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5 ,大小:1.60MB ,
资源ID:47880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7880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年新课标全国各省高考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版)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年新课标全国各省高考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版) WORD版含答案.doc

1、2016年新课标全国各省高考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5江苏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四模1)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宰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务,故A项错误;元代实行一省制,故B项错误;县是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区划,县

2、官则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故C项正确;秦代县令对郡守负责,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河南信阳一模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特别是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主的组织,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主,而不是为了经济交流,故A

3、项错误;各个朝代之所以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的紧急公文能够快速的送达地方,地方上的情况也能迅速地传到中央,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不是为了推动交通网络的完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只可以看出在邮驿制度方面的立法,没有其他方面的立法,不能说是为了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湖南郴州一模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

4、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答案】D4(2015江苏南通一模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

5、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没有涉及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江苏苏锡常镇一模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礼记大学提

6、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而非“源于”,故A项错误;“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而其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不符合“从孔子起”,故C项错误;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

7、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7(2015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

8、国古代刑法() 维护权贵利益 注重公平正义 重视宗法伦理 保护私有财产ABCD【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有爵者杀人“皆不为奴”,维护了权贵利益,故正确;因此西周时期的刑法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故错误;“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重视宗法伦理,故正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反映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8(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9、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巡守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以地奖赏诸侯的内容,但还有责罚诸侯的内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监督考察,故D项正确。【答案】D9(2015江西上饶三模2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

10、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

11、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0(2015江苏盐城三模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B齐C燕D宋【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西周时期鲁国在现在山东,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不存在材料中现象,故A项错误;齐国也属于边远地区分封,故B项错误;燕国属于偏远地区分封,故C项错误;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过在中原地区,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

12、三5月模拟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

13、确;题干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但不能说明开始削弱,故A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知是春秋时期,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主要是血缘关系,材料可以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不是最佳选项,故C项

14、错误;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6广东惠州二模24)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A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C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D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宋、郑、齐、鲁、陈、蔡、吴、秦”都是西周的封国,与秦灭六国、远古部落标志和百家争鸣无关,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4(2016河南信阳一模1)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

15、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追求“事宗庙”、“继后世”而不是追求物质,故A项错误;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为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尊老爱幼”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6湖北荆州一模1)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

16、明()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据材料“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和“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可知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申侯拥护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并不能说明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明申侯拥护原太子称王,并非自己称霸,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16(2016河南开封一模24)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

17、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恭行天罚”“ 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天命诛之”等关键词可知其体现出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有夏多

18、罪,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利用天命说来强迫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借助神权来行事和采取军事行动,说明神权是有政权控制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17(2016湖南郴州一模1)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妾所生的儿子不是嫡子,故A项错误;二儿子是

19、正妻所生,嫡长子,有继承国君位置的资格,故B项正确;三儿子属于庶出,故C项错误;四儿子不管是谁生的,都不是嫡长子,故D项错误。【答案】B18(2016四川成都一模24)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注:“服”即“服侍天子也”)据此推断,西周时直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天子B诸侯王C卿大夫D士【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分封制内容可知,邦内之地应该是由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地区,故A项正确;诸侯王被分封到邦外,故B项错误;卿大夫则是由诸侯再给予分封,故C项错误;士则是由卿大夫给予分封,故D项错误。【答案】A19(2016四川德阳一模1)

20、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专制主义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D项错误。【答案】B20(2016四川自贡一模24)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

21、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一夫多妻习俗习俗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观念影响形成的,故A项错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中并未实行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故C项错误;宗法制中并未涉及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21(2016湖南株洲一模1)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

22、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可知古代中国各民族分布,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公会戎于潜”,“公及戎盟于唐”是指鲁国国君与犬戎在潜地和唐地结盟),可知春秋时出现民族融合现象,A项体现不出材料中所表述的民族融合现象,故

23、A项错误;B项中“最早”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可知,在南方楚国也出现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22(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注重血缘纽带体现的是“族约”的主要特点,不是功能,故A项错误;

24、“族约”主要是为了约束家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家族的“族约”,因此强化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等内容有利于凝聚宗族,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答案】D23(2016河南郑州一模1)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的实行()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封建礼制【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

25、家统治的制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材料中“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相符,故B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耕地十分规整,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与材料中“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在城隅高度上”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周礼考工记”没有涉及后世的封建礼制,与材料不符,即使将“封建”理解为封邦建国,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分封制,故D项错误。【答案】B24(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

26、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行政级别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寿地”在周朝时期曾被不同诸侯国占领过,说明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B25(2016广东佛山一模24)对比商代形势图和西周分封形势图,可分析得出西周() A分封制是对商代方国制的继承和发展B宗法制是

27、政权、族权和神权结合的产物C分封诸侯控制商代残余贵族势力D政治中心东移扩大了疆域【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商代的方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分封下的封国要遵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分封不是对方国制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错误;图片与宗法制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把商代残余贵族分封到宋国,被其他大国包围,以达到控制约束的目的,故C项正确;从图片上看,商的都城在殷,西周的都城在镐京,政治中心西移,扩大疆域,故D项错误。【答案】C26(2016四川宜宾一模24)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

28、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7(2016广东湛江一模24)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

29、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削弱的开始,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以血缘为纽带,故D项错误。【答案】C28(2016湖南永州二模1)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

30、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春秋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朝会是遵循而非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故B项错误;等级秩序使得朝会中君臣是不可能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故C项错误;“夫礼,所以整民也”,朝会中体现的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29(20

31、16安徽宿州一模1)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B分封制度逐渐恢复C诸侯国内部政权争夺激烈D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材料中“公元前386年”该制度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田氏代齐”的故事,恰恰反映了原有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大夫出身的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自立为国君,故C项正确;齐国是周早期的封国,只是田氏代齐,不存在基础扩

32、大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30(2016江苏泰州一模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

33、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答案】D31(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自春秋以来,各国君主开始在名号上做文章。楚国率先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楚国最先成为霸主B周后期,王权衰弱C各国严格遵守分封制度D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施行分封制后,确立周王天下天下共主的地位,

