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14)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根据材料“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说明该学者强调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也没有指出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2、,只是说明“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故C项错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是1912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15)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不能说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
3、上海开埠通商,推动上海商贸发展,因此鸦片战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故B项正确;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鸦片战争后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2016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广东人民对洋货的抵制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此题关键是时间,19世纪40年代下半
4、期正是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之后,广州的贸易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故A项正确;广东对洋货的抵制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抵制不是广州贸易减少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当时还没有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A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8)陈旭麓:“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A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B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C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根据题干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
5、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故B项错误;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故C项错误;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A5(2016安徽部分示范高中高三9月联考8)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
6、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中显然是批判,不是同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英国政府没有出现批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指出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中“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6)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
7、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故A项错误;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应该是钱贵银贱,而道光年间银贵钱贱,说明海外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故B项错误;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与材料反映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说明白银由大量流入中国变为大量流出中国,当白银由大量流入中国时,钱贵银贱,当白银大量流出中国时,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答案】D7(2016广东佛山揭阳高三
8、10月联考28)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B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C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马关条约后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材料只涉及“交纳关税”,故A项错误;“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表明是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故B项正确;“针对中
9、国近代某条约”,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东北名校高三第三次调研27)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材料并未涉及“阿美士德”是否走私鸦片,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183
10、2年英国就已经蓄谋发动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直都坚持闭关锁国,但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说明海防松弛,故D项正确。【答案】D9(2016四川资阳一模28)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
11、(清)帝国税率还高”体现了清政府在关税问题上对主权的出卖,与对外政策灵活务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闭关的认识问题和西学东渐,故B.C项错误;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国家主权,体现了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8)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A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B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
12、情C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D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这份奏折没有反映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即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结果,故A项错误;这份奏折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为标准,解读英国政情,批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对英国大臣的操守完全否定,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英国权臣“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与操纵国家政权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6重庆高三11月调研28)近代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全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该项规定对
13、中国的实质影响()A中国全境对英国开放B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D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全境对英开放,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可知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关税主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6北京东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在他看来,
14、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 建立租借 片面最惠国待遇 开设工厂 领事栽判权ABCD【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指片面最惠国待遇,“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管理也”指领事裁判权,故正确;材料与租借、设工厂无关,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2016北京东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5)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事实能够支持这种说法的是()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BCD【考点】第一次
15、鸦片战争;解放战争【解析】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宣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意味着近代史的终结,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4(2015四川眉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说:“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虽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但在总体上不觉困难。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16、A英方发展海外贸B民众尚未形成国家民族意识C英方诋毁中国民众D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及英国发展海外贸易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两句话可知民众尚未形成国家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中国民众所进行的活动我们无法看出它出处在哪里,所以也无法判断它是否是英国对中国民众的诋毁,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反封建,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5山东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5)1845年,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
17、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条款表明()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C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D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依据材料“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可知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所给内容体现的是清政府的屈辱出租国家领土主权,不是外交近代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可以看出上海地方官代表的是清政府,故C项错误;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
