D. 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答案】A【解析】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纤维素,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
34、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A错误;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呈碱性,从而通使酚红指示剂变红,B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C正确;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D正确。23.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 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长营养B. 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C. 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D. 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答案】A【解析】【分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
35、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详解】应该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只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存活,A错误;木材、秸秆中富含纤维素,故可以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B正确;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后,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C正确;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提高饲用价值,D正确。故选A。24.下列关于基因操作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并非所有目的基因都可用PCR方法获取B. 通常以抗生素合成基因作为标记基因C.
36、 限制酶识别并在特定位置断开氢键D. DNA连接酶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长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用PCR技术获取取目的基因需要已知目的基因两端核苷酸序列,以便制备引物,而并非所有的目的基因都已知其核苷酸序列,A正确;通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B错误;限制酶识别并在特定位置断开磷酸二酯键,C错误;DNA连接酶可将DNA片段连接起来,D错误。2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用于降解某种农药的残留,基本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的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逆转录酶和核糖核苷酸B. 过程需使用限制酶和DNA聚合酶,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C. 过程需要使用NaCl
37、溶液制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D. 过程可利用PCR技术鉴定CarE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过程表示利用mRNA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相应的DNA;过程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过程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表示通过筛选获得工程菌。【详解】过程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过程需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B错误;过程常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DNA的感受态细胞,C错误;过程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CarE基因是否成功导入了受体细胞,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
38、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通过操作步骤确定图中各标号表示的生理过程;识记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的方法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6. 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 为尽快推广种植,可应用多种技术获得大量优质苗,下列技术中不能选用的是A. 利用茎段扦插诱导生根技术快速育苗B. 采用花粉粒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苗C. 采集幼芽嫁接到合适的其他种类植物体上D. 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答案】B【解析】A项可以,即进行扦插繁殖;B项不能,花粉粒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单倍体生长瘦弱,可能会影响观赏品质;C项可以,即嫁接繁殖;
39、D项可以,即微型繁殖。【考点定位】综合考查繁殖相关生物技术,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27.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B. 用原生质体制备人工种子,要防止细胞破裂C. 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D. 核移植克隆的动物,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答案】D【解析】【详解】A、PEG是促细胞融合剂,但是不能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需要先去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才能融合,A错误;B、制备人工种子,需要用完整植物细胞,借助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实现,不需用原生质体,B错误;C、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
40、体,C错误;D、核移植克隆的动物,需要供核一方和供质一方(一般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其线粒体DNA来自供卵母体,D正确。故选D。28.科研工作者利用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单克隆抗体,下列步骤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次注射适宜浓度的抗原免疫小鼠,以获得更多的浆细胞B. 用培养液培养禽流感病毒,通过离心获得抗原蛋白C. 用灭活的病毒诱导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D. 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41、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多次给小鼠注射适宜浓度的抗原,以获得更多的浆细胞,A正确;B、禽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液中独立生存,B错误;C、用灭活的病毒可诱导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除外还可以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C正确;D、杂交瘤细胞既具有浆细胞能合成抗体的特点,也具有骨髓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点,因此骨髓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D正确。故选B。29.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42、)A.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花药获得单倍体植株B. 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细胞进行基因治疗C. 将-抗胰蛋白酶基因转入乳腺细胞培育乳汁中含有该酶的转基因羊D. 将愈伤组织细胞进行诱变处理并筛选得到抗盐碱的烟草新品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细胞的全能性原理,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花药可获得单倍体植株,A项正确;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细胞可进行基因治疗,B项正确;受精卵的全能性容易表达,培育转基因动物应把目的基因转入受精卵,不能转入动物体细胞中,C项错误;愈伤组织分裂旺盛,易于发生突变,将愈伤组织细胞进行诱变处理并筛选可得到抗盐碱的烟草新品,D项正确。30. 下列叙
43、述,错误的是A. 通过培养植物细胞可获取大量的细胞代谢产物B. 依据基因突变原理可用射线处理愈伤组织获得作物新品种C. 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和抗生素D. 作为运载体必备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多个相同的限制酶切割位点【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可用于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A正确;B、依据基因突变可利用射线处理愈伤组织获得作物新品种,B正确;C、由于培养液中缺乏天然培养基中某些无法替代的成分,则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添加抗生素进行消毒,C正确;D、作为运载体必备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限制酶切割位点,但不一定要具有多个切割位点,D错误。故
