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 ,大小:1.36MB ,
资源ID:470847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7084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江苏专用讲义增分练: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江苏专用讲义增分练: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1)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南北朝对峙的历程,这一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条件的历史阶段。(2)隋唐(581907年)经历了隋朝的短暂统治和唐朝的统一繁荣两个阶段,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繁荣的历史阶段。(3)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走向统一的历程,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2、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海陆贸易发达,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

3、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突出代表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魏晋南北朝(220589年)(1)中央体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其中尚书省最先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2)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1)农业: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方烧出成熟的白瓷。(3)

4、商业:商业税收成为东晋和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北朝时出现了“草市”。(1)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2)书法: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3)绘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4)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机。(5)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隋唐(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2)选官制度: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3)地方制度:变为道州县三级

5、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农业经济繁荣;隋及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唐中叶后,均田制渐被废弃。(2)手工业: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3)商业:柜坊、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并有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大都会;广州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4)区域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1)思想: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2)科技:唐朝时,出

6、现了雕版印刷术,发明了火药并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3)文学: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4)书法:唐朝的张旭、怀素都是草书大家;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5)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和“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财权收归中央。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继续完善科举制。(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

7、行政机关;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农业: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织锦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元朝时,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3)商业: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1)思想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

8、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2)科技: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3)文学:宋代以词为代表,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以散曲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4)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5)绘画: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是王冕的墨梅图。(6)戏曲: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考向一魏晋至宋元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论点1门阀政治的形成及评价(1)形成:门阀士族是以宗族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

9、权集团,这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2)评价: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导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论点2唐宋时期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1)中央行政制度唐朝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使其身份等同于宰相。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

10、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演变为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2)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道”的基础往往使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后期逐渐趋向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宋代:宋代设知州、通判,相互监督;“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长

11、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论点3宋代的文官政治(1)形成概况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中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力图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的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2)形成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

12、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进入仕途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3)评价积极: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都很发达。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论点4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1)科目: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基本沿袭唐制,重

13、进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北宋中期及之后的科举改革,则力求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多于声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文、论、策取士。有助于考查士子对于历代兴衰及当代时事的把握,有利于选拔经世治世人才。(2)体制: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确定了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论点5行省制度的特点和职能(1)特点:行省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中央

14、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2)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事的。首先,腹里以外的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家国情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两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分裂时期,也是两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贡献。命题点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1.(2

15、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关联主干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调整寻找题眼理解题干中武则天调整中央机构的本质目的错点诊断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只是削弱宰相权力,参政议政的职能未变化 C命题点2:宋代募兵制的影响2.(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

16、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关联主干北宋募兵制的影响寻找题眼从募兵制下养活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角度思考错点诊断募兵制下“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北宋实行募兵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A命题点3:唐代科举制的影响3.(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

17、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关联主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科举制的影响寻找题眼对比以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紧扣科举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特点,联系对社会读书风气的影响来分析错点诊断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科举制不排除世家子弟 D命题点4:宋代科举制与社会阶层的流动4.(2018全国卷,25)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18、.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关联主干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影响寻找题眼对比表格中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不同阶层流动情况的本质错点诊断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材料未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是通过科举制度走向仕途的 B1.(视角1:唐代的制度创新)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A.唐代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B.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权力C.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D.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解析据材料“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可知,唐代朝

19、廷重视对地方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地方体制存在弊端,排除A项;“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意在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排除D项。答案C2.(视角2:唐代选官与监察制度的特点)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的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道德教化备受重视,故选B项。材料说明唐朝对官员道德风尚要求严格,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20、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谈及“职权广泛”,排除C项;科举取士注重考试成绩,排除D项。答案B3.(视角3:宋代政治统治的特点)北宋初年,赵普为宰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宋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崇矩与赵普一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互相隔开。宋太祖的这些举动()A.防止结党营私威胁中央集权B.造成了宰相权力趋于分散C.强化宗族观念防止外戚干政D.维护封建礼制以巩固统治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置枢密使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的分散,故选B项。宰相和枢密使都属于中央政府官员,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强化宗族观念,排除C项;宰相与枢密使“

21、相互隔开”与维护封建礼制无关,排除D项。答案B4.(视角4:宋代科举制的创新)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 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 D.确保公平公正解析据材料可知欧阳修主张科举考试应该唯才是举,统一选拔的标准,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不能体现地域的差异,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是强调在科举考试中是平等的,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欧阳修的主张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但不能确保公平公正,排除D项。答案C考向二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变迁论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特

