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 ,大小:480KB ,
资源ID:48053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8053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雅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快捷的方法是( )A. 人工诱变育种B. 基因工程育种C. 单倍体育种D. 杂交育种【答案】D【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先把AAbb跟aa

2、BB杂交,得到AaBb,然后让其自交,筛选出双隐性个体,即可得aabb的新品种,所以最简捷获得基因型为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故选D。【点睛】该题抓住题干中培养“aabb”的植株,培养隐性纯合子只需通过杂交后再选育即可。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四倍体青蒿培育过程中,可利用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B. 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中,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 高产青霉菌培育过程中,适当提高X射线剂量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D. 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答案】D【解析】【分析】(1)低温或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都能抑制纺锤体

3、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基因工程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3)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和、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4)单倍体育种程序包括:用常规方法获得杂种F1。将 F1 的花药放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花粉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染色体加倍后成为可育的纯合植株。多倍体的育种目前效果较好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等,使它们的染色体加倍。【详解】A、四倍体青蒿培育过程中,可利用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4、,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B、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采用了基因工程育种,在此过程中,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C、高产青霉菌的培育,采用了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适当提高X射线剂量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C正确;D、单倍体的植株高度不育,在单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在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等,D错误。故选D。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B. 通常用一种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限制酶处理运载体C. 限制酶切割DNA片段产生脱氧核苷酸D. 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磷

5、酸二酯键【答案】D【解析】【分析】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详解】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A错误;B、通常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和运

6、载体DNA,以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B错误;C、限制酶切割DNA片段产生的是黏性末端或平末端,C错误;D、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易错点:生物工程中酶的作用:(1)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2)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DNA链的内部进行切割,分为限制性内切酶和非限制性内切酶。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中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载体的目的是切割目的基因B. 质粒是双链环状DNAC.

7、DNA连接酶不具有专一性D. 一种限制酶能识别多种核苷酸序列【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工程中酶的作用:1.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2.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作用。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DNA链的内部进行切割,分为限制性内切酶和非限制性内切酶。【详解】A、运载体的目的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在细胞内大量复制,A错误;B、质粒是一种常用的运载体,是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B正确;C、DNA连接酶具有专一性特点,C错误;D、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

8、序列,D错误。故选B。5.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A. 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B. 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C. 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达尔文认为生物过度繁殖导致个体数增加,但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生物个体间为了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生存斗争,由于遗传变异导致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的类型。综上所述,达尔文认为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生物出现生存斗争

9、的原因。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6.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交配繁殖B.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C. 一定区域中的所有蛇组成一个种群D. 种群是指同一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强调两同一全,即“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全部个体”。【详解】A、种群内的个体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可交配繁殖,A正确;B、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C、一定区域中的所有蛇可能属于多个物种,不一定能组成一个种群,C错误;D、种群是指同一自然区域中同

10、种生物的全部个体,D正确。故选C。7.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1、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A正确;B、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B错误;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C正确;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D正确。故选B。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新了新物种C.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D.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

12、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则不能遗传给后代;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多样性增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判断生物进化的标准,生殖隔离是判断物种形成的标准,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是新物种的形成,如基因多样性的形成。【详解】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B、有新基因产生并稳定遗传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了,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B错误;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

13、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连续自交,C错误;D、一个个体不可能含有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D错误。故选A。9.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18701900193019601990S基因频率(%)1050655012A. 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B. 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发生了进化C. 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D. 基因突变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基因频率在

14、不断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发生了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详解】A、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则s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B、从1900年至1960年,S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该物种发生了进化,B正确;C、到1990年,该桦尺蠖还能进行基因间的交流,说明还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能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错误。故选B。10.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

15、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体液含有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B. 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若产生乳酸会引起内pH剧烈变化D. 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详解】A、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都可存在于血浆中,A项正确;B、(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项错误;C、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细胞外液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引起内环境pH发生剧烈变化,C项错误;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

16、质,D项错误。故选A。【点睛】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相关知识为解答该题的关键。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可引起代谢紊乱B. 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 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机体就处于稳态【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

17、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 渗透压的稳定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如果其遭到破坏,可引起代谢紊乱,A正确;B.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维持其稳定可以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条件,B正确;C. 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C正确;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D。12.下列有关反射弧的结构(如图)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切断E处,刺激B处,不会引起效应

