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血红蛋白葡萄糖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二氧化碳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乙酰胆碱尿素维生素A BC D答案B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可发生在细胞内或人体的消化道中。2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递质小泡、血浆蛋白、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B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C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B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D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
2、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答案D解析递质小泡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B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3巨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A项中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没有特异性;B项中如图所示经胞吞形成的小泡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形成抗原片段,从而使抗原决定簇得以暴露;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先要呈递给T细胞,由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从而引起
3、B细胞增殖与分化;D项中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细胞免疫过程中。4科学家研究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和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情况,相关处理如下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差异大,有电位差,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神经细胞膜受刺激兴奋后膜内外电位可发生变化,并可将这种差异向四周传导C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则ab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D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c中指针的变化是向左偏答案D解析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当a处兴奋时,膜外为负电位,b未兴奋,膜外仍为正电位,此时c中指针的变化是向左偏;当a处恢复静息时,膜外为
4、正电位,b处产生兴奋,膜外为负电位,此时c中指针的变化是向右偏。5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答案B解析记忆细胞可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逆转形成记忆细胞,所以B错。6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餐后
5、60 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1545 min时,运动组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而4560 min时,运动组胰岛素含量才快速下降,可见胰岛素分泌下降不是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的原因,A项错误。运动后,比较两条血糖浓度曲线,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组胰岛素含量升高幅度明显降低,说明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B项正确。从图中曲线可判断,运动组胰岛素含量在4
6、5 min时达到峰值,而对照组胰岛素含量在120 min时达到峰值,可见餐后适度运动可使IGT人群胰岛素的分泌高峰提前;运动后,运动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判断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血糖浓度下降,C项正确。运动组的胰岛素含量峰值低于对照组,可知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D项正确。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脱落酸能促进树叶的衰老和脱落B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生长素C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保花保果但不能疏花疏果D密封贮藏导致水果各种激素合成增加答案A解析顶芽能够自己产生生长素,并且可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保花保果,也可
7、疏花疏果,密封贮藏不能使细胞分裂素增多,正确答案为A。8某高三学生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将3株植株全部去掉顶芽将3株植株全部保留顶芽将甲、乙两株植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在甲植株的叶柄横断面上均匀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植株保留幼叶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植株的横断面上均匀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观察3株植株叶柄的脱落情况A BC D答案B解析本实验要验证“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的结论,而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也会被运到
8、叶柄处发挥作用,影响实验结果,为了排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应去掉顶芽。观察去掉幼叶和没去掉幼叶植株的叶柄的脱落情况,可以说明叶柄的脱落与幼叶有关;若要进一步确定是幼叶产生的生长素引起的,可用生长素处理去掉幼叶植株的叶柄。9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答案D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乙烯浓度一直在升高,脱落率先增加后降低,A、B两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9、生长素浓度和乙烯浓度一直呈正相关变化,C项错误;喷洒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降低脱落率,D项正确。10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喷施赤霉素和2,4D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D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从图示中分析各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同时联系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由图示知,喷施赤霉素和
10、2,4D的树枝落果率较低,说明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落果,A项正确;单独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同时喷施赤霉素和2,4D防止落果的效果更好,说明二者在防止落果上具有协同作用,B项正确;由图可知,与喷施清水相比,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使果实中脱落酸含量降低,C项正确;由落果率和脱落酸含量变化曲线可知,喷施赤霉素和2,4D都能降低落果率,降低脱落酸含量,而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故赤霉素、2,4D与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D项错误。11有关下图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展示了种群由指数增长转化为逻辑斯蒂增长的过程B图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同一个群落,同一个时间,
11、其他种群的c值不一定与该种群相同Da点对应的数值为该种群数量增长的K值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呈逻辑斯蒂增长;在时间值小于3的范围内该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3之后的时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ab范围内的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a点或b点对应的具体值都不代表K值。12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 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
12、亡率答案C解析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 862/100 0001.862%,A错误;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B错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D错误。13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数量(百只)1302003989901 3501
13、2901 190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A19251930年 B19301935年C19401945年 D19451950年答案B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 9351 930)118.4,同理,1925年1930年内种群变化率为39.6,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内种群变化率均为负值。14科学家调查了安徽黄山的万寿菊和勺鸡增长情况,绘制了下面两条曲线。关于曲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调查万寿菊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 m2B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万寿菊计数的结果分别是K1、K2、K3,
14、则万寿菊的种群密度为(K1K2K3)/3S2株/m2C在a年内,黄山勺鸡增长呈“J”型曲线D当勺鸡数量强行增长到c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d点,原因是勺鸡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了竞争答案D解析当勺鸡数量强行增长到c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d点,原因是勺鸡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了种内斗争。1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数/米2)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 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据表可以确定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
15、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种数最多答案D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种数为植物总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数分别是40、49、62种。16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
16、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构成种间竞争。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关系。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17图示是一个封闭的大棚生态系统内的碳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必不可少的生物是A、DB
17、若 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 A经过程供能的比例为x,则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5a20axC碳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D上图完整地表示出了大棚内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初级消费者、C代表次级消费者、D代表分解者;表示光合作用,、表示捕食,、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将含碳有机物传递给分解者,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D。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若 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 A经过程供能的比例为x,则按最高传递效