18、争后南京条约中,故D项错误。【答案】A16(2016湖北荆州一模10)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材料信息当时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材料不能说明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签订不平等条约,给予西方国家某些特权,并非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19、,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D项正确。【答案】D17(2016四川高三名校联盟测试一29)1839年,林则徐邀请美国医生伯驾为他翻译了瑞士法学家所著国际法中有关各国禁止违禁品和宣战之权利的三个章节。林则徐此举意在()A积极对英军作战B加强对各国通商贸易C寻求禁烟的正义性D引导人们开眼看世界【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1839年鸦片战争尚未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翻译法学著作部分章节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林则徐委托翻译的万国公法
20、中有关战争、封锁、扣船部分的内容”可知林则徐此举的实质是利用国际法来应对英国,给禁烟寻找法理依据,故C项正确;林则徐翻译法学著作重在为禁烟寻找法理依据,而非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故D项错误。【答案】C18(2016北京顺义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13)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B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C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D中国已默许鸦片贸易的合法化【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英国,急需广阔的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战
21、争打开中国国门是它的实际需要,故B项正确;“英国害怕舆论谴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中国默许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6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些情景的描述,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依据材料中“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22、”的信息可知,有一定的可信性,难说全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期间主要矛盾是中外民族矛盾,而材料反映了“民众”和“英军”的关系,未涉及反封建,故B项错误;材料中“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表明,只是英军军事需要而非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中“民众向英军出售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以求工值。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表明,民众没有站在中国民族国家的立场,故D项正确。【答案】D20(2016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8)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
23、标志着()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变了过去“天朝上国”的态度,根据材料中“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说明对外交往政策做了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的半殖民地以总理衙门的设立为标志,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外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答案】A21(2016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
24、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这一现象最早发生于()A南京条约签订后B虎门条约签订后C北京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时外国在中国获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该项特权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虎门条约中的内容,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22(2016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7)林则徐禁烟时特别重视使用“具结”(即写保证书),外商“具结”后,如再走私,即予正法。林则徐禁烟时要求外商“具结”的直接目的是()A构建中外商品流通诚信体系B从根本上解决鸦片走私现象C以非刑罚方式管理外商行为D坚决捍卫清政府的根本
25、利益【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具结”不等于构建诚信体系,与材料中“直接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具结”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与材料中“直接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鸦片泛滥, 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需采取各种方式管理外商,与材料中“外商具结后,如再走私,即予正法”相符,故C项正确;捍卫根本利益,与材料中“直接目的”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4(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26)1847年初,经历流放重回政坛、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给友人文海的书信中提到:“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若白银在
26、)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该材料说明此时的林则徐()A仍主张严禁鸦片B彻底反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C仍主张师夷长技D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依然没变【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根据材料“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可知,林则徐允许鸦片行业,只是反对洋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思考,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材料没有体现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林则徐允许鸦片行业,他禁的是进口,想把鸦片行业转为国产,就可以增加满清的财政收入,防止白银外流。这说明林则徐考虑问题的主
27、要出发点仍是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故D项正确。【答案】D25(2016北京西城高三期末11)“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迫使皇上作出一些让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根据材料中“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说明当时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可以判断是南京,据此判断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没有对南京的控制,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对
28、列强侵略深入内地,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中列强侵入北京,与题意中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6(2016四川德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600万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300万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50万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00万元。该条约应该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根据材料还款共分七次600+300+300+250+250+200+200=2100(万元),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
29、案】A27(2016广东肇庆二模27)“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反映了()A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D“海禁”政策使湖丝只能经广东出口【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题目中显示了时间,从1820到1850年,在此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签定了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其包括上海,题目中材料显示了湖丝的出口由广东向上海转移,不是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五口通商对湖丝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了广东,而不是
30、广州,故C项错误;题目中说明湖丝的出口也可以走上海,故D项错误。【答案】B28(2016北京海淀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2)“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A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B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C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D对某一历史事件的
31、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材料评述的是南京条约内容,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故A项错误;临时约法虽然体现民主共和观念,但很快被废除了,没有较大影响,故“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不是临时约法带来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对比的是中国人对五口通商与协定关税、治外法权的不同态度,C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C项错误;材料中“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不同时期对条约内容的危害有不同的认识,反映出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的表现,故D项正确。【答案】D29(201
32、6北京西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6)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符,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材料中“开始沦为”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与材料中“开始沦为”不符,故C项错
33、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开始沦为”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0(2016安徽蚌埠一模7)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这段言论()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清代司法制度有很强的专制和人治色彩,材料中对司法制度的表述符合史实,没有恶意污蔑,故A项错误;外国人借口中国司法的弊端,为其可以在华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提供依据,故B