34、并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春秋始霸是齐国国君齐桓公,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而导致封国国君僭越礼制称王或称帝,故B项正确;封国国君僭越礼制称王或称帝也反映出分封制的瓦解,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被称为战国七雄,先后崛起“魏、齐、秦、赵”,根据材料“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论证“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论证不充分,故D项错误。【答案】B32(2016安徽黄山一模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

35、,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从所给材料看,只是体现了所涉及的人物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故C项正确;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33(2016广东韶关一模24)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

36、,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此时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此时应该是族权和神权相结合,尚未出现皇权,故B项错误;此时实行分封和宗法制,家国同构是分封宗法制的一大特点,即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家族内部关系又是国家政权中的上下级关系,故C项正确;此时,尚未实现思想统一,故D项错误。【答案】C34(2016江苏南通一模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

37、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

38、、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答案】C35(2016河北唐山一模24)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调的是()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武王以德定天下,故A项错误;据材料“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可知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武王伐纣后

39、西周的长久统治,并非强调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故D项错误。【答案】B36(2016四川乐山二模24)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A诸侯争霸的推动B铁犁牛耕的使用C分封制走向崩溃D法家思想的推广【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春秋时期的采邑制发展到战国的郡-县两级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的加强,根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小农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和分封制崩溃均是表象,郡县制的形成是法家思想的推广的结果,但不是根源,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37(2016河北

40、石家庄二模24)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A礼乐文明崩坏B井田制度瓦解C分封制度崩溃D铁器牛耕使用【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目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得到了瓦解,表现是礼乐制度的崩坏,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随着封建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的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礼乐文明崩坏是表现,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井田制瓦解也是经济表现,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分封制瓦解是政治表现,不是根源,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

41、析,故D项正确。【答案】D38(2016福建厦门一模24)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通过分封制实现权力重构,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但并不能表明是分封制的开始,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西周的基本政治原则,应是以血缘为纽带,分封制只是其在政治上的表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42、故D项正确。【答案】D39(2016山东淄博一模24)“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B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异姓同姓都会遵循,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无关,故A项错误;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扩大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周的宗盟与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基础上,将周王室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相辅相成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

43、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政治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故D项错误。【答案】B40(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24)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战国)条中描写:“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犹尊礼重信”“犹宗周王”

44、“犹严祭祀重聘享”“论宗姓氏族”“犹宴会赋诗”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恪守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日渐淡化,故A项正确;法律在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治文化的更替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A41(2016甘肃兰州一模24)“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西周时期“人民”不可能与周王室联姻,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同族同宗的关系,故B项错误;王

45、畿内的人并不比诸侯国的地位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说明此时王畿内的人民在很早之前是王族,与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有关,故D项正确。【答案】D42(2016江西宜春一模24)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反应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再以

46、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土地和粮食两种报酬方式,并不能简单作比较,其中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中央集权的萌芽,故D项错误。【答案】B43(2016福建泉州一模24)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材料可知,周时的郡县是分封给诸侯卿大夫,故A项错误;西周仍是分封制,故

47、B项错误;西周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是在秦商鞅变法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郡县,是受分封者所得的封地,秦朝的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两者本质不同,故D项正确。【答案】D44(2016四川凉山二模25)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这一论述强调宗法制()A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B封闭性的特征C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D自给自足的特征【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据材料“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

48、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可知宗法制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宗法制的封闭性的原因,并不是说封闭性的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宗法制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并不是强调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宗法制自给自足的特征,故D项错误。【答案】A45(2016山东青岛一模24)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D“天下一家”“家国一体”【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

49、析】“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与提议不服,故A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敬德保民”是儒家的思想,与题目中西周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我国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因此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特点,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可推断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继承西周,呈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46(2016湖北黄冈一模24)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

50、,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经济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物质的富足,故B项错误;青铜编钟象征天子的权威,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贵族墓葬出土了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天子权威受到挑战,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答案】D47(2016湖南十三校一模1)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

51、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目中,由“天”为最高神到“顺天应民”的天命观变化,增加了“应民”的内容,实际上是关注了人民的利益,是历史的进步。宗法制强调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应民”与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其社会性质决定了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人民的主体地位确立不正确,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巩固等级秩序,“家”“国”相结

52、合,此为借助人伦秩序,题目中的天命观只是增加了“应民”与人伦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答案】D48(2016甘肃一模24)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官,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这主要反映出()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

53、会”可知代表传统等级高低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西周时期和战国时期城市变化所体现的传统制度崩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故D项错误。【答案】A49(2016河北邯郸一模24)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54、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叙述的是商周时期不同地方的人都参与了共同的节日,没有提到束缚人们的思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由于实行了宗法制,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B项正确;与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着重讲述娱乐性,故D项错误。【答案】B50(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4)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给与)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周天子地位衰微B分封制遭到破坏C宗法制崩溃D嫡长子继承制

55、遭到破坏【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周天子地位衰微是材料中反映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王室衰微,实质上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不是材料中体现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51(2016河南焦作一模40)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

56、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8分) 【考点】(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得出相同:保留了血缘社会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得出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得出从贵族政治到

57、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答案】(1)相同:保留了血缘社会。 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8分) 52(2016山东烟台一模40)(22分)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1)

58、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9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1)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可知”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联系材料“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材料“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可以得出文化上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

59、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9分) 第2课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6四川绵阳一模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千八百里 西南夷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B 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 C 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 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D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 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60、解析】据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知讲述的是西北地区并非西南夷地区,故A项错误;据材料“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不能说明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故B项错误;据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可知描述的是北宋汴京(即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由此可知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项正确;据材料“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不能说明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代中国应该在晚清出现而非明代,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四川达州一模25)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

61、经济文化的交流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秦朝修建驰道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成为可能选择,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奠定了隋统一的经济基础,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B项错误;政通人和是唐朝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深刻反映,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的强化并构成学术风气沉闷的必要条件,不符合材料推理逻辑,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湖南郴州一模24)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

62、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材料观点前后矛盾B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体现了皇权的独裁D文字材料不足为信【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材料前后所述史实不是一个时代的,不存在矛盾之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秦朝以前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印到了秦朝时变成了天子独用而群臣不敢用的现象,本质上揭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决断事务的机制,看不出“独裁”,故C项错误;文字材料虽然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唯一标准,但是说成“不足为信”也是片面的,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湖北宜昌一模24)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

