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 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稳态C. “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应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D.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2、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内环境稳态保证了细胞代谢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C、“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应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C正确;D、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D错误。故选D。2.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B.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C. 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但细胞
3、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而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渗透,所以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A错误
4、;B、内环境的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系统的活动,B正确;C、细胞的生命活动不仅依赖于内环境,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水、二氧化碳等)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C错误;D、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3. 研究人员对某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血糖、体温、酸碱度等指标进行
5、了测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pH的稳定与、等离子有关B. 三项生理指标的调控不都与下丘脑直接相关C. 训练开始后,运动员散热量会有所增加D. 三项生理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恒定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高。【详解】A、HCO3、HPO42为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故血浆pH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A正确;B、渗透压和体温的调节与下丘脑直接相关,而酸碱度的调节与内环境中的缓
6、冲物质直接相关,血糖的调节主要与激素有关,也受神经调节,B正确;C、训练开始后,运动员散热量和产热量都会有所增加,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随着外界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内处于动态平衡,因此三项生理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故选D。【点睛】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恒定不变。4.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两大部分。下列有叙述正确的是( )A. 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C. 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
7、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D. 脑神经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A错误;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而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B错误;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C正确;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D错误。【点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功能脑大脑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
8、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乎衡等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5. 下列选项不能说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是()A. 指尖采血时,针刺指尖不能引起缩手反射B. 运动员听到枪声时迅速起跑C. 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D. 婴儿膀胱充盈时,引起膀胱排尿【答案】D【解析】【分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9、【详解】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指尖采血时,针刺指尖不能引起缩手反射,说明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正确;B. 运动员听到枪声时迅速起跑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正确;C. 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C正确;D. 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膀胱充盈时,引起膀胱排尿,说明大脑皮层不能抑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故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D错误。6. 垂体被称为“内分泌王国”,包括垂体前叶、垂体中间叶
10、和垂体后叶三部分。垂体前叶又称为“腺垂体”,能合成多种激素;垂体后叶又称为“脑垂体”,它本身并不合成激素,主要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运送到其内的激素。以下关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由腺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集合管等靶器官B. 脑垂体属于神经系统,腺垂体属于内分泌系统C. 垂体分泌微量的促甲状腺激素能高效调节甲状腺功能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储存在垂体后叶中【答案】C【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下丘脑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前叶合成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腺体。【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
11、叶(脑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等靶器官,A错误;B、垂体被称为“内分泌王国”,脑垂体和腺垂体均属于内分泌系统,B错误;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功能,C正确;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和释放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掌握激素的分级调节。7. 下列有关条件反射的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B. 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使动物对外界环境更具有适应能力C. 建立一个条件反射需要将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反复结合D. 条件反射的建立一
12、般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B【解析】【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A正确;B、非条件反射是生物生存的基础,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了条件反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加强,B错误。C、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
13、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因此,条件反射必须不断的强化,否则就会消退,C正确;D、条件反射是有意识的活动,因此,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故选B。8. 当人看到“酸梅”二字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完成该反射活动不需要语言中枢的参与B. 在相应的反射弧中,感受器是眼,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C.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D. 这一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答案】A【解析】【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
14、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酸梅”二字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2、反射弧包括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详解】A、看到“酸梅”二字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说明该反射活动需要语言中枢的参与,A错误;B、看到“酸梅”二字时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中,感受器是眼,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唾液腺,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现象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
15、经元之间靠突触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故选A。9.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抗原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
16、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2、免疫失调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详解】体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错误;抗原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错误;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分泌淋巴因子),正确;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特异性免疫,正确;过敏反应是第二次遇到过敏原才发生的,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正确。所以正确。故选C。1