22、征、影响(1)特征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由北向南转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2)影响对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

23、的比重不断增长。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论点2魏晋至隋唐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1)三国时期屯田制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之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

24、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2)魏晋至唐中期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地的劳动力。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论点3唐宋赋役制度的改革(1)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的限制。是对劳役地租这种落后的赋税形式

25、的否定。(2)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纳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3)“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也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论点4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

26、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特点如下:(1)私有制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中官营比重不断缩小,民营比重日渐扩大。(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私人;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论点5宋代的丝路

27、贸易(1)概况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商人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2)特点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注重平等

28、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论点6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1)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发展。宋代已出现装载量达数十万石的大海船,与东南亚、欧洲都有往来。(2)纸币和信用票据的出现与大量使用。纸币有交子和会子等,信用票据有本地交货、异地取款的交钞(盐钞、茶钞等)。(3)包买商出现。宋朝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诸如预付款给纺织户,产品织成后卖给商人;预付定金给果农,果子成熟后由商人包买。(4)古典市制的瓦解与近代市制的确立。城市由“坊市分离”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

29、场由封闭转向开放,时空限制均被打破,由此形成城市的市民阶层和行会组织。(5)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水路交通线为网络,以镇市、村市为网络交结点的多级市场结构。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至唐代后期逐渐瓦解,与之相配套的租庸调制也遭到破坏。到了宋代,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退出历史舞台,土地所有权转移速度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传统的门阀士族被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出现,宋代的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命题点1: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1.(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30、,“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关联主干唐代中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寻找题眼紧扣“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理解错点诊断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题干涉及的仅是饮茶,不能等同于饮食;直到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 C命题点2:唐代土地制度与自耕农经济发展2.(2017全国卷,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

31、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关联主干唐代土地制度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寻找题眼解读表中土地规模大小与户数占比的数据来判断其经济特点错点诊断拥有土地亩数300以上的只有2户,131300的只有10户,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唐代中期均田制已瓦解;根据拥有不同规模土地的户数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A命题点3:宋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3.(2016全国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32、“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关联主干宋代土地政策调整的影响寻找题眼理解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制发展的关系错点诊断题干反映的是租佃制的发展而非“经济严重衰退”;题干信息与城市管理“坊市制度”无关;“政府管理”包含政治、经济等,在材料中未体现 B命题点4:宋代手工业的发展4.(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

33、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关联主干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寻找题眼紧扣题干手工业者自由流动的特点及其与手工业发展的关系错点诊断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包括很多方面,不只是择业的自由;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题干主要反映井盐的生产过程,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 A1.(视角1:唐代赋税政策的影响)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

34、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实行之后,一律“改为折钱计征”,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期两税法与商人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使得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有所放松,排除D项。答案C2.(视角2:宋代经济变动的特点)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对社会的控

35、制有所放松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解析材料说明宋朝政府放松了对人们的控制,故选B项。宋朝土地兼并严重,但题干中无法反映,排除A项;宋朝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排除C项;题干无法反映出政府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B3.(视角3: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这些措施()A.加强了开封的城市治安管理B.推动了“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C.

36、使市场汇集了各国精美商品D.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解析据材料中“不禁夜市”、“不再巡逻”可知打破了对商业的时间限制,“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可知打破了对商业的空间限制,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政府放松了对城市的治安管理,A项错误;“交子”的主要使用地区在今天的四川,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各国的精美商品,C项错误。答案D4.(视角4: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唐代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唐代后期进士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人士。这些现象反映了()A.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

37、江南政治实力比重增强D.科举制促进社会结构变动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前期政治人物多是北方人,而唐后期及宋南方人增多,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故选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南方文化的发展,其背后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强调政治实力比重增强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答案A5.(视角5:南宋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

38、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解析据题干中“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商业发展使得皇宫偏居一隅,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旧合一,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排除D项。答案C考向三魏晋至宋元时期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论点1魏晋隋唐时期三教的区别及融合(1)三教区别儒家思想:倡导积极入世,提出“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道教、佛教:告诉人们尘世苦短,功名利禄如粪土,应该看破红尘,离开政治,即“消极避世”。(2)三教融合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

39、在一起。魏晋时期的玄学即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佛教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佛教解释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论点2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2)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政

