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2018山东夏季学考)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a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对其表述正确的是()A.水平运动明显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密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与a层相比,b层()A.能大量吸收紫外线B.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C.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D.对流运动旺盛【解析】1选D,2选A。第1题,a层是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第2题,b层是平流层,存在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随高度升高气温
2、而升高,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小,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读我国4月某地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外气温的变化图,完成3、4题。3.温室内、外的气温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阴天时完全相同B.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C.晴天时相差不大D.温差与天气状况无关4.温室内气温变化幅度最小的是()A.晴天B.多云C.阴天D.无法确定【解析】3选B,4选C。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阴天时室内外气温并不相同,温室内温度较高;不论晴天、阴天还是多云,温室内、外温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晴天时,温室内的温度要远远大于温室外的,相差很大;阴天时温差小,晴天时温差大。第4题,图示可以看出,阴天时温室内气温变化幅度最小,晴天最大。 长江
3、三峡水利工程具有供水、发电、旅游等功能。下图为三峡工程水库岸边不同时间游客手中小旗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三峡河段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湖泊水D.地下水6.若游客手中的小旗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A.甲为夜晚,风吹向水面中央B.乙为白天,风吹向水面中央C.甲为白天,风吹向库岸陆地D.乙为夜晚,风吹向库岸陆地【解析】5选 A,6选 A。第5题, 三峡河段位于季风气候区,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区域内降水多,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补给量少,不是主要水源。第6题, 若游客手中的小旗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甲为夜晚,风吹
4、向水面中央。乙为白天,风吹向湖岸陆地。读某地风的形成示意图,完成7、8题。7.图中箭头方向()a为风向b为地转偏向力c为摩擦力d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B.C.D.8.图中()A.a为北半球高空的风速B.d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C.c只影响近地面风的方向D.b是决定风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解析】7选A,8选D。第7题,结合近地面风的形成,a是风向,b是水平气压梯度力,c是摩擦力,d是地转偏向力。第8题, 风向a与地面成一夹角,为近地面风向;d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c是摩擦力,影响近地面风的方向和风速;b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决定风力的重要因素。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9、10题。9.亚马孙河属
5、于水循环中的环节()A.水汽输送B.下渗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10.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解析】9选D,10选C。第9题, 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环节。第10题, 亚马孙河植被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破坏会使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据此回答11、12题。11.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的原因主要是()
6、A.河、湖面积减少B.植被覆盖率降低C.耕地面积扩大D.全球气候变暖12.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B.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C.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D.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解析】11选B,12选D。第11题,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若植被覆盖率降低,则蒸腾作用减弱。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因此流域内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13.图中箭头比细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逆辐射B.大气削弱作用C.地面反射
7、D.地面削弱作用14.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增强B.增强C.减弱D.减弱【解析】13选B,14选D。第13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层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第14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主要吸收长波辐射。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能明显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进而降低所示大气逆辐射的保温效应,但对以短波辐射为主的太阳辐射影响不大。【补偿训练】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1平方千米。永兴岛是西沙、南沙、东沙、中沙四个群岛的军
8、事、政治中心,是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是困扰永兴岛发展的重要因素。读下图,完成(1)(2)题。(1)永兴岛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水不易存储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C.降水时空分布不均D.气候炎热,蒸发强烈(2)永兴岛为解决淡水不足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海水淡化节约用水收集雨水人工降水A.B.C.D.【解析】(1)选A,(2)选A。第(1)题,由图及材料可知,永兴岛面积较小,四面环海,所以降落到地表的水大部分流入海洋中,地表水不易存储,水资源短缺。第(2)题,读图可知,永兴岛位于热带海洋中,降水丰沛,可通过收集雨水和节约用水以及海水淡化的措施解决淡水不足
9、问题。海水的味道又咸又苦,是因为海水含有盐类物质。下图为同一经线不同纬度(abcd)的某海区表面盐度变化(局部)示意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5、16题。15.图示区域的纬度是()A.低纬度B.中低纬度C.中纬度D.中高纬度16.图中虚线区域可能()A.有暖流经过B.位于红海C.位于河口附近D.位于波罗的海【解析】15选A,16选C。第15题,从图上看,盐度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降低,最高点在3.6%左右,最低点在3.4%3.5%,该盐度变化曲线应是低纬度海区。第16题,虚线区域盐度明显降低,可能位于河口附近。因为暖流经过会使盐度升高,红海的盐度最高(4.1%),波罗的海位于中纬度。某中学生在我国西北
10、某地野外考察时,感受到林地和沙地间存在热力环流。完成17、18题。17.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风()A.从东南吹来B.从东北吹来C.从西南吹来D.从西北吹来18.该同学依据观察结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解析】17选A,18选B。第17题,白天沙地气温高,气压低;林地气温低,气压高。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林地吹向沙地,再结合北半球向右偏转,所以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风从东南吹来。第18题,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知,白天近地面应该由水库吹向度假村,故A图错误;白天草地吹向沙地,B图正确;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C图错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
11、流,故D图错误。读自然环境中四大圈层间水分联系图,完成19、20题。19.图中甲、乙、丙、丁所表示的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C.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D.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20.目前,人类影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A.B.C.D.【解析】19选 A,20选D。第19题,据图可知,乙和丁经过蒸发形成甲,说明甲是大气圈;丙经过蒸腾作用形成甲,说明丙是生物圈;丁被丙(生物圈)吸收,说明丁是岩石圈;甲通过降水形成乙,说明乙是水圈。第20题,结合上题可知,生物圈通过蒸腾到大气圈;大气圈通过降水到岩石圈;水圈通过吸收到生物圈;岩石圈中的