44、选D。31.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A.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答案】D【解析】【分析】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分析上图,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分析下图:由图可知,植物体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详解】A、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A正确;B、由上图可知,植物体在25时,
45、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B正确;C、在025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增大速率大于呼吸作用,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D、由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D错误。故选D。32. 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C. 的成分中包括血红蛋白、氧气和胰岛素D. 细胞生活需要的pH、渗透压、温度等处于稳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是细胞内液,是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B、毛细血管壁
46、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B错误;C、血红蛋由在红细胞内,不在血浆中,C错误;D、细胞正常生活需要组织液中pH、渗透压、温度等保持稳定,D正确。故选D。33.下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下丘脑通过血液联系生长激素的分泌B. 细胞a与细胞b分泌的激素有拮抗作用C. 生长激素可与多种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D. 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B细胞分化【答案】D【解析】【详解】A、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到垂体处发挥作用,A项正确;B、细胞a与细胞b分泌的激素作用相
47、反,二者之间有拮抗作用,B项正确;C、据图可知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软骨等多种细胞,C项正确;D、胸腺是T细胞发育的场所,不是B细胞发育的场所,D项错误。故选D。34.如图所示,若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 在BD段范围内B. 在BC段范围内C. 在OA段范围内D. 在DA段范围内【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图中表示的是茎,因此b侧细胞伸长快,a侧细胞伸长慢,故茎背地生长。【详解】由分析可知,
48、图中茎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这样才能使b侧生长速度大于a侧,才能使茎向上弯曲生长。即A正确。故选A。35.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
49、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由于在处理区的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由于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正确;由于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36. 下列各项培育植物新品种的过程中,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的是( )A. 通过植物体细
50、胞杂交培育白菜甘蓝杂种植株B. 通过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C. 通过单倍体育种培育优质小麦D. 通过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抗虫水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愈伤组织是植物组织培养的中间结构。植物体细胞杂交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多倍体育种不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所以B项不经愈伤组织阶段。故选B。37.荧光定量 PCR 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 DNA 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 Taq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受
51、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 Taq 酶可以催化子链沿着 35方向延伸,需 dNTP 作为原料C. 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 DNA含量呈正相关D. 若用cDNA作模板,上述技术也可检测某基因的转录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
52、q酶)(5)过程: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中温延伸:合成子链。【详解】A、引物与探针均具特异性,与模板结合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B、根据图示中引物延伸的方向可以确定,Taq酶可以催化子链沿着35方向延伸,需dNTP作为原料,B正确;C、题干中提出“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且加入的原料具有荧光标记,故“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因此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C正确;D、若用cDNA作模板,需要检测出总mRNA数目和某基因的mRNA数
53、目,才能计算某基因的转录水平,D错误。故选D。38.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A. 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B. 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溶解于2mol/L的Nacl后,再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C. 用苏丹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D. 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答案】A【解析】【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详解】A、制作果酒
54、和果醋时,不能将发酵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应该留有约1/3的空间,以满足酵母菌最初经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的过程,A错误;B、鉴定DNA时,将丝状物溶解再放入二苯胺试剂检测,进行沸水浴,B正确;C、用苏丹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呈现橘黄色,C正确;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便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因为染色体被染成紫色,D正确。故选A。39.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A. 鉴定还原糖与蛋白质所用试剂及操作相同B. 可以用平板划线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C. 光合色素分离和花生子叶中脂肪鉴定均需显微观察D.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需配制标准溶液显色后进行比色【答案】D【解析】【分
55、析】1、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筛选土壤微生物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计数通常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3、鉴定还原性糖使用的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
56、后再加入B液。【详解】A、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加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要先加入A液,后加入B液,A错误;B、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不能用于计数,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B错误;C、光合色素分离实验不需要使用显微镜,C错误;D、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D正确。故选D。40.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B.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膜氧化生成水C. 硝化细菌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