63、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河南郑州一模4)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

64、人之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这说明()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创立儒家、法家学派,与“三代时期”即夏商周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不符,没有涉及“刑主德辅”,故B项错误;秦朝抛弃了诗书,但保留了以吏为师,与材料中“秦人仅以法律为师尔”不符,故C项错误;与材料中“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仅以法律为师尔”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四川乐山二模27)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

65、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海禁”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商鞅变法有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不能直接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

66、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的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故D项错误。【答案】C7(2016山东菏泽一模24)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材料虽然涉及到了水德,但是和以德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

67、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B项正确;采用终始五德说和经济交流无关,故C项错误;采用终始五德说和加强民族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广东肇庆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当时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从秦朝开始体现的很明显。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

68、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胜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

69、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的认识。(3分)【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制度创新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创举,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据材料二“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可以直接回答两国的制度的名称;第二小问背景,材料中显示了中国的秦朝和美国和一七八七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秦朝和美国独立后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中国秦朝,分封制被破坏,刚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发展,出现

70、了铁器牛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为统治者采用,而刚刚独立后的美国,由于邦联政府的无力,使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阻,加上启蒙思想的影响,两国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可以看出中国秦朝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中显示了美国在1787年制了一个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美国根据1787宪法走上一条资产阶级共和制的道路;第二小问作用,材料一中有“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后,对国家的作用是多方

71、面的,可以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历朝沿用等方面说明,美国在建立了共和政体后,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被其它国家效仿,开启了近代民主政治的新模式,对比作答即可。 (3)材料一中的“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和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显示出了制度要和国情相适应,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还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得出答案。【答案】(1)创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美国:联邦制。(2分) 背景:秦朝:战国长期分裂,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7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统一全国;铁器牛耕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法家思想提供理论支撑。(4分,答对2点即可,) 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财政不统一,制约经济发展(或答中央无关税权,既难以抵制英国商品倾销,又阻碍州际贸易);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答对2点即可) (2)区别:秦朝:封建君主专制;(1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1分) 作用:秦朝: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分,答对2点即可) 美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

73、权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开创了近代民主政体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4分,答对2点即可) (3)认识:政治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政治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等等。(3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6四川乐山二模27)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

74、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海禁”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商鞅变法有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不能直接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的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湖南永州一模3)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

75、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题干有监察官员,但材料未涉及“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故A项错误;“官秩仅六百石秩仅千石官仅七品”,与“位高”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故C项错误;“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官仅七

76、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等,与“以卑察尊”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2016湖南永州一模4)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改泉陵国为泉陵县”,与“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矛盾,故A项错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77、材料表明封国已不是“严重威胁”,故B项错误;“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结合所学可知是“推恩令”,故C项正确;“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是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而非“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湖南永州一模5)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

78、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今天的高考移民类似,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政策的违反,而不是客观上反映了科举制本身的“弊端”,故B项错误;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C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5(2016广东惠州二模26)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

79、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A6(2016四川绵阳一模5)秦朝、隋朝均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汉唐都出现盛世。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基于()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B恢复发展社会经济C缓和尖锐阶级矛盾D维护专制集权

80、统治【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汉唐沿袭秦隋制度,有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社会经济这一方面,故B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与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D7(2016四川绵阳一模6)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

81、制度的成熟【解析】据材料“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可知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故A项正确;“贱贵、来去、少老和轻重”与三纲五常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行路让行问题,并不能说明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A8(2016四川绵阳一模9)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

82、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题干中两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依据相关事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其结论可以成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种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行省制度,所以其结论不同,故B项正确;两种观点都是依据相关史实得出的结论,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两种观点并不能看出其就是第二种史料,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四川资阳一模26)日知录中载:“汉时赃罪被劾,或死狱中,或道自杀。唐时赃吏,多于庙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宋初郡县吏,承五季之习,赎货厉民,故尤严贪墨之罪。

83、元史至元十九年敕中官吏,赃罪轻者决杖,重者处死。” 中国古代对赃官严惩的主要目的在于()A维护法律体系的尊严B维护和强化中央集权统治C加强官僚队伍的建设D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古代封建王朝对赃官严惩的主要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统治需要,维护法律尊严、加强官僚队伍建设和为经济创造良好环境都是直接目的,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2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二模2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丞相制度C

84、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中,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与专制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强化了皇权,且明朝不属于“最初的那些朝代”,故B项错误;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体现了专制精神,故C项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且清朝不属于“最初的那些朝代”,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湖北荆州一模2)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

85、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州属于监察区域,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刺史制度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刺史制度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故C项错误;据材料“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可知刺史制度重在发挥太守在

86、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湖北荆州一模3)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节度使制度是导致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并非影响,故A项错误;节度使是官名,并非地方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唐朝节度使,并非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故C项错误;据材料“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立节度使是为了加

87、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6湖北荆州一模4)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

88、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可知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且理学在宋代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故D项错误。【答案】B14(2016甘肃张掖一模24)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根据材料

89、该制度与知识分子有关,并且构成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可以推测出该制度为科举制,在科举制下,社会底层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向高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科举制主要以诗赋为主,后来的考查也主要局限在儒家思想中,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不能起到推动作用,故B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并不能导致知识阶层的消失,相反使知识分子群体更庞大,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15(2016湖南郴州一模4)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C行省

90、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这是由于科举制给士农工商的子孙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故A项正确;材料中“宋元明以来”,宋元依然有宰相,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设立的,与“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无关,故C项错误;“宋元明以来”,抑商政策从未松动,故D项错误。【答案】A16(2016湖南郴州一模5)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

91、。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唐朝中书省不是负责“封驳”制度,而是起草诏令,故A项错误;汉朝的内朝是皇帝削弱外朝的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门下省负责“封驳”,宋朝的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故C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元朝的行中书省权力较大,故D项错误。【答案】C17(2016湖南郴州一模19)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

92、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ABC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比较异同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都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故正确;只有中国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错误;两种制度都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故正确;两种制度都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8(2016四川乐山一模25)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

