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训练1下列过程需要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A钢铁腐蚀B食物腐败C塑料老化D工业合成氨2(双选)我国锅炉燃煤采用沸腾炉逐渐增多,采用沸腾炉好处在于()A减少煤炭燃烧时产生CO2的量,并形成清洁能源B减少炉中杂质气体(如SO2等)的形成C提高煤炭的热效率并减少CO的排放D使得燃料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3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体系中氮气、氢气、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B平衡体系中氮气、氢气、氨的浓度保持不变C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氨和分解的氨物质的量相同D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氮气和氢气与生成的氨气物质的量相同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B化学平衡
2、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可逆反应C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问题,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问题D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对反应中不同物质而言5一定条件下,将A、B、C三种物质各1 mol通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2C(g),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B的物质的量可能是()A1.5 mol B1 molC0.5 mol D06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A40% B50% C60% D70%7在2NO2(红棕色
3、)N2O4(无色)的可逆反应中,下列状态一定属于平衡状态的是()AN2O4和NO2的分子数比为12BN2O4和NO2的浓度相等C平衡体系的颜色不再改变D单位时间内有1 mol N2O4变为NO2的同时,有1 mol NO2变为N2O48已知反应A2(g)2B2(g)2AB2(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的增大,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D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9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气体和2 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4、2Y(g)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容器内气体质量不随时间变化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D单位时间内消耗0.1 mol X的同时生成0.2 mol Z10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放入V 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A(g)bB(g)cC(s)dD(g),当反应进行到第t min时,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n/2 mol,C增加了3n/2 mol,D增加了n mol。此时反应达到平衡。(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_,b_,c_,d_。 (2)以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该化学反应的速率为v(B)_。参考
5、答案1 答案:D解析:对人类生活或研究有利的,我们就要增大其化学反应速率,如工业合成氨;对人类生活或研究不利的,我们就要抑制反应的发生,减小其反应速率,如钢铁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等。2 答案:CD3 答案:D解析: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会保持不变。无论是平衡状态时还是非平衡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消耗N2、H2的物质的量跟生成NH3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相等。4 答案:D解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对同种物质而言,其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D错。5答案:B解析:达到化学反应限度即达到化学平衡,由于是可逆反应,无论反应到什么程度,反应物与生成物均共存,任何参加反应的物质都不能消失。当B为1
6、.5 mol时,根据反应方程式,A为2 mol,C为0 mol,不合理;同理B为1 mol时,根据反应方程式,A为1 mol,C为1 mol;B为0.5 mol时,根据反应方程式,A为0 mol,C为2 mol;只有B项合理。6答案:A解析:设A、B起始物质的量都为1 mol,A的转化率为x。A(g)2B(g)2C(g)起始(mol):11 0转化(mol):1x2(1x)2(1x)平衡(mol):1x12x2x平衡时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1x)(12x)2x。解得x0.4。7答案:C解析:反应混合物颜色不再变化,说明NO2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8 答案:B解析:根据外部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不论v(正)、v(逆)都增大,故A项错误;速率增大后,可使可逆反应尽快达到平衡,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所以B项正确;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C项错;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D项错。9答案:B10(1) 答案:2132(2)答案:mol(Lmin)1解析:(1)反应转化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A)n(B)n(C)n(D)n moln/2 mol3n/2 moln mol2132。(2)v(B)mol(Lm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