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70.50KB ,
资源ID:4771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7715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北京101中学2018届下学期高三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

2、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甲】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

3、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乙】简ji,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

4、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5、的一项是(3分)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6、,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

7、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一定越具有创造性,正如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电影大话西游之于西游记。C.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材料二填空、对话与兴味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

8、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一)填空、对话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丙】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

9、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丁】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

10、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二)兴味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

11、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从文学作品本身而言,造成这种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

12、形体、色彩、线条之类。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第二,与其他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这诗句看起来虽是形象可感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文字符号难以尽述的无数“空白”:园中究竟是怎样的春色,枝头盛开着多少杏花,花儿开到怎样的程度,园墙用什么建成,有着怎样的高度,以及诗句中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

13、想感情,有着怎样的审美意义,所有这些,都必须经由读者自己去“填空”,去“对话”,去“兴味”。(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4. 下列对材料二中名词术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B. 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C. 对话:读者自主发现其所理解的文本存在的问题,多次积极解答,构成“对话”。D. 兴味: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5. 司空图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古代诗词富含“理趣”,即是一个明证。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3分)

14、A.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B.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情?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C.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D. 懒登小阁望青山,愧我年来学闭关。淡墨遥传缥缈意,孤峰只在有无间。(黄媛为渔洋山人画山水)6. 给【甲】【丙】【丁】处加点的字注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召(zho)唤 混(hn)沌 吁(x)请 简洁B. 召(zho)唤 混(hn)沌 吁(x)请 简捷C. 召(zho)唤 混(hn)沌 吁(y)请

15、 简捷D. 召(zho)唤 混(hn)沌 吁(y)请 简洁7. 在材料二中,关于“填空、对话与兴味”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的见解有何相通之处?造成这一相通之处的原因是什么? (6分)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3题。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16、”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论衡儒增鲁般者,肃州

17、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酉阳杂俎贬误【注释】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8.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负天下以不义之名 负:蒙受B. 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C. 亡其母也 亡:丢失D. 赍物具千数谢之 谢:感谢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8、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设以攻宋 不赂者以赂者丧C. 遂失其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安能飞而不集乎 箕踞而坐10.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3分)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A. B. C. D. 11. 对下列句子及加点的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句中

19、的“偃”字与“偃旗息鼓”的“偃”字意思是相同的。B. 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句子的意思是:说他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句中的 “鸢”字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鸢”字意思是相同的。C.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木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句中的“集”字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集”字意思是相同的。D.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句子的意思是:鲁班为此失去了一只手臂,那天吴中便降下了大雨。句中的“为”字与“为情所困”的“为”字意思是相同的。1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0、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13. 无论是“儒书”还是酉阳杂俎,都将鲁班塑造为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人,将人塑造为神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如我们称李白为“诗仙”,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道“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但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曾教育弟子“务民(人)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他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请结合你对论语的理解,并围绕一个例子,谈谈你对“造神”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题。(18分)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

21、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释】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本诗首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作者不再追求仕进,甘愿淡泊,志在归隐的情感。B. 颔联具体回忆了为官失意的缘由,其中含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通伯乐的委屈。C. 尾联中的“虚”字既写出了院落静夜的空寂,也表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落寞。D. 本诗语言看似浅近、明白如话,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语涉数意,悠远深厚。15.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一联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作者

22、缀以“催”“逼”二字,则情感尽出,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3分)A.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B.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16. 本诗与下面王维的终南别业均为归隐之作,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二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传中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在诗文创作中自觉

23、实践这个方法,感天地悟人生的诗文名句不胜枚举:王羲之在修禊日里“仰观宇宙之大, ”游目骋怀,喜极而悲;王勃在滕王阁上,“披绣闼, ”,望闾阎扑地,观舸舰迷津;这一边,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渺长江,喟然长叹,感慨人生短暂“ , ”;那一边,王安石“于是叹焉”,凝眉深思,“ ,往往有得, ”。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方法。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5题。西方的光,东方的影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

24、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

2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

26、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

27、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

28、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

29、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

30、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我固然能感到西

31、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18. 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殷红:“殷”读作“yn”。B. 大煞风景:“煞”不可以写作“杀”。C. 桎梏: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D. 一瞥:

32、“瞥”是形声字,上为声旁下为形旁。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B. 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C. 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D. 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20. 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21. 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22. 第段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体现着一种“东方的情致”,请结合其内涵,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做

33、简要分析。(6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3. 微写作(10分)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80字。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第一大题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并联系红楼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意一部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现实主义是指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创作方法。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正

34、是正视了现实,并忠于现实,才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特点。请结合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细节,对其这一特色加以解说。要求:符合原著,自圆其说。片纸千钧重,情思似海深,正所谓“见字如面”。请选择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的一部作品,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身份给该书中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合乎情理。 24.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这方面,南开中学、北京大学堪称表率。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

35、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上面文字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参考答案 1. (3分)A(

36、“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有误,原文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 (3分)C(“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心理文化结构”在影响着“理解”。) 3. (3分)B(“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而且“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电影大话西游之于西游记”也不是“理解”“误读”的问题,例子不对。) 4. (3分)C(对话: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

37、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5. (3分)A 6. (3分)D 7. (6分)相通之处: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原因:第一,文学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第二,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8. (3分)【考查文言文实词。】D(谢:谢罪) 9. (3分)【考查文言文虚词。】 A(A项两个“之”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B项“以”:前者连词,“来”的意思,表目的;后者介词,“因为”。C项“其”:前者代词,“他的”;后者代词,“自己”。D项“而”:前者连词,表示转折;后者

38、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10. (3分)【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C 11. (3分)【考查文言文翻译、考查成语。】 D(鲁班将木仙人的手臂折断一只,非鲁班自断其臂。“为情所困”中“为所”连用,表被动。)(其中A选项,“偃旗息鼓”,“偃兵”的“偃”意思为“停止”,但句子的翻译是对的,不属于“句子及加点的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不可选。) 12. (6分)【考查文言文翻译、考查成语。】 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 “亡其”翻译的两个版本: 版本1:“亡其”翻译为两个词:亡:使动 可以译为:使逃亡或使伤亡。使那些劳苦民众有所伤亡,损兵折将。版本2:“亡其”是一个词,翻译为:还是,相当于“抑或”

39、。后面“顿兵挫锐”可以意译为“损兵折将”,也可以译为“使军队困顿,使精锐部队受到挫伤。(翻译中的重点:使动用法)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让公输般陈列设置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翻译中的重点实词:设、请) 13. (6分)【结合名著阅读的探究题,考查基于名著阅读、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探究能力。】【审题要点】 将人塑造成神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孔子反对崇尚鬼神。本题讨论核心问题的就是这一现象,不要在其他细节上浪费笔墨。 根据原文的语境及本题所举人物(李白、李冰等),这种文化现象主要涉及的是中国本土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里的“神”不带有宗教色彩,与耶稣基督、释迦牟尼之“神”有一定区别

40、,这里的“神”强调的是“人”拥有超常的技能和独到的技术。【赋分标准】共6分审题准确,认识独特,思路清晰(强调独立见解、深入思考)【优秀答案示例】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遭遇欧洲人很多年就提出了许多数学理论,如“勾三股四弦五”,中国的数学却没有得到像欧洲那样成体系而终登峰造极的数理成就?或许这就是所谓中国传统的“形而下学”的观念下过分关注结果所致。中国人更在乎理论最终能投入何种生产与使用,而并不在乎理论本身的深入研究。就像题中,中国人“将人塑造为神”的文化现象所体现的一样,当人们看到那些天才们的惊世之作,超凡技能,只是一味惊叹于其成果的非凡,对其无限崇拜,却没人看到他们成就的过程,无限努力和付出,人

41、们甚至认为这是因为天才们拥有神力而致。这一观念,实是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登峰造极的重大原因。我们称李白为“诗仙”,是因为他在不得如意的宦海中沉浮却不囿于此。他把酒临风,“莫使金樽空对月”,于名山大川,诗兴大发,豪气万千。做官时,他仕途不顺却可写诗为己宽慰;写诗时,他的豪情浪漫无人能及。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宦途不顺的自己,却对他的潇洒狂放望尘莫及。于是人们将其神化,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赞美,更是敬佩于他在浑噩的官场还可以狂放真实。所以当一个人才能过人,且可让大众在其身上找到解脱苦闷,开创乐土的可能性时,人们便将其神化,寄托自己的渴望与惆怅。我认为,将人塑造为神,是民众寻求寄托和安全感的一种方式。自然现象是