93、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汉武帝的内朝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旨意作出决策,外朝执行,故A项错误;唐朝三省分权中,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讨论、决策,故B项正确;内阁制中的阁臣听命于皇帝,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跪受笔录”,对皇帝负责,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6四川成都一模26)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

94、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人仕前景更为黯淡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题干中信息并不能体现出纺织技术进步,故A项错误;题干中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故B项错误;题干中士人衣着的改变并不能说明其入仕前景黯淡,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北朝时期与唐代时期应试之士子的服装有所不同,这与唐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关,故D项正确。【答案】D20(2016四川德阳一

95、模4)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题干中并未对监察体系的发展进行描述,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负责监军人员的变化,并未提到军事指挥系统,故B项错误;负责军事监军人员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地方割据势力削弱,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负责监军的人员由唐初的御史到唐玄宗时期转变为宦官,而这两类人物都属于中央权势集团的代表,故D项正确。【答案】D

96、21(2016四川德阳一模6)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行政效率B改变三冗局面C精简司法机构D根除官吏贪腐【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题干中“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及百姓告状方面的改变,因而不能整个影响到三冗局面,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将原有的府吏裁剪掉,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并不能根除官吏贪腐,故D项错误。【答案】A22(2016四川德

97、阳一模7)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土司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察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故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3(2016湖南株洲一模3)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

98、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繁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管理困难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故C项正确;各朝代变革地方行政区域主要是更好的管理地方,而不是 因中央集权遭受地方挑战,故D项错误。【答案】C24(2016陕西宝鸡一模25)(汉初)吴王渧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

99、,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想为消长。这一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题目中“吴王”、“淮南王”、“赵王”的所作所为扰乱的国家的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法度,不是说重农抑商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目的现象不是对商人地位的改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汉初的封国的作为威胁了中央的集权,故C项正确;题目中不只是说商品专卖,故D项错误。【答案】C25(2016湖

100、北宜昌一模25)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这一现象反映了()A门当户对的观念B士族门阀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D儒家思想受冲击【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谋士劳臣不再“纳货旧门”,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门当户对的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不再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士族门阀的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故D项错误。【答案】B26(2016河南郑州

101、一模5)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B完善政府职能C提升官员素质D维护统治【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扩大统治基础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题中“根本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完善政府职能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提升官员素质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C项错误;是君主需要“创新选官制度”,以此维护统治,与材料中“(君)擢才”“帝权危卵”相符,故D项正确

102、。【答案】D27(2016四川南充一模25)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A限制了王国势力B增加了选拔人数C体现了差别平等D削弱了世家特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题干中涉及到了在东汉和帝改革后各郡县举孝廉人数上出现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是想郡国并行制,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得到根本的解决,不存在限制王国势力这样的情况,故A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东汉和帝改革后,察举制的变化是从原来的各地平均到现在有多差距,是

103、减少了选拔人数,不是增加选拔人数,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经过改革后的察举制从原来的各地平等的数量变成了根据各地人口的不同采取了区别的对待,“每年”、“每两年”、“每三年”这体现了差别,都举1人这又体现了平等,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世家大族特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答案】C28(2016广东佛山一模26)713年伊斯兰帝国大使到访,拒绝向中国皇帝行跪拜礼,中国皇帝也放弃了这项礼仪的要求。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当时中国()A迫于伊斯兰国家的压力而让步B害怕引发外交冲突C因国家积贫积弱而妥协退让D因国力强盛而自信宽容【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713年的中国是唐朝,不可能迫于伊斯兰国

104、家的压力而让步,故A项错误;大使拒绝向中国皇帝行跪拜礼,中国皇帝也放弃了这项礼仪的要求,并非中国皇帝害怕引发外交冲突,故B项错误;宋朝积贫积弱,北宋开国是960年,故C项错误;713年前后,唐朝鼎盛,材料的情境反映出唐朝因国力强盛而自信宽容,故D项正确。【答案】D29(2016湖南永州二模3)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考点】汉到元

105、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不一定就维护公平正义,故A项错误;从唐律斗讼规定看,讼师参入司法,但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处于边缘地位,故B项正确;讼师不是政府部门的官吏,故C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讼师来自科举落魄者,故D项错误。【答案】B30(2016安徽蚌埠一模3)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制度演进B主流思想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D气候条件改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西汉以前沿袭宗法制的礼制以东向为尊,都城坐西朝东,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06、,为推崇皇权,规定皇帝在都城的南郊进行祭天大典,汉代后都城布局为坐北朝南,影响城市布局变化的是政治制度的演进,故A项正确;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没有大的改变,故B项错误;汉代经济发展但不是影响城市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气候条件改变不是影响城市布局改变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A31(2016安徽蚌埠一模4)唐六典记载:“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具有上述职能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唐代中书省具有撰作诏令文书的决策权,与材料中“覆奏而施行”、 “小事

107、则署而颁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符合材料,故B项正确;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执行诏令,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2(2016安徽蚌埠一模6)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这个时代应为()A西汉B魏晋C隋唐D宋朝【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解析】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有一定的门第限制,与材料中“婚姻“不问

108、阀阅”,科举“不闻世家”不符,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门第界限明显,故B项错误;隋唐开始科举,士族地位被打破,但文学以诗为主,绘画不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与材料中“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科举选官,文学绘画以适合市民阶层需要的宋词和风俗画为主,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答案】D33(2016安徽合肥一模1)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B最突出的

109、特点是等级森严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根据材料“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即科举制,故A项错误;分封制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科举制将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上升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C34(2016重庆一模27)宋人评论道:“澶渊之盟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搢(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谈兵,幸时无事,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

110、。”该评论旨在()A赞扬宋辽和议英明B担忧朝廷武备松弛C批判缙绅迁阔背时D指责边臣引惹生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该评论批评宋辽和议“澶渊之盟为失策”,故A项错误;该评论认为“论和之后,武备皆废”,担忧朝廷武备松弛,故B项正确;朝廷认为缙绅担忧边患是迁阔背时,该评论批评这种现象,故C项错误;朝廷认为边臣用心边防是引惹生事,该评论批评这种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B35(2016广东深圳一模26)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社会阶层的

