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文12021济南名校高三年级交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
2、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
3、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
4、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处,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官署。C.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给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D.刀笔吏,指古代的文职官员或主办文书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及政客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故称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B.房玄龄为
5、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他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译文: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译文: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分别有怎样的目的? 请简要说明。(3分) 文22021潍坊高三阶段性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6、题。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移汝州,与王禹偁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
7、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台、通进。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丁内艰,起复。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废朝,赠吏部侍郎。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词,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笔法遒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
8、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有文集二十卷。(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B.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C.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D.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
9、穿官服。后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B.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金紫指代贵官。C.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D.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此指为宋湜追封官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湜富有才华。他幼时机敏聪慧,写文章下笔成文,辞藻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准的推荐。B.宋湜深受重用。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暂停朝事。C.宋湜人品贵重。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推崇景仰他。D.宋湜多才多艺。他通晓音律,擅长下
10、棋,书法刚健妩媚,人们喜爱他的书帖,纷纷传播效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译文: (2)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译文: 5. 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3分) 文3命题新角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
11、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
12、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
13、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抑抗:缩小与夸张。亹亹(wi):勤勉不倦的样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以“固自永平中”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B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诏”的具体内容,“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其书”后要断开。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
14、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泛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B.尧是传说中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C.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D.宾客是指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门客。文中的“宾客”指窦氏的族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诵诗作文,长大后博览群书,师承多人;二十岁时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B.班固经历磨难,立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澄清冤
15、情后,被皇上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C.班固潜心编著,享誉当时。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中之人,因其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译文: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译文: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3分) 文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
16、“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
17、,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节选自史记张释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18、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指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辟、荐、举
19、、授等。B.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小吏,含贬义。古时记事用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C.乘舆,原指车子,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D.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释之颇有才华,赢得皇帝青睐。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迁,就想要辞职,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郎将袁盎推荐,又因议论秦汉之事获皇帝夸赞。B.张释之思虑周全,颇有为政智慧。他跟从皇帝登临虎圈,啬夫善于答对,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问话,皇帝想提拔啬夫,他认为不妥,请皇帝慎重做决定。C.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太子
20、。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他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译文: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译文: 5.张释之为什么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文52021江西宜春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杨言,字惟仁,鄞人。正德十六年进
21、士。授行人。嘉靖四年擢礼科给事中。奸人何渊请建世室。言与廷臣争,不听。言复抗章曰:“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献帝虽有盛德,非若周文、武创王业也,欲袭世室名,舛矣。如以献帝为自出之帝,是前无祖宗;以献帝为祢而宗之,是后无孝、武二帝。陛下前既罪医士刘惠之言,今乃纳渊之说。前既俞礼卿席书之议,今乃咈书之言。臣不知其何谓也。”杨一清召入内阁,言请留之三边。特旨拜张璁兵部侍郎。言以璁贪佞险躁,且新进,未更国家事,请罢璁,并劾吏部尚书廖纪引匪人。同官解一贯等亦谏。皆不纳。有投匿名书御道者,言请即烧之,报可。六年,锦衣百户王邦奇借哈密事请诛杨廷和
22、、彭泽等,下部议,未覆,而邦奇复诬大学士费宏、石珤阴庇廷和,词连廷和子主事惇等,将兴大狱。言抗疏曰:“先帝晏驾,江彬手握边军四万,图为不轨。廷和密谋行诛,俄顷事定,迎立圣主,此社稷之勋也。纵使有罪,犹当十世宥之。今既以奸人言罢其官、戍其长子矣,乃又听邦奇之诬而尽逮其乡里、亲戚,诬为蜀党,何意圣明之朝,忽有此事。至宏、珤乃天子师保之官,百僚之表也。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惑圣听。若穷治不已,株连益多,臣窃为国家大体惜也。”书奏,帝震怒,并收系言,亲鞫于午门。群臣悉集。言备极五毒,折其一指,卒无挠词。既罢,下五府九卿议。镇远侯顾仕隆等覆奏邦奇言皆虚妄,帝责仕隆等徇情。然狱亦因是解,谪言
23、宿州判官。御史程启充请还言旧任,不听。稍迁溧阳知县,历南京吏部郎中。坐事再谪知夷陵。言为吏,多著声绩。溧阳、夷陵皆祠祀之。(节选自明史杨言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B.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C.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D.祖宗身有天下大/宗也/君也/献皇帝旧为藩王/小宗也/臣也/以臣并君
24、/乱天下大分/以小宗并大宗干/天下正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阁,明清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因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故称之。B.锦衣,即锦衣卫,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警卫机构,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C.晏驾,古时帝王死的委婉说法。“驾崩”“晏归”“山陵崩”也可以指帝王之死。D.五毒,指五种酷刑,为中国封建社会惩罚罪犯所用的笞、杖、徒、流、死五种酷刑的统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言尊奉正统,反对何渊之说。他认为献皇帝虽然有崇高的品德,但不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开创王业,想承袭宗庙的名分,就
25、会造成错乱。B.杨言忠心耿耿,经常犯颜直谏。他说皇帝特别降旨拜封的兵部侍郎张璁贪财奸伪、轻薄浮躁,而且是新入仕途,没有经历过国家大事,请求罢免张璁。C.杨言铁骨铮铮,虽受刑而不屈。他因杨廷和一案惹怒了皇帝,受到锦衣卫百户王邦奇的审讯,杨言受完五毒之刑,并被折断一指,始终没有屈服。D.杨言做地方官,有显著声望。他曾先后被贬谪到溧阳和夷陵做官,忠于职守,政绩突出,因此,溧阳和夷陵的百姓都立祠纪念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廷和密谋行诛,俄顷事定,迎立圣主,此社稷之勋也。译文: (2)若穷治不已,株连益多,臣窃为国家大体惜也。译文: 5.杨言在奏章里对王邦奇诬告杨廷和之事
