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6921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25课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25自主赏析伶官传序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D)A岂非人事哉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C至于誓天断发 D及凯旋而纳之解析:A项,古义: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整理人情。B项,古义: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起一事。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函梁君臣之首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解析: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作状语,C项“函”名词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2、。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D)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负而前驱负:背着。及凯旋而纳之 纳:收藏。B吾遗恨也 恨:遗憾。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还是。泣下沾襟 泣:眼泪。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岂非人事哉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解析:B项,原:动词,推其根本。C项,抑:或者。D项,人

3、事:人为,指政治上的得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A. B.C. D.解析:A项,介词,被/介词,从;B项,都是疑问副词,表反问,难道;C项,介词,到/介词,从;D项,助词,的/代词,他。6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智勇多困于所溺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解析:A、B、C为被动句。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伶官传序,完成后面的题目。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C)A而皆背晋以归梁归:回到。B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数十伶人困之数:屡次。解析:A项,归:归附;B项,本

4、:探究;D项,数:几。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独其为文犹可识B盛以锦囊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B项,以:介词,用。A项,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代词,那。C项,于:介词,被/介词,对于。D项,乃:代词,你的/副词,竟然。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篇小序主要论述后唐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阐明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B本文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并

5、非无病呻吟,而是寓有无穷的感慨,既是史论,又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政论。C本文紧紧抓住一兴一亡的对比,十分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虽是议论文,所举的人物极富形象性,神态如生,如写李克用,寥寥数语就表现出他愤恨填膺的神态。D本文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吸取“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五代后唐王朝灭亡的覆辙。解析:D项,欧阳修是北宋人,告诫南宋统治者不当。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

6、扰,难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

7、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注:俛:同“俯”。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8、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解析:先比较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贤材”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

9、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综上可知,答案为C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缙绅”中“缙”是“插”的意思,“绅”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版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义”是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是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处世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D“人伦”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解析:不是“道家”,应是“儒家”。1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

10、的一项是(C)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B序文的第一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C从第二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的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解析

11、: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译文:虽然不足以说是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而自得其乐呢?(2)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译文: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参考译文: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做臣

12、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得意却没有廉耻之色的士大夫们到处都是。我认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为何如此稀少呢?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的,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遇不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何况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

13、!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然而所能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个人罢了。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不足以说是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而自得其乐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石昂。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辩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个人,名叫程福赟。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

14、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甚至于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也)没有不严重毁坏的,以至于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许还是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于是我)写了一行传。三、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题目。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_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

15、见财富和地位不再_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_,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_,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明哲保身与生俱来处

16、心积虑人人自危B全身而退与生俱来殚精竭虑人人自危C全身而退天赋异禀处心积虑提心吊胆D明哲保身天赋异禀殚精竭虑提心吊胆解析:“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与生俱来”表示人一生下来就有。“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用在此处不恰当。“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人人自危”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不安全。“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

17、“人人自危”。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B朝不保夕的苦闷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解析:原句的主干是“危机感加上苦闷,每一个人患上了癔症”,缺谓语。A项没有辨明逻辑关系,“患病”是“

18、危机感”和“苦闷”使然,缺谓语;B项,副词“几乎”应该修饰限定动词“使”;D项,语序不当,“朝不保夕”对应“强烈危机感”,“囿于现实”对应“苦闷”。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就此开启了C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尚因而开启了D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解析:联系前文和补出的文字可以看出,“五石散”有“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作用,并且这种风尚是从何晏开始的,因此可以判定句首要用“从而”或“由此”,“由此”相较“从而”,在时间起始点上更明确,且A项中语序不当,自我麻痹的目的是逃避现实,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为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