34、项正确;近代外国在中国享有的是领事裁判权,而不是对中国司法的完全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司法领域,不能成为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的借口,故D项错误。【答案】B31(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15)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材料中乾隆皇帝的意思是:西洋除了有英国外还有许多国家,如果都像英国那样派公使到北京怎能一一同意呢?南京条约中没有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京,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中有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
35、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在北京条约之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局面早在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故C项错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外国公使已经可以进驻北京,故D项错误。【答案】B32(2016河北百校联盟高三大联考一7)清朝某位皇帝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上谕:“总之,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其余两事,亦当设法妥办。”这反映了当时在位的皇帝和不平等条约是()A道光帝南京条约B咸丰帝天津条约C咸丰帝北京条约D光绪帝马关条约【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但未涉及进京一事,通商口岸开设在东南沿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1858年,中国同俄美英法四分别签订天
36、津条约,其中涉及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其在位皇帝是咸丰帝,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1860年,中国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但未涉及进京一事,通商口岸仅增开天津一处,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但未涉及进京一事,通商口岸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3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D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
37、整【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与主权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夷”字是对外国人蔑称,不得用“夷”字不能反映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故B项错误;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反映,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C34(2016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10月联考4)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人)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 战役 时间 英 法 英法联军 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 1856.10 439 15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
38、380 1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 1858.5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A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解析】表格中体现出第一次广州之战法国并未参与,故A项错误;表格中并未体现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故B项错误;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中国参战兵力远多于英法联军的兵力,但中国最后还是战败,由此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故C项正确;表格数据并未体现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故D项错误。【答案】C35(
39、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5)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解析】从材料中有俄国和美国的份可知
40、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茶、丝在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等信息可知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故C项正确;“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只看到了表象没有看到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C36(2016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0)阅读下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
41、国得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国禁止中国人到外国游历的不对等内容,体现不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压迫人民完全为外国列强服务的内容,不能表明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故B项错误;护照内容表明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十八个省游历,可见便于列强势力深入内地,故C项正确;晚清是半殖民地国家,列强享有特权,中国法律对外国人没有约束力,故D项错误。【答案】C37(2016广东佛山顺德六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7)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
42、这最能说明()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参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收回领事裁判权等,并不能体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故A项错误;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国际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总理衙门的成立与运作,是外交方面的转型,总理衙门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体现了自强求存的理念,故D项正确。【答案】D38(2015山东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6)传教士郎怀仁曾说:“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
43、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此现象最早开始于()A香港开始被割占之时B内河航运权被破坏之时C使馆界开始设立之时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之时【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香港被割时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而列强侵华深入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可知列强侵华深入内地,内河航运权被破坏,故B项正确;规定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而列强侵华深入内地最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9世纪末,而列强侵华深入内地最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答案】B39(2016江苏淮安、宿迁
44、、连云港、徐州一模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题干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说明其目的是想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故A项错误;题干中“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体现出其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B项正确;题干中“免去外国进口关税”说明其并未维护国家主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答案】B40(2016
45、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28)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由此可知() 战役 时间 英 法 英法联军 中国军队 第一次广州战役 185610 439 15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380 1700 第一次大沽战 18585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英法蓄谋侵略战争C中方极力抵抗外侮D清朝军队纪律涣散【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题干的表格信息中不能看出战争的结果,只能看出外来侵略者与清政府军队数量的对比,不能反映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能反映
46、列强侵华的过程,不能看出列强侵华的原因,故B项错误;从题干的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在每次抵抗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都出动了远远多与敌人的力量,可以看出是在极力抵抗外来侵略,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看出清朝军队纪律如何,故D项错误。【答案】C41(2016北京昌平高三期末10)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A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主张向西方学习B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C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D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反映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新思想的萌发【解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
47、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故A项正确;揭开了近代工业的序幕是洋务运动,但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不是最早,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势力侵入到内地,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打击侵略者主要体现了反帝,故D项错误。【答案】A42(2016北京海淀高一第一学期期末5)图3照片中的建筑是清代北京清漪园昙花阁,由一位随军记者拍摄,是最早被摄入镜头的北京景象之一,后该建筑被焚毁,请判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应为() A1842年B1860年C1895年D1900年【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没有侵入北京,故A项错误;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48、可能导致材料图片出现,故B项正确;189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战火没有涉及到北京,故C项错误;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再次被侵占,与材料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43(2016北京西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8)下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 A俄国军队B英法联军C美国军队D日本军队【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俄国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
