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年秋季期高一12月月考试卷语文第 I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他在谈论抗战的时候,指出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保持着“退而不溃”的态势。在局部上中国面临着失败,但是永未被敌人所破。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组织力,在于中国人的道德力。这种道德力构成了中国的国风。因为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中国注定立于不败之地。具体而言,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儒家和墨家的严肃表现在对家国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信心。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结
2、合在一起,不被外邦人欺凌,这是儒家和墨家的积极精神。道家的超脱又能够让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放得下,满不在乎。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这样的国风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这样的国风促使中国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人在传统国风的感召下,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当然,维系优良的传统国风,我们还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风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家庭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细胞。在这个意义
3、上,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的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因为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家风的最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时代变迁带来了家庭结构的
4、改变,家风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传统家庭依靠家长的权威加以管理,现代家庭则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彼此平等交流,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平辈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家庭具体事务上要具体协商。目前中国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为突出的标志。可能有人会说,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都会导致一些无法照顾老人
5、和孩子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一个总是不完满的家庭,往往就是有缺陷的家庭,就是家风有问题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就可能给家庭成员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当家庭出现了问题,当家风不醇正,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与其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做一个不完整的“成功”人士,还不如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当一个个家在平静中度过岁月,作为大家的国也就会稳定如初。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
6、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光明清正的国风,醇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1. 关于“中国的国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保持组织力,中国注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B. 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国民勇于负责任的担当精神。C. 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与几千年延续下的国风所形成的强大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
7、格密切相关。D.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这与传统国风的感召密不可分。2. 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需要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加以继承,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庭道德。B. 新时代的家风要脱去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彼此平等交流建设。C. 目前好的家风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老人空巢,不让孩子留守。D. 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不仅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8、项是A. 国风的形成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国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家风,前者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B. 一个人在家中尽孝,在社会上尽忠,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C. 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使一些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有缺陷,家风有问题。D. 作者认为,能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比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重要。【答案】1. B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
9、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B项,偷换概念。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新时代家风建设继承的应是普遍的家庭道德,而不是传统的家庭道德,文中也没提“最重要”。【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A项,偷换概念。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前者是论述的重点所在;C强加因果;D曲解文意。【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11、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强加因果;D曲解文意。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
12、、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
13、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 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 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
14、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 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
15、长叹。”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B.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
16、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C.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5.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答案】4. C 5. (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的说
17、服力。 6. (1)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2)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C项,“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应是寿命使然。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说明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的好处,是考查考生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看法见解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
18、。本题引用的是古诗文,古诗文有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依此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例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点睛:在文章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内容,使文章显现出文采。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答此类题切入角度:引用的内容,与作者的见解看法的关系;文本: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读者: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6.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
19、生活态度?是考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的能力。要抓住关键信息“作者看来”和“生活态度”,在文中圈画出作“秋虫鸣”的句子和的作者情感态度语句。例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还有“唧唧吟唱的秋虫,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再者“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抓住了这些就不难得出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 比什么?怎么比