18、器反应B. 当兴奋传到E点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C.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到F的方向D. 用药物阻断D部位兴奋的传递,刺激E点,可以完成反射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分析图示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节,D是突触,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详解】A、切断E处,刺激B处,兴奋只能传递到E,不能传递到效应器,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A正确;B、当兴奋传到E点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而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19、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B正确;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具有单向的特点,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A到F的方向,C正确;D、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用药物阻断D部位兴奋的传递,刺激E点,F效应器会有反应,但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D。13.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只能在神经元之间传递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不消耗ATPC. 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信号形式的转换【答案】A【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0、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详解】A、兴奋除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外,还会在神经元和肌细胞之间传递,A错误;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的过程是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C、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而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所以如果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21、转换,D正确。故选A。14.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 此细胞可分泌生长激素,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C. 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 A面为正B面为负的电位状态称动作电位,其形成与膜上的、等载体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表示糖蛋白,表示蛋白质载体,表示磷脂双分子层;A面有糖蛋白,表示神经细胞外表面,B面表示神经细胞内表面。【详解】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A

22、正确;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分泌的,B错误;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C错误;D、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钠离子内流,其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即A面(外侧)为负电位,B面(内侧)为正电位,D错误。故选A。15.下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依次为A. B. C. D. 【答案】D【解析】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同时汗液分泌减少,机体多余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排出,所以尿量增加;小鼠为恒温动物,因此

23、小鼠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16.兰伯特一伊顿综合征又称肌无力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抗体与神经一肌肉接头(结构与突触类似)中突触前膜的Ca2+通道特异性结合,阻滞突触间隙的Ca2+内流,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从而使肌肉无法收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肌无力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病B. 乙酰胆碱的释放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C. 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D. Ca2+内流会导致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

24、体,使突触后膜的通透性改变,进而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如果神经递质不能释放,则兴奋不能传至突触后膜进而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兰伯特-伊顿综合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结构与突触类似)中突触前膜的Ca2+通道特异性结合,阻滞突出间隙的Ca2+内流,属于自身免疫疾病,A正确;B、乙酰胆碱释放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正确;C、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D、由题意知,阻滞突出间隙的Ca2+内流,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因此钙离子内流会导

25、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D。17.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家兔大量摄入碘盐后会使垂体的分泌显著增强B. 口服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发育C. 青春期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比老年期多D. 饲喂甲状腺激素制剂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激素:在高等动物和人体内,激素是由身体的某些部分(一些特殊的细胞、组织)专门制造并直接分泌到组织间隙液和血液中去的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是体内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之一,它们可以经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达到另一类细胞,调节后者的生理功能(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甲状腺激

26、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功能。【详解】A、家兔大量摄入碘盐后,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由于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A错误;B、生长激素是多肽,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失去作用效果,B错误;C、性激素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C错误;D、甲状腺激素有促进发育的作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以饲喂,故饲喂甲状腺激素制剂的饲料可使蝌蚪快速发育成小青蛙,D正确。故选D。18.生物的生命活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酶,温度,激素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都是与靶细胞膜外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的B. 对于一个细

27、胞来讲,酶的种类和数量始终不会发生变化C.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 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生命活动,但是不会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详解】A、激素的受体可能在细胞膜上,也可能在细胞内,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A错误;B、一个细胞不同时期酶的种类和数目会发生改变,B

28、错误;C、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C正确;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代谢,也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故对神经系统有影响,D错误。故选C。19. 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B. 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 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D. 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答案】B【解析】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A正确;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B错误;抄笔记需要

29、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C正确;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D正确。【考点定位】大脑的高级功能。【名师点睛】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与这一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W区、H区、S区和V区)。20.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 注射抗体治疗疾病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B. 靶细胞因抗原增殖而被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 吞噬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D. 免疫活性物质可由非免疫细胞合成【答案】B【解析】注射

30、的抗体对于患者而言属于“异物”,可能成为“过敏原”,导致被注射抗体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A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被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的初始阶段,大多数病原体都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即吞噬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D正确。21.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B.