111、流动性加强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西汉开始成为正统学说,与材料中“东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东汉末年地方分裂势力坐大,与材料中“东汉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表明社会阶层的固化,而非流动性加强,故C项错误;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逐渐被大家族控制,出现弊端,与材料中“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6(2016广东珠海一模24)唐朝时,所有诏敕既须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共认,后盖政

112、事堂印。宋朝台谏制,“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其他权臣以纠正焉,由此可知唐宋时期()A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B政事堂形成民主政治雏形C皇权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D已有了权力制衡分权机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唐代中书、门下与皇帝共同决策,宋代监察机构对皇帝和大臣都有监督权力,可知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唐代政事堂实行多人参与决策,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但仍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不能体现民主政治雏形,故B项错误;宋朝台谏制属于监察制度,不是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官僚体制对皇权的限制,没有体现出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答案】A37(2

113、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26)宋朝政府基本不提倡在内地州县筑城,只在边境地区和部分重要城市兴筑或维护城垣。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防止地方割据B促进民族融合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D减轻农民负担【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不在内地筑城,只在边境兴筑或维护城垣”体现了统治者削弱地方分裂割据的军事基础和重视边防的用意,故A项正确;在边境筑城不能反映促进民族融合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内地不筑城与减轻农民负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38(2016广西柳州一模26)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

114、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尚书省是行政命令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诏令,故B项错误;兵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部门,故C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故D项正确。【答案】D39(2016广东韶关一模26)小报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南宋海陵集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对“小报”理解正

115、确的是()A大臣给皇帝奏章的一种形式B朝廷给军队传递命令的文书C由政府主持编写发行的简报D一些官吏私下传递信息的文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根据材料小报是“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给皇帝的奏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小报并不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是一种民间的私人行为,故B项错误;小报不是政府主持编写发行的,而是私人行为,故C项错误;小报是一些官吏私下传递信息的文书,故D项正确。【答案】D40(2016湖南衡阳一模26)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

116、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君主专制C削弱贵族集团D强化官僚政治【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主要是强调加强官僚政治,未涉及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北宋加强官僚政治,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说“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宋朝都是由官僚机构负责运转,因此不是为了削弱贵族集团,故C项错误;材料说是有官僚负责,并非强化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B41(2016新疆一模26)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

117、,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材料反映的是()A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中“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表明,士族腐朽无能,故A项正确;没有涉及庶族,与材料中“江南朝士”“僮仆”不符,故B项错误;没有涉及世代把持政权,与材料中“悉资俸禄而食耳”不符,故C项错误;没有体现从兴起到消亡的过程,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2(2016安徽淮南一模26

118、)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百姓在此可以理解为地方权力,再者其问题出现“最能体现”,“文官”是士大夫的代表,担任地方长官,体现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故A项正确;世家大族在南朝时期逐渐消失,在唐代亦受到重创,故B项错误;“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所体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119、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是宋代强干弱枝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3(2016河北唐山一模27)元代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各行中书省()A其以下的行政区划为州县二级制B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向皇帝述职C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D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故A项错误;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未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故C项错误;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而非中书省,故D项错误。【答案】B44(2016河北唐山一模28)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

120、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故C项错误;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故D项正确。【答案】D45(2016福建莆田一模24)秦以前

121、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人口增长迅速B商品经济发展C专制权力加强D儒学成为正统【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萧何是西汉初期宰相,由于秦末战乱,西汉初期经济凋敝,没有人口增长迅速的现象,故A项错误;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商品经济发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西汉初期沿袭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实行编户齐民,故C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是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6(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7)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

122、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D中央集权的强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稳定,故A项错误;官员队伍的冗杂是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的“三省、六曹”等机构均属于中央机构,其名存实亡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故C项正确;“三省、六曹”等都是属于中央机构,不涉及地方机构,不属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47(2016山东临沂一模4)汉朝初年,2000

123、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时期地方政府官员有举荐后被官员之权利,但是不等于此时任用官吏权利扩大,故A项错误;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材料依据不足,故B项错误;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

124、错误;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两个方面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答案】D48(2016山东临沂一模5)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认识任免等事由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

125、意。【答案】B49(2016四川乐山二模25)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世官制B察举制C皇帝制D科举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说明该制度具有弹性,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世官制”、“皇帝制”是世袭,故A.C项错误;察举制是推荐做官的制度,选官权在地方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做官,更有利于人们参与政权,故B

126、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50(2016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制”,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君主专

127、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51(2016福建厦门一模26)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秦、汉初以军功选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实施九品中正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与材料“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相应,不符合题意,

128、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一改魏晋以来以门第取士的方式,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明清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故D项错误。【答案】C52(2016山东潍坊一模2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

129、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答案】D53(2016吉林长春二模24)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考点】汉到

130、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大约开始于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唐宋时期关于讼师的管理制度问题,而不是强调讼师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讼师是否与外儒内法有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中“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讼师可能会编造案情以使衙门作出有利于己的判断,故D项正确。【答案】D54(2016山东济宁一模25)唐太宗命高士廉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的原则,重新编订氏族志,“凡二百及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氏族志的编订()A反映了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B凸

131、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C进一步压抑了世家大族势力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中“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凡二百及十三姓”表明主要是官员 ,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唐太宗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为此修撰氏族志,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与材料中“不须论数世以前”“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相符,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与材料中“重新编订氏族志”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55(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25

132、)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唐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的规定。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古代中国有重视民法的传统B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C唐朝法律与罗马万民法某些原则相似D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有法外治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唐律某些条款能够体现民法思想准则,但是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社会重视民法,故A项错误;法律体系的完备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唐律具有较强的司法操作性,与罗马法具有共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

133、“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可知外国人在中国并无特权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C56(2016福建福州一模24)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 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强干弱枝B分散军权C重文轻武D守内虚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强干弱枝是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官吏任职问题,并未涉及分散军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 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的治

134、国方略是重文轻武,故C项正确;守内虚外是指强化京师附近的守卫,而虚化边疆地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57(2016广东广州一模25)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材料仅说明在部分问题上皇帝和大臣之间意见不一致,存在一些争论,最后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并不能反映皇权的弱化

