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000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0高考人教版历史(山东专用)总复习练习: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四单元 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海国图志在中日反响不同所反映的变革意识的不同1中体西用的思想2维新派与洋务派“体”“用”的不同3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政治变革4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共同政治追求5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的形成6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7晚清时期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8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的民族救亡精神9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0儒家思想对政治和教育领域的影响11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12新文化运动“新中有旧”1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4社会转型时期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15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孙中山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16孙中山民主革命目标1

2、7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8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19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探索20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1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受政治运动的冲击22新时期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23扫盲教育对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视24院系调整的背景和目的25综合26、27、28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解析:C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

3、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由于中国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不重视西方。二十年后该书在日本极为畅销,为民族危机严重的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提供了指导,而在民族危机同样严重的中国该书却已绝版。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C项正确。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托古改制解析:C题目中“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说明真正引进了西方的东西,最早引进西方技术的是洋务派,不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故A项错误

4、;也不是师夷长技,提出“师夷长技”的林则徐和魏源没有把西方的技术引进中国,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洋务派最早将引进西方科技付诸实践,故C项正确;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改革变法策略,故D项错误。3.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D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中体西用”多用于概括洋务派思想,题干称维新派代表人物也运用“中体西用”说法来推行改革,目的是要学生

5、区别两者的不同。说康有为在变法之初就趋于保守没有依据,也与常理不符。说维新派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忽略了两者近乎质的差别。在教育改革方面两者的差别也很明显,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而从整体上看,洋务派只是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故正确选项应为D。4.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解析:C

6、材料虽然涉及了学校,但教育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其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的“用”,而不学习西方的“体”,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为1884年,此时尚未产生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5.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

7、进”模式以()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解析:D以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康有为也只是将西方学说与传统儒学相结合,托古改制,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它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之路,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蓝本的只有孙中山,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主张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6.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

8、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近代化角度”表明,中国社会形成了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故A项正确。儒家观念、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与题干中“近代化角度”不符,故B、C两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故D项错误。7.18

9、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为宗旨的强学会后,不久又创刊了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以勃兴之本原”。这说明()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C.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D.维新派成为了改革主力解析:C康有为等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讨论“西洋诸国以勃兴之本原”,目的在于扩大维新宣传,为变法营造舆论环境,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了康有为等人的举措,没有说其他阶层的举动,A项错误;1896年强学会遭到封禁,说明清政府并未放开言论自由,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派成为改革主力的问题,D项错误。8.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同“

10、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A.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B.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C.“体用之争”与新文化运动D.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解析:B由材料“不专在机器之创兴”可知其主张对西方的学习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故A项错误;由材料“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可知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济主张相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思想

11、而非文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故D项错误。9.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解析:A据材料“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丰富史学知识,只是叙述亡国史占的比重大,B项错误;“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

12、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主要是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不能体现反清革命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0.“中国固有的精神其实并未被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为冲破“固有的精神”,先进中国人采取的对策是()A.开展戊戌变法 B.发动辛亥革命C.掀起新文化运动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C戊戌变法是清末维新改良运动,与材料中“共和二字”“满人已经退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满人已经退席”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

13、动,与材料中“满人已经退席”“为冲破固有的精神”相符,故C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与材料中“共和”“为冲破固有的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11.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D.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解析:D从材料中得不出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育与共和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

14、玄冠”“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反映的是在教育和政治领域儒家思想对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不是对儒家态度的摇摆不定,故C项错误,D项正确。12.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终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化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项正确;提倡新文化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与题目

15、不符,故C项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故D项错误。13.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解析:C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的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重要内容”“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并不等于成为近代中国

16、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虽提倡新文化,但“新中有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14.在当时(1919年)的知识界看来,欧化进步就是科学、就是现代。只要打出科学、进步的招牌,如果再打出人民的招牌,那么对方基本上就只能缴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B.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C.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解析:C材料表明当时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全盘西化就是进步,这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时期的思

17、想启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条件,A、D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原因,A、D两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在思想启蒙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思想解放,B项错误。15. 如图是1916年李大钊赠友人的一副对联,它典型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力图()A.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的使命B.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C.启蒙工农阶层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D.承担起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的使命解析:D根据题干中“1916年”可以判定为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的使命是对对联表面的理解,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并非要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

18、而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故B项错误;前期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故C项错误;“铁肩担道义”意为要有历史担当,即要肩负起社会改造的社会责任,“妙手著文章”意为通过作文章,传播思想,解放思想,铸就新的文化,故D项正确。16.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解析:A据材料“1924

19、年”“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结合所学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据材料“1924年8月”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17.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

20、生问题解析:C题干中“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说明其最终目标为建立宪政民主,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不符,排除。18.“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解析: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而材料突出对红军士兵进行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材料不符,并且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大革命时期,此时尚未出现“红军”,故

21、A项错误;井冈山的斗争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材料“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相符,故B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与材料“红军士兵”及革命任务等不符,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材料“红军”不符,故D项错误。19.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B.各自具有片面性C

22、.都是为了发展经济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解析:A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分别是针对当时革命与发展的需要的正确认识,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故A项正确;各自具有片面性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毛泽东的义利观是为了革命,故C项错误;二者的观点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D项错误。20.如图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论十大关系 D.新民主主义论解析:B由“湘赣边界的割据”“割据地区现势”可知已经出现了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军事”“土地”等指开

