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三上期12月试题文科综合试题(历史分)(命题人:邓祥强 命题人:彭静英)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历史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
2、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D考点: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此题考查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在分封制之下官员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之下官员是皇帝任命的。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此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使之
3、更能适应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选B。A项是董仲舒的学说;C项是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学说;D项是康有为的学说。3.文学作品虽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图1所示资料卡片里的内容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员纷纷弃官经商的信息 证明了明清时西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某些乡宦价值取向的变动 可用于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A B C D【答案】D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在材料中并没有说很多官员弃官经商,在当社会里,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是重农抑商和士农工商的观念仍在,官员们不可能弃官经商。此乡绅只是在自己的庄子上种植红花出售,并没有说其存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4、的“雇佣”关系,所以不能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正确的,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些乡宦的价值取向,既做官也经商。有助于我们理解四川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红花可以在四川生长,市场销量也好。选D。4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C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 D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答案】A考点:从材料“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
5、有11篇”可以看出,当时大部分民众还是认可君主立宪制的,共和制并非主流的思想,因此A项错误,故选A。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校长:LH泰纳(Turner)5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政治载体中国的现代化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是指中国学习
6、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一个尝试过程,题中选项符合这一标准的只有C项;B项是农民阶级运动、A项是地主阶级改革,都没有较系统地学习并实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6.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B.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C.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答案】A考点:五四运动。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19年5月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得知这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发生的原因只有B项符合题意。其
7、它的都不对。所以选A。7“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 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答案】D考点: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从材料“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可以看出底层
8、的反抗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从材料“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可以看出外国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的阻力,故选D。根据以上分析,ABC项均不符合题意。8.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题材本埠全国国外数量578037比重33%67% A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 B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 C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答案】C考点:近代新闻观念的发展。BD项未体现;从表格数据来看,报道全国和国外的新闻占了绝大部分,可以看出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故选C。A项乡土意识材料没交代,无法判断。9“同强盗握手
9、,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C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D.文革 “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答案】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题中材料主要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两个重大外交历史事件,即是尼克松访华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结合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国内形势及面临的国际局势思考,ABD三项说法与史实相符,不符合题意要求,被排除;C项“权宜之计
10、”说法错误,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国家利益的共同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正确答案为C。10.1979年万里找邓小平说:“安徽一些农村已经搞了包产到户,怎么办?”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让万里吃了定心丸。万里当时担心的是包产到户 A背离历史潮流 B背离中央政策 C缺乏实践论证 D违背老百姓意愿【答案】B考点:包产到户,是地方自行实行的,与当时中央精神是相悖的,但与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是相符的,所以ACD是错误的,故选B。11.下图是1980年12月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折射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
11、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答案】C考点:本题紧扣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80年12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故A、B 两项错误。本题最大的干扰项是D,题干虽然提及了“沿海某市”,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图片中的“个体”二字明显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12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 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 灭的烙印”的是 A罗马法是西
12、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C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D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答案】B考点:关键信息是:“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可以看出主要是考察罗马帝国对近代欧洲的影响;A 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C应是地跨欧亚非;D 不是近代法典;B是正确的,罗马法成为后世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 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2分,14题30分,共52分。)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
13、”。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
14、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三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
15、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3)依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8分)【答案】(1)变化:学在官府被打破,民间办学兴起;(2分) 原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局面出现,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6分) (2)变化:学校种类减少;放宽了学生的身份限制。(4分) 原因
16、:科举制度彻底摧垮了世家大族,社会的等级区分日益淡化。(2分) (3)思想:维新派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是强国和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一些清朝官员也认为兴办近代教育才能最终战胜强敌;百日维新期间提出了兴办新式学校的政策。(6分)评价:虽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但没能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2分,言之成理即可。说明:没有史实和认识上的错误均可得分。)考点:古代与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从材料“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可以看出私学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文化下移。从材料“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
17、暇顾及教育”、“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可以分析的出此时私学出现的原因。(2)从材料“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可以看出宋代学校的种类减少,学生的限制放宽。(3)从材料很容易的可以看出来,当时很多人认为教育是使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的途径,一些官员也积极从事教育的兴办活动。虽然各方办学对推动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未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14、(30分)图片、图表、地图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材料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18、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6分)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材料二:下图为美国邮政总署于1942年7月7日发行的邮票注:邮票以中国版图为背景,中心印有JULY 7 1937,抗战建国,JULY 7 1942字样。邮票图案两侧分别为林肯和孙中山肖像,林肯像下印有“OF THE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而孙中山肖像下则是竖排中文“民族,民权,民生”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美国邮政总署发行这枚邮票的背景及邮票所体现的主要内涵。(8 分)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全国粮食产量的状况,并指出其政策
19、因素。(8分)材料四: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提取一项有关这两个时期经济领域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答案】(1)政治特征:图1: 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图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图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分) 发展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 (2)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全面抗战五周年(任答2点,4分) 内涵:支持中美联合抗日;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中国全面抗战五周年。(任答2点,4分) (3)变化:1958年1960年,全国粮食产
20、量大幅下降;1961年后开始回升。(4分) 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回升原因:“八字方针”的提出。(2分) (4)示例一:企业类型: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2分) 原因: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受制于外国侵略者;新中国受苏联影响较大,且出于建立国防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示例二:分布地区:从东部沿海、沿江向以东北为主的内地转变。(2分) 原因:近代: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雄厚,交通便利,便于得到外国技术设备等。新中国:为得到苏联的帮助,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的需要。(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如交通
21、运输成就、企业性质等。)考点:(1)从材料一的几幅图片的发展演进很容易的可以看出这是体现了由专制到民主的发展历程。图一、图二和图三的政治体制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作答。(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发行邮票的时间是1942年,抗战建国5周年时期,这时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中美联合抗日,美国充分肯定中国为反法西斯所做的贡献。(3)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我国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有升有降,1958年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1961年后开始回升。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中下降的地方原因主要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升的地方主要是八字方针的提出。(4)此题需要紧紧的结合材料作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