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群落的结构特征 (2012 山东)26.(8分)右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来源:中_国教_育出_版网(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
2、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答案】(1);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多; (种间)竞争(3)信息传递(4)【解析】(1)据图分析,当种群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 3种情况,是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的环境破坏度较轻;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是逐渐灭绝,说明栖息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所以只能进行迁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图中阴影是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发生了自然选择作用,自然
3、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本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捕食机会增加,食物增多,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和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是竞争关系。(3)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4)“J”型增长的的数学模型是:Nt=N0t, N0为人口的起始数量,Nt是t年后人口数量,表示人口数量是一年前人口数量的倍数,所以只要控制住增长的倍数,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减慢,对环境的过渡开发利用就
4、会减弱。【试题评价】本题以图表为载体,考察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关知识,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与分析能力。难度一般。 (2012 浙江)5.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得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来源:中_国教_育出_版网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 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旅鼠和植物、旅鼠的天敌与旅鼠均为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在相
5、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群数量会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正确;旅鼠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环境条件及种间关系等的影响,C正确;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D错误。【答案】D【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近几年高考已经将生态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出题,难度适中。 (2012 大纲)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解析】一块农田中的豌豆和
6、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A、C、D选项错。【试题点评】本题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背景,主要考察生物的种间关系,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试题难度较易。 (2012 大纲)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答案】D【解析】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了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A、B、C正确。
7、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地面上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D错误。【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难度中等。在学习本块知识是,注意分析引起分层现象的原因以及和种间关系的联系。 (2012 新课标卷)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
8、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答案】(1) 同一 (2) 群落 (3) 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解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
9、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3)根据鹿角效应: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所以项圈和木棍相当于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丙组的平均时间比较少。抛出的项圈和木棍的距离在此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所以要保持一致,【试题评价】该题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引入了模拟实验,对实验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更深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2012 上海)21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
10、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答案】D【解析】A和B中皆有3个物种,C和D中都是4个物种, D中4个物种分布较均匀,种数一定的总体,个中间数量分布越均匀物种多样性越高,所以D中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多少的判断,难度较小。 (2012 广东)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答案】C【解析】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更多的是捕食和竞争,
11、所以B错;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D错。【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土壤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等知识点,是对课本中生物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的迁移,容易得分。 (2012 江苏)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 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答案】D【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
12、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属于了解层次。 (2012 江苏)26. (8分)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
13、饲养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 、 。【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阳光【解析】(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14、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
15、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2012 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C【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此
16、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试题点评】本题结合曲线考查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2012 北京)3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
17、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答案】C【解析】金合欢蚁以金合欢的花蜜等为食,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A对;其他以金合欢树为食的植食动物与金合欢蚁是竞争关系,金合欢蚁可以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因此驱逐了竞争者,B正确;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互惠互利的关系是长期共同生活、相互选择而形成的,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金合欢蚁不能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C错误。【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要求考生理解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能从题目所给情境中识别出上述关系。题目难度较低。 (2012 海南)7.关于植物细胞中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
18、相等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C.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离子需要ATP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生长提供N元素【答案】A【解析】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A不正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C、O、H、N,B正确;植物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为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豆科植物提供N元素,D正确。【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不同细胞对物质的转运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关系等内容,涉及面较广,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立即能力,难度不大。 (2012 海南
19、)8.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 B.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化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密闭容器内的植物,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跟着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故本题选C。【试题点评】本题以密闭容器内绿色植物生长为背景,考查环境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
20、影响,难度不大。 (2011 新课标)31.(12分)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增强、减弱、不变)31【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如图所示 (3)