135、,故A项错误;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吏治废弛,故C项错误;“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体现了注重法律,“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体现了注重礼教,故D项正确。【答案】D58(2016山西一模24)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

136、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答案】B59(2016湖北黄冈一模26)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37、的成熟【解析】谏官最初是在各地方任职,主要职能是消弭藩镇;后来经历了有专门机构、专折言事的责任(权力)、设置谏院、成为独立的官署等方面的变化,从变化趋势来看,监察制度在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故B项错误;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反映出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错误;“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并不能由此推断出三省六部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答案】A60(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24)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初实行了()A察举制B郡县制C分封制D推恩令【考点】汉到元政治

138、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汉高祖错误的吸收了秦王的教训,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分封制是西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政治制度,又名“封邦建国”,根据题目中的“封建”故可得知是分封制。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西周的“封建”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地方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推恩令是西汉汉武帝解决汉初实行分封制造成的地方权力过大的措施,与“封建”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61(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25)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

139、,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这说明当时()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唐律对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受财,根据受财多少给予严肃处罚,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人民,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对“官员”,并未提到平民,因而无法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题目中只是阐述史实,并未对史实进行评论,故D项错误。【答案】A62(2016湖南十三校一模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

140、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分析元代行省制“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根据分析得出元代行省制具备地方最高地方官府和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特性,这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专制表现,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而且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非临时机构,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一级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与郡县均是中国古

141、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两者所处时代不同,题目中并未提到郡县制,故D项错误。【答案】A63(2016福建南平一模24)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表明元代经筵官()A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B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C能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D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经筵官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经筵官主要是对君主劝诫,不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故B项错误;“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体现了经筵官对君主“辅导劝诫”,可以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故C项正

142、确;材料没有体现经筵官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答案】C64(2016山东聊城一模25)唐诗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健儿宁都死,壮士耻为儒”(杜甫诗)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解析】唐至宋代中央集权是在不断强化,但是与题意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与材料中涉及对文事的鄙薄到重视的转变,体现不明显,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文化事业都较繁荣,与材

143、料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采用重文轻武,给与引导使得从戎轻文到宋代时期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65(2016山东滨州一模2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

144、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答案】C66(2016山东滨州一模26)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流行诗中的“金榜题名”、“下第举子”均与科举考试有关,且被士人洪迈在容斋四笔中,反映了科举对士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

145、会崇尚读书的风气,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那些阶层能参加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答案】A67(2016广东梅州一模26)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中正评定推荐的人才不一定能够出人高官,故A项错误;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督官员,故B项错误;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可知九品中正制度在选拨官员是注重对后备人才的考评

146、,故C项正确;提高官员文化树脂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C68(2016河北邯郸一模26)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唐代以前,官员住宅由国家免费提供。唐代,国家集权管理职能日趋繁复,职能部门逐渐增多,在京供职人员数量大幅上升,倘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

147、变化,国家为官员提供免费官舍的色彩逐渐消褪,转而以有偿形式供官员租赁,同时,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导致官舍与官署相分离,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内,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特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官舍与城市功能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A69(2016山东德州一模24)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这一变化使得()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决策机制更加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

148、政务处理更为快捷,故B项错误;据材料“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可知皇帝权威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机构急剧膨胀,故D项错误。【答案】C70(2016江西九江一模28)下图为北宋“黄庭坚书梧州御制戒石铭”碑图,下列有关戒石铭说法错误的是() (注:北宋太宗始颁布戒石铭,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刻在石碑上,并诏令立于诸路州县官府,以劝诫百官。其后各朝相沿为制。)A体现了“民为国本”的思想B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C目的在于警醒官员廉洁奉公D反映理学对吏治的推动作用【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

149、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意思是:你有你的俸禄可以收取,(还要)去搜刮民脂民膏,天底下的百姓是好欺负的,(但)上天的神明是不可欺负的。此戒石铭告诫官员要以民生为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戒石铭内容可以看出目的在于警醒官员廉洁奉公,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思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71(2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二模40)(25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

150、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1)第一小问,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法律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可见其保护私有财产,“负举证之责

151、”等规定可见,注重法律公平;第二小问唐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妇有七去”的具体规定表明唐律注重伦理,“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可见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第一小问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总统制或联邦制;第二小问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第三小问实现,回答总统受到的牵制即可。 (3)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根据所学知识,第一部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点是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第二部是,共同纲领,它是临时宪法,主张多党合作;第三部是1954年宪法,特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法制的完善离不开

152、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西方法治思想的引入、国民素质的提高等等,回答四点即可。【答案】(1)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2分)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2分) 72(2016甘肃张掖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

153、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宋史研究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即“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和“宋代积贫积弱”。可以就这两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就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论,既然为评论就包括赞成这种观点也包括不赞成这种观点还包括部分赞同这种观点。然后就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即可。【答案】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

154、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及评分示例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6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

155、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5分) 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评论宫崎市定的观点给6分,评论钱穆的观点给6分) 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2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2分)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156、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 分)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 (2分)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 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2分)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2分)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2分)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宋代自960年建立到l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2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2分)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人占国家财

157、政收入的比重较大;(2分)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73(2016山东临沂一模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

158、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

159、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解析】(1)科举制的利弊分析之利处,根据材料一“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传统的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得以破除;“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根据材料二“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可知科举制在整合民族国家层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60、科举制以考试形式和才学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相较之前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血缘更加公平、公正;科举制的利弊分析之弊端,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缺少学以致用的实际价值;明清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可知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可知科举制的废除使民国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有效整合方式;“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缺少科学选官制度的替代制度导致

161、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科举制的废除使得教育开始多元化,具有现代政治素养的新型知识分支群体扩大,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答案】(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6分)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2分)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7分)74(2016四

162、川乐山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

163、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12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抗日战争;反腐监察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方式,“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体现了反腐立法,“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

164、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体现了严厉司法惩处,“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体现了完善监察机制,“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体现了提升监察权力;第二小问背景,可以结合北宋初年政治、经济和思想回答。 (2) 第一小问理解,可以从古代监察机构的实际作用、实质和运行的缺陷回答;第二小问必要性,可以从历史上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和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回答,现实上争取抗战胜利,赢得人们的支持,克服根据地困难回答。 【答案】(1)方式: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任3点3分) 背景:宋初注重加强集权;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衰微;宋太