17、0.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B. 与艾滋病人握手、共餐不会感染艾滋病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D. HIV大量增殖引起T细胞大量死亡是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答案】D【解析】【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携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乳汁和尿液中。【详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A正确;B、与艾滋病人握手、共餐不会感染艾滋病,B正
18、确;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C正确;D、HIV大量增殖引起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低下,导致艾滋病患者感染其他病原体而死亡,D错误;故选D。【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危害以及艾滋病的预防。11.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通常在生长旺盛区域B.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转化来的C. 生长素在植物任何部位的运输方式都是极性运输D. 生长素在极性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
19、长素。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详解】A、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均生长旺盛,A正确;B、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B正确;C、生长素在植物的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D正确。故选C。1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20、 )A. 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强B. 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C. 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D. 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每种激素的作用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根据各种植物激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应用,分析选项进行判断。【详解】A、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双子叶杂草相较于单子叶作物对2,4-D的敏感性更强,
21、可利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促进单子叶作物生长,A正确;B、生长素能抑制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乙烯能促进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二者存在对抗作用,B正确;C、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C正确;D、喷洒细胞分裂素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D错误。故选D。13. 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在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下关于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B. 疫苗属于抗原C. 疫苗属于抗体D. 疫苗有特异性【答案】C【解析】【分析】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22、,其中用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霍乱菌苗等。.【详解】A、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A正确;B、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B正确;C、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错误;D、疫苗具有特异性,D正确。故选C。14. 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弯曲生长,某学习小组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研究弯曲现象,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23、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图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中旋转的方式不同,是只有花盆转,
24、花盆跟着暗盒一起转。【详解】中胚芽鞘尖端的匀速旋转,所以a和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放置在左侧,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锡箔小帽使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单侧光不能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生长素能通过明胶片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中只有花盆转,受光均匀,直立生长;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综上会弯曲生长。故选A。15. 研究发现,植物生长与
25、脱落酸有密切关系:在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生长减慢,以抵抗逆境;当逆境消除时,植物又通过调节抑制脱落酸的作用,生长加快。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脱落酸在根冠及萎蔫的叶片中合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B. 脱落酸能调节植物生长快慢,说明脱落酸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C. 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D. 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详解】A、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
26、织中含量较多,A错误;B、脱落酸只能抑制植物生长,不能促进植物生长,没有两重性,B错误;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有关系,D错误。 故选C。16. 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
27、用B. 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D. 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
28、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B。17. 研究发现,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按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依
29、赖特定的膜电位,其中电压门按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还与时间有关,对膜电压的响应具有延迟性;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到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随着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恢复到静息电位,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相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动作电位是由于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B. c点膜内外两侧Na浓度相等;而d点的膜内侧Na浓度已高于外侧C. 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D.
30、 K通道和钠钾泵参与了曲线df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形成机制是: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能力较小;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细胞内K+浓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因此安静状态时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造成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外正内负的电位差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它又阻碍K+的进一步外移。最后驱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
31、时相对稳定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它就是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 个K+。【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到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
32、动作电位是由于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了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A正确;B、c点膜电位为0,此时膜内外两侧Na+浓度不相等;cd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B 错误;C、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使膜电位发生改变,C正确;D、根据试题分析,K+通道和钠钾泵参与了曲线df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D正确。故选B。18. 糖元沉积病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致使糖元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下图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糖元沉积病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