20、?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
21、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 “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
22、庸俗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
23、曲同工之妙。”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24、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摘自光明网国学热升温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5日)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
25、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是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C.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 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
26、,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C. 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D. 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一高口碑、高收视率节目的影响下,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9.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答案】7. A 8. AC 9. (1)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2)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契机。(3)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去读,获得一些
27、知识与感悟;(4)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合理的”“两项”。B项,“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有误;材料一应属于新闻通讯,新闻通讯的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选项对作品的特色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叙述的事件并不是当下发生的,这一点可以从材料中追溯的时间得知。新闻文体涵盖的范围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D项,“中华大地上必然会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这一表述有想当然之嫌,于文无据。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
28、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三则非连续性的文本材料,自己梳理和提炼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从文本的形式来说,多则材料的文本是对原来文本形式的突破,内容上的跳跃性很大,但是还是围绕某个主题来讨论,只是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设题来看,措施分析是主观阅读题的常考点。题干涉及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而不是古诗词,当然古诗词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从文本中找答案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古诗词,分析的视角应该宽广些。在答案表述时也不能仅仅论述古诗词,更应论述到传统文化。因此,答案中每点内容都有“传统文化”。材料一中主要谈论制作高质量节目的艰辛,当然它
29、本身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材料二主要谈论当代年轻人喜欢古诗词的文化时尚;材料三中,冯骥才的观点中有关键性的信息:传统生活和体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西面小题。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
30、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
31、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注释】逆旅:旅馆,客舍。10.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B.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C.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D. 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
32、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B. 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C. 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D. 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
33、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B. 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C. 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D. 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1)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士兵,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2)贼军非常震惊
34、,他们的将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军队投降。【解析】选自新唐书 作者:宋祁、欧阳修 朝代:北宋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原文正确断句,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
35、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
36、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表述错误。点睛: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甲、乙、丙、丁、戊
37、、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在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民间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CB项,表述错误,由原文“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
38、条上全活之。”可以推测。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得分点:“匕箸”“徇”,“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定语后置句,句意。(2)得分点“以”“归”“举”“众”,句意。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
39、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
40、:高崇文,字崇文,他的祖先从渤海迁到成幽州,上下七代人不曾分家居住,开元年间,皇帝两次下令表彰他们家。高崇文性情朴实,庄重寡言,年轻时被召入平卢军。贞元年间,随从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理军队有名声。屡经升迁任金吾将军。吐蕃发动三万人馬侵犯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士卒前往救援,双方在佛堂原交战,吐蕃大敗,朝廷封他为渤海君王。刘辟反叛,宰相杜黄裳推荐说高崇文有才能,当时有显著战功的老将,人人自以为能当选,等到任命的诏书下束,都大吃一惊。当初,高崇文选了五千精兵,平常总像敌军来犯似的进行训练。到这时候,卯时接受命令,辰时部队已经出发了,武器装备精良完好,没有不齐全的。军队经过兴元,有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的
41、士兵,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高崇文率军从西面的阆中出发,打退剑门的守兵,解了梓潼之围,贼将邢洗退守梓州,皇帝下诏拜授他为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在成都北一百五十里处,是扼制二川的要冲,刘辟在这里筑城,周围接连有八处营寒,用来抵抗东边来的官军,高崇文开始在城下打败了两万贼军,但因碰上下雨,城池未能攻克。第二天,双方在万胜堆交战官军前后八战八捷,贼军军心开始动榣。大将阿跌光颜与高崇文约定了日期,(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入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贼军非常震惊,他们的将领李文悦率三千士卒归顺,仇良辅带领鹿头城两万军队投降。官军随后直赴成都,其余贼军都反绑着
42、手归顺,刘辟逃跑,被官军追上并活捉,拘押在囚车上送往京城。高崇文进入成都,让军驻扎在大路上,不惊扰百姓,珍宝财物如山一样堆积,但士卒秋毫无犯。邢洗投降后又有二心,高崇文下令斩首于军中,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朝廷下令在鹿头山上刻石记载他的功劳。高崇文不通文字,认为官署中的公事文书繁多可厌,况且蜀地优越富饶无所事事,请求保卫边塞来效力,于是皇上下诏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兼任京西诸军都统,高崇文仗着有功肆意奢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害怕入朝拜见,皇帝下诏说听凭他走便道前往屯戍
43、之地,高崇文在邠三年,武器装备整齐完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司徙,谥号“成武”。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14.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B. 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C. “野外罕人事”与“户
44、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D. 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E. 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15. 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4. BD 15. 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喜与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