23、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故B项正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1927年初,当时正处于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时期,故A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21.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说“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根据材料判断这篇论著是()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联合政府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解析: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于国民革命期间发表的著作,此时在北洋

24、政权之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各民主党派,故A项错误;本题是对基本史实的考查,即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材料中的观点,体现的是一种各党派、各革命力量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的思想,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的延安,此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对未来新政权的性质及具体构成,尚没有详尽的阐述,故C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于新中国成立前发表的著作,在其中确定的不再是民主联合政府,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故D项错误。22.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年份参加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1977570

25、275%197861040.2 7%1979468286%1980333288%19812592811%19821873217%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解析:B表格中最高峰值出现在1978年,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体现了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故B项正确。23.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是()

26、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解析:B材料是围绕民族教育,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加快民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是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教育落后现状下的一种教育公平,故B项正确;C项是高考改革的体现,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24.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A.强调与

27、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解析:B材料没有提及生产实践活动,故A项错误;“三字经”强调毛主席、共产党的重要性,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巩固政权,为经济建设做准备,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互助组、合作社、土地改革等,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故D项错误。25.1952年6月至9月,国家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归属)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另外,还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新专业 ,私

28、立高校、教会高校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史称“院系调整”。这次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B.照搬苏联高校发展模式C.重视社会科学的意识引领作用D.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解析:A从材料中可看出,这次院系调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是在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即将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急需工科人才的背景下进行的,A项正确。照搬苏联模式是本次院系调整的特点,不是目的,B项错误;本次调整重视工科,对社会科学采取裁撤的措施,C项错误;院系调整后,国家加强了对高校的领导,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大削弱,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

29、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26.(2018河北名校联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

30、的灵光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国学热”,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

31、、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8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阶段及渐进、艰难的转型。第(1)问,依据材料“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概括得出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的觉悟、政治的觉悟和伦理的觉悟三个阶段。第(2)问,根据对材料“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的分析解读,结合对材料一的理解及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学知识,从外因、内

32、因方面概括归纳近代中国人文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3)问,依据对材料“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的理解,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答案:(1)三个阶段: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6分)(2)历史条件: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文化;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6分)(3)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

33、约)。(8分)27.民族主义指忠诚于本民族、为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思想观念。然而民族概念的复杂和不确定性,造成了民族主义概念的混乱。同时,民族主义又同国家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是1718世纪欧洲的产物。英国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同于追求个性解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自由主义思想。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但其内涵有所不同。美国的民族意识是英国殖民统治促发的,其核心内容不仅仅是独立的政治权利,而且同个性自由和宗教信仰多样化密不可分。在法国,反抗国内暴政同反对外族干涉有着相同的目标,激起了巨大的民族主义热情。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材料

34、二1919 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曾说:“夫汉族光复,清廷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 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 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 蒙古、 回、 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其遗嘱中说:“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孙中山文集等(1)据材料一,比较1718世纪英国与法美两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和法国民族主义思想内涵形成的

35、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英国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等同于追求个性解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自由主义思想”和“美国的民族意识是英国殖民统治促发的,其核心内容不仅仅是独立的政治权利,而且同个性自由和宗教信仰多样化密不可分”“在法国,反抗国内暴政同反对外族干涉有着相同的目标”来分析;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1718世纪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内容,运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36、分别总结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不同:英国:主要是追求民主,建立民族国家。美法:既要求民主又要求民族独立反侵略。(3分)原因:美国:要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还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带有反殖民、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色彩和个人自由、信仰自由的民主色彩。(3分)法国:既要反抗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又要反抗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干涉,所以带有反专制和反侵略的双重色彩。(3分)(2)影响:政治:有利于明确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斗争目标和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有利于各族人民和各革命阶级的团结与联合,形成反帝统一战线,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振

37、兴;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推进政治民主化。经济:实业救国的思潮、倡导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步伐。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在唯物史观下,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认为虽然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历史合力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历史合力即是说历史是所有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这些因素既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等上层建筑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包含影响历史进程的各个主体之间不同意识相互角力的作用,正是

38、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请运用上述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总体或者某一方面)的认识。(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恩格斯的合力论认为,历史事件是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包含影响历史进程的各个主体之间不同意识相互角力的作用。运用这个观点分析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可以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多方面因素促成这个角度,也可以从虽是多方面,但某个因素占主导等角度来分析。注意所拟论题必须体现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必须有观点、有立场,而不是泛泛的陈述;符合唯物史观。论据论证论点充分合理;阐述时代

39、背景准确,运用史实正确;整体逻辑严密,表述准确。答案:评分说明: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2分)阐述史实符合材料且正确;(7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分)结论明确。(1分,但简单重复论题不给分)一等(1210分)所拟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中外关联,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所拟论题接近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中外关联,逻辑较严密,表述较为清楚。三等(40分)所拟论题偏离题意,阐述史实欠正确,表述不清楚。示例:论题: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外诸多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论述:外部因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入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等方面影响中国,迫

40、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传播了资本主义,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内部原因方面,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后兴起,中国开始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开始向近代民主化、法制化发展,先后出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从思想上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其指导思想,推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外交、教育、军事、社会生活和习俗也逐渐近代化。结论: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世界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由列强入侵必然引发的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是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从多要素多方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以有力实证恩格斯历史“合力论”。)(12分)其他示例论题:论题1: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由中国自身因素主导而主动开启的。论题2: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中外因素合力开启和推动的。论题3: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转型是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后,多种因素曲折、复杂、长期变化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