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6885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知识目标:、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

2、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一课时:多媒体: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图片展播。(PPT展播中华文化图片)教师:中华文化可谓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中华文化接龙的活动。请大家看活动规则。教师活动:PPT展示

3、 活动题目:列举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代表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文化代表。 活动方式:文化接龙活动过程:(1)全班分为五个组;(2)每一个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3)每个组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讨论;(4)发言人负责收集整理本组讨论结果。 活动规则:(1)每个发言代表每次说2个文化代表;(2)每个发言代表每次说的文化代表不能与别人重复,重复或在五秒之内不能说出的代表视为淘汰。(3)最后剩下的代表所在的组为获胜组。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时间2分钟。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文化接龙,并嘉奖获胜小组。教师:恭喜获胜的小组,看来你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教师:刚刚同学们列举了很多中华文化代表。在中华五

4、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推进新课(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教师: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教师: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跨越了几千年辉煌的历史。中国的文学艺术既有现实主义的忧国忧民,又有浪漫主义的超凡脱俗;既有婉约流派的风花雪月,又有豪放主义的气吞山河。(PPT展示相应图片)中华文学艺术达到的高度是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所不能企及的。教师活动:PPT展示东西方诗词对比教师:正如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

5、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由此可见:(PPT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2)特点: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3)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教师:请大家结合都江堰视频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什么?(PPT播放视频)学生活动:讨论一分钟教师活动:抽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就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旱涝问题。而都江堰工程综合发挥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科学的、完

6、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教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丝绸瓷器让世人无限向往;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人类迈向文明。(ppt展示图片)因此: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PPT展示)(1)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3)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教师:李约瑟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写到的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也印证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教师:以上我们从独特性这个角度感

7、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我们从区域性这个角度来感受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粤菜、东北菜。思考:两地饮食文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同桌讨论问题教师活动: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由于受经济的、历史的、地理的因素的影响两地的饮食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而两地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ppt展示)(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

8、,又保持着各自特色。(多媒体展示其他区域文化)教师: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文化也多彩多姿。既有精致淡雅的吴越文化,又有热情奔放的滇黔文化;既有闲适恬淡的巴蜀文化,又有粗犷豪放的草原文化。各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而且还各具民族风情,具有民族性。教师活动:展示材料,播放爱我中华让学生思考问题: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教师活动: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通过对上述材料的了解,我们知道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由此可见(三)“

9、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板书、ppt展示)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意义: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教师:我们刚刚给大家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那么,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呢?请大家结合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思考该问题。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问题教师活动: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透过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发现,

10、旗袍源于满族的旗装、袍子,同时又借鉴、吸收了西方的剪裁与风格。这才形成了现在广受世人喜爱的旗袍。同样,中华文化能够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教师: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能既与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友好相处,又能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既能借鉴内部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又能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交流,增强

11、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教师:刚刚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以及原因。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巩固刚刚讲的内容。学生活动:做练习题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州”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堂练习 2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成因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

12、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特色,不相融合课堂练习 3 下列体现民族文化的是( )藏族的礼遇献哈达朝鲜族的长鼓舞蒙古包落地为家汉族的春节A、 B、C、 D、课堂练习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 民族。B、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C、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能很好的运用了。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教师活动:播放我的中国心视频,(PPT展示)教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中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的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他始终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