40、局稳定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受前人拘束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论点3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经过儒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

41、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论点4宋朝的思想、科技文艺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为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

42、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科技:宋朝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宋朝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文学: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的状况,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4)书画艺术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促成了封建文

43、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黄庭坚等;同时社会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进一步发展。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其要求之一是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在对“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一历史解释中,“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等属于“解释”;“理学兴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等属于“史实”。 命题点1:宋

44、明理学的主张及特点1.(2019全国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关联主干宋代程颢的理学主张寻找题眼从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思入风云变态中”等句理解人与自然界万物相通的关系错点诊断道家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材料并非强调“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 B命题点2:唐代“拔河”反映的社会风尚2.(2019全国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

45、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关联主干唐代社会风尚寻找题眼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描绘了拔河时人们的英雄气概和争胜精神,反映了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错点诊断唐玄宗时,北方是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江南文化未成为主流;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未涉及“战”;“荆楚民间”不会以宫廷生活为主 C命题点3: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与社会现实的关系3.(

46、2016全国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关联主干东晋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地位和影响寻找题眼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角度,认识艺术地位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错点诊断“皇帝好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是可以超越的;题干未涉及朝代更替问题 C命题点4:先秦至三国时期书法艺术

47、的演变4.(2016全国卷,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关联主干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寻找题眼据题干信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并结合图片中三种字体,思考文字演变的特点错点诊断秦始皇统一文字而不是曹魏时期统一;“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说法片面;商代甲骨文之后,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B1.(视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

48、、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的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解析据题干及所学,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才完成的,排除B项;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局面,排除C项;“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答案A2.(视角2:唐代的思想演变)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

49、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解析据题干可知,唐代兴起以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己任的儒学复兴运动,说明唐朝时佛道对儒学的冲击,社会深受佛道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而不是“三教合一”局面出现,A项错误;唐朝时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与异族统治无关,D项错误。答案C3.(视角3:宋明理学的特点)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A.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以孔孟学说为理

50、论基础C.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形成了理学,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故选B项。心学是主观唯心论,排除A项;“行先知后”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理学的形成而非内容,排除D项。答案B4.(视角4:古代艺术成就与文化交流)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解析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从材料信息看,新疆出土了来自中原的书法抄本,这说明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51、故选C项。兰亭序是用行书书写的,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故A项排除;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故D项排除。答案C5.(视角5:唐宋文学成就的特点)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解析宋代儒学家从哲学高度思考社会问题,形成理学。理学注重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这

52、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上,形成了“深奥含蓄”“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的特点。选B项。A、C、D三项都与宋诗“富于哲理”无必然关系。答案B一、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汉至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多元解读】核心素养解读素养时空观念汉代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历唐宋元的发展,与西亚波斯和阿拉伯、欧洲大秦等地区的交流不断扩大,加强了同亚非欧的联系。历史解释(1)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唐代继续传承延续。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关系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具有开放性、兼容并蓄的特点。(2)宋元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力开拓海上贸易,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3)宋代设立市

53、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家国情怀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至今,它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考题预测1】 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 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

54、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

55、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7分)解题点拨:紧扣宋代的特定时间,联系宋代海外贸易发展,阅读材料,从出口贸易次数、规模、范围、阶层、海商贸易性质等方面分析归纳“特征”;“原因”据材料信息,结合宋代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商业政策及政府态度、科学技术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3分

56、)解题点拨:一般历史现象的“作用”应从积极和消极角度回答。如本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中外人民联络感情、社会发展的促进等方面思考回答。答案(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二、从核心素养角度认识唐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多元解读】核心素养解读素养时空观

57、念隋唐至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特别是宋元时期,儒学转型并走向成熟;四大发明发展且外传至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科技:唐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文学:唐代诗歌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宋词一方面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书画艺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人们欣赏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作品受到推崇;宋元诸多书画家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

58、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工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家国情怀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个人品格的形成;唐宋元时期的思想、科技、文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又散发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考题预测2】 唐朝文化繁荣,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唐朝时期,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武则天及唐高宗的陵墓前,伫立着64尊藩臣石像,如今只剩下61尊。他们所代表的是唐朝的盟国或友好邻邦。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