49、片战争中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但未劫掠圆明园,故C项错误;日本未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B44(2016安徽蚌埠一模8)天津条约签订后,有人认为:“外使之来,苟非崩角稽首,而与为姑容,其耻甚于亡国。宁以社稷为殉,不使夷虏踪迹相浼(沾染)”这种思想意在()A维护主权完整B强调平等交往C坚持闭关锁国D维护君主权威【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从“外使之来”,可知是指天津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项条约内容不会影响中国主权,材料中的反对不是为维护主权完整,故A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代外交的惯例,是平等交往的体现,故材料中的反对不是为强调平等交往,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不仅指禁止外国公使
50、进驻,还包括严格限制与外国的经济往来,材料中只针对外使进京,不是为坚持闭关锁国,故C项错误;当时人认为外使进驻北京,势必加强对清政府的监控,不利于维护君主至上的权威,因此害怕外使进京,故D项正确。【答案】D45(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41)(12分)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到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时间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均有出入,请指出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关于“三次灾难性战争”的
51、准确时间,并选择任意一次战争分析出现这种分歧的可能性原因,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要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战争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第一小问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标志、经过来回答。【答案】时间:第一次18401842鸦片战争;第二次1858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次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分析1:斯塔夫里阿诺斯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时间认定为是1839年,这一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而教材中1840年开始鸦片战争是以英国实际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为准。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一场通商
52、战争,英国人以虎门销烟事件作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该说法有掩饰侵略本质之嫌,作者也受到了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 分析2:斯塔夫里阿诺斯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时间认定为1858年,因为这一年中英中法签订了天津条约,而教材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时间是1860年,这一年签订了北京条约。 西方学者认为天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结束了,西方殖民者获得了更多得通商口岸,尤其是汉口南京的开放便利了西方的商品输出与原料掠夺,后来因换文路线之争引起的火烧圆明园等事件不过是保证条约的履行而已;中国教材视英法联军侵略北京火烧圆明园为英法扩大侵略权益而进行的进一步侵略行为。 分析3:斯塔夫里阿诺斯将中日甲午战争的时间局限于1
53、895年,这一年发生了辽东之战、威海之战;教材强调1894年丰岛牙山海面之战、平壤之战中日已处于战争状态。清朝与朝鲜存在宗藩关系,日本在朝鲜的侵略行为触犯了清朝的利益。而西方史学家无视日本侵略本质抛弃历史传统以日本在中国本土发生战争为限。46(2016四川成都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老师在进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较量”作为本课教学的价值立意,尝试引导学生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展开史学争鸣。 请以“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为视角,结合史实,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该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
54、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全国卷41题【解析】本小问探讨,首先要提出观点,据设问说明“对该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可知有三种不同观点,其次要结合史实说明,注意时间和事件“鸦片战争”,需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如肯定该观点,总体上说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打败了封建化的中国,鸦战后,中国在经济、思想和外交上都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城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推动中国迈
55、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政治方面传统的“华夷秩序”被打破,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再如否定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战后,经济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没有产生,政治方面专制王朝固守传统制度,没有进行政治变革,传统的华夷秩序虽受冲击,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依旧,思想文化方面林则徐、魏源等新思潮倡导者仍然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才标志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再如中间观点,即认为鸦片战争虽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因素
56、受到冲击、近代化因素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战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片战争从多方面冲击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战后中国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经济方面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方面“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使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传教士来华,加速了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虽未开始近代化,但传统因素的消解、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为后来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答案】评分说明: 总分(12分) 明确提出观点(2分) 论证说明(10分)
57、 一等(129分) 观点明确(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2分) 观点模糊或没有明确观点(0分) 能够围绕“传统与现代的较量”这一核心,运用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两个以上的角度展开论述; 史实准确、充分; 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二等(85分) 能够围绕“传统与现代的较量”这一核心,运用所学知识,从一到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史实不够准确和充分; 语言表达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三等(40分) 有一定的论述,但没有围绕“传统与现代的较量”这一核心加以论述(或者没有任何论述); 史实不清或运用混乱; 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关系混乱。 示例1:赞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
58、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打败了封建化的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经济、思想和外交上都出现了近代化的趋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城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推动中国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传统的“华夷秩序”被打破,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若答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轩编著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近代化方案,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2:鸦片战争并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近代民族
59、工业没有产生;专制王朝固守传统制度,没有进行政治变革;传统的华夷秩序虽受冲击,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依旧;林则徐、魏源等新思潮倡导者仍然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才标志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示例3:鸦片战争虽非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因素受到冲击、近代化因素在增长;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以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纲常为表征的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鸦片战争从多方面冲击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战后中国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中国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使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通
60、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传教士来华,加速了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虽未开始近代化,但传统因素的消解、近代化因素的成长,为后来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47(2016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季道光十五年,英国轮船“查甸号”航抵我国,此为轮船出现于我国海面之始。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运费不及其廉,航行不及其速,我国航运,已难竞存。复因鸦片战败,缔结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航行无阻;继以天津条约烟台条约,增加口岸,嗣后玫长江通商章程;未几,再行追加条
61、款,更制定内河行轮章程。外轮遂在我国内河,畅行无阻。各国视为利薮,竞辟航路,设立轮船公司。 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1937年)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意识到领水主权丧失所带来的危害,要求列强放弃在华领水特权已经成为民国政府废约运动的重要内容。随着废约运动的开展,收回领水主权的努力逐渐得到回报,当时一系列新条约的签订事实上就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逐渐得以恢复。新约的签订使中国领水主权无疑得到了尊重,尽管这还只是条约文本意义上的尊重,但毕竟从法律上解除了中国领水主权所受到的约束。对于这种法律程序上的主权恢复活动。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水主权回归正常状态的重要步骤。当然,