165、祖的自身经历等。(任2点4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理解: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盛不衰;这是因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6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历史: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任1点2分) 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采意给分,任2点4分) 75(2016江西宜春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

166、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

167、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12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全国卷41题【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如: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

168、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表明,虽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来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

169、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76(2016福建泉州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

170、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清末新政;全国卷41题【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都可。例如赞同,就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影响欧美两方面回答;如若不赞同,就从科举制的弊端入手。【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

171、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172、。 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

173、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2分。若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论证内容与观点完全脱节,只给观点的分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16湖北荆州一模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

174、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

175、,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湖南郴州一模7)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四川德阳一模10)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

176、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这一观点表明汪氏()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题干中汪氏认为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的谏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说明其不鼓励清代官员谏诤,故A项错误;汪氏认为谏官的行为不符合为臣之道,说明其目的是要维护君主权威,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文字狱的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中汪氏的言论是对明代谏官持批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四川德阳一模11)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

177、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A对外政策的松动B文化专制的加强C朝贡体制的破产D天朝心态的延续【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清代对外政策的松动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题干中体现的是中外关系,并未体现文化专制,故B项错误;中国朝贡体制的破产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要求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都说明了天朝心态的延续,故D项正确。【答案】D5(2016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一模27)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白亲

178、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任军机者,白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样,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与品级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任军机大臣主要是内阁成员,并不能说明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亲王与大学生的牵制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6(2016广东惠

179、州三模27)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答案】D7(2016广东佛山一模27)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

180、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新航路的开辟【解析】中西航海的不同结果,主要原因是制度和文化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西方已经走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个原因是能涵盖其他选项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郑和思想解放程度固然不及哥伦布,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明朝处于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西方,故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

181、国威,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拓展殖民地,但目的不同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8(2016广东清远一模25)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 满人 汉人 汉军旗人 蒙古人 总数 军机大臣 72人 64人 3人 6人 145人 军机大臣下章京 16人 16人 32人 材料说明()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C专制皇权高度发展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军机处是清中后期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1729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处官员的职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表中汉人占据整个军机处总人

182、数的三分之一,故A项正确;构成表中满人88(72+16)人并未与汉人83(64+16+3)并未持平,同时,军机处的职员并无独立决策权,一切听命于皇帝,故B项错误;此表为军机处人员构成表,并未体现军机处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军机处中汉人83与满人88几乎持平,故D项错误。【答案】A9(2016广东肇庆二模26)明成祖朱棣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其手”。这表明()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加强C宦官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题目

183、中的信息显示了明朝皇帝对宦官的重用,这不是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宦官代表了皇帝的意志,表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宦官并没有取代六部,只是权力太大,故C项错误;宦官的权力很大,但还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权力并未失控,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6安徽合肥一模5)“(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84、【解析】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构成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3)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皇位的继承采取的是贵族推举制,后来康熙继承汉人的制度采取嫡长子继承和预立太子的做法,雍正则实行“秘密建储制度”。这种变化的实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C促进了封建化的过程D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皇位继承制是中国封建社

185、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维系君主专制的万世一统政治制度,皇位继承制的发展演变,其实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消除”两字绝对化化错误,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与材料的核心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皇位继承方式的转变,不能得出“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的结论,与材料中“变化的实质“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27)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A封

186、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清朝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收录历代书籍典章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对文化的传承,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儒学创新的信息,故B项错误;“修书以遏邪说”表明在编撰过程中对不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邪说”都要加以摒弃,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与闭关锁国有关的内容,更看不出阻碍西学传播的意思,故D项错误。【答案】C13(2016山东临沂一模7)下图为盛清时期疆域示意图,按照清朝中央官制,下列哪些区域的外交事务、朝贺往来由礼部负责掌管、接待() A甲乙B己庚C乙丁D丙戊【考

187、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甲乙两个区域属于清朝直接管辖行政区域,属于内政失误,故A项错误;己庚属于清朝附属国家,彼此在朝贡关系,按照中央机构职能划分,应由礼部负责,故B项正确;丁区域属于中国内部行政区域,不存在国与国之见的外交往来,故C项错误; 丙戊区域属于中国内部行政区域,不存在国与国之见的外交往来,故D项错误。【答案】B14(2016江西南昌一模26)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内阁

188、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其实质是依赖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专制观念淡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明代朝政混乱的根源应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A15(2016山东潍坊一模26)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

189、了明朝()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项正确;皇权专制不断削弱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皇帝昏庸懒于朝政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16(2016山东济宁一模27)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

190、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宦官权力的扩大【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A项错误;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与题中“本质上反映”相符,故B项正确;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监察体系的完善,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C项错误;宦官权力依附于皇权,与材料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7(2016福建福州一模26)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

191、,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寄信上谕有助于保证了决策机密,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有助于强化专制皇权,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寄信上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寄信上谕适应了军务需要,故D项错误。【答案】B18(2016山东滨州一模27)雍正二年(17

192、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答案】C19(2016甘肃张掖一模40)(25分)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

193、社会的进步。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政治的进程,但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和经济文明出现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过演变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卷中予以

194、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二 内阁并非英国统治阶层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的一个新机构,而是从枢密院中派生出来的,其职责在于为君主出谋划策并协助君主处理政务,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从君主专制国家向贵族寡头制国家转变,君主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而必须依照议会通过的法律来统治国家。政体的变化为内阁摆脱萌芽状态走向公开化与合法化提供了良机。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 摘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二,概

195、括明代内阁制度的作用和英国内阁制确立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不同点?(16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1)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可以概括出中国明朝内阁的主要作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政体的变化为内阁摆脱萌芽状态走向公开化与合法化提供了良机。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可以概括出英国内阁制确立的原因;第三小问不同点,主要从中英内阁的阶级性角度分析,即中国明代内阁是君主