18、率计算,AC途径中,C的能量为ax,则A的能量为5ax;ABC途径中,C的能量为a(1x),B的能量为5a(1x),A的能量为25a(1x);综合两条途径,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5ax25a(1x)25a20ax。碳在生物和环境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除了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所以上图中缺少了三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即由A、B、C到大气中CO2的箭头,没有完整地表示出大棚内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8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甲表示消费者
19、,乙表示分解者,丙表示生产者B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一定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C图中乙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D增加甲、丙的生物种类和的复杂程度,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大气中的CO2进入丙体内,判断丙为生产者,丙和甲都将含碳有机物传递给乙,判断乙为分解者,则甲为消费者;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表示呼吸作用,表示捕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可依赖于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可依赖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
20、力稳定性越高。19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答案C解析A、B、D三项涉及的分别是物理信息或化学信息,而秋水仙素不是信息素,不能在个体之间传递信息。20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之际,某生态工作者总结工作,为了加速当地生态资源的恢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并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大量增加本地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B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C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后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外来物种入侵
21、将丰富本地物种基因库答案C解析不适当物种引入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二是因生态系统中没有与之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大多会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使当地的一些物种消失,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降低。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21(10分)如图所示,图1为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刺激图1的a点后,兴奋传至b点时该处的膜电位变化。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的下丘脑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_的功能。(2)在图1中的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后,在图2中的c时膜
22、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3)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兴奋,但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都无影响,则导致兴奋不能传递的原因最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_。由此可见,细胞膜具有_的功能。(4)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图1中毛细血管中物质甲的量将会_(填“增多”或“减少”);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图1中的_的活动。(5)当动物失水过多时,图1中的下丘脑细胞合成的_增多,由垂体释放后,作用于_,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答案(1)分泌激素(2)外负内正(3)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4)增多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5)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解析(1)图1中下丘脑既能够传导兴奋,又可以合成和分泌激素。(2
23、)图2中的c时,b点处于兴奋状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除了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外,还需要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神经递质。(4)物质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若摘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经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多时,会抑制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的活动。(5)当动物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使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导致尿量减少,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22(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1)植物发生顶端优势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到
24、相邻侧芽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2)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图1为实验示意图。的范围为_(填“1800”、“18090或900”)。在两组实验中,若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若要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曲处作_(填“横切”或“纵切”)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测量两侧细胞平均长度,作出比较。(3)图2是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_
25、,表示茎的远地侧的是_。(4)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此人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_,因变量是_。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中,作为对照组。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_。答案(1)需要(2)900不一定纵切(3)BC(4)生长素浓度乙烯浓度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
26、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解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因此需要消耗能量。在去掉顶端的胚芽鞘上部左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会使其向右侧弯曲生长,但弯曲的程度会不同,最小不会低于0,最大不会超过90。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因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两侧,会有两种不同浓度对其生长具有相同的效果。在两组实验中若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不一定相同。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来实现的,因此在细胞水平上证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可以取弯曲处作纵切片制成装片。在植物根向地生长时,近地侧浓度高表现为抑制,而茎的近地侧浓度高却表现为促进,这是因为根、茎的最适浓度不同引起的。(4)实验需要
27、设计对照实验,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由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23(10分)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_。(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
28、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_。(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曲线向上延伸与Y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捕获次数12345678每次捕获数(Y)7263443223171615捕获积累数(X)72135179211234251267282依数
29、据作图。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答案(1)8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2)3 200鲫鱼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3)如图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解析(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在样方中计数时,对位于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即可,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随机取样。(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数为N1200尾,第二次捕获数为N2160尾,其中有标记的数为N310尾,则种群总数N(N1N2)/N33 200尾。在调查过程中标记个体不能死亡、外迁等,否则结
30、果误差很大。(3)若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则捕获量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如题干中的数据,若数目不随次数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而种群特征中使种群数量增加的为迁入率和出生率的增加。24(10分)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表示_过程,表示的是_关系,过程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中完成的。表示的是_作用。(3)若图示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其中有1.3109 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若林德曼效率为10%20%,则A
31、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 kJ。(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的特点。(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_。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2)光合作用捕食线粒体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3)4.5107(4)能量流动热逐级减少(或单向流动、逐级减少)(5)温室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合理或写出上述内容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解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通过食物链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由图可知,若E的能量中有1.3109 kJ传递给B,则E的能量中有4.5109 kJ传递给D和C,又因为E到A的两条食物链中,A都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至少得到的是4.510910%10%4.5107(kJ)。物质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