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663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风格2、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词析句感受语言之美2、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一、导入新课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 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 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 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

2、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 定处所。月色,,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7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

3、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五、课文整体把握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 去荷塘赏月的行踪。明确:作者的行踪: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六、重点段落赏析(一)赏读 4、5 自然段赏读第 4 自然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 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作者形容荷叶“田田”

4、、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 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

5、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

6、了对香味 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 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 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 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 动、闪电、霎时、传过”

7、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田田(多)荷叶亭亭(美)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像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赏读第 5 自然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 5 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

8、: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 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 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

9、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 5 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泻、浮、洗。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 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

10、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 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 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书:如流水流动(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

11、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 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 苦闷。(三)赏读第三部分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

12、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 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 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 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 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

13、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 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 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 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