26、进行了争辩,请具体说明他是如何逐层展开争辩的。(3分) 文62021湖北宜昌上学期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度江
27、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以公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
28、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转兵部,兼御史大夫。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大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
29、。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节选自新唐书柳公绰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B.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C.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D.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
30、千隶安州刺史李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之职。刺史制度在中国古代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B.神策,即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守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时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的选拔、任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D.赠,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爵位或官职。本文中的“赠”就是指朝廷在柳公绰死后追封他为太子太保。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公绰体察底层疾
31、苦。遇荒年歉收,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每顿饭不超过一碗;他节省开支,停止宴饮,穿衣吃饭都与士兵一样。B.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他巡行邓州时杀掉了舞文弄法者,因为他认为破坏法令的罪行更严重;他所养的马伤害了养马人,便杀掉了良马。C.柳公绰为人刚直不屈。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军校,皇帝恼怒他擅自杀人,没有上报,他说上报不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帝平息了怒气。D.柳公绰对国家忠心耿耿。他一生曾任京兆尹、节度使、御史大夫、尚书等职务,治境安边,均有佳绩,他的忠心得到朝廷的认可。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译文:
32、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译文: 5.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高度评价柳公绰“虽古名将,何以加兹”。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请简要概括。(3分) 文72021湖南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及丁文皇帝忧,时为齐随王谘议,随府在荆镇,仿佛奉闻,便投劾星驰,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及居帝位,又立七庙堂,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动左右。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
33、,燃烛侧光,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袪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诏铭赞诔,箴颂笺奏,爰初在田,洎登宝历,凡诸文集,又百二十卷。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纠奸擿伏,洞尽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庶事繁拥,日傥移中,便嗽口以过。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
34、一被二年。常克俭于身,凡皆此类。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袆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押,盛夏暑月,未尝褰袒。不正容止,不与人相见,虽觌内竖小臣,亦如遇大宾也。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能博学,罕或有焉。(节选自梁书武帝萧衍)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B.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C.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
35、/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D.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忧,指遭父母之丧。文中指的是高祖梁武帝遭逢其父文皇帝去世。B.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诸侯设五庙,体现出尊卑等级秩序。C.大同,指古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也指天地万物与人合而为一。文中属前者。D.六宫,指皇后的寝宫,一处正寝及五处燕寝,因以称后妃所居之处,也可以泛指后妃。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帝萧衍
36、事亲至孝,极尽诚敬。登位之前,祭扫陵墓,泪水让草木也动容;登上帝位后,叩拜祖庙,泪如雨下,至情感动身边的人。B.武帝萧衍爱好学习,成就斐然。他天性聪敏,下笔便成文章,他创作的众多诗赋,文采与内容都能协调配合,不同凡响。C.武帝萧衍勤于政务,崇尚节俭。他日理万机,不贪图享乐,在衣、食、乐等方面都很节制,不举办大型宴会和各种法事,也不曾奏乐。D.武帝萧衍端庄礼敬,注重礼教。盛夏暑月,不曾撩起衣裳露出上身;不端正仪容举止,不和他人见面;与宫内宦官小臣相见,也如同接待贵宾。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译文: (2)每至冬
37、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译文: 5.梁武帝时期,天下学风浓郁,形成这种风气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文82021山东枣庄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
38、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
39、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B.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
40、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C.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D.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B.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剃去头发,钳是用铁束颈。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C.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
41、高的也称作上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布颇具才能,深得滕公好评。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得刘邦处于窘境。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以看出刘邦对季布的器重。B.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棺柩的大车把他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子胥。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曹丘生让人写了推荐信才能见到他。D.季布名闻天下,曹丘生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生的不断宣扬,楚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著名的谚语:得到季布应诺的一句话,比得到黄金还要可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42、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译文: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译文: 5.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分) 文92021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
43、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乃复奏疏乞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诏委以规画,乃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
44、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
45、进一秩/B.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D.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康是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B.行在,即“行在所”,意为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
46、行幸所至之地。C.金字牌,古代传达朝廷紧急命令时用的凭证,一般为木牌朱漆金字。D.儒生,原指古代通晓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成为读书人的通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
47、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櫂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译文: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译文: 5.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他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 文102021河北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秦灭,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击
48、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遬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天下既定,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49、,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萧何相汉,乃用黄老。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1.下列对
