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37.08KB ,
资源ID:4753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753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南通市包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2022年暑期作业检测高一历史试卷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

2、、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3、。2. 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考古发现中能支持此结论的是A. 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B. 陶器和牲畜遗骸C. 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D. 祭坛和神庙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分化明显意味着当时贫富分化现象明显,而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很大恰好说明贫富分化现象,故选C;大型氏族公共活动场所说明人们的生活情况,而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故排除A;陶器说明原始手工业出现,而牲畜遗骸佐证家畜饲养的出现,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B;祭坛和神庙遗址体现了古人的宗教情况,与阶级分化无关,故排除D。3.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东,出土了陶器、骨器

4、、植物标本等6000余种。其中胡桃出土打破了胡桃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粟的发现把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家鸡骨的发现修正了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由此可知A. 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B. 考古发现可以修正人们的历史认识C. 考古发现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真相D. 通过考古发现印证才是历史真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中胡桃的出土打破了胡桃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粟的发现把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家鸡骨的发现修正了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可知,考古发现修正了人们之前的认识,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项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

5、故选B项。4. 下表为有关夏朝工位继承情况的史籍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竹书纪年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中国历代帝工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上古时代白寿彝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A. 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B. 部分部族发动战争导致启夺得权位C. 启取代益源于其贤能品德和民意D. 民主传统是启和益发生争斗的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孤证不立的原则,可知三种史籍中都有禹死后、益继位、启取而代之的记载,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伯益的权位最终被夏启所取代,故答

6、案为A项;B项仅是在中国历代帝工有记载,需要进一步寻找证据才可认定,排除;材料信息均没有涉及启的贤能品德,排除C项;启和益发生争斗违背了民主传统,排除D项。5. 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A. 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 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C. 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 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春秋时期

7、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瓦解,A项错误;B项因果逻辑倒,错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表现,导致周王朝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D项错误6. 战国时期,齐宣王在齐国都城设立了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各家各派在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一状况A. 打破了学术垄断的局面B. 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D. 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答案】C【解析】【详解】稷下学宫中有不同流派的思想家讲学,这有助于促进思想的融合和文化的繁荣,C正确;孔子创办私学就打破了学术垄断局面,排除A;董仲舒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排除B;稷下学宫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

8、发展,排除D。7.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B. 铁犁牛耕的出现C. 国家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进步,因此人均占有土地量增加,B项正确;A项是结果,排除A项;战国时期,国家并未统一,排除C项;封建制度确立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8.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A.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C. 加

9、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弭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活动与文化专制无关,A选项错误;这些活动并未直接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灭亡,C选项错误;这些活动未能消除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D选项错误。故选B。9. 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告缗”,鼓励民间相互告发,规定将所没收违法商人资产的一半奖励给告发者。这种做法( )A. 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B. 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C. 开启了抑商思想先河D. 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答案】B【解

10、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算缗告缗是汉武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实质上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这种做法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B项正确;材料和对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就已经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算缗告缗打击了商人,并不能抑制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10.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十三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

11、了调整B.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C.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 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表格内容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汉高帝十二年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才15个郡,至汉武帝元封五年时朝廷能够控制的郡级政区已达到108个郡和国, 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所述信息可知,朝廷削弱了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诸侯的控制,而不是诸侯王国语朝廷矛盾激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可知,朝廷所控制的郡

12、级政区越来越多,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会越来越少,而不是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11.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示意图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B. 中华文明的起源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社会繁荣与开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从魏蜀吴三足鼎立到西晋的统一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到南北朝的对峙,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夏朝是国家产生阶段,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社会,排除B项;隋唐是社会繁荣与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2. 南朝人食用用麦