31、T细胞接受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C. 浆细胞受病毒刺激后,能产生相应的抗体D.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的记忆细胞,能分泌免疫球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

32、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致敏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致敏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致敏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B、T细胞接受刺激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也可以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产生,而不是由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的记忆细胞产生,D错误。 故选B。22.下列关于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33、. 在根部“”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B. 生长素对处和处的作用相同C. 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D. 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生长快,而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

34、现促进作用。【详解】A. 根部“”和茎部“”的运输为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A错误;B. 生长素对处和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处抑制根的生长,处促进茎的生长,B错误;C. 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C正确;D. 根的向地性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C。23.科学家在用向日葵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时发现,向日葵因单侧光照射而弯曲生长时,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下列有关解释不合理的是A. 单侧光照射未引起向日葵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 向日葵的向光弯曲生长可能是单侧光引起某种抑制物分布不均造成的C. 生长素对向日葵生命活动的调节是

35、其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之一D. 结合顶端优势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不会抑制向日葵的生长【答案】D【解析】【详解】A、由于向日葵因单侧光照射而弯曲生长时,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说明在向日葵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是均匀的,单侧光照射未引起向日葵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否则其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会分布不均匀,A正确;B、由于单侧光照射向日葵,其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因此可能是单侧光引起了抑制物在其向光侧分布多,在其背光侧分布少,进而引起植物向光弯曲生长,B正确;C、生长素对向日葵的生命活动调节使其充分接受光照,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是向日葵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之一,C正确;D、顶端优势

36、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因而抑制着侧芽的生长,因此结合顶端优势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也会抑制向日葵的生长,D错误。故选D。2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C. 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 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

37、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错误;B、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特征,B错误;C、K值是环境允许动物生存最大容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C正确;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特征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了解K值的意义。25.下

38、列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B.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统计样方内和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2、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压线计数原则是计数左、上两线和夹角处。【详解】AB、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

39、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AB错误;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小,C正确;D、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统计样方内和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D错误。故选C。26.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 福寿

40、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C. 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D. 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答案】D【解析】福寿螺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A错误;福寿螺引入广东地区后过度繁殖,说明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J”型增长,B错误;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原有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C错误;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可能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故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D正确,所以选D。27.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

41、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 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 群落演替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D.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

42、替。【详解】A、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A正确;B、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正确;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过程中物种并不会全部替代,只是优势取代,C错误;D、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D正确。故选C。【点睛】易错点:群落演替的原因为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28.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

43、,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A. 物种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B.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C. 图中bc阶段,物种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 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从低级到高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题意知,该群落演替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因此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灌木。【详解】物种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水分等条件及其他生物的影响,A错误;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

44、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群落将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bc阶段植物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正确;物种和物种均为植物,二者之间只有竞争关系,不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物种,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29.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B. 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

45、原核生物C.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考查对生态系统各成分功能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类型,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详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项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项错误;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项正确。【

46、点睛】巧记常见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1)原核生物: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2)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30.如图所示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形式,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真核生物中过程首先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细胞内ATP的水解过程往往与细胞的吸能反应相联系B. 图中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它是流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主要来源C. 过程主要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此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除储存在ATP中外,其余少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 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47、最终来源是光能,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可见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中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实现。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图解:【详解】A、真核生物中过程光合作用首先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反应场所),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细胞内ATP的水解过程往往与细胞的吸能反应相联系,A正确;B、图中过程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实现,是流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主要来源,B正确;C、过程主要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此生理过程释放的能量除储存在ATP中外,其余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D、图示表

48、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最终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开放性和单向流动的特点,D正确。故选C。31.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A. 50%B. 60%C. 40%D. 100%【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是BbEe,F1随机交配得F2,则理论上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9B_E_、3B_ee、3bbE_、1bbee。根据“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可

49、推知F2成虫群体中EEEeee361,即EE=3/10 ,Ee= 6/10,ee=1/10。因此,F2成虫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3/101/26/106/1060%,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的解题方法:先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写出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再根据题意单显性致死的情况,确定F2中EE、Ee、ee的比例。最后根据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求出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32.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感C.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

50、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D. 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当吸入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混合气时,会使肺泡的二氧化碳量升高,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

