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 标 阐 释时 空 构 建1.列举汉代“中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的设置等史实,说明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代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01 课前 自主学习02 课堂 合作探究03 课后 巩固训练课时作业一、法令出一1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1)确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2)核心特征:皇帝有天下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影响: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
2、。独尊2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1)以维护皇权、服务于为基本原则。(2)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皇帝二、君权和相权1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制度。2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1)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在门下省设,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尚书省政事堂3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1)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增设“”,作
3、为副宰相。(2)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3)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4元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参知政事三司使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进(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地方上,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中央仍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负责监察。(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等。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规定,人命重案均由监察御史复按。2评价(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古代的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都察院四、选官制
4、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汉代实行,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即。贵族中央九品中正制4科举制:隋唐开始实行,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1)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与公正。(2)局限性: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经义的范围,
5、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专制重学儒学五、行省的设置1从汉至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2)唐代分为道、州、县三级。(3)宋代分为路、州、县三级。2行省制度(1)创立元代确立了以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以下分为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2)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具有重要的意义。行中书省宣政院中央省官互迁中央集权探究主题一 汉代以来君主专制的演进史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探究点一:史料一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提示:变化: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史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探究点二:三省六
7、部制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提示:运作: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史料三“丞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探究点三: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提示: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从汉至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发展趋
8、势1加强君权的措施(1)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3)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设枢密院掌军事,设三司掌财政,相权进一步分散。(4)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其加强皇权的最大特色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趋势: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的政治
9、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济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这表明()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C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D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命题立意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乾德元年(963年)开始,中央政府陆续派出官员兼任地方知县,体现了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符合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得分思路 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北宋朝廷任命京官出任地方知县,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答案 A探究主题二 中国古代
10、的选官制度史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6)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探究点一:史料一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提示:制度:察举制度。积极影响:以德、行、才能为举荐标准,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拓宽了选官渠道,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史料二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11、魏源墨觚下治篇九探究点二:结合史料二分析,汉至宋明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提示:变化:西汉,才能与品德(声望);魏晋南北朝,门第出身;唐朝,才能(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朝代制度选拔方式特点汉代察举制 以品行举荐,举孝廉为主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荐相结合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隋唐科举制 考试选拔人才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2.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
12、(3)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宋唐科举的比较,考查宋代科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分思路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
13、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错误。答案 A随堂训练 题组1 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使()A丞相位高权重 B丞相权力受到削弱C王国问题得以解决D地方官员受到严格监察解析:中外朝制度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所以中外朝制度使丞相权力受到削弱,B符合题意。答案:B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其目的是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答案:A题组2
14、监察体制与选官制度3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地方赋税C管理地方行政D监察地方官员解析: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专门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故D正确。答案:D4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作为主要标准,故家谱受重视,故选C;A、B、D都不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C题组3 行省的设置5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
15、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A现河北省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腹里”B地方设中书省,简称行省C行省之下,分别设路、府、州、县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解析: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简称“腹里”,而西藏则归宣政院管辖,故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答案:B6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行省制 州郡县制 郡县制 道州县制ABCD解析:元代实行行省制,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又在郡之上设置了州,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为,故选B。答案:B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