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要点:1.解析第 4 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 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提问。1. 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 4 自然段。2. 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 4 段。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二、解析第 4 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1. 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 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 顺序来写的。(教师
2、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2. 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 4 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 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
3、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8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 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 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引导学生分析第 4 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田
4、,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 4 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三、关于“通感”问题。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 4 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
5、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 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 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引导学生在第 5 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四、第 5、6 段的讲析。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 赏机会。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
6、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例如: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 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 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五、收束部分。思考题:荷塘月色的语言艺
7、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 上。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好,课下就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 即可)。作业荷塘月色说课案重庆市江北
8、中学 孙存鹏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有幸在各位专家面前来说课,的确使我感到有些尴尬和紧张,此时,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好象“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这两个成语是专门为我此时的情景而产生的,我要感谢教育学院的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同时,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得到老 师们的批评和教导。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位作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熟悉的作家,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背影是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叙事抒情散文,朱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凝炼,象诗一般,感情真挚,深厚,意蕴深厚, 悠长,读来回味无穷,而且他的不少经典名作,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荷塘月色就是朱
9、先生的又一篇散文中的经典美文,下面我就要说说我对荷的一点肤 浅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这篇课文的一些设想。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标题有形有色,体现图画美标题由两个名词自然组合构成一个偏正短语,它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有形有色的图画,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似乎让读者眼前浮现出由绿色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皎洁的月光所组成的一幅清新的夏夜荷塘图。这个命题还巧妙地点明了本文写作内容的季节,时间,地点, 景物。(荷叶夏季,月色晚上,荷塘地点,“荷塘月色”概括全文主要景物,)简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信息。二.结构成显圆型,体现图形美通读全文,我们去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我们会发现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1
10、.作者行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空间外结构2. 作者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思想内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精美縝密,段落的划分比较灵活。“五个场景”:第一个场景:(1)在院子里,写院内外景色,点明作者心境,为下文定下情感基调。第二个场景:(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第三个场景:(4-5 )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第四个场景:(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第五个场景:(7-完)回家路上,忆江南采莲盛况对比现实淡淡的凄凉。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文章的 4,5,6 三个自然段
11、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 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朗读 4,5,6 自然段加以体会文章第 7 自然段开始笔锋一转,由前面按空间顺序写景抒情,转向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联想南朝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与现实心境作对比,表明作者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与苦闷情绪,同时表现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段又写那晚的情景,“推门”与前文的“带上门”遥相呼应,自然结尾,干净利落而又余味无穷。文章写作思维
12、十分 活跃。三.主题深刻含蓄,体现意境美主旨和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选择题材的用意。首先,从背景看: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北京清华园,当时正是中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时候,中国军阀割据,国共第一次合作不久,国民党就背叛革命,发动叛乱,不少革命志士惨遭血腥屠杀,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工人 300 余人,七.一五汪精卫集团叛变,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作为民主战士的朱自清,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极为担忧,这就是作者在文章开头所交代的“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
13、下,通过描写一个幽静美丽的荷塘,来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理历程,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彷徨,苦闷;对自由, 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从题材看:本文以“荷花”,“明月”为重点题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不蔓不枝,可谓性格高洁,“明月”离俗尘而高挂,象征明净圣洁,古人常以二者比喻人的坚贞志向和节操,我想,在这里朱自清独巨匠心,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借用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目的是委婉曲折地谱写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那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一曲心灵之歌,所以,我们不能把荷仅仅看作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不能把它说成是作者逃避现实斗争的写照,因为朱先生在他其他的文章中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教材后的资料)因此,本文的主
14、题和情感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作者怀着“颇不宁静”(忧国忧民)的心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和抒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污浊颓废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未找到正确道路的苦闷 情绪,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保持高洁情操,不与丑恶同流合污的志向。板书:描绘荷塘月色奇景抒发对社会的不满和苦闷意境美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表明高洁坚贞的志向和情操四.语言清新凝炼,体现艺术美以 4,5,6 自然段的具体例句说明 修辞和表现手法:比喻 拟人通感对比烘托艺术美用字用词:动词活用叠词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谈阅读体会,教师讲题目和结构。第二课时,师生共同赏析课文,重点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 六.教法和学法设计:1. 教法体现课改理念,教师为主导,激发思维,学生是主体,参与学习。用课件展示 “背景资料”,启发式教学。2. 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进行写作片段练习,大量阅读散文。结束语:以上我从六个方面讲了自己对荷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该文的教学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指正。好的文章总是给人常读常新的感受,只要我们去深入研读它,就会有 更多,更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