51、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就加强,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也增大,从而加快对二氧化碳的清除,此过程中既有化学物质CO2的参与,又有神经中枢(呼吸中枢)的参与,因此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A正确;B、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而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C、正常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大于回流的,C错误;D、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不断发生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淋巴回流进入血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A。33.根据某人体器官模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该器官是骨骼肌

52、,则甲处氧气浓度高于乙处B. 如果该器官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C. 如果该器官为胰腺,则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浓度甲处高于乙处D. 如果该器官为肾脏,则口渴时抗利尿激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答案】C【解析】【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A、如果该器官是骨骼肌,骨骼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则甲处氧气浓度高于乙处,A正确;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升高,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原后血

53、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B正确;C、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如果该器官为胰腺,则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胰高血糖素浓度甲处低于乙处,C错误;D、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如果该器官为肾脏,则抗利尿激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D正确。故选C。34.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B.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

54、负电位进一步加强C.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D. 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但是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A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得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B正确、C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的递质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突触抑制的作用原理,明确两种抑制都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前者释放的是兴奋性的,但是量少,而后者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35.科学工作者为了监

55、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t,其中为1.015C. 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

56、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t,其中为1+0.015=1.015,B正确;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错误;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

57、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36.脊椎动物的大脑发送一个神经信号使血管壁的平滑肌松弛,是由平滑肌附近的神经释放信号分子乙酰胆碱,导致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来增强血液流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大脑发送神经信号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B. 大脑发出信号使上皮细胞产生的NO属于神经递质C. 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D. 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详解】A.大脑发送神经信号是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静息电位与钾离子外流有关,

58、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正确;B.大脑支配平滑肌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NO,并不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不属于神经递质,B错误;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的神经递质,只能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正确;D.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上皮细胞产生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就是体液调节,D正确;所以选B。37.如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单侧光作用下,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则背光侧为 bB. 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茎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d,则远地侧为cC. 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c,则远地侧为 d

59、D. 若曲线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芽的作用,则曲线表示对根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图中I比II对生长素敏感,因此I为根,II为茎。【详解】A、单侧光能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则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要大于a,但是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应该短于向光侧,A错误;B、植物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集中分布

60、在向近地侧,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近地侧浓度对茎的生长来说起促进作用,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的生长,但促进力度没有近地侧强,因此若茎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d,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为c,B正确;C、将植物体水平放置,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近地侧浓度对根的生长来说起抑制作用,而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的生长,因此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b,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为a,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若曲线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则曲线表示对芽的作用,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机理,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且不同

61、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比茎更为敏感,进而确定图中两种器官的名称。38.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其与细胞膜上的某种物质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反应,即促进钙离子的吸收以及膜上钙离子载体的增多。细胞膜上钙离子载体数目多少又可由囊泡(膜上含有钙离子载体)来控制,而钙离子能促进-淀粉酶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赤霉素和2,4-D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后者具有两重性的特征B. 赤霉素发挥作用后,细胞内会出现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现象C. 赤霉素可进入细胞核,进而调控-淀粉酶基因的表达D. 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也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答案】B【解析】植物细胞合成的赤霉素,不是植物生

62、长调节剂,A错误;赤霉素发挥作用后,会促进钙离子的吸收以及膜上钙离子载体的增多,而钙离子能促进-淀粉酶的合成,该过程中有囊泡的产生,因此细胞内会出现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B正确;由题意可知,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与细胞膜上的某种物质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反应,因此赤霉素不会进入细胞核,C错误;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从而促进果实的生长,乙烯才是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39.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生产者、甲、乙、丙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 大力增强过程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 过程的碳全部储

63、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D. 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表示光合作用,表示呼吸作用,表示捕食关系,表示生产者的碳元素以残枝败叶形式流向分解者,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以遗体粪便流向分解者,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详解】A、据图分析,甲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B、表示光合作用,大力增强过程可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C、经流向乙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形式

64、散失,少量的碳元素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C错误;D、农业上的中耕松土可以加强过程即植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D错误。故选B。40.下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型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曲线(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环境污染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是“一次性有机物污染”,而不是连续污染。【详解】ABC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靠好氧微生物,因为开始污染物含量较多,所以微生物