33、突变所致。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糖元的合成,并未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B. 以葡萄糖为底物,细胞呼吸过程会合成ATP,不需要ATP供能C. 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 给糖元沉积病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抑制糖元的合成,并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A错误;B、据图分析,葡萄糖需要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C、血糖浓度高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
34、平,C错误;D、糖元沉积病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的肝糖原不能水解的低血糖,给糖元沉积病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据图分析:6-磷酸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其经过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ATP供能,同时糖原与非糖物质可以在没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19. 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牛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不能随意根据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能够控制
35、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生物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B. 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 多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可以调节人的“酸碱体质”D. 人体内的缓冲对主要包括HCO3-/H2CO3、HPO42-/H2PO4-等【答案】C【解析】【分析】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指味觉上的酸碱性,也不是指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而是指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来分类。细胞外液中有缓冲对,能将人体pH维持在7.357.45之间。【详解】A、食物经代谢
36、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由于缓冲对能调节pH,所以生物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A正确;B、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C、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所以多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不能调节人的“酸碱体质”,C错误;D、人体内的缓冲对主要包括HCO3-/H2CO3、HPO42-/H2PO4-等,D正确。故选C。【点睛】20. 十九世纪流行这样一种理论:动物血液中的糖都是直接从食物中来的,血液中的糖的多少取决于所吃糖的多少。为了检验这种理论,贝尔纳用狗做了以下实验:他用糖和肉分别喂狗,几天之后,发现它们血液中都有大量的糖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贝尔纳观察
37、到的实验现象不支持当时流行的理论B. 减少食物中糖的摄入就能控制血液中糖的含量C. 实验说明血液中糖的来源不仅是直接来自糖类食物D. 食物中的肉进入体内后能通过生化反应转变为糖【答案】B【解析】【分析】1、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根据
38、题干分析可知,食物中的肉能通过生化反应转变为糖,贝尔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支持当时流行的理论,A正确;B、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如果减少食物中糖的摄入,但以肉为食物,就不能控制血液中糖的含量,B错误;C、贝尔纳用糖和肉分别喂狗,几天之后,发现它们的血液中都有大量的糖分,这说明动物血液中的糖不都是直接来自糖类食物,C正确;D、根据题干分析可知,食物中的肉进人体内后能通过生化反应转变为糖,D正确。故选B。21. 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
39、的是A. 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B. 用溶解于蒸馏水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C. 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 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答案】C【解析】【分析】要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就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一组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另外一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详解】A.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则其本身产生胰岛素,A错误;B.蒸馏水不属于等渗溶液,不能排除氯化钠的作用,B错误;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可排除生理盐水的作用,
40、C正确;D.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 D错误;故选C。22.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像SARS、SARS-CoV-2这类病毒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人体虽然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能产生上百万种抗体,但适应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研究表明,S蛋白是SARS-CoV-2与宿主细胞表面ACE2受体结合、进而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表面蛋白,是疫苗研发的重要靶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病毒侵染机体后,上百万种B淋巴细胞能接受该种病毒的刺激B. 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与疫苗的防治作用原理相同C. T淋巴细胞接受该病毒疫苗刺激后能分泌细胞因子,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D. 利
41、用ACE2受体制作疫苗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SARS-CoV-2与受体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是: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B细胞在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物,被吞噬细胞进一步吞噬消化;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物质;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
42、免疫应答。【详解】A、B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当病毒侵染机体后,只有相应的B淋巴细胞能接受病毒的刺激,而不是上百万种,A错误;B、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属于被动免疫,而疫苗的防治属于主动免疫,二者作用原理不同,B错误;C、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时还可以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C正确;D、利用ACE2受体制作疫苗产生抗体不是与抗原结合,是与机体自身的ACE2受体结合,D错误。故选C。23. HA和NA是流感病毒(遗传物质为RNA)表面的两种糖蛋白,某研究小组研究感染流感病 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通过实验观察N
43、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B. 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D63C. 因免疫过程产生的记忆细胞的作用,所以无需每年再进行预防接种D. 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与对照抗体组比较,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康复者的NA抗体的抑制率最高。【详解】A、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康复者的NA抗体的抑制率最
44、高,B正确;C、不同记忆细胞寿命不同,有些需要定期接种效果更好,C错误;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几乎为零,D正确。故选C。24. 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据图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 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B. 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C. 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D. 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无乙烯生理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
45、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由左右图对比可看出,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B正确;无乙烯与R蛋白结合时,酶T有活性,催化E蛋白磷酸化,进而表现出无乙烯生理反应,C正确;由图可知,有无乙烯生理反应发生,关键在于酶T有无活性,只要酶T无活性,存在
46、不存在乙烯都会发生乙烯生理反应,所以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会出现乙烯生理反应,D错误。【点睛】本题为信息题,的解答信息题的关键是要从图中和题干中挖掘出关键的信息。本题中关键的信息就是由图中挖掘到酶T的活性有无与有无乙烯生理反应的关系。本题紧紧围绕酶T活性来进行解答,酶T无活性,出现乙烯生理反应,酶T有活性,无乙烯生理反应。25. PIN蛋白是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时的输出载体,其合成过程及位置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PIN基因经转录、翻译过程合成PIN蛋白B. PIN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C. 生长素经PIN蛋白输出细胞时不需要消耗ATP并可