57、合成有机物D. 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2、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还原
58、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同时产生大量能量,合成大量ATP;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3、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相关酶的作用下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不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详解】A、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作为还原剂用于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过程,A正确;B、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反应是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B正确;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C正
59、确;D、无氧呼吸能产生少量的ATP,在第一阶段也有少量的H生成,D错误。故选D。41.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托马斯聚德霍夫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内囊泡转运的调控机制。(1)细胞中的蛋白质在_上合成后,经_和_加工,然后以出芽的方式形成囊泡进行运输,因为囊泡的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基本支架都是_,因此它们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相似的,因而能够脱离转运起点,再通过膜融合以_方式排出到细胞外。罗斯曼和同事发现动物细胞膜融合需要NSF蛋白及其附着蛋白SNAP的参与。由于这两种蛋白能共同介导各种类型的囊泡的膜融合过程,说明它们本身_(填“有”或“没有”)特异性,因
60、而推测膜融合的特异性是由目标膜上的SNAP受体蛋白(即SNARE)决定的。(2)聚德霍夫发现了一种突触结合蛋白。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神经元内部的钙离子浓度会增加,一旦钙离子与突触小泡膜上的该蛋白结合,突触_内的突触小泡就会通过与膜上的SNARE等蛋白的相互作用,按需要快速或缓慢地释放_。【答案】 (1). 核糖体 (2). 内质网 (3). 高尔基体 (4). 磷脂双分子层 (5). 胞吐 (6). 没有 (7). 前膜 (8). 神经递质【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
61、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后,再进入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泌蛋白最终是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的。囊泡的膜与其他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是相似的,它们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这两种蛋白能共同介导各种类型的囊泡的膜融合过程,说明它们本身没有特异性。(2)突触小泡位于突触前膜内,内含神经递质。【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突触的结构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识记突触小泡的位置及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42.弓形虫是一种寄生在真核细胞内
62、的寄生虫,会引起人畜的弓形虫病。(1)弓形虫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_,刺激其产生_,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相关物质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产生抗体。当弓形虫进入宿主细胞后,_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2)科研人员利用弓形虫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首先将免疫过的小鼠脾脏细胞取出,与_融合,此过程除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外,还可采用_诱导融合。然后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不仅能_,同时还能产生所需的特异性抗体。(3)为研究上述单克隆抗体对弓形虫的作用,首先将弓形虫置于含一定浓度单克隆抗体的培养液中培养
63、1小时,然后将其与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动物细胞共同培养,培养不同时间后分别测量细胞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此实验设置了_与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动物细胞共同培养作为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4)科研人员给小鼠注射适量的上述单克隆抗体溶液,然后又注射了弓形虫,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生存时间虽有延长,但最终仍会死亡,可能的原因是注射的弓形虫的量太大,且机体内针对弓形虫的免疫本应以_为主,所以导致体内实验的效果不理想。【答案】 (1). T细胞 (2). 淋巴因子 (3). 浆细胞 (4). 效应T (5). 骨髓瘤细胞 (6). 灭活的病毒 (7). 无限增殖 (8). 不接触单克隆抗体的弓形
64、虫 (9). 单克隆抗体能减弱弓形虫对细胞增殖的抑制 (10). 细胞免疫【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类型:抗原进入人体在体液中相应的被抗体消灭-体液免疫、已进入细胞内,抗体无法起作用-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过程:【详解】(1)在产生抗体的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并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以刺激B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如果弓形虫进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被效应T细胞裂解掉。(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要将免疫的B细胞取出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动物细胞的融合中除了用物理、化学方法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融合
65、。经过筛选后要筛选出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3)探究的是单克隆抗体对弓形虫的作用,是否加入单克隆抗体是自变量,故对照组应是不接触单克隆抗体的弓形虫与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动物细胞共同培养。由图可知实验组的细胞增殖数量比较多,说明单克隆抗体能减弱弓形虫对细胞增殖的抑制。(4)由题意可知单克隆抗体只能延长感染的时间但最终还是会死亡,抗体主要是针对细胞外病原体其作用,因此机体内针对弓形虫的免疫本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所以效果不明显。43.甲、乙是两种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培养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
66、甲和乙的叶片,先用_酶和_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再用化学诱导剂_诱导二者融合。融合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后,进一步通过_过程形成_组织,然后再经过_过程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这种培养技术称为_。(2)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_和 _的比例对组织培养进行调控,从而诱导出完整植株,(3)这种杂种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答案】 (1). 纤维素 (2). 果胶 (3). 原生质体 (4). PEG(聚乙二醇) (5). 脱分化 (6). 愈伤组织 (7). 再分化 (8).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9). 生长
67、素 (10). 细胞分裂素 (11). 胚状体、顶芽、不定芽、腋芽【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是:取植物甲和植物乙的体细胞,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甲、原生质体乙,再用化学诱导剂聚乙二醇诱导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让杂种细胞先经过脱分化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根、芽,进而长成完整植株。【详解】(1)该新型药用植物是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要首先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才能进行体细胞杂交。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首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的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用PEG化学诱导剂(物理方法:
68、离心、振动等)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整合。然后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杂种植株,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过程是: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植物体,该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了细胞分化的方向,因此通过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对组织培养进行调控,从而诱导出完整植株。(3)人工种子生产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等因素限制,而且可以避免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等优点,因此,植物细胞工程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制备人工种子,用到的核心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点睛】熟知植物细
69、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染交技术的步骤、原理及相关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把握题干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44.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BAT细胞膜上的_结合后,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该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此过程还会使BAT细胞中cAMP增加,在其作用下,部分脂肪分解,其产物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_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2)UCP-1基因的表达要经过_和_
70、过程实现,据图可知BAT细胞内的_激素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3)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有大量ATP的合成是在_完成的,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 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在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增大该结构对H+ 的通透性,消除H+ 梯度,无法合成ATP,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_能 。(4)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_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_分解增加和_合成减少,实现产生的热能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答案】 (1).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反射弧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 转录 (5). 翻译 (6). 甲状腺激
71、素 (7). 线粒体内膜 (8). 热能 (9). 神经调节和体液 (10). 脂肪 (11). ATP【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脂肪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甲状腺激素一方面能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增加。【详解】(1)由图中可以看出,在持续寒冷刺激下,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该递质与BAT细胞膜上的去甲肾上
72、腺素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了相关信息的传递,该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此过程还会使BAT细胞中cAMP增加,在其作用下,部分脂肪分解,其产物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进而通过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2)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这里,UCP-l基因首先要通过转录生成相应的mRNA,mRNA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翻译过程控制合成UCP-1蛋白。图中信息显示,甲状腺激素也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3)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大最能量并合成大量ATP,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线
73、粒体内膜;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 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在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增大该结构对H+的通透性,消除H+ 梯度,无法合成ATP,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热能散失出去,从而使机体能够抵御寒冷。(4)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脂肪分解增加和ATP合成减少,从而使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稳定。【点睛】熟知体温调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获取图中的 相关信息并能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正确解答是解题的另一关键。45.人们使用含有机锡(如三丁基锡)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
74、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洋,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研究如下,请回答:(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会_。该污染物通过_的富集作用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下图所示的改变,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3)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应将海洋底泥稀释液接种于以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4)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_。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
75、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_和_两种。(5)细菌培养产生的单个菌落在生态学中称为_。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答案】 (1). 下降 (2). 食物链 (3). 种群数量下降 (4). 三丁基锡 (5). 选择 (6). 高压蒸汽灭菌 (7). 平板划线法 (8). 稀释涂布平板法 (9). 种群 (10). 强【解析】【分析】菌落:是指由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题图分析,污染前,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
76、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污染后,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详解】(1)雌性激素对于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较低浓度的有机锡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据此可推测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会下降。该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2)由分析可知,污染使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所以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3)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应将海洋底泥稀释液接种于以三丁基锡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其上能生长的微生物即为能够分解三丁基锡的微生物,因此,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4)在无菌操作中,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纯化菌种时,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种。(5)细菌培养产生的单个菌落是其同种个体的聚集体,因此,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降解能力越强的菌株,在菌落周围形成的分解圈越大,故可根据分解圈的大小来判断分解菌 分解能力的强弱。【点睛】熟知种群特征、微生物培养以及无菌操作技术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考点均为常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