196、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部门,而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产物,摆脱了君主统治,成为制度化的行政机构。 【答案】(1)作用: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制衡了六部的权力;提高了政治统治的质量与效率。(每点2分,共6分) 原因:英国政体变化的促进;议会制度和政党政党的推动;(每点2分,共4分) 不同:中国明代内阁一直依附于皇权,没有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英国的内阁不仅摆脱了君主统治,还成为制度化的行政机构。(每点3分,共6分) 20(2016湖南郴州一模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朱元璋

197、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竞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摘编自看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反腐败 材料二 廉政公署首长廉政专员依法直接向特别行政区长官负责其职员不隶属香港公务员序列其财政也由政府预算直接划拔,财政独立。香港廉政公署拥有反贪工作所需的基本权力,此外香港法律还赋予廉署一些特权,比如廉署有权逮捕犯罪嫌疑人,有权搜查可疑的楼宇,扣押犯罪相关的财务,有权调查任何金融机构等。防止贪

198、污处和社会关系处一方面通过开展广泛的肃贪倡廉的教育工作向社会灌输反腐意识,解释反贪污法律,使肃贪倡廉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通过帮助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私营机构健全防腐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 摘编白香港廉政公署对大陆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多措并举、猛药施治,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宣战,解决了文山会海、奢侈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等一系列多年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问题,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作风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白新

199、华社每日电讯 请同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明代初年朱元璋在反腐败方面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香港廉政公署的主要特点。(6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2分)【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反腐监察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可见树立清廉官吏的典型以示范;“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可见实行特务统治对官吏以监视;“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可见实行严刑酷法对官吏以威慑。 (2)根据材料二,“其职员不隶属香港公务员序列”、“财政独立”可见拥有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香

200、港廉政公署拥有反贪工作所需的基本权力,此外香港法律还赋予廉署一些特权”可见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权力较大;“开展广泛的肃贪倡廉的教育工作向社会灌输反腐意识”、“帮助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组织、私营机构健全防腐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可见注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预防和教育。 (3)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思路可借鉴材料一明朝的做法或材料二香港的做法,结合材料三,联系实际,言之有理,语言简洁,切勿长篇大论浪费时间。【答案】(1)措施:树立清廉官吏的典型以示范;实行特务统治对官吏以监视;实行严刑酷法对官吏以威慑。(6分) (2)特点:拥有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权力较大;注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预防和

201、教育。(6分) (3)教训:要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对廉政建设的巡视督查;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党的作风建设;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多项措施并举;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答对两点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1(2016湖南郴州一模28)(12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2

202、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措施主要有二: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1)措施: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军机处。(2分) 22(2016湖南株洲一模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 材料二 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

203、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采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棂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8分) (3)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4分)【考点

20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启蒙运动;传统文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举措,从材料一“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可知,康熙的举措是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从“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可知举措是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从“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可知举措是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可知,原因是化解满汉民族对立,从历代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性和传统儒家思想的作用可知

205、,原因是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和材料二出处“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可知,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第二小问说明,从材料二中归纳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和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及欧洲宪政民主发展的影响即可。 (3)综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全面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以及运用发展的眼光从当今时代角度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206、认识。【答案】(1)举措: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与统治制度,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大兴文字狱,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礼法并用,用法律、理学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行。(每点2分,任答2点计4分) 原因:化解满汉民族对立;汉族统治制度和儒家理学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共4分) (2)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曾深刻影响过欧洲启蒙运动,推动过欧洲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2分) 说明: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中国的天理天则思想促进了欧洲重农学派和自由经济理论的形成;孔孟儒家的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宪政民主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3)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

207、极因素并存;中国传统文化既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也曾一度制约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每点2分,任答2点计4分)以上答案不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计分23(2016湖南永州二模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

208、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

209、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

210、科学和知识。 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11分)【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文明交流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从利马窦中国之行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欧洲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欧洲人来到中国;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希望到东方传教,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第二小

211、问作用,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概括即得。 (2)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概括即得。 (3)第一小问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即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第二小问具体说明,从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代议制民主的逐步确立、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人文主义、近代

212、自然科学的兴起,等方面加以说明。【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天主教会的影响。(3分) 作用: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了中西交流;有利于国人加深对西方的了解。(3分) (2)认识:科技落后于西方:重视道德哲学和科举应试,忽视逻辑推理和自然科学;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妄自尊大,文化优越感过分强烈。(8分) (3)趋势:当时欧洲处于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3分) 说明: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兴起。 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荷兰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资产

213、阶级思想解放潮流,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开始冲破宗教神学的禁锢。(8分)24(2016新疆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叫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

214、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也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尔波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

215、位。事实上,沃尔波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子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子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3分)【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1)变化,中国据材料一中“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决定权在皇帝”得出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据材料一中“议政

216、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得出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据材料一中“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得出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英国据材料二“事实上,沃尔波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得出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据材料二“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也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得出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据材料二“大臣们都依附子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得出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

217、“统而不治”的局面,结合所学分析。 (2)影响,据材料一中“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得出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据材料二“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得出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变化:中国: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分)由满族贵

218、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2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2分) 英国: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2分)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2分)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2分) (2)影响: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答出四点即可。共7分) 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5(2016湖北黄冈一模41)(12分)阅读

219、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

220、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的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 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 分

221、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 着巨大的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 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评分说明】(1)确定主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0分。 (2)阐述的内容参照如下等级评分: 等? 级 分? 等? 标? 准 一等(108分) 充分、准确地运用史实;论证充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二等(74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论证比较充分;有一定的层次;逻辑比较清晰。 三等(30分) 史实不准确或不能运用史实;论证并充分或没论证;逻辑混乱。 【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

222、因为: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示例2】 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

223、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

224、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26(2016山东德州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

225、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

226、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12分)(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典力学;第一次鸦片战争;全国卷41题【解析】本小问解读,需要找到解读角度,然后用史实说明,如角度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据材料“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

227、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可知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可知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如角度二明清时期

228、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可知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1644年,清军入关。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据材料“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和“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

229、夷待访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据材料“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和“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答案】示例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

230、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也可得分) 评分标准: 解读 一等(129分) 主题明确; 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主题; 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二等(85分) 主题较明确; 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三等(40分) 主题不明确; 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主题; 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