47、原路返回D. PIN基因表达异常时,植物可能会失去顶端优势【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有三种: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2、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详解】A、PIN基因经转录、翻译过程合成PIN蛋白,A正确;B、由图分析可知,PIN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B正确;C、生长素经PIN蛋白输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错误;D、PIN基因表达异常时,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而植物的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极
48、性运输有关,D正确。故选C。二、不定项选择题26. 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37左右。感冒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人误感觉到特别冷,导致发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接受冷觉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后,下丘脑产生冷觉B.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后机体会增加产热C. 感冒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 下丘脑接受到寒冷刺激的过程是体液调节过程【答案】BC【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体温调节,并以信息题的形式结合发烧的调定点机制综合考察。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可以接受寒冷或炎热刺激产生兴奋,后将兴奋传递至
49、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体温的稳定。识记体温调节和过程并能据此分析调定点学说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冷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A错误;B、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后,机体默认的“正常体温”高于实际的体温,对下丘脑来说属于寒冷刺激,会调节机体增加产热,B正确;C、病毒侵入人体以后,会存在于人体的细胞内和内环境中,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正确;D、体温调节过程是一种神经体液调节过程,D错误;故选BC。27. 当感知到危险时,线虫神经元会释放大量酪胺,触发逃跑反应,使线虫能够逃脱“敌人”。酪胺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胰岛素样蛋白的作用类似于
50、胰岛素。A. 胰岛素样蛋白运出细胞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 酪胺可促使细胞吸收葡萄糖以满足逃跑反应所需能量C. 与人体肾上腺素类似,酪胺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D. 酪胺发挥作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答案】BC【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唯一降血糖激素,其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并储存葡萄糖。2、从图中看出当神经系统感受到外界刺激后分泌酪胺作用于小肠细胞,而小肠细胞分泌胰岛素样蛋白至细胞外,和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详解】A、胰岛素样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酪胺可以促进细胞分泌胰岛素样蛋白,而胰岛素样蛋白的作
51、用类似于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并储存葡萄糖,所以酪胺可促使细胞吸收葡萄糖以满足逃跑反应所需能量,B正确;C、从图中看出,酪胺由神经细胞分泌,所以酪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C正确;D、细胞膜上存在酪胺受体和胰岛素样蛋白的受体,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错误。故选BC。28. 下图是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种致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
52、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D.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答案】ABD【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浆
53、细胞没有识别功能,A错误;B、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C、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D、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故选ABD。【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过敏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机理,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项。29. 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可以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同时可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而ABI5蛋白可激活种子中脱落酸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导致种子休眠。细胞分裂素(CK)可以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
54、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赤霉素(GA)能够抑制DELLA蛋白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注:表示诱导或促进、表示抑制或阻遏A. 由图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B. 由图可知,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C. 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是通过抑制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种子萌发D. 图示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BC【解析】【分析】图中分析,CK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ABA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导致种子休眠。GA抑制DELL
55、A蛋白的合成,使GAMYB基因表达,促进种子萌发,据此答题。【详解】A、据分析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A正确;B、由图可知,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C、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既有抑制基因的表达,又有ABI5基因的表达,C错误;D、右图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故选BC。30. 如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单侧光作用下,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c,则背光侧为dB. 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茎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d
56、,则远地侧为cC. 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b,则远地侧为aD. 若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II表示对根的作用【答案】ABC【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两重性的例子有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等。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根芽茎。【详解】A、在单侧光作用下,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速度也快于向光侧,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c,则背光侧为d,A正确;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茎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茎部近地侧生长速度快于远地侧,若茎部近地侧
57、生长素浓度为d,则远地侧为c,B正确;C、将植物体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但根部近地侧生长速度慢于远地侧,若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b,则远地侧为a,C正确;D、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若曲线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茎的作用,则曲线II不能表示对根的作用,D错误。故选ABC。三、简答题31. 毒品滥用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研究发现,毒品种类不同,其药物成瘾性机制也不尽相同。吗啡、可卡因和冰毒等不同类型的毒品被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作为异源物,会被天然免疫受体TLR4识别,激活小胶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从而放大成瘾药物诱导的神经信号活性,导致其药物耐受、
58、依赖和成瘾。因此,TLR4是研发广谱戒毒治疗药物的靶点。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有关毒品与人体健康的问题:(1)图中的TR4的化学本质为_,毒品可通过小胶质细胞作用于神经元,最终在_产生愉悦感。(2)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其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主要为_。(3)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大多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的症状,推测可能是其体内_(激素)的含量减少所致。(4)吸毒者反复吸食毒品后,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_。【答案】 (1). 糖蛋白 (2). 大脑皮层 (3). 胞吐 (4). 甲状腺激素 (5). 人体的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毒品与