12、物质通过径流到水圈。目前,人类通过修建水库、南水北调等方式影响水循环的径流环节。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地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下图示意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据图归纳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总体变化特征。(2)比较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总体差异,并说出可能的影响因素。(3)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前后两天最高气温出现差异的原因。【解析】第(1)题,从太阳强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日出之后,太阳辐射强度增大,正午达到最大,然后至日落逐渐减小。第(2)题,第二天的太阳强度要小,可能是阴天或大气污染重等影响所致。第(3
13、)题,第一天太阳辐射强,主要是晴天,大气削弱的少,地面辐射强,气温高。答案:(1)日出后,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增大;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然后至日落逐渐减小。(2)第一天太阳辐射强度大(或第二天太阳辐射强度小)。可能影响因素:云量;大气污染程度。(3)第一天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较多,最高气温较高(或第二天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22.下图是某地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1)图中点至点,气压相同的是_,气压最低的是_。(2)A、B两地受热的是_,该地空
14、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3)A、B两地气压较高的是_。(4)在下面三幅图中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同一条等压线上,所以气压值相等。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降低,所以气压值大于,大于,故五点中气压最高的是,最低的是。第(2)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及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处气压高为受冷地区;处气压低为受热地区。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A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B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第(4)题,白天,山顶受到阳光照射升温快,山谷温度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因此风是从山谷吹向山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夜晚海洋比陆地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
15、成高压;陆地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高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从而形成夜晚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城市人口密集,工厂众多,建筑物集中,气温比郊区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郊区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在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从而形成城郊间的热力环流。答案:(1) (2) A受热膨胀上升(3) B(4)23.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1)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16、补给关系怎样?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输水量会很大? (3)图中,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在西部平原地区是双向互补,东部山区是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是单向补给。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主要的具体措施是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环节是下渗,输水量会很大的条件包括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
17、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第(3)题,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坏。答案:(1)海陆间大循环。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地表径流。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2)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3)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等级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下图是大西洋每隔20度纬度的年平均表层温度t
18、、密度r和盐度s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1.影响t呈现如图分布规律的根本原因是()A.洋流B.气压C.经度D.太阳辐射2.关于图中s、t、r三者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t能影响s,s能影响rB.t能影响s,不能影响rC.t不能影响s,也不能影响rD.t能影响s,s不能影响r【解析】1选D,2选A。根据图中三条曲线的分布规律和关系可知,曲线r表示海水密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影响密度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的不同导致海水蒸发量和膨胀率的不同,赤道地区,水温高,海水的膨胀率;三者中,温度既能影响盐度,又能影响密度,而盐度只能影响密度而不能影响温度。河流、湖泊等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结冰期
19、。松木希错流域位于我国青藏地区,属于咸水湖,下图为湖泊松木希错流域示意图及该湖2013年面积变化,读图完成35题。2013年112月松木希腊面积变化月份123456面积(km2)30.9130.9130.9130.9130.9130.73湖冰比例(%)10010010060250月份789101112面积(km2)30.7331.7832.8532.8332.6232.62湖冰比例(%)00001001003.野马滩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A.冰川融水B.雨水C.地下水D.湖泊水4.关于松木希错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汽输送环节在冬季最强B.气温高,蒸发强烈C.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D.冬季河
20、流有汛期5.松木希错结冰期大致为()A.5个月B.6个月C.7个月D.8个月【解析】3选A,4选C,5选C。第3题,野马滩河位于我国青藏地区。结合河流流向和图例可知,图中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地区有大量冰川分布,野马滩河的支流主要源于南部地区,因此野马滩河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第4题,由材料可知,松木希错位于内陆高原,且为咸水湖,因此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松木希错位于青藏地区,流域水源补给以冰川融水为主,因此水汽输送环节在夏季最活跃。流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流域内河流冬春季节出现断流。第5题,河流、湖泊等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结冰期,因此“湖冰比例”大于0即说明湖中有结冰现象,读图可
21、知,“湖冰比例”大于0的时间共有7个月。二、非选择题(共15分)6.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15分)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给下图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_热力环流。(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在下图中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等压面的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_处等压面向下弯曲,_处等压面向上弯曲。(填“高压”或“低压”)【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全球各纬度热量不均,导致大气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使得大气做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第(2)题,由于在碎纸屑处点燃火焰,气流上升,高空形成高压,对应的等压面向上凸出,而两侧地区气流下沉,形成低压,等压线向下弯曲。答案:(1)垂直运动水平运动(2);低压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