5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B.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C.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D.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吏,秦和汉初设置的负责官府人事的官职,全名为主吏掾,居掾属之首。后一句中“豪吏”也是秦汉
51、时期的官职名。B.列侯,中国古代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汉武帝讳,改称“通侯”或“列侯”,为二十等爵制的最高一级。C.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帝王与受封者各执其一,后以之称分封、授官。D.郡国,郡和诸侯王封地的合称。郡直接隶属朝廷,国由分封的诸侯王统治,郡和国地位相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参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他先后随军攻占了三秦、魏国、赵国、齐国等地,汉朝建立后,被封为平阳侯。B.曹参相齐有功,人称贤相。他用厚礼请来胶西的盖公,请教治理方法,在他担任齐国丞相期间,齐国安定和睦。C.曹参判断准确,料事如神。他听到萧何
52、去世的消息,预测到自己将要入朝做相国,没过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他。D.曹参善于用人,恪尽职守。他接替萧何做相国后,挑出那些木诎老实、不善言辞的官吏,免去他们的官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译文: (2)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译文: 5.曹参的哪些行为体现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3分) 文112020山东德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宏少有俊才,号曰冀州神童。苻融之牧冀州,虚心礼敬。拜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出总庶事,入为宾友,众务修理,处断无滞。
53、苻坚闻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太原郝轩名知人,称宏有王佐之材,近代所未有也。坚亡,避难齐鲁间,为丁零翟钊及晋叛将张愿所留。郝轩叹曰:“斯人也,遇斯时,不因扶摇之势,而与雀飞沈,岂不惜哉!”仕慕容垂,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所历著称。立身雅正,虽在兵乱,犹厉志笃学,不以资产为意,妻子不免饥寒。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帝素闻其名,遣求。及至,以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对总机要,草创制度。及帝幸邺,历问故事,宏应对若流,帝善之。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
54、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夫,以拟八坐。宏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被信任,势倾朝廷。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帝闻,益重之,厚加馈赐。时人亦或讥其过约,而宏居之愈甚。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道武崩,明元未即位,清河王绍因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宏独不受绍财,长孙嵩以下咸愧焉。诏遣使者循行郡国,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宏与宜都公穆观等案之,帝称其平当。又诏宏与长孙嵩等朝堂决刑狱。泰常三年夏,宏病笃,帝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
55、,侍臣问疾,一夜数返。卒,追赠司空,谥文贞公。丧礼一依安城王叔孙俊故事。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子浩袭。太和中,孝文追录先朝功臣,以宏配飨庙廷。(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九,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B.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C.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D.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
56、牛米/因诏诸徙人不能自进者/给以车牛/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子舍人初设于秦朝,自汉始,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目的是让其陪伴太子,以其高尚的修养品行影响太子。B.晡是古代计时法中的十二时之一,即申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的“黄昏”即与申时紧相连。C.谥号一般是封建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道武、明元、文贞公、孝文等都是美谥。D.配飨是指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文中指将崔宏在太庙配祭。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指用酒食款待,与此处的“飨”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57、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宏富有才干,处事果断。他从小就才智过人,苻融曾虚心向他请教,苻坚亦知其才干,郝轩赞其能佐助帝王;他处置事务,毫不拖延。B.崔宏立身正派,一心向学。他后来出仕于慕容垂,先后历任要职,皆得好评;他在身处兵荒马乱之时,仍然坚定信念,踏实学习。C.崔宏处事公平,裁决适当。他总管裁定诸多事务;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审定公允;刑罚狱讼,判决合理,深得道武帝信任。D.崔宏约俭自居,无意资产。他家徒四壁,动乱年代,妻子儿女不免挨饿受冻;外出无车,步行上朝;母亲年事已高,奉养亦无多样食物。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道武征慕容宝,次常山。弃郡走海滨。
58、帝素闻其名,遣求。译文: (2)诏群臣及附国渠帅皆会葬,自亲王以外,尽命拜送。译文: 5.崔宏深受道武帝器重,除了政治才能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说明。(3分) 文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黄久约字弥大,东平须城人也。擢进士第,调郓城主簿,三迁曹州军事判官。有盗窃民财,诉者以为强,郡守欲傅以重辟,久约阅实,囚得免死。授磁州刺史。磁并山,素多盗,既获而款伏者,审录官或不时至,系者多以杖杀,或死狱中。久约恻然曰:“民虽为盗而不死于法可乎?”乃尽请谳之而后行。时以贫富不均,或欲令富民分贷贫者,下有司议,久约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贫富不均,亦理之常。若从或者言,适足以敛怨,非损有余补不足之
59、道。”章宗时领右丞相,韪其议。寻上章请老,诏谕之曰:“卿忠直敢言,匡益甚多,未可使去左右。”迁太常卿,仍兼谏职。时郡县多阙官,久约言:“世岂乏材,阂于资格故也。明诏每责大臣以守格法而滞人材,乞断自宸衷而力行之。”世宗曰:“此事宰相不属意,而使谏臣言之欤?”即日授刺史者数人。又谓久约曰:“近日察举好官皆是诸科监临,全无进士,何也?岂荐举之法已有奸弊,不可久行乎?”久约曰:“诸科中岂无廉能人,不因察举有终身不至县令者,此法未可废也。”上曰:“尔举孙必福是乎?”久约曰:“臣顷任磁州时,必福为武安丞,臣见其廉洁向公、无所顾避,所以保举。不谓必福既任警巡使,处决凝滞。”上曰:“必福非独迟缓,亦全不解事,
60、所以罪不及保官者,幸其无赃污耳。”久约无以对。必福五经出身,盖诸科人,故上问及之。章宗即位久约以国富民贫等八事为献皆嘉纳之再乞致仕不许授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致仕卒。(节选自金史黄久约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章宗即位/久约以国富民贫等八事/为献皆嘉/纳之/再乞致仕不许/授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致仕/卒B.章宗即位/久约以国富民贫等八事/为献皆嘉/纳之/再乞致仕/不许/授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致仕/卒C.章宗即位/久约以国富民贫等八事为献/皆嘉纳之/再乞致仕/不许/授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致仕/卒D.章宗即位/久约以国富民
61、贫等八事为献/皆嘉纳之/再乞致仕不许/授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致仕/卒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一般是低级的事务官。B.领,兼任某一官职,一般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类似的词还有“兼”“判”等。C.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取者规定的身份、资格,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学历。D.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退休,与“乞骸骨”的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久约明察秋毫。担任郓城主簿时,有偷盗百姓财物的人被抓,诉讼的人却以强盗的名义告官,黄久约查明实情,
62、囚犯得以免除死罪。B.黄久约独出己见。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丞相和有的官员主张让富人把财物借给穷人,黄久约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这样会招致怨恨。C.黄久约深受信任。他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下诏书说他忠直敢言,对自己帮助很大,最终拒绝了他的请求,还提拔他为太常卿。D.黄久约荐举失当。黄久约在磁州任职时,因孙福廉洁公正、做事不避讳而举荐了他,但没想到孙必福被提拔后做事拖拖拉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磁并山,素多盗,既获而款伏者,审录官或不时至,系者多以杖杀,或死狱中。译文: (2) 必福非独迟缓,亦全不解事,所以罪不及保官者,幸其无赃污耳。译文: 5.对于郡县缺少官吏的情况
63、,黄久约是怎么看待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 案文11.B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对比四个选项可知,断句的不同之处是“上无功德妄诛杀”和“不为子孙立长久计”两处。“功德”如果作“无”的宾语,“妄诛杀”可理解为“胡乱杀戮”;否则,“德妄诛杀”难以理解和翻译。故“上无功德”和“妄诛杀”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不为子孙立长久计”的意思是“不为子孙做长远打算”,语意完整,故其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选B。2.B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处”错误。幕府,本指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3.A本题考查考生归纳
64、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原文有“会伐辽,留守京师”一句可以证明。4.(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关键词“若人”“机识”“委任”各1分,句子大意1分)(2)(你们)对这些注意留心,就足够用来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是我心中所崇尚的,你们应当学习他们。(关键词“累叶”“师”,“留意于此”状语后置1分,句子大意1分)5.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1分)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1分)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65、信息的能力。文中,唐太宗第一次把房玄龄比作萧何的语句是“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说此话的背景是淮安王质疑房玄龄不应功第一,唐太宗将房玄龄比作萧何,是为了肯定他的功绩。第二次是唐太宗伐辽,房玄龄留守京师时,唐太宗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知这是说房玄龄与萧何一样有当国的才能,可见唐太宗对其的器重与信任。【参考译文】房玄龄,临淄县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说隋朝国运将会长久,房玄龄秘密告诉父亲说:“皇上没有功德,胡乱杀戮,夺取帝位而占有它,不为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关系,竞相奢侈越礼,相互倾轧争斗,最终将会内部互相诛杀。”十八岁时,考中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因善于识别