62、新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的立即恢复。由于列强不愿意真正放弃原有特权,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卖国,中国领水主权并没有得以完全恢复。新条约签订后,中国领水主权依然不是完整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政权垮台。 刘利民民国时期中外新条约的签订与领水主权的部分恢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领水主权丧失的原因及危害。(6分)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外轮侵入,旧有帆船,相形见绌,运费不及其廉,航行不及其速,我国航运,已难竞存”,可知原因是明清“海禁”政策的制约,帆船航运竞争力弱,从“复因鸦片战败,缔结南京条约,五口通商,航行无阻;继以天津条约烟台条
63、约,增加口岸,嗣后玫长江通商章程;未几,再行追加条款,更制定内河行轮章程。外轮遂在我国内河,畅行无阻”,可知原因是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及内河通商口岸,结合近代中国的命运,可知原因还有中国整体实力落后;第二小问危害,结合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可知中国领水主权丧失的危害是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领水航运权,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对中国的政治、国防等造成了极大危害。 【答案】(1)原因:明清“海禁”政策的制约,帆船航运竞争力弱;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及内河通商口岸;中国整体实力落后。(4分) 危害: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领水航运权,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对
64、中国的政治、国防等造成了极大危。(2分) 48(2016江苏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材料三 侵略与学习 甲午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算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甲午以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够轻易忘掉,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
65、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1)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一中的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50字左右。(6分) (2)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4分) (3)结合材料三与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也输了?(2分)【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军事战争主题【解析】(1)结合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和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围绕材料一所给词语,从偶然与必然的角度论述鸦片战争的爆发,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66、(2)第一小问认识,材料二从“破坏与建设”两方面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破坏、建设或二者兼有等角度表述认识;第二小问理由,结合认识,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加以说明即可。 (3)结合20世纪日本对外扩张的影响,及二战中日本战败的史实说明日本输了的表现。【答案】(1)写作示例:工业革命后,英国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必然性)。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偶然性)。(6分) (2)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
67、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4分) (3)原因:日本疯狂对外扩张,导致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反抗;二战中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从这些方面说,日本输了。(2分)49(2016北京东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5)(22分)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
68、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
69、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5分)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
70、的主要影响。(7分)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说明清朝没有国家观念、闭关自守和盲目自大,不知国际惯例;第二小问因素,“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体现了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曾国藩、李鸿章的建议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推动。 (2)第一小问趋势,可以从数量和分布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主权
71、和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可以看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化。 【答案】(1)原因: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2分) 因素:到近代,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因而诞生了国旗。(3分) (2)趋势: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由沿海到内地;从设立上看,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3分) 50(2
72、016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2)(11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
73、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4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作者
74、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4分)【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据材料一“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和“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可知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方面经济落后,对外关系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2)本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可知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
75、的缺失。 (3)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三“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可知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第二小问实践,据材料三“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2分) 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2分) (2)原因:中国科学落后;不了解世界形势;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76、3分) (3)实质:从封建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型(2分) 表现: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打开国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推翻清政府。(2分)51(2016湖北宜昌一模40)(25分)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
77、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己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编者按: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静生:“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材料三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
78、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1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9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思想的萌发;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国际外交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看法,材料一中“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体现出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民主制度的赞美,“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是对中美贸易的肯定;材料二中
79、“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对美国来访抱有希望,但认为美国帮助中国拯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小问原因,从美国制度的先进、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分析肯定美国的原因;从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美国对华侵略以及对日本的纵容,分析不对美国抱很大希望的原因。 (2)从材料一中“师夷长技”对美国制度的赞美,以及辛亥革命对美国共和制的效仿,论证中美之间的“师生情节”;从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对华侵略的史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的敌视,论证美国又“欺负”中国,对中国展开侵略。【答案】(1)材料一看法:高度赞扬美国的独立运动、民主制度,肯定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中之间的交往
80、。(只答赞扬美国得1分,具体内容每点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2分) 原因:美国建国之初,尚未侵略中国;美国制度先进,资本主义经济发达;鸦片战争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主张向西方学习等。(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材料二看法:对美国来访抱有希望,但认为美国帮助中国拯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抱有希望,但无奢望)。(2分)。 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需要外援;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振兴经济;近代美国侵略中国;美国纵容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美国(或绥靖政策,或者美国通过中立法,置身事外);转嫁经济危机。(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2)论证:一方面,近代中国对美国有“师生情节”,主张以美为师:如林则徐、魏源、徐继