13、制成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A. 北方人民的南迁B. 铁犁牛耕技术传播C. 丝绸之路的开通D. 麦稻复种制的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小麦是北方作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将小麦带到南方,因此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A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东汉时期就推广到了珠江流域,因此其不是小麦在南方流行的原因,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中外贸易通道,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宋代稻麦复种技术逐渐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13.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14、。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 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 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 改进技术,增加产量【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信息说明注重自然变化,和自然规律要遵循的原则,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比较注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变换处理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处理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增加产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变化【名师点睛】14. 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类别吏部直接任命察

15、举和学校考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其他比重50.2%25.4%14.2%10.2%A. 科举考试开始出现B. 察举选官注重才能C. 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 州郡县吏升迁缓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两晋南朝时期,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员占到了50.2%,而吏部是中央机构,这体现了选官权向中央集中,故C项正确;隋朝开始出现科举考试,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选官的标准是什么,排除B项;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故选C项。15. 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材料体现的唐太宗思想是( )A. 守法

16、精神B. 以民为本C. 兼收并蓄D. 用人唯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主要涉及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守法精神主要涉及守法、懂法、知法方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兼收并蓄是指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用人唯才是 用人要选用有才能的人的意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 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

17、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东南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快速B. 水路运输成为唯一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D. 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等信息可知,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使长安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即交通建设有利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大运河对唐朝的影响,没有强调东南地区市镇经济发展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水路运输成为重要的交通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

18、大运河对唐朝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没有强调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7.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力B. 加强皇权C. 加强军事实力D. 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

19、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18. 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

20、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梦溪笔谈A.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 华佗制成“麻沸散”C. 蔡伦改进造纸术D.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答案】A【解析】【详解】“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描绘的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A项正确;B、C项与印刷术无关,排除;D项在唐代就出现了,排除D项。故选A项。19. 明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他还在土地上种养果木蔬菜、鸡鸭鱼猪等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21、,谭晓的致富经历反映出A. 江南地区土地兼并严重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可得出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经营性的农场,通过生产农产品而获利,反映出江南农村产业结构渐变 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兼并 ,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B项;材料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不能证明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的,排除D项。故选C项。20.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

22、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

23、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40分。21. 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削弱,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

24、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氏、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材料二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

25、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答案】(1)主要原因: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 (2)表现:重用汉族杰出士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积极作用: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

26、根据材料“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可得出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根据材料“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可得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根据材料“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削弱”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根据材料“匈奴、鲜卑、羯、氏、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可得出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小问2详解】表现,根据材料“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可得出重用汉族杰出士人;根据材料“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可得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

27、育;根据材料“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可得出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积极作用,根据材料“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后赵国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有利于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儒学影响力,同时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材料“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可知,后赵国重视官员的考核、选拔,这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22.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唐朝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

28、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 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但不是经常举行,制举录取人

29、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所示机构的名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如何发展了科举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答案】(1)机构名称: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2)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群相制、集体宰相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

30、远的影响。 (3)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放宽应试对象。积极意义: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机构名称:根据材料“执行政令”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为尚书省;根据材料“审议政令”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为门下省;根据材料“起草诏令”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为中书省。(2)变化:根据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可概括出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群相制、集体宰相制)。作用:根据材料“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并结合三省六部制的

31、积极影响可概括出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发展:根据材料“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可概括出增设考试科目;根据材料“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可概括出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根据材料“平民子弟和官吏均可应试”可概括出放宽应试对象。积极意义:根据材料“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

32、选官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提供了借鉴。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宋书(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年代地域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北方965493459679南方1112578301280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指出中国古

33、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哪一时期?简单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突出表现。【答案】(1)时期:南朝。原因:自然条件优越;政治稳定,和平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人民的辛勤劳动。(2)时期:两宋(宋朝、北宋、南宋)。表现:户口南多北少;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一带人才集中。【解析】【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至于元嘉末”并结合所学可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所以此时期是南朝。原因:根据材料“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条件优越、政治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方面分析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2)时期:根据表格中两宋时期南方户口远超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宋朝、北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表现:根据北宋元丰三年至南宋淳熙十四年南北方户数情况可知,户口南多北少;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突出表现还有: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一带人才集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