66、人才而有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样的年轻人,他必将成为治国的人才。”唐太宗凭借燉煌公的身份巡行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两人一见如故。太宗为秦王,征战讨伐时房玄龄没有不跟随的,众人都争相寻取奇珍异宝,只有房玄龄收拢人才招至幕府,和众位大将私下里诚心畅谈结为友好关系,人人愿意为他竭尽全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中任职十年,军中信符幕府檄文,有时停马之间就写成,文辞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需要写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将要发动事变,秦王召房玄龄穿上方士的衣服潜入府中,深夜谋划大事。事
67、件平息,按照功劳大小赐予奖赏,房玄龄功居第一,被赐予封地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起兵时,我的军队最先到达,如今房玄龄以刀笔吏的身份功居第一,这是我所不明白的。”皇帝说:“叔父的军队确实先到,但未曾亲自冲锋陷阵。如今房玄龄有于军帐中决定胜负、安定国家的功劳,这就是萧何位于诸将之上的原因。”房玄龄在宰相的位置上长达十五年,自认为得到的权力恩宠多到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皇帝下诏书不同意。皇帝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国家一旦失去贤良的辅佐大臣,就像人失去左右手,不要再谦让了!”恰逢讨伐辽,房玄龄留下来驻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起萧何一样的重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房玄龄
68、多次上书劝谏皇帝,希望他不要轻敌,要长久讨伐外夷。晚年多病,房玄龄看着孩子们说:“当今天下的事没有不得当的,只有讨伐高丽没有停止,皇上怀着怒气决策,群臣无人敢直言劝说,我如果不进言,就会抱憾入土了!”于是上书。皇帝接到表疏,说:“这人已经病危,还能为我们的国事担忧啊!”房玄龄执掌国政时,日夜勤恳操劳,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想让一件事失当。没有嫉妒之心,听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这些优点。通达治政的方法,审议施行法令,务求宽仁公平。不用自己的长处衡量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卑微低贱的人也都能尽其所能。治家有方,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于是汇集古今的家训,书写在屏风上,让他们各拿一个,
69、说:“(你们)对这些注意留心,就足够用来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是我心中所崇尚的,你们应当学习他们。”文21.C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将次大名”的意思是“将在大名府停留”,其主语是前文的“真宗”,句意完整,故其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诸王介胄以从”意为“诸王都披甲戴盔跟随左右”,语意完整;且“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的主语承前省略,应是“真宗”,故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2.C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丁内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另“丁家艰”即丁艰、丁忧,不同于“丁内艰”。3.B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仕途顺利,一
70、路升迁”错,原文中说“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4.(1)宋温舒轻拍他的肩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关键词“拊”“国器”“恨”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察视病情,慰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关键词“掖”“抚问”“疾亟”各1分,句子大意1分)5.亲临探视,允许他先回去并赐给被褥,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到宋湜病重后真宗皇帝的具体做法,即“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
71、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然后准确翻译,最后概括出答案要点即可。【参考译文】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父宋择,为牟平县令。祖父宋赞,为万年县令。父亲宋温故,为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官至左补阙;父亲的弟弟宋温舒,也是进士,官至职方员外郎,兄弟俩在当时都有名气。宋湜小时候机敏聪慧,幼年丧父,与他的兄长宋泌勉力心志,专注向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宋温舒掌管耀州,宋湜陪伴随行,代写公文奏章,成文快且辞藻华美。宋温舒轻拍他的肩背说:“这孩子真是治国的人才,遗憾的是我的哥哥见不到了。”太平兴国五年宋湜考中进士,初仕为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地升迁为右赞善大夫。宋准推荐他的文才,他被授任著作郎、直
72、史馆,被赏赐红色官服。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一同受命,且被赐五百两白金、五十万钱。升任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共同主持科举考试,不久又兼任刑部职位,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淳化二年,道安告大理寺判决案件不恰当,宋湜因为这件事受牵连,被降为均州团练副使。当时母亲年老,宋湜留下他的妻子在家侍奉。又被调任汝州,与王禹偁一起被召回朝中,担任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掌管银台、通进。至道元年,担任翰林学士,掌管审官院、三班。真宗即位,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母亲死后遵制守丧,后起用复职。真宗北巡,将在大名府停留,以护卫军列为行军阵式,皇帝在中间亲自统率身穿铠甲的护卫
73、,诸王都披甲戴盔跟随左右,命令宋湜和王显分别监督后面的部队。驻扎停留了几天,皇帝经常在便殿召见宋湜,一次宋湜正要陈述事情,忽然病发倒地。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察视病情,慰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湜)病重的情况上奏给皇帝。第二年正月,真宗亲临探视,并允许他先回家,赐给他被褥,说:“这被褥是我曾经用过的,虽然旧了些,暗淡了些,但也足够抵挡路途中的寒冷。”又派遣内侍护送沿途用的帷帐等物,走到澶州,宋湜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真宗暂时停止朝事,追赠他为吏部侍郎。真宗再次亲临河朔时,追思悼念宋湜,加赠他为刑部尚书,谥号为“忠定”。宋湜神采容貌俊秀齐整,有宽容含蓄的气度,度量见识深远,爱好学习,文辞华美,善于
74、谈论饮酒戏谑,通晓音律,又擅长下棋。笔法刚健妩媚,书帖一出,人们纷纷传播效仿。宋湜喜欢引荐和看重有名的后辈,又喜欢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时士子一类人,一致推崇景仰他。有文集二十卷。文31.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A项,“受诏”的主语是“固”,“永平中”作时间状语,故应在“固自永平中始受诏”后断开;“建初中”是“乃成”的时间,意义相连不可断开,故应在“至建初中乃成”后断开。B项,“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是写班固潜心研究二十余年,不是“诏”的内容,其主语是“固”,“受诏”的主语也是“固”,故“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二者之间应断开,且“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75、不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D项,“莫不讽诵焉”的主语是“学者”,而非“当世”,故应在“学者莫不讽诵焉”前断开。2.D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原文中“及窦氏宾客皆逮考”中的“宾客”指窦氏的门客,并非窦氏的族人。3.C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说法错误,因为原文中“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的意思是“史臣便追忆叙述他们的功德,私自撰写本纪”。追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的不是班固,而是史官。4.(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审核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赶赴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编著的意图。(关键词“为
76、所”“自明”“诣阙”各1分,句子大意1分)(2)正赶上南匈奴趁北匈奴不备攻破北匈奴的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败亡,班固首先受到牵连被免官。(关键词“掩破”“引”“坐”各1分,句子大意1分)5.优点: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极有文采,叙事详细又能注重体例。不足:评价标准失当,看轻仁义和气节。(3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原文中“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等,可概括出汉书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记录;从原文中“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等,可概括出汉书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
77、能注重体例;从原文中“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可概括出汉书评价标准失当,看轻仁义和气节。【参考译文】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写文章,诵诗赋,长大后,便博览并通晓古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固定的老师学来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释,指出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皇上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一职辅佐朝政,打开东阁,招请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等人,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认为班彪所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