81、畬(答对1人名字即可)介绍美国的民主思想,主张向美国学习(2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每点1分,共2分); 另一方面美国又“欺负”中国,对中国展开侵略,如两次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加紧侵略中国;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中国成立后,对敌视新中国(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遏制)(每点1分,共5分)52(2016四川德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5)沉沦与抗争。(10分) 材料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两处的侵华战争名称,(4分)并分别指出它们对中国社会
82、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中体现出的进步趋势之一。(2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析】(1)第一小问名称,根据材料18401842年、和19001901年这两个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小问影响,两次侵华战争影响可以各自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性质等方面归纳。 (2)根据材料“三元里”“左宗棠”“义和团”到“全民”可得出民众参与度日益广泛;根据所学知识,又开始被动反抗到后来自觉斗争演变;又开始的各自为政,分散斗争发展到联合斗争,建立统一
83、战线等。【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各2分) 影响: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2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趋势:由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由单个阶级(或阶层)独立斗争到全民族广泛参与;由分散斗争到由联合斗争。(答出一点给2分)54(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5)(25分)70年前,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建立,开启了人类合作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逢之歌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接受各国代表的签字认可。按照四个邀请国英
84、文字母的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代表,郑重地在文件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填词而成的联合国之歌在会场上响起!“奋起解除我国的束缚,在黑暗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如雷鸣,如光阴流水般无情。太阳必然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之歌的名字原来是“相逢”!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么?!董必武静静地思考着 黎风联合国重大决策内幕揭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的理解。(8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析】(1)对
85、比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近代受到西方国家侵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抗日战争期间国际地位上升,中国直到此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答案】(1)理解示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东方主战场,抗击了日本法西斯主要兵力,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8分)(若从其它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5(2016广东清远一模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86、 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 “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囯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囯的金融之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5分)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2分)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解析】(3)第一小问
87、背景,根据材料三“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根据时间点“185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此时中国处于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外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危机)的境地,同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金融制度,故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可以从发行主体、还贷方式上进行作答。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
88、争后囯债几乎无人问津”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战争赔款不断加重,国债根本无法解决财政危机,从而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故政府发行国债无人问津。 【答案】(3)背景:内忧外患冲击,政府财政危机严重;受西方近代金融制度的影响。(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特点:将还贷与封赏、优奖等相结合,带有深厚的封建性。政府在国债发行中起主导作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 原因:19世纪中期发行的国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反而使政府丧失公信力,加剧统治危机。(2分) 56(2016山西晋中高三期末27)(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后来,许多
89、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9分)。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表明受到太平天国影响。“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
90、”也是上海成为自由港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上海与广州同属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两者有着共同的命运,所以还可借鉴材料二中广州成为“自由港”的原因;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表明严重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多种力量的介入,导致上海秩序混乱。 【答案】(2)原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的走私活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中立政策。(每点1分,满分4分) 影响: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导致上海经济秩序的混乱。(2分) (答对外贸易没有收入或没有关税收入;只能得1分。) 57(2016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
91、联考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行”,后来共有十三家,俗称“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政府与外国商人之间的中间人,实际上等于代表清朝政府实施“国营国际贸易”。洋商买货,须向十三行买;洋商卖货,须向十三行卖。洋商纳税、送礼、上禀帖,也须由十三行经手。到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十三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的五港出进口应定税则协约确定了新的进出口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
92、率作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1858年的天津条约,把值百抽五的原则固定了下来。 陈绍闻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两种关税制度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分别是什么。(6分) 【考点】“海禁”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1)第一种关税制度的实质,根据材料一“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结合所学,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第二种关税制度的实质,根据材料二” 均宜秉公议定“、”被迫将税率削减“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从协定关税到完全被列强操控,反映了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1)问题:清前期:政
93、府垄断控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说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3分) 清后期:协定关税,关税主权丧失,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度(3分)。 58(2016河南信阳一模33)(10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
94、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素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诫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
95、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4分) (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6分)【考点】“海禁”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经济政策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
96、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提高,而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损害到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压力之下,迫使政府讲印度的贸易对所有商人开放;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原来重商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资产阶级极力宣扬自由主义思想,鼓励商品、资金等的自由流通。 (2)第一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在“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
97、了解世界变化;根据“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可知英国用外交手段,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答案】(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4分) (2)对策: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应对措施。(2分)英国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2分) 结果: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