65、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增加,但随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染物逐渐减少,导致微生物的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大,微生物数量减少,同时还要注意甲乙两图之间横坐标上的时间对应关系,D正确,ABC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41.现有两个纯种小麦品种,高秆(D)抗锈病(T)和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工作者采用下图、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请分析回答问题:(1)方法中过程(三)常用 _获得单倍体幼苗,过程(四)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目的是_;如将方法中获得的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自交,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_。(2)方法一般从F1经过程(五)后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

66、过程(五)产生的矮秆抗锈病植株还不符合育种要求,原因是_,若要在其中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具体操作是_ 。(3)除上述方法外,也可将高秆抗锈病纯种小麦用射线等照射,以获得矮秆抗锈病品种。这是由于发生了_ 。【答案】 (1). 花药离体培养法 (2). 诱导染色体加倍 (3). DDttDdttddtt121 (4). F1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5). 这些矮秆抗锈病植株中纯合子仅占1/3 (6). 将这些矮秆抗锈病植株逐代自交,淘汰不抗病植株,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7). 基因突变【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获得小麦新品种的两种育种方法,其中方法为单倍体育种,

67、方法为杂交育种过程,图中过程(一)表示杂交,过程(二)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四)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五)表示自交,过程(六)表示筛选和连续自交。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1)(三)过程是获得单倍体幼苗,常采用的方法称为花药离体培养;(四)过程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适宜浓度的秋水仙

68、素;如将方法中获得的DDtt与ddtt植株杂交,再让所得到的后代Ddtt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tt:Ddtt:ddtt=1:2:1。(2)方法一般从F1经(五)过程后开始选种,这是因为经过(五)过程F1自交后才发生性状分离,出现所需的性状;过程(五)是自交,其后代抗倒伏抗锈病的植株中,ddTT:ddTt=1:2,其中纯合子只占1/3,所以过程(五)产生的矮秆抗锈病植株还不符合育种要求;若要在其中选出最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将这些矮秆抗锈病植株逐代自交,淘汰不抗病植株,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3)除上述、两种育种方法外,也可将高秆抗锈病纯种小麦用射线等照射获得矮抗

69、品种,这属于诱变育种,其主要利用的变异原理是基因突变。【点睛】本题结合育种过程图,考查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要求考生识记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过程及优缺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或采用的方法;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42.最新研究发现,尼古丁(俗称烟碱)通过与神经细胞膜或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烟碱受体结合,引起人体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此外,尼古丁还能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请分析回答:(1)当尼古丁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烟碱受体结合后,引起钙离子由通道流入细胞,尼古丁的作用相当于一种 _,此时的神经细胞膜具有

70、的功能是将化学信号 _ 。(2)肾上腺髓质细胞接受尼古丁刺激后,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在人体调节中的作用是 _(至少答出两点)。(3)为验证尼古丁对胰岛素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均分为两组,每天分别注射一定量的尼古丁溶液和生理盐水,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3周。然后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并立即开始计时,测定1小时内两组鼠的胰岛素浓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分析给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_,图中两条曲线表示注射尼古丁的是_(填“甲组”或“乙组”)。(4)如果将实验中的“测定胰岛素浓度”改为“测定血糖浓度”,上述实验过程需将“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修改为_。请在图中尝试画出

71、甲乙两组血糖含量的变化图 _。【答案】 (1). 神经递质 (2). 转化为电信号 (3). 增强代谢,升高血糖等 (4). 引起机体产生胰岛素 (5). 甲组 (6). 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胰岛素溶液 (7).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相互调节关系是血糖浓度升高时,高浓度的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或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详解】(1)尼古丁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烟碱受体结合后,引起钙离子由通道流入细胞,可见尼古丁的作用相当于一种神经递质;此时的神经细胞膜所完成的信号转换

72、是:把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2)肾上腺髓质细胞接受尼古丁刺激后,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在人体调节中的作用是增强代谢、增加产热、参与体温调节、升高血糖、参与应激反应等。(3)给小鼠注射葡萄糖的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胰岛素;由图1中两条曲线的情况分析,注射尼古丁的是甲组,因为甲组血液中胰岛素的释放水平低于乙组,说明尼古丁能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就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4)如果将实验中的“测定胰岛素浓度”改为“测定血糖浓度”,上述实验过程需将“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修改为“给各鼠注射等量的胰岛素溶液”;由于甲