78、撰写国史,皇上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中的书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审核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赶赴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编著的意图。显宗认为班固很有奇才,便征召他到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他升迁为校书郎。班固又创作了列传、载记二十八篇,上奏给皇上。皇上就再次让他完成以前所撰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帝尧的气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忆叙述他们的功德,私自撰写本纪,编排在百王之后,间杂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就空缺不再记录,班固因此试探着撰写前记,连缀汇集所听说的内容,编写汉书。班固从永平年
79、间开始接受诏令,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的人非常推崇此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想学习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将的事务,率领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趁北匈奴不备攻破北匈奴的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等到窦宪败亡,班固首先受到牵连被免官。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们多不遵守法律制度,官吏为此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他的车马,吏卒捶打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
80、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怀恨在心。等到窦氏的门客都被逮捕拷问,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皇上下诏谴责种兢,把种兢作为主谋官吏来治罪。评论说: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他们作为史官所写的史书著作,大义要旨显著明白。评论的人都称赞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正直而叙事真实,班固文辞丰富而叙事详尽。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毁誉过当,不缩小夸张,丰富而不杂乱,详细而有体例,使人读起来勤勉不倦而不憎恶,他能够树立名声确实是应该的。班彪、班固讽刺司马迁,认为他的是非认识与圣人非常不同。但是他们的论议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的人,否定公正刚直的行为,而不说为正义牺牲生命是一种美德,那
81、么轻视仁爱正义,鄙视保持节操就更加厉害了。班固为司马迁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却不能凭借智慧避免最残酷的刑罚而悲伤;可是班固自己也身陷大罪,可以说虽然智慧与司马迁相同,却不能自保。唉,这就是古人对眼睛看不到睫毛(见远而不能见近)而发表议论的原因吧!文41.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上”指的是皇上,是“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也”是表停顿的句末语气词,要与“一倾”断开,且“民”是“安所措其手足”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2.C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错误。“
82、乘舆”在古代可用作皇帝的代称,不能用作诸侯的代称。3.C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他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曲解文意。原文“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是说张释之追上去阻止了太子、梁王,使他们不能进入殿门。4.(1)张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关键词“既”“便宜”“高论”各1分,句子大意1分)(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关键词“公共”“重”“信”各1分,句
83、子大意1分)5.上面的举措会对下面的人造成影响,害怕提拔了啬夫,天下人都会纷纷效仿,只学习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内容。(3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抓住张释之对皇帝说的话中“今陛下以啬夫不可不审也”这几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汉文帝,为官十年没有得到选调,名声也不为人所知。张释之说:“做了这么久的官,花费了兄长的财产,心里不安。”(他)想要自己辞官回去。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德行有才能,惋惜他的离去,就奏请迁调张释之补谒者的缺职。张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
84、施行。”于是张释之谈论了秦汉之间的事,谈了很长时间秦朝灭亡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汉文帝听后认为很好,就任命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皇上询问上林尉各种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看右看,都回答不上来。看管虎圈的啬夫跟随在旁边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鸟类野兽的书册登记情况,答得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他回答应对无穷无尽的才能。(皇上)于是下诏命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都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竟都不善于言谈,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能言善辩的啬夫吗?况且秦朝由于任用了主办文书的官吏,官吏们争着拿办事迅急和苛刻审查
85、来互相标榜,然而这样做的弊病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朝国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益衰落,到秦二世时,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着学能言善辩而不讲求实在的内容。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位的人感化,比影子和回声来得还要快,(陛下您)制定措施不可不慎重啊。”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在这个时候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于是检举揭发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犯了不敬之罪,上奏给朝廷。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汉文帝摘下帽子赔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才派使者传
86、令赦免太子、梁王,这样他们才得以进入宫中。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了出来,皇上乘坐的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派骑兵捉住这个人,把他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后张释之上奏那个人应当给予的处罚,(说)一个人冲犯皇帝的车驾,应处以罚金。汉文帝大怒,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象征,稍一偏失,天下应用法律就都会任意减轻或加重,老百姓岂不要手足无措了吗?愿陛下明察这件事。”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张释之侍奉汉景帝一
87、年多,很久之后去世。文51.C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由“君也”“臣也”可以看出,与“小宗也”相对应的应是“大宗也”,“大”与“宗也”之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干”在这里是“冒犯、触犯”的意思,作“天下正统”的谓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2.B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警卫机构”错误,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的机构。3.C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受到锦衣卫百户王邦奇的审讯”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帝震怒,并收系言,亲鞫于午门”,由此可见,是皇帝亲自审讯杨言的。4.(1)杨廷和秘密谋划诛杀(江彬),不久事情就
88、平定下来,迎接而拥立圣明君主,这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功勋。(关键词“行诛”“俄顷”“勋”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如果(对杨廷和)彻底查办不停止,牵连的人日益增多,我私下为国家大局感到惋惜。(关键词“穷”“窃”“大体”各1分,句子大意1分)5.杨言首先指出杨廷和安定社稷的功勋,接着指出杨廷和因受奸人诬告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并指出王邦奇的奸人行径,最后从国家的角度指出听信奸人诬告的危害。(指出杨廷和功勋、指出杨廷和为奸人所害、指出听信奸人诬告的危害各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找到本题的答题区间,即“言抗疏曰:先帝晏驾臣窃为国家大体惜也。”。然后在理解句
89、子大意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划分层次,并分层概括。第一层为“先帝晏驾此社稷之勋也”,杨言首先指出杨廷和安定社稷的功勋。第二层为“纵使有罪,犹当十世宥之。今既以奸人言罢其官忽有此事”,杨言接着指出杨廷和因受奸人诬告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第三层为“至宏、珤乃天子师保之官,百僚之表也。邦奇心怀怨望荧惑圣听”,杨言又指出王邦奇的奸人行径。第四层为“若穷治不已,株连益多,臣窃为国家大体惜也”,杨言最后从国家的角度指出听信奸人诬告的危害。【参考译文】杨言,字惟仁,鄞县人。是正德十六年进士。被授任行人一职。嘉靖四年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奸人何渊请求修建宗庙。杨言与朝臣争论,皇帝不听从。杨言又向皇帝上奏说:“历代先
90、祖自身拥有天下,是大宗,是君主。献皇帝原是藩王,是小宗,是臣子。让臣子与君主并列,扰乱国家纲领。让小宗与大宗并列,冒犯国家正统。献帝虽然有大德,但不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开创王业,想承袭宗庙的名分,会错乱啊。如果以献帝为始祖,这样前面就没有了祖宗;为献帝建父庙供奉他,这样以后就没有孝、武二帝了。陛下先前已经怪罪医士刘惠的建议,现在又采纳何渊的说法。先前已经肯定了礼部尚书席书的意见,现在又违背席书的话。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杨一清被召入内阁,杨言请求将杨一清留在三边。皇帝特别降旨授任张璁为兵部侍郎。杨言认为张璁贪财奸伪、轻薄浮躁,而且新入仕途,没有经历过国家大事,请求罢免张璁,并且弹劾吏部尚书廖纪
91、引荐行为不正的人。同官解一贯等大臣也上书劝谏。皇帝都不采纳。有人在天子通行的道路上投掷匿名信,杨言请求立即烧毁那封信,皇帝许可。六年,锦衣卫百户王邦奇借助哈密之事奏请诛杀杨廷和、彭泽等人,转下到相关部门讨论,尚未回复,而王邦奇又诬告大学士费宏、石珤暗中庇护杨廷和,言辞牵连到杨廷和的儿子主事杨惇等人,即将兴起大狱。杨言向皇帝上书说:“先帝死时,江彬手中掌握四万边军,图谋叛乱。杨廷和秘密谋划诛杀(江彬),不久事情就平定下来,迎接而拥立圣明君主,这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功勋。即使有罪,也应当宽恕直至他的十世后代。现在已经因奸人的话罢免他的官职,将他的长子贬为戍卒,又听信王邦奇的诬告而尽数逮捕他的同
92、乡、亲戚,诬称为蜀党,谁会料到在圣明的朝廷,忽然发生这种事情。至于费宏、石珤都是辅佐天子的官员,是百官的表率。王邦奇心怀怨恨,掩饰谗言,辱骂大臣,迷惑圣上听闻。如果(对杨廷和)彻底查办不停止,牵连的人日益增多,我私下为国家大局感到惋惜。”奏书呈上,皇帝非常愤怒,一并收监杨言,亲自在午门审讯。群臣都在这里集合。杨言受完五种酷刑,被折断一根手指,始终没有说屈服的话。审讯完毕,(案件被)转下到五府九卿讨论。镇远侯顾仕隆等人又上奏说王邦奇的话都是不真实的,皇帝斥责顾仕隆等人徇私情。但是案件也因此而解决,贬谪杨言为宿州判官。御史程启充奏请恢复杨言的旧职,皇帝不听从。不久后被调任为溧阳知县,历任南京吏部郎