59、TLR4受体结合后,激活TLR4信号通道,获得奖赏效应,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后,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成瘾。【详解】(1)TR4是受体,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人体产生感觉的部位都在大脑皮层。(2)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将递质释放。(3)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缺乏。(4)吸毒者容易受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这事实说明吸毒还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或特异性免疫。【点睛】本题以毒品为材料,考查神经、体液、免疫的基础知识,考生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解答,不需要花过多时间阅读题干。32. 下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60、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调节。(2)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合成和分泌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的名称是_,其生理作用是_。【答案】 (1). (特异性)受体 (2). 神经(或负反馈) (3). 下降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分析】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
61、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2、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详解】(1)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
62、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或负反馈)调节。(2)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血压的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利用
63、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难度适中。33. 如图是人体免疫过程示意图,ag表示相关细胞,表示相关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ag中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填字母),a细胞的名称是_,其种类包括树突状细胞和_细胞。(2)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_(填数字),进而产生更多的_(填细胞名称),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3)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其中,_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答案】 (1). a、e (2). 抗原呈递细胞 (3). B细胞、巨噬细胞 (4). (5). 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 (6)
64、. 免疫监视【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记忆B细胞、e为浆细胞、f为记忆T细胞,g为效应T细胞。【详解】(1)a为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种类包括树突状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e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2)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立即活跃,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进而产生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3)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控和清除三大功能,其中,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
65、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4. 人类基因D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基因型为DD或Dd的被称为Rh阳性(Rh+),基因型为dd被称为Rh阴性(Rh-)。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D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才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该抗体。RhD抗体可以透过胎盘。当Rh-的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如果此抗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66、。(1)基因型为dd的母亲和基因型为Dd的胎儿的RhD是否相容_(相容/不相容)。(2)造成新生儿溶血的原因是因为母体产生了RhD抗体,该过程中使母体产生RhD抗体的抗原是_。(3)若妻子的血型是Rh-,丈夫的血型是Rh+(基因型是Dd),他们生的孩子有50%机率的不会发生溶血,试根据题中信息解释原因。_。(4)输血时若Rh-的人接受的是Rh+血液,当他再次输入Rh+血液时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其原因是_。【答案】 (1). 不相容 (2). 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 (3). 妻子的基因型是dd,丈夫的基因型是Dd,他们所生的孩子50%的概率是Rh-(dd),母亲和胎儿都是Rh-时,不会
67、发生溶血。 (4). Rh+血液中的RhD蛋白会刺激Rh-的人产生RhD抗体,若再次输入Rh+血液,Rh+血液中的RhD蛋白会与RhD抗体结合,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基因D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当Rh-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才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该抗体。RhD抗体可以透过胎盘”,等信息答题。【详解】(1)基因型dd的目前体内没有RhD蛋白,而Dd的胎儿的RhD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所以不相容。(2)根据题干中“胎儿的少量红细胞
68、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所以使母体产生RhD抗体的抗原是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3)妻子的基因型是dd,丈夫的基因型是Dd,他们所生的孩子50%的概率是Rh-(dd),如果母亲和胎儿都是Rh-时,不会发生溶血。(4)Rh-的人没有RhD蛋白,Rh+血液中的RhD蛋白会刺激Rh-的人产生RhD抗体,若再次输入Rh+血液,Rh+血液中的RhD蛋白会与RhD抗体结合,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点睛】本题以血型为材料,考查免疫学的知识,考生需要结合题干中的信息,分析抗体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作答。35. 阅读以下材料请回答问题:20世纪30年代发现生长素(吲哚乙
69、酸)以后,科学家又陆续在植物体内发现了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激素。这些植物激素含量极微,作用效果显著,在促进植物生根、防止植物徒长、矮化株形、防止落花落果、形成无子果实、控制花的性别转化、增加产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仅靠天然植物激素难以满足农业上的扩大再生产,因此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运而生,它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下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一些事例:事例1 用一定浓度的2,4D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玫瑰插条能促进生根。某花农为加快插条生根速度,盲目增大了 2,4D的浓度,结果插条未生根而死亡
70、。事例2 天然状态下的风梨(菠萝)开花结果时期参差不齐,一片凤梨田里需要分五六次收获,费时费工。用乙烯利催熟,就可以做到有计划地上市。事例3 芦苇是我国主要的造纸原科,但多数芦苇的纤雉短、品质差。如果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痤就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事例4 一些菜农和果农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上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就会损害人体健康,例如,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贮藏期的青鲜素(抑制发芽)就可能有致癌作用。我国的法规禁止销售、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批准的植物长调节剂。(1)植物体内合成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激素
71、共有的特点_。(2)事例1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性;事例2说明乙烯的主要作用是_。(3)事例3中,芦苇纤维长度增加的原因是赤霉素具有_作用。(4)结合以上资料及所学生物学知识,你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何看法?_。【答案】 (1). 都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都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且一经靶细胞识别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2). 两重 (3). 促进果实成熟 (4). 促进细胞伸长 (5). 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农业生产【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
72、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2.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3.生长素的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叫极性运输)。【详解】(1)植物体内合成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激素共有的特点是都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都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且一经靶细胞识别起作用后就被灭活。(2)事例1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事例2说明乙烯的主要作用是催熟,即促进果实成熟。(3)事例3中,芦苇纤维长度增加的原因是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4)结合以上资料及所学生物学知识,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农业生产。【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的生物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