42、不可控的。又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这些,在人们看来是神掌管的。若将神具象为某个人,即将其实体化之后,人们会觉得“可控”了,便可将希冀放于实物之上,令人安心。如都江堰建造者李冰,他的存在是切实的,于是使民众对美好天气的追求有形可依,有处可求,使民众精神的寄托有实物可寄放。 14. (3分)A 15. (3分)B 16. (6分)【审题要点】 “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应突出比较二人情感的不同之处,“简要分析”、应结合诗句赏析。“均为归隐之作”,应从归隐角度作答。【参考答案】 孟浩然抒发的是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而归隐的无奈怨悱之情,而王维抒发的却是因“好道”而归隐,享受“兴来每独往”的悠闲

43、自在自得其乐之情;面对“白发”“水穷处”同样的迟暮困窘之境,带给孟浩然的感觉是“催人老”的感慨,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带给王维的却是“坐看云起时”的洒脱。截然不同的感受,体现出二人内心迥然相异的感情。【评分标准】 是归隐之情的不同,包括归隐的原因和归隐的情感,共4分。 是归隐后在困窘之境时的情感态度,共2分。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优秀答案示例】 首先,开头交代的归隐的原因就不同,孟浩然为“北阙休上书”,无奈归隐,而王维是“中岁颇好道”才归隐,前者苦闷,后者愉悦;孟浩然“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与王维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鲜明对比,尾联更是一“愁”一“笑”,抒发了

44、孟求仕无门的郁闷,和王的随遇而安,轻松自在。17. (6分)俯察品类之盛 俯雕甍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8. (2分)B19. (3分)B20. (6分)【答案示例】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用联想的方法勾连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同时为下文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21. (6分)【答案示例】 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齐、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 光与影是文章

45、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光与影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载体。 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22. (6分)【答案示例】 “东方的情致”,即东方文化或文艺作品呈现的独特美感。文中作者提到东方的文艺作品往往借助“遮掩”的方式呈现女性形象的美,让读者充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这种方式往往会带来独特的审美效果。 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写,避开直接外貌描绘,只抓住有代表性的“眉”“目”特征并借助“娇花”“弱柳”的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黛玉的多情、美貌与柔弱。“西子”“比干”的典故运用,唤起读者

46、的联想、想象及文化认同感,使其进一步感知黛玉的美貌与聪慧。 这种有意“遮掩”、避形重神的艺术手法,符合东方人的文化观与审美观,也使读者对这一独特的形象寄予了期待与深情,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文言文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

47、攻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淮南子修务训 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老鹰,飞了三天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 用木头雕刻成老鹰,就因为仅仅像老鹰的样子,怎么能飞上天就不下来了呢、既然会飞翔,怎么能达到三

48、天之久呢?如果真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终于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天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终于失去了他母亲。如果木老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实际上,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会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因此而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论衡儒增鲁般,是肃州敦煌县人,具体的生卒年代不清楚,他的手艺巧夺天工。曾经在凉州修造佛寺,制作了木鹰,只要敲击三下(木鹰上面

49、的)木楔子,(木鹰就飞起来了)鲁班就坐上它飞回家。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就怀孕了,(鲁班的)父母就盘问媳妇(是怎么回事),妻子就原原本本的诉说了原因。这之后(有一次)鲁班的父亲乘机拿到了木鹰,敲击了楔子十几下,就坐着木鹰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当地的人以为是妖怪,就(把鲁班的父亲)杀掉了。鲁班又制作了一只木鹰乘坐(飞到了吴国都城),于是才找到父亲的尸体。(他)怨恨吴国人杀了自己的父亲,就在肃州城南制作了一个木头仙人,(这个仙人)手指着东南方向,(于是)吴国大旱三年。算卦的人说:“(这大旱)是鲁班造成的。”(吴国人)就拿了几千礼物去跟鲁班谢罪,于是鲁班就为他们砍掉了(木仙人)的一只手臂,当天吴国就下起大雨。唐朝初年,当地人还在向那个木仙人祈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