93、中。因事获罪再次被贬谪为夷陵知州。杨言做官时,多有显著声望、政绩。溧阳、夷陵(的百姓)都立祠纪念他。文61.B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求分司东都”的意思是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且“求分司东都”的主语是柳公绰,“不听”的主语是朝廷,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卒五千”的意思是五千名士兵,故应在“五千”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2.C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武官员”错误,兵部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以及兵籍、兵械、军令等。3.B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所养的马伤害了养马人,便杀掉了良马”不能体
94、现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体现的是他对人的生命的爱护。4.(1)柳公绰说:“如果(他们)共同作恶呢?怎么能扰乱法制。”立即杀了这个官吏,贼寇也退兵了。(关键词“恶”“挠”“引”各1分,句子大意1分)(2)李畅感激他,流出眼泪,在路上缓慢行进,不胡乱驱马行猎。(关键词“德”“徐”“妄”各1分,句子大意1分)5.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善于用人,知权制变。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传主有怎样的“名将风范”。考生需找出柳公绰身上“名将风范”的具体表现:柳公绰调任鄂岳观察使时,朝廷正讨伐吴元济,柳公绰
95、当即请求亲自前往前线,这体现了他主动请缨、讨伐叛军的名将风范;柳公绰因李听出身于将门之家,熟知军事,就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并挑选了六千士兵交给他,李听受到重用,拼尽全力作战,这体现了柳公绰善于用人、知权制变的名将风范;在军队出发后,柳公绰多次探望慰问将士的家人,“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将士都感激敬服他,拼死作战,这体现了他懂得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的名将风范;柳公绰出任河东节度使时,遇到年成不好,他节约开支,停止宴饮,吃穿与士兵一样,这体现了他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名将风范。考生据此组织答案并分条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年幼时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作息、举止都有礼仪法
96、度。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收成不好,虽然他家中衣食丰足,但他每顿饭都不超过一碗,年谷丰收时才恢复正常。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天下各地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多次升迁后任开州刺史,开州连接着夷族部落,贼寇经常迫近他管辖的城池,有官吏说:“用武力不能制服他们,希望委任他们的首领重要官职。”柳公绰说:“如果(他们)共同作恶呢?怎么能扰乱法制。”立即杀了这个官吏,贼寇也退兵了。被征召任吏部郎中。后来又被授任为御史中丞。李吉甫再次掌管国事,(柳公绰)被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因为湖南一带低洼潮湿,不能迎接奉养父母,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后来调任为鄂岳观察
97、使。当时正讨伐吴元济,(皇帝)下诏调派鄂岳的五千名士兵,隶属安州刺史李听。柳公绰说:“朝廷认为我是儒生不懂军事啊!”当即请求亲自前往,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柳公绰率领军队渡江到达安州,李听按照军中礼仪迎接谒见,柳公绰对他说:“你之所以佩鞬背弓,难道不是为了军事吗?如果脱下军装,就是两郡郡守罢了,怎么能够统一管辖作战呢?因为你家世代都是将领,熟知军事,我暂且将要委任你重要职务,你要按照军事法令行事。”李听说:“只听命于您。”柳公绰当即把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个官职的任命文书交给李听,挑选六千士兵交给他,告诫各位将领说:“军营中的事都由都将决定。”李听被重用又敬畏柳公绰的威望,就尽全力作
98、战,当时的人佩服柳公绰懂得运用权力。军队出发后,柳公绰多次探望慰问将士的家人,家中有人生病、生育或死亡,都会赠给他们丰厚的财物。军中将士感激敬服,说:“中丞为我管理家事,怎敢不拼死作战!”所以鄂军每次作战都能取胜。元和十一年,柳公绰被李道古替代后返回朝廷,被任命为给事中,授任京兆尹。正要前往府衙,有一个神策军军校骑着马不回避,柳公绰当即打死此人。皇帝恼怒他擅自杀人,柳公绰说:“这不只是试探我,也是轻视陛下的法规。”皇帝说:“已经打死了,不让我知道,这可以吗?”柳公绰说:“我不应该来报告这件事。人死在街市上,是金吾的职责;人死在街坊间,是左右巡使的职责。”皇帝的怒意才消释。柳公绰因为给母亲守丧而
99、辞去官职。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兼任盐铁转运使,后来转到兵部,兼任御史大夫。柳公绰又改任礼部尚书,因避祖父名讳改任左丞。不久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巡行所辖地来到邓州,有两个县吏各因收受贿赂、玩弄法律条文一起被囚禁在狱中。县令因为柳公绰一向秉公执法,认为他一定会杀死贪污的县吏,柳公绰裁决说:“贪赃的县吏触犯法令,法令还在;奸猾的县吏毁坏法令,法令就失去效力了。”杀死了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他的马棚里的马伤害了养马的人,柳公绰杀了这匹马。有人说良马值得爱惜,他说:“哪里有良马伤害人的呢?”大和四年,柳公绰出任河东节度使。遇到年成不好,他节省开支,停止宴请宾客,吃穿与士兵一样。北虏派
100、梅禄将军李畅用一万匹马来交易,所经过的地方都优厚地慰劳他们,同时整治军队防止他们突袭掠夺。到了太原,柳公绰只派副将单骑去慰劳问候,用极诚挚的情意接待他,打开军门,让翻译官引入拜见,宴席不超越常礼。李畅感激他,流出眼泪,在路上缓慢行进,不胡乱驱马行猎。柳公绰因病请求朝廷派人替代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不用朝见皇帝。(有一天,)忽然看着左右的人让其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认为柳公绰要把家事嘱托给他。等韦长到了,柳公绰竟然说:“替我告诉宰相,徐州擅自杀害李听亲近的官吏,不任用高瑀就不能安宁。”接着闭上眼睛不再说话,过了两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元”。文71.A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
101、句的能力。“献皇太后”是固定名词,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三日”作“水浆不入口”的补语,指三天不喝水、不吃饭,故“水浆不入口”和“三日”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2.C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文中的“大同”应是年号。3.C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不举办大型宴会和各种法事,也不曾奏乐”错误,原文说的是“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意思是不喝酒,不听音乐,不是宗庙祭祀、大型宴席和各种法事,不曾奏乐。4.(1)高祖身形原本很健壮,等到回到京城,消瘦得只剩骨头架子支撑着,亲戚朋友,不再认得出他。(
102、关键词“形容”“及”“焉”各1分,句子大意1分)(2)每到十一月,四更天一过,就下令(宫人)掌火烛查阅奏请事宜,握笔时接触寒气,手因为这受冻裂开。(关键词“竟”“敕”“把”各1分,句子大意1分)5.武帝率先垂范:自身勤学爱学,创作成就突出,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朝廷积极兴学:修整装饰国学,增加学生名额,增设学官等,提供较好的兴学条件。(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关键信息并加以概括。根据原文“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凡诸文集,又百二十卷”等可知,武帝自身勤学爱学,创作颇丰,起
103、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原文“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等可知,朝廷积极兴学,修整装饰国学,增加学生名额,增设学官等,为天下浓郁学风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参考译文】高祖天性淳厚孝顺。六岁时,献皇太后逝世,他三天不喝水、不吃饭,哭泣哀伤痛苦,超过成年人,内外亲属,都更加敬重他。等到遭遇文皇帝去世,当时高祖担任齐国随王的谘议参军,随军府在荆州镇所,约略听到消息,就递上辞呈星夜奔驰,不再吃饭睡觉,以加倍的速度赶路,(即使遇上)狂风骇浪,也不短暂停留。高祖身形原本很健壮,等到回到京城,消瘦得只剩骨头架子支撑着,亲戚朋友,不再认得出他。拜祭陵墓,眼泪洒落之处,松树野草变了颜色。等到
104、他位居帝位,又设立七庙堂,每到叩拜时,总是泪如雨下,哀伤感动了身边的人。再加上功业、道德敬肃明察,凡事都能深入研究,年轻时爱好学习,通晓儒学道学。虽然事务繁多,但仍书不离手,点火烛就着光研读,常常到五更。还修整装饰国学,增加学生名额,建立五馆,设置五经博士。当时风气和睦谦恭,家家懂得礼节。大同年间,在台城西设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袪等人(在那里)交替讲学。皇太子、宣城王也在东宫宣猷堂和扬州官府设立讲坛,于是四方郡国,追求学问、仰慕品德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在京城。高祖天性聪敏,下笔便成文章,众多的诗赋,直接书写便完成,都是文采与内容协调配合的,超越古今。诏书碑铭赞语诔文,箴言颂词
105、书札奏章,从起初在民间,到登上帝位,所有文集,有一百二十卷。草书隶书和书信,骑马射箭,无不奇特精妙。勤于政事,孜孜不倦。每到十一月,四更天一过,就下令(宫人)掌火烛查阅奏请事宜,握笔时接触寒气,手因为这受冻裂开。纠察奸人揭露隐秘的事,洞察世情,经常怜悯他们以至流泪,然后同意奏请。每天仅吃一餐,膳食没有鲜鱼肥肉,只是豆羹粗食而已。各种事务繁杂,日头倘若到了正中,就漱口(而不吃东西)度过这一天。身上穿着布衣服,用的是棉制的黑色粗质的帷帐,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褥用了两年。经常亲身厉行节俭,大体都是这一类。后宫女官从贵妃往下,六宫服饰除了三种以雉鸟做装饰的祭服外,衣服都不拖在地上,没有其余的绸缎绫
106、罗。不喝酒,不听音乐,不是宗庙祭祀、大型宴席和各种法事,不曾奏乐。高祖为人端正,即使坐在小殿暗室中,也总是整理衣帽,闲坐时也系好衣裙的带子,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也不曾撩起衣裳露出上身。不端正仪容举止,不和别人见面,即使与宫内宦官小臣相见,也如同接待贵宾。纵观古时的帝王君主,恭谨俭约庄重礼敬,多才多艺学问广博,恐怕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文81.C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辩士”是对“楚人曹丘生”的身份判断,“曹丘生”和“辩士”之间应该隔开,故排除A、B两项。“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的主语是“曹丘生”,“季布”是后面“闻之”的主语,“季布”前应断开,故排除D项。2.A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
107、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错误,古代有“株连九族”的刑罚,它比“夷灭三族”更残酷。3.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张冠李戴,将朱家和周氏所做的事弄反了。4.(1)大家都称赞季布能变刚为柔,朱家也因此在当时出了名。(关键词“多”“摧刚为柔”“名闻”各1分,句子大意1分)(2)我周游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大名,难道(我对您的作用)不重要吗?为什么您这么坚决地拒绝我呢?(关键词“扬”“顾”“距”各1分,句子大意1分)5.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责,是忠心的表现。刘邦赦免季布,可以向天下显示自己胸怀宽广。刘邦逼迫季布,季布会为敌国所用