45、情况,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澄澈明净的,令人喜悦。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选项中B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D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15.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关键词“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野外罕人事
46、,穷巷寡轮鞅” “虚室绝尘想”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有喜有忧”情感。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
47、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
48、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名句名篇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在离骚中,屈原用“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49、虽九死其犹未悔 (5). 忽如一夜春风来【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宴、晏、犹等词,都要格外留意。第II卷 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一个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客服_的保守思想。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_的行为,公安部门更应该加大惩处的力度。报载,某贪官在法庭
50、上受审时,竟然要求法官放他一马,情愿不做官,回家去种田。这种_真是可笑至极。A举棋不定 违法乱纪 不情之请 B.畏首畏尾 违法乱纪 厚颜无耻C.畏首畏尾 铤而走险 厚颜无耻 D.举棋不定 铤而走险 不情之请【答案】B【解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如何放下是好。比喻做事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前也怕,后也怕。形容瞻前顾后、疑虑很多的畏怯样子。根据句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可知句不是讲犹豫不决而是讲不要畏怯,所以畏首畏尾适合语境。违法乱纪:违反法令,
51、扰乱纪律,适合句语境。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不情之请:不合理的请求,常用作求助于人时的客套话。厚颜无耻:厚着脸面不知道羞耻,适合句语境。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C.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D.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
52、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调查显示”,二者任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搭配不当,改为“使企业广泛收益”。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书院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中心, 是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但其最基本的功能 是教育。在中国传统教学内容体系中,经学、文史等一直是教学的主体,书院的教学内容 以此为主,但书院 是一种相对自由灵活的教育体制, 也有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
53、试题分析:此类关联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可以根据语句间的逻辑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如前两句话是递进关系,可以填“不但”“而且”;最后一句话和前文构成因果关系,可以填“所以”,然后通过排除法,最终选出恰当的答案为B项。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不断发生,生产厂家不仅开始重视消费者投诉,也在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如果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_,从而消除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与价格上的优势。毕竟,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相比,_,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是发展势头看好,就越是_,
54、杜绝野蛮生长,真正把安全可靠作为第一要务。【答案】 (1). 必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2). 安全性(控制质量,讲求质量)应该是汽车的首要因素 (3). 要强化质量控制(注重安全性)【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
55、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KS5U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
56、)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 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表达了一种对死人哀悼、对活人的慰勉之情。巴金家中鸣凤、梅芬、瑞珏这三位惨死年轻女性,令人感慨嘘唏,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对象,为之拟一副挽联。【答案】示例:鸣凤:蕙质兰心,一缕香魂随水逝;冰清玉洁,三更愁绪入梦遥瑞珏:善良宽容难解牢笼结;刀霜剑雨终凋幸福花梅芬:孝也顺也,可怜才女成曲梅;悲哉痛哉,长叹人间留遗芬【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挽联的写作,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
57、,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本题写作关键词“鸣凤、梅芬、瑞珏”“ 一个对象”“ 挽联”,答题时注意语句通顺,不要出现错别字。作文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提你的见解,并阐述理由。要求
58、: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分享苹果 分享世界面对两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让孩子们分享。手心手背皆是肉啊!母亲你能忍心把心偏给某个孩子吗?分享苹果,家庭和睦;分享世界,天下太平!“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一直让下去,可能有个孩子就总是吃不到梨;或者一个孩子认为你就理所当然该让我,一旦不让就会遭受指责。至于用完成任务来得到苹果的做法,那年龄小点的孩子可能机会就会不多了,有失公平吧。所以相比之下,两个孩子分享一个苹果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理应成为最佳选择。因为爱,所以要分享。面对两个亲生孩子,母亲忍心给这个而不给那个吗?母亲不舍得吃而把苹
59、果留给孩子,要教育孩子懂得彼此亲爱,彼此分享。而不是如何去“争夺”这个苹果。“把一碗水端平”,这往往就是母亲对孩子们最好的爱的表达。大家还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节吧。李元妮的两个孩子被压在预制板下,救姐还是救弟,李元妮坚持“都救”手心手背,她能放弃谁呢?这就是一位母亲的爱的本性啊。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她痛苦地决定“救弟”。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内疚。当然一个苹果跟一条生命无法相比,但对子女的爱就应体现在公平之中,体现在分享之中。因为平等,所以要分享。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何况是两个亲生的孩子。当你有意或无意间厚此薄彼时,就伤害了那个被轻视的,被忽视的。对待孩子如此,国与国之间的
60、交往也如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准则是无论国家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中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里唱到:“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柬埔寨人民是您永恒的朋友。”而某个大国,唯恐天下不乱,小国也欺,大国也压,一时众叛亲离,自己都快变成孤家寡人了。如此以往,世界如何太平?习主席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还是少一点对抗,多一点分享吧。君不见:公交车上有个别老人,对没让座的青年人破口大骂,以“美德”的名义强迫你让座,不让就骂你个狗血喷头这是不是“让”的弊端呢?人的年龄不同、个头不同、气
61、力不同、智力不同,用同一个任务来奖惩他们,也是不合理的吧即便有一个好听的借口,名曰“竞争”。因为爱,因为平等,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分享这只苹果,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分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中三个母亲不同的分苹果的方式,其实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第一位母亲崇尚“孔融让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第二位母亲崇尚竞争,教育孩子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争取做到最好;第三位母亲崇尚公平,教育孩子做事要公平,分配要平均。应该说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三种教育理念也各有各自的弊端:第一位母亲的孩子也许过于讲究谦让而缺乏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勇气,或者学
62、会用假意的谦让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说谎;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明白了竞争的重要性,也许过于争强好胜,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第三位母亲的孩子也许习惯了公平,将来接受不了社会生存中的优胜劣汰。因此,三种教育理念各有弊端,题目所说“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这要求考生论述时要有明确的观点,突出其优点,并比较其他的弊端,以阐述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