21、增加 (4)减弱【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人登岛捕食狐,同时人和狐都以野兔和羊为食,因此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病毒营寄生生活,兔瘟热病毒与野兔之间是寄生关系。如图所示。人登岛后的第5年,由于狐濒临灭绝,野兔的天敌减少,数量大大增加,食物和空间等条件有限,种内斗争加剧。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捕食者增加,可以使被捕食者数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且生存能力增强,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会减弱。 (2011 江苏卷)17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
22、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2011 江苏)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2011 广东)28.(16分)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
23、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_。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_。该污染物通过_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1) 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12),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
24、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_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_、NaCl、H2O和琼脂。答案:(1)繁殖功能下降 失去细胞免疫以及部分体液免疫 食物链 (2)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种群数量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 三丁基锡 (2011 四川)31 I.(7分)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
25、,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发生改变。(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能力。答案:(1)结构 (1分) 生物进化(1分)(2)同源染色体(1分) 9(2分) 2(2分)(3) 20 (1分) 4(2分) 22(2分)(4)
26、3/16 (2分)解析:(1)观察图可知乙丙品系发生了染色休结构变异,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基因A、a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此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甲植株无Bb基因,基因型可表示为:AA00,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AaB0,可看作AaBb思考,因此所F2基因型有9种,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2种:aaBB aaB。(3)小麦含有42条染色体,除去不能配对的两条,还有40条能两两配对,因此可观察到20个四分体。由于I甲与I丙 不能配对,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I甲与I丙 可能分开,可能不分开,最后的配子中:可能含I甲 、可能含I丙 、可能都含、可能
27、都不含,因此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最多含有22条染色体。(4) (2)中F1的基因型:Aa B,(3)中F1基因型可看成:A aE , 考虑B基因后代出现抗矮黄病性状的几率为1/2,考虑A和E,后代出现矮杆、抗条斑病性状的概率为3/8,因此同时出现三种性状的概率为3/16。 (2011 全国)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
28、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11 全国)32(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的关系。【答案】(1)竞争、捕食、寄生 (2011 山东)26.(15分)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组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29、(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 答案:(3)捕食 900 偏高 (2010 海南)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2010 海南)20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
30、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2010 上海)14右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圈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B. 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 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 海拔4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 (2010 上海)24.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
31、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PPT版制作。本课件为公益作品,版权所有,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目的。2012年1月15日,汉水丑生标记。A. 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B. 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C. 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D. 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2010 新课标)31(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
32、增加的种群是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答案】竞争;c、a;降低;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
33、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评析】;“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而对于食物链中某一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群数量改变的较易解答。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2010 全国卷)3.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 环境条件分布不
34、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 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010 四川)30.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 浒苔和角叉苔是_关系。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
35、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 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答案:1、(1)被滨螺捕食 竞争(2)浒苔 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3)浒
36、苔-滨螺-岸蟹-海鸥2、(1)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2)水坑解析: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一题: 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第二题: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
37、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2010 天津)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答案D思路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
38、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2010 安徽)2.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A.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C.DNA数目C1与C
39、2不同S1与S2相同 D.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2010 福建卷)26.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长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如下表: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少)答案:(1)寄生 (2)样方 S 630 (3)增大 (2010 广东)2.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40、 A )A.竞争 B.共生C.寄生 D.捕食 (2010 江苏)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正确先项为D。 (2010 江苏)30(8分)单
41、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徽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 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人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
42、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培养液配制: 。 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 接种与培养: 。 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 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4) 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答案】(1)个体小 世代周期短 无性生殖(2)光照 无机营养 二氧化碳(3)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在对照组的3只锥
43、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徽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d【解析】本题考查了水华形成的原理及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1)由于铜绿徽囊藻个体小、时代周期短且进行无性生殖,所以短时间内产生大龄个体而形成水华。(2)当着两种藻类在一起时,为了争夺光照、无机营养和二氧化碳等而进行竞争。(3)要探究粉绿狐尾藻是否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徽囊藻的生长,可用粉绿狐尾藻的培养液培养铜绿徽囊藻,看其生长情况,如假设成立则对照组中铜绿徽囊藻能生长,实验中受抑制。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对
44、照原则,既要有对照组,同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2010 重庆)3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31题图2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 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
45、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 (2)D和E;水平B和F (2009 海南)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 (2009 宁夏、辽宁)32.(11分)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