108、。(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中刘邦对季布认识转变的直接原因就是汝阴侯滕公的进言(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而汝阴侯的观点来源于“朱家”,“朱家”的观点有三:一是“季布为项籍用,职耳”,二是“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三是“忌壮士以资敌国”,准确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不难归纳出答案。【参考译文】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多次使汉王刘邦陷入困境。等到项羽被消灭以后,汉高祖悬赏千金捉拿季布,敢有窝藏的,连坐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氏说:“汉王朝悬赏捉拿将军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
109、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您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给他穿上粗布衣服,让他坐进运棺柩的大车里,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起,到鲁地把他们卖给了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于是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趁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把皇上逼入困境,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是他的职责而已
110、。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私仇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心胸不广阔呢!况且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他又如此急迫,这使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这种记恨勇士而逼他去帮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会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心里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躲藏在他家中,便答应说:“好。”等到有了机会,滕公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进言。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大家都称赞季布能变刚为柔,朱家也因此在当时出了名。季布被皇上召见,感谢了皇上的赦免之恩,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楚人曹丘生,是一
111、个能言善辩的人,多次用金钱巴结权贵。他侍奉权贵赵同等人,与窦长君要好。季布听说这件事后,寄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生不是个有德行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生坚持请窦长君写介绍信,于是拿着信走了。曹丘生先派人给季布送信,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生的到来。曹丘生到了,立刻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的一句诺言,您为什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周游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大名,难道(我对您的作用)不重要吗?为什么您这么坚决地拒绝我
112、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生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更大,这都是曹丘生替他宣扬的。文91.B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民赖以济”的意思是“百姓靠此得到接济”,语意完整,且“时”意为“当时”,作“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的时间状语较为恰当,故“时”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根据下文可以断定“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应是辛弃疾说的话,故“弃疾”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2.A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两处“建康”均指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3.C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原文
113、中说的是“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意思是说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立即停止军队筹建。4.(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回复朝廷呢?”(关键词“缘”“不期”“何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不让买进粮食的人发配,强行买进粮食的人问斩。”(关键词“榜”“籴”“配”各1分,句子大意1分)5.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1分)建议: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1分)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14、。依据文章内容,锁定答题范围为“夫民为国本自为文过之地”。其中,“贪吏迫使为盗”是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根据“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可得出建议;根据“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可得出建议。【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地历城人。金朝君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地区豪杰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奏章归顺宋朝,宋高宗正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辛弃疾,嘉奖并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已经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
115、回到海州,和大家谋议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统制王世隆和忠义人马全福等直接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正与金将开怀畅饮,辛弃疾就从众人中将张安国捆绑了回来,在皇上所在地献上俘虏,在集市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湖湘地区接连兴起盗贼,辛弃疾全部将他们讨伐平定。于是他上书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污的官吏迫使他们成为盗贼。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加恩抚养百姓为本,有违法贪图财利的人,让有关部门各自运用职权处理,不要只检查举发小官小吏来应付了事,为自己掩饰
116、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于是又上书请求另外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字。皇上下诏委任辛弃疾进行筹划,于是他修建寨栅,招收步兵两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都备齐。经营调度耗费数以万计,(而且)辛弃疾善于调解周旋,事情都办理得很快。议论的人用搜刮民财的罪名奏告,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弃疾立即停止军队筹建。辛弃疾接受后把金字牌藏了起来,出去责成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将飞虎营栅栏建成,违期按军法处置。飞虎营如期建成,皇上终于消除了疑虑。辛弃疾被差遣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皇上下诏命令他负责救济饥荒的政务。(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不让买进粮食的人发配,强行买进粮食的人问斩。”然后
117、命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召集官吏、儒生、商人、百姓各自推举出正直诚实的人,酌量借给他们钱财物品,等到他们负责运输买粮时,不收利息,限期月末到城下发售粮食,于是运粮船接连到来,粮价自动降低,百姓靠此得到接济。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拨米相助,幕僚和下属们不同意,辛弃疾说:“我们都是上天的子民,都是帝王的百姓。”他就把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皇上嘉奖他,(让他)进一级官阶。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赏识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结交的多是海内知名人士。辛弃疾曾经和朱熹游武夷山,写下了九曲櫂歌。朱熹去世时,有关“伪学”的禁令正严厉,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前去吊唁他说:“
118、永不磨灭的,是流传万世的名声。谁说你死了,威严而令人敬畏如同活着一样!”文101.C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分析句意和结构可知,“长老诸生”作“召”的宾语,“问”的主语与“召”的主语都是曹参,故“长老诸生”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问所以安集百姓”的意思是“询问用来安定百姓的办法”,“所以安集百姓”作“问”的宾语,故“百姓”后应断开,排除D项。2.A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豪吏”不是官职名,而是指很有权势的官吏。3.D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挑出免去他们的官职”错。原文说的是“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119、,意思是挑选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言辞又持重宽厚的德高望重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他们为丞相史。4.(1)韩信做了齐王,率领军队到陈县,与汉王一同打败项羽,而曹参留下平定齐国境内尚未降服的人。(关键词“诣”“破”“服”各1分,大意1分)(2)对于那些说话行文古奥峭拔,想着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责、罢免他们。(关键词“刻深”“务”“斥去”各1分,大意1分)5.用黄老术相齐。曹参采用胶西盖公的黄老思想来治理齐国。不扰狱市。曹参离开齐国时,嘱咐接任的人维持齐国监狱和市场的原状。一切事情遵守萧何的约束。萧何死后,曹参继任,行事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章。(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20、。首先根据“黄老无为而治”划定答题范围,然后找出文中能够体现曹参“无为而治”的行为。分析可知,文中“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说的是曹参用黄老思想来治理齐国;文中“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说的是曹参嘱咐接任齐国丞相的人不要扰乱监狱和市场;文中“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说的是曹参做汉朝相国时一切事情遵守萧何的约束。将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出来即可。【参考译文】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秦朝时曹参是沛县管理监狱的小吏,而萧何是主吏,他们在县里都是很有权势的官吏了。秦国灭亡后,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曹参跟随汉王到汉中,被晋升为将军。曹参跟随汉王回到军