73、组注射尼古丁,而尼古丁能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降血糖的调节作用,则甲乙两组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图:。【点睛】易错点: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和尼古丁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与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和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43.今年入冬以来我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中出现流感流行趋势,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常常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940并保持一段时间,其中部分生理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初次接触一种新的流感病毒时,通常需要经_的摄取和处理,若要消灭侵

74、入体细胞的流感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_细胞与被感染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2)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等会产生内生致热源(EP),EP作用于_(填器官名称)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体温保持在39 的这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量_散热量。当体温过高并且发热持续38.5 以上,通常需要服用退热药,通过增加_来使体温恢复正常。(3)已知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但青霉素不能杀灭病毒,理由是_。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这种现象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的_。【答案】 (1). 吞噬细胞 (2).

75、 效应T (3). 防卫 (4). 下丘脑 (5). 等于 (6). 散热 (7). 病毒无细胞壁(或病毒无细胞结构) (8). 过敏反应【解析】【分析】1.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人体的热量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途径是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散热途径汗液的蒸发呼气、排尿和排便等;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2.免疫失调的三种类型: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详解】(1)人体初次接触一种新的流感病毒时,通常需要

76、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若要消灭侵入宿主细胞的流感病毒,要依赖免疫系统产生的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看图可知,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等会产生内生致热源(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使体温升高;体温保持在39 的这段时间内,机体调节的结果是产热等于散热;当体温过高并且发热持续38.5以上,通常需要服用退热药,通过增加散热来使体温恢复正常。(3)青霉素是杀菌药,不能对病毒起作用,其原因是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但流感病毒无细胞壁(或病毒无细胞结构);根据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

77、发生休克,判断题干所述事例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的过敏反应。【点睛】易错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44.下图是植物激素与其所起作用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B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器官的生理作用效果,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_。试写出一种能体现这种生理作用的生理现象:_。(2)若图1中的曲线表示幼嫩细胞和老细胞所对应的曲线,则甲曲线对应的是_细胞。若茎背地生长,图1中C点为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3)图

78、2表示种子萌发时相关激素含量的变化,则_(激素)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这些激素对细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分别是_。【答案】 (1). 两重性 (2).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3). 幼嫩 (4). 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 (5). 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6). 促进细胞分裂、伸长【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A点对甲为促进作用,B点对甲为抑制作用,二者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乙曲线中C、D两点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作用效果相同。分析图2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增加,脱落酸含量减少,说明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而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详解】(1)图1中

79、A、B两点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器官的生理作用效果,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能体现这种生理作用特点的生理现象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2)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而老细胞则比较迟钝,结合图1可知,甲对生长素更敏感,则甲曲线对应的是幼嫩细胞。由于重力作用,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根据茎表现背地生长,说明近地侧的高浓度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快,结合图1可知,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C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3)由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增加

80、,脱落酸含量减少,说明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的分裂,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的伸长。【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和其它植物激素的作用,能从图示中获取解题信息是解题关键。45.城市景观水用以修饰环境,给人以美感。但由于污染以及水质管理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水质迅速恶化,景观效果大为降低,有些严重的更是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修复城市景观水生态系统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回答下列问题:(1)当受到轻微污染时,城市景观水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机制。(2)在修复城市景观水生态

81、系统时,对于水藻疯长的水体可以引入荷花、香蒲等挺水植物,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挺水植物能够抑制水藻疯长的原因是_。在修复有机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时,可以通过压力容器将纯氧溶入水体,其目的是_,从而更加有效地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3)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可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答案】 (1). 微生物 (2). 自我调节 (3). 负反馈调节 (4). 挺水植物在与水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盐中占优势,抑制水藻的繁殖 (5). 促进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6). 间接【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82、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4.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 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详解】(1)当受到轻微污染时,城市景观水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

83、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2)在修复城市景观水生态系统时,对于水藻疯长的水体可以引入荷花、香蒲等挺水植物,因为挺水植物在与水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盐中占优势,抑制水藻的繁殖;在修复有机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时,可以通过压力容器将纯氧溶入水体,其目的是促进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从而更加有效地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3)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可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点睛】易错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