59、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奇珍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题点拨:1.审题:解读材料,提取观点,如材料中反映了唐诗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的文化、人员、经济等多方面的往来等现象,可以提炼观点,归纳特征。2.解题: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观点,明确“是什么”;然后,迁移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回答“为什么”;最后,综合论证提出的观点等。答案提示观点一:唐朝诗歌文化繁荣。可通过分析唐朝商业文化繁荣

60、对诗歌的推动、科举制的推动、政府的提倡和推动、前代文化的积淀等回答唐诗繁荣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观点二:唐朝商品经济繁荣。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商业繁荣的原因并评价唐朝商业繁荣的现象。观点三: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推动对外交往、民族交往频繁。可从交往内容和影响上进行阐述。观点四:唐朝对外贸易繁荣。从海上丝绸之路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唐朝对外贸易繁荣等角度论述,可简单阐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包括贸易路线、对象、内容等),最后得出唐朝对外贸易繁荣的结论。观点五:唐朝国力的强盛与中华文化圈。可从唐朝国力强盛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范围等多方面进行论述。课时强化练

61、(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期末)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 B.门阀世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解析材料说明华夏文明把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都视为华夏帝王,由此可知魏晋时期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门阀士族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君权神授理论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认同感增强,而非夷夏观念日益固化

62、,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安徽宣城调研测试)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解析据材料“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可知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注重门第,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A项。答案A3.(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锦绣、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A.推动了

63、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材料中“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锦绣、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说明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答案C4.(2019安徽合肥检测)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解析

64、据材料反映,在7世纪的中国,无论宫廷还是城市居民,都追求外来奢侈商品,这一方面说明唐朝政府奉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外贸易频繁,故选A项。传统的华夷观念一直存在于古代中国人思想中,直到近代魏源等人新思潮诞生后才被逐渐打破,排除B项;唐朝社会风气较为优良,排除C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答案A5.(2019四川德阳第一次诊断)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 860(据宋史地理志整理)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解析

65、据题干中表格可知,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D项。答案B6.(2019广东深圳调研)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这一变化()A.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B.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C.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D.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解析据材料“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

66、至废除”,可见重大政治活动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不能体现一定是儒家的礼制,排除A项;“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宋代理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答案B7.(2019山东临沂模拟)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C.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解析

67、根据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真宗时期”可知,太宗和真宗对农业颁布的诏令,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故选C项;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推动了南北物种间的交流,排除B项;同理,排除D项。答案C8.(2019湖北武昌区调研)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见下表:时间州试录取率1106年3%1190年1.3%13世纪1%(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这一现象说明()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 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解析据表格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走向完善,录取率降低说明进行精

68、英人才选拔,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考试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录取率逐年下降不等同于考试人数下降,排除B项;宋朝科举制度走向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答案D9.(2019山东济南模拟)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才会出现题干中“千年田换八百主”“田

69、宅无定主”的现象,这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而不是保护了自耕农经济,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关于农业的问题,不是商业问题,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土地政策促进了农村中的土地兼并,排除D项。答案C10.(2019安徽清北培优联盟一模)宋欧阳修在一篇祭祀亡友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B.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C.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加强D.史家关于修史

70、权力的维护解析据材料得出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故选B项。世界本体论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文中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政治权力,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修史,排除D项。答案B11.(2019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模拟)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需求C.尚理风气的影响 D.空谈义理的浸染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含义相符,故选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幽微之

71、理”,A项错误;市民阶层的需求是文学通俗而不是“幽微之理”,B项错误;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D项错误。答案C12.(2019四川广元一模)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解析根据材料“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知元朝行

72、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选A项;行省制“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分权,夸大其词,史实错误,排除C项;行省制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夸大其词,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13.(2019江苏常州一模)(25分)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

73、,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9分)(2)

74、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16分)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从材料阐述的“天下一家”、自强精神、包容思想等方面归纳基本内涵。第(2)问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别从包容和创新角度,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说明。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每点3分,共9分)(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

75、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16分)14.(2019四川绵阳一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注释:、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为灯笼。如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观察图,据图中“、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为灯笼”等可以看出一些历史信息:如“店铺临街而建”“夜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然后联系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然后对这些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答案细节:店铺临街而建。(2分)历史现象: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2分)概述: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宋代改变唐代的市坊分离的局面,打破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4分)评价:商业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市坊分离的城市布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4分)另外:1.灯笼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2.幌子广告宣传;3.“孙羊店、正店”饮食服务设施完备;4.轿子、骑马、马车交通工具多种多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