121、队平定三秦,在壤乡东部和高栎攻击三秦的军队,打败了敌军。高祖二年,曹参被授予代理左丞相一职,进入关中屯驻军队。一个多月后,魏王魏豹反叛,曹参凭借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另与韩信向东攻打驻守在东张的魏王的将军孙遬的军队,大败敌军。趁机攻打安邑,俘获魏王将领王襄。在曲阳攻击魏王,追击到武垣,活捉了魏王魏豹。全部平定了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池。在邬东攻击赵国相国夏说的军队,大败敌军,斩杀了夏说。曹参凭借右丞相的身份归属韩信,攻下齐国历下的军队,于是夺取临菑。平定了齐国,总共攻占了七十多个县。韩信做了齐王,率领军队到陈县,与汉王一同打败项羽,而曹参留下平定齐国境内尚未降服的人。天下平定后,曹参在高祖六年被赐予列
122、侯的爵位,与诸侯一起接受分封,爵位世世代代不断绝。他的食邑平阳有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号叫平阳侯。孝惠帝元年,曹参做齐国丞相。他把齐国的长老、儒士全部召集过来,询问用来安定百姓的办法,而齐国原有的儒士有数百人,众说纷纭,曹参不知如何定夺。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善于研究黄老学说,派人用重礼请他。曹参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的办法重在清简无为,百姓自然就能安定,以此类推,详尽陈述了这方面的道理。曹参于是让出正堂,让盖公居住。他治理国家的关键是采用黄老学说,所以做了九年齐国丞相,齐国安定,人们极力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后,告诉侍从赶快整理行装,“我将要入朝做相国了”。没
123、过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曹参。曹参离开时,嘱咐接替他做齐国丞相的人说:“我把齐国的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对于监狱和市场要谨慎,不要扰乱它们。”继任丞相说:“治理齐国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吗?”曹参说:“不是的。监狱和市场是善恶并容的地方,假使你去扰乱它们,邪恶的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萧何做汉朝相国的时候,用黄老学说来治理天下。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相国,行事没有任何更改,一切遵守萧何的规章。曹参挑选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言辞又持重宽厚的德高望重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他们为丞相史。对于那些说话行文古奥峭拔,想着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责、罢免他们。曹参做汉朝相国,进出朝廷三年。去世后,
124、谥号为懿侯。百姓歌颂曹参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整齐;曹参接替他,遵守而没有背离。承蒙清静无为,百姓得以安定统一。”文111.C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新人”应是“抚慰”的宾语,“适遇宏扶老母”的主语是皇帝,而不是“新人”,所以“抚慰新人”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不能自进者”应是“徙人”的定语,其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2.B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黄昏”即戌时,相当于晚上的七时至九时,与申时并不相连。3.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视察郡国,纠正不法行事”的是使者,崔宏负责审理;另外,此事以及判决刑罚狱讼是在道武帝去世后。4.(
125、1)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停驻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关键词“次”“走”“素”各1分,句子大意1分)(2)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首领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命令叩拜送葬。(关键词“渠帅”“会”“尽”各1分,句子大意1分)5.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崔宏与道武帝君臣关系的叙述,答题范围为“帝素闻其名,遣求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此部分内容中,“与张衮对总机要
126、,草创制度”“命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总而裁之”“宏通署三十六曹”等皆表现了崔宏的政治才能。其余内容,由“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朝晡步上。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可以概括出要点:自我约束,生活俭朴。由“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宏陈古人制作之体,及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可以概括出要点:崔宏回答道武帝询问的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等问题,很符合皇帝的心意。由“未尝謇谔忤旨,亦不谄谀苟容。及道武季年,大臣多犯威怒,宏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可以概括出:他从未强行进谏触怒皇帝,也从不阿谀奉承以取宠。【参考译文】崔宏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崔宏从小就才智过
127、人,被称为冀州神童。苻融任冀州牧时,虚心向他请教,十分尊敬。任命他为阳平公侍郎,兼任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可为宾客密友,他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果断毫不拖延。苻坚知道后,征召为太子舍人。他以母亲有病为由推辞,不肯就任。降为著作佐郎。太原人郝轩是个以知人而闻名的人,他称赞崔宏有佐助帝王的才能,是近代所没有的人才。苻坚死后,他避乱于齐鲁之间,被丁零人翟钊和晋国叛将张愿所收留。郝轩叹息着说:“这样的人,遇到这样的时代,不趁此扶摇直上,却跟燕雀一起升降,难道不可惜吗?”后在慕容垂手下做官,任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得到好评。他立身正派,即便处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仍磨炼意志,专
128、心学习,不把财产放在心上,妻子儿女免不了受饥寒之苦。道武帝攻打慕容宝时,停驻常山。崔宏离开郡城逃到海边。道武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寻找。等到找来以后,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和张衮一起总管机要大事,起草创立制度。当皇帝前往邺城时,一一询问有关过去的事情,崔宏应答如流,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好。返回停驻在恒岭,皇帝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新归附的人员,刚好遇到崔宏扶着老母亲爬恒岭,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粮食。于是下令凡自己难以前行的迁徙的人,配给牛车。又改任吏部尚书。当时朝廷命令有关方面制定官职爵位,撰写朝廷礼仪,调和音乐,制定法律条令,申明禁令,由崔宏总管并最后裁定,作为永久的标准。等到设置八部大夫,如同过去的八
129、座之官。崔宏通管三十六曹,如同尚书令、仆射统领政事。深受信任,权势很大。但他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不置产业,家徒四壁,外出没有车坐,早晚都是步行去朝廷。母亲年已七十,奉养也没有丰盛的膳食。皇帝知道以后,更加敬重他,厚加赏赐。当时人有的讥笑他过于节俭,而崔宏却更加自我约束。他时常被召去询问古今的旧事,帝王的制度,崔宏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皇帝的心意。他从未因直言而忤逆旨意,也从不阿谀奉承以苟且容身。到道武帝晚年,大臣们大多触犯皇帝而引其盛怒,崔宏却从未受到谴责,也正是因为这点。道武帝去世,明元帝未即位时,清河王拓跋绍趁人心不安定,拿出大量财物绢帛,赏赐朝臣。只有崔宏不肯接受
130、拓跋绍赐给的财物,长孙嵩以下的官员们都(因接受财物而)感到惭愧。皇帝下诏令派使者视察郡国,纠举检察那些不依法行事的地方长官,命令崔宏和宜都公穆观等人查办,皇帝称赞他们做得公平得当。又下令让崔宏和长孙嵩等在朝堂判决刑罚狱讼。泰常三年夏天,崔宏病重,皇帝派侍中穆观前往接受遗言,侍臣们前去问病探视的,一夜之间数次往返。死后,追赠司空,谥号文贞公。丧礼完全依照安城王叔孙俊的旧例。诏令群臣和附属国的首领都参加葬礼,除亲王以外,全部命令叩拜送葬。他的儿子崔浩继承爵位。太和年间,孝文帝追记前朝的功臣,将崔宏在太庙配祭。文121.C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
131、。“以为”是固定结构,“久约以国富民贫等八事为献”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B两项;“再乞致仕”的主语是黄久约,“不许”的主语是章宗,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2.D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需要结合文意,结合积累的文化知识,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知识解读不准确之处。D项,“致仕”是官员到了指定年龄正常退休,“乞骸骨”是官员自请退职,所以二者的意思并不相同。3.B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丞相和有的官员主张让富人把财物借给穷人”错误,丞相同意黄久约的观点。4.(1)磁州靠着山,历来多盗贼,已经被抓获并且服罪的盗贼,因审录官
132、有时不按时到,囚犯多受杖刑而死,有的死在狱中。(关键词“并”“款伏”“或”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孙必福不但处事迟钝缓慢,也全然不明达事理,不怪罪保举他的人的原因,是幸好他没有贪污受贿罢了。(关键词“非独”“幸”“赃污”各1分,句子大意1分)5.并不是真正缺少官吏,而是官吏们因资历不被举荐,他希望皇上推行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政策。(3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此题,重点要理解分析“世岂乏材,阂于资格故也。明诏每责大臣以守格法而滞人材,乞断自宸衷而力行之”的意思,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参考译文】黄久约字弥大,是东平须城人。考中进士,调任郓城县主簿,多次升迁后任曹州军事判官
133、。有偷盗百姓财物的人,诉讼者以强盗的名义告官,郡守想判他死刑,黄久约审查核实,囚犯得以免除死刑。黄久约被授予磁州刺史的职位。磁州靠着山,历来多盗贼,已经被抓获并且服罪的盗贼,因审录官有时不按时到,囚犯多受杖刑而死,有的死在狱中。黄久约悲伤地说:“百姓虽然为盗贼,但不依法处死可以吗?”于是请求全部审查定罪然后执行。当时因为贫富不均,有人想让富人把财物借给贫穷的人,朝廷下令有关部门商议这件事,黄久约说:“事物不整齐一致,这是事物的常情。贫富不均,也是常理。如果听从有些人的话,恰恰足以招致怨恨,并不是减损有余补充不足的办法。”章宗当时兼任右丞相,认同他的意见。不久上书皇帝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下诏书告谕
134、他说:“你忠心正直敢说话,对我匡正补益很多,不能让你离开我的身边。”于是黄久约升任太常卿,仍然兼任谏官一职。当时很多郡县缺少官员,黄久约说:“世上难道缺少人才吗?(这是)被资历阻碍的缘故啊。陛下公然宣示经常责备大臣因为固守成法而阻碍了人才,请求陛下明断并且大力推行相关诏令。”世宗说:“这件事宰相不留意,却让谏臣谈论吗?”当天就任命了好几个刺史。又对黄久约说:“最近举荐的好官都是各科负责监视的官吏,没有一个是进士科的人,为什么呢?难道荐举之法已经有欺诈蒙骗,不可以长久执行吗?”黄久约说:“各科中怎会没有清廉能干的人,如果不靠察举就有终身也做不到县令的人,这个方法不可以废除啊。”皇上说:“你推举的孙必福对吗?”黄久约说:“我不久前在磁州任职时,孙必福任武安丞,我看他廉洁为公、没有什么顾虑避忌,所以保举他。没想到孙必福担任警巡使后,处理决断事情拖拖拉拉。”皇上说:“孙必福不但处事迟钝缓慢,也全然不明达事理,不怪罪保举他的人的原因,是幸好他没有贪污受贿罢了。”黄久约无言以对。孙必福是五经出身,是诸科中的人,所以皇上问到他。章宗即位以后,黄久约用国富民贫等八件事进言,皇帝都赞赏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又一次请求辞官,不被允许,皇帝授予他横海军节度使一职来优待他。黄久约明昌二年辞官,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