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 在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的进程中,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 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 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2.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时,汉密尔顿上校代表人口21.1万的纽约州提议:“全国会议的席位,应该按照自由居民的人数,在各邦之间实行比例分配。”乔治里德代表人口最
2、少的德拉瓦州(4.1万人口)提议:“不得同意改变每邦一票的平等表决原则。”其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确立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两院制议会3 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B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C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D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4. 美国人有一百个理由为独立而自豪,有一万个理由为1787年宪法而骄傲。美国人之所以如此认可1787 年宪法,最核心的理由是它( )A.宣布了主权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B.确立了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
3、方分权相结合C.确立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防止专制的出现D.建立了能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强大的共和制度5.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4、C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国情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7.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8. 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A
5、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9.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10.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
6、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11. 马关条约签订期间,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召见清朝驻美公使杨儒,指出:“日本之要求当与不当,本官虽难以说明,但请清国对今日之状况加以重新考虑。如清国因有足以挽回今日处境之良策,而特意拖延和平条约之批准,日本则将从事更大规模之战争。此时,欧洲各国终将乘机纠缠于两国之间,努力满足其各自欲望。其结果,清国终将不止于失掉辽东,犹恐失去较此更为广大之领土。” 这反映出美国在中日问题上 A.保持传统“中立”积极调停 B.预见到列强
7、将瓜分中国 C.偏袒日本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D.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完整12. 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法国政府曾向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13.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
8、它”是指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14.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5.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C标志国
9、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16.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 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17.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
10、尊卑”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18.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D对两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19. 学者蓝欣在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一书中提到:“(直隶义和团民中)船民的生活自蒸汽船引进后已一落千丈, 常常找不到顾客,看着船板一天天地烂在河滩上。很多车夫马夫已失去了生活依靠,因为铁路运输既快捷,又便利。传统的驿站信使,虽有驾驭快马的非凡骑术,但 远远比不上现代邮政电报的速度。”这一材料表明A西方物质文明的传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
11、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义和团民众对西方物质文明存在严重的误解D西方物质文明的传人给中国社会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20. 庚子诗鉴记载,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辫,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同詈(骂,责骂)西人,暴其残酷。”以上材料反映出( ) A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 B洋教势力对中国民众的毒害C义和团拳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D义和团运动中的盲目排外21. 1905年清廷实行“预备立宪”,由于清末特定的历史环境,许多省(如江苏)谘议局在督抚拒绝公布施行谘议局议决案也不交局复议时,不惜全体辞职以 示抗议,也有的省(如福建)督抚不交出地方财政预算案, 谘议局一再催索仍无
12、结果,于是提出质问案,继而以停会力争,而督抚却不敢下令解散。这说明( )A“预备立宪”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B清末不同省份的民主政治发育程度不平衡C谘议局不但有议决权,而且拥有实施权D谘议局是享有一定监督权的地方立法机关22.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国家认同B外来冲击推动中国法制建设 C排满反清民族情绪日益高涨D民族危机下民族意识逐渐觉醒23.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
13、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C长时段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24.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 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
14、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25.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26.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
15、,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27.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 B.分散了权力,降低了行政效率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28. N佩弗远东一书认为:“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理解最准确的是A没有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6、 B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C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挽救中国的道路29.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 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 重视国民思想启蒙30.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31. “从18世纪
17、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32. 五四运动具有辛亥革命时期不具备的条件,一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将继续增加,民族 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的工商业阶层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也更显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18、据此推断五四运动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B无产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C清末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一战创造了宽松的国际环境33. 毛泽东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4. “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保证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
19、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是A. 开展工农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B. 发动广州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C.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D. 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35. 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实施后,拥有边界土地总数60以上的地主阶级被消灭,而过去没有或很少占有土地的贫农占有了土地总数的28.26,中农、贫农所占有的土地总数达到85.34。由此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B.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C.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 D.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 36.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他着重强调
20、:“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A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左”倾错误开始滋长C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37.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人民对太平天国运动肯定B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C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38.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
21、,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C建立统一战线 D“井冈山道路”39. “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 ” 周恩来总结的是( ) A武昌起义的教训 B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C南昌起义的教训 D秋收起义的教训40. 毛泽东诗词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进程:1935年2月/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喇叭声
22、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此作品创作时正值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 C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D长征中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表2出示的是该方案在议会最终得以通过的大致过程。 时间重大事件1831年3月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1831年4月6月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1831年10月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1831年12月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1832年5月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
23、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据英国议会改革研究:从1789到183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8分),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6分)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年代事 件1688年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18世纪初期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18世纪中期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
24、,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6分)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40分)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 年)(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国人为挽救民族危
25、亡开展的主要爱国运动。(6分)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 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 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 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
26、族主义”的对话(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8分)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9分)材料四 1919年的五四运动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咨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五四运动期间中华民族觉醒的因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