46、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答案: (1)较强 微小(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
47、防止腐烂(1) 竞争 捕食 5n【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 (2009 天津)8(30分)水稻种子中70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易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同时,排出的大量磷进入水体易引起水华。(1)磷
48、元素除了形成植酸外,还可以出现在下列_分子或结构中(多选)。A. 核糖B. ATPC. 核糖体D. 核膜(2)种植芦苇能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引起水华的藻类关系是_。(3)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_ 利用率。(4)酵母菌中植酸的活性较高。下图是从不同类型酵母菌的发酵液中提取植酸酶的工艺流程。据图回答: 植酸酶_(/)属于分泌蛋白。 若植酸酶和的肽链组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_。 提纯的植酸酶需做活性条件测定。右图为测定结果。图中的自变量可为_(答一种);因变量可以通过测定_来表示。(5)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中的高植酸问题,可将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培育低植酸转基因
49、水稻品种。下图是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据图回答: 图中基因组文库_(小于等于大于)cDNA文库。 B过程需要的酶是_;A、C过程中_(可以不可以)使用同一种探针筛选含目的基因的菌株。 目的基因和除从构建的文库中分离外,还可以分别利用图中_。和_为模板直接进行PCR扩增,该过程中所用酶的显著特点是_。 (6)已获得的转植酸酶基因水稻品系植酸含量低,但易感病,下图为选育低植酸抗病水稻品种的过程。图中两对相对性形状分别由两对基因控制,并独立遗传。采用上图育种过程,需从_代开始筛选,经筛选淘汰后,在选留的植株中低植酸抗病纯合体所占的比例是_。选留植株多代自交,经筛选可获得低植酸抗病性状稳定的品种。答案
50、(1) BCD(2) 竞争关系(3)营养成分(4) I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温度(或PH) 单位时间内植酸的降解量(或植酸降解产物的生成量)(5) 大于 逆转录酶 可以 DNA cDNA 耐高温(6)F2 1/9【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元素组成、生物的种间关系、蛋白质、酶、基因工程、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只有核糖中不含磷元素,ATP(磷酸基团)、核糖体(含RNA)、核膜(含磷脂)中均含有磷元素。(2)芦苇能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水华的藻类关系是竞争。(3)植酸易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而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因此在
51、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的利用率。(4)分析图可知,植酸酶需要经过两次离心,因此植酸酶属于分泌蛋白。若植酸酶和的肽链组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从图的可看出,自变量可为温度或pH,因变量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植酸的降解量或植酸降解量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5)分析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图可知,图中基因组文库大于cDNA文库。B过程需要的酶应该是逆转录酶,因为A、C过程都能获得含目的基因的菌株,所以可以使用同一种探针进行筛选。目的基因和除从构建的文库中分离外,还可以分别利用图中DNA和cDNA为模板直接进行PCR扩增,该过程中所用酶的显著特点是耐高温。
52、(6)根据上图育种过程,所需性状在F2代中才开始出现,所以应从F2代开始筛选。从图中可以看出,低植酸抗病是双显性(在F2中占9/16),经筛选淘汰后,在选留的植株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是1/9。 (2009 全国卷)34.(1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2)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
53、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答案(1)(2) 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3)玉米 太阳能 CO2(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解析】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是 鸡 玉米 人 牛牛与鸡
54、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的。 (2009 全国卷)5.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
55、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 (2009 江苏)27(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高度(cm) h10 10h30 30hlOO100300数量(株) 120 62 32 16 6根据表中数据,在
56、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27(7分)(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j)_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2008 海南)1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答案:C (2008 海南)16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
57、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A (2008 广东)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BCD答案:D (2008 广东)27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孳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
58、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采样位点距化工厂的距离(km)0.0111030(远郊农田)铬浓度(mgkg)0.250.210.120.08螨类密度(个m2)16480226510471069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答案:ABD (2008 全国I)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
59、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解析】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 项
60、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2008 天津)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2008 重庆)1.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61、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 (2007 江苏)1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答案】B【解析】外来入侵是指某些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这些被称为生物
62、入侵者的物种或外来种。而该草原上的家羊却并不是从别的地区引入的,因此不属于外来入侵物种。 (2007江苏)32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A根瘤菌只有侵入到豆科植物的根内才能固氮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C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物,根瘤菌供给豆科植物氨D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生长素【答案】AC【解析】根瘤菌提供给豆科植物氨,豆科植物提供给根瘤菌有机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关系,侵入到豆科植物根内形成根瘤,完成固氮过程。根瘤菌并不产生生长素,圆褐固氮菌除了固氮,才另外分泌生长素。 (2007 江苏)40(11分)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
63、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生物种类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汞某种杀虫剂A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1)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所给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
64、A、B、C、D、E代表5种生物)。 _ 【答案】(11分) (1)(2) (2007 宁夏)3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第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解析】B【解析】此题考查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取食方式都为吞食,主要取食的食物颗粒大小有区别,三种生物所取食的食物颗粒大小有重叠,可以判断三种生物是竞争关系。 (2007 重庆)1、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
65、,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答案】C【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项正确;鸭子既吃红萍又吃昆虫,所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项正确;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才组成生物群落,C项错误。在稻和红萍在垂直结构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项正确。 (2007 海南)13合理密植、除草、除
66、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答案】C【解析】密植是种内关系,草、虫是种间关系。 (2007全国II)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乙既吃浮游生物,也吃底栖生物,甲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
67、因而能说明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也能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和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但此图无法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故选D。(2007 新课标广东卷)35(8分)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培育转刀c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在稻萍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答案】(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 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 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 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 (任答对两种关系得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