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51.50KB ,
资源ID:46835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683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高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高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高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元代地方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意在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C. 因俗而治加强管理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无关,故排除A项。根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可知这种设置方式主要是为了消除地理上的险峻和障碍,并非因俗而治,故排除

2、C项。行政效率与区域规划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B。【点睛】根据“之险失”可知元朝行省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排除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2.南京条约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A. 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人领事裁判B. 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C. 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D. 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与租地的特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即商品输出,故C正确。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属于领事裁判权,不能体现商品输出,

3、故A错误。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的前提条件是关税问题,故B排除。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也不能体现商品输出,故D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委托起草了会议宣言,在宣言的最后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这一口号A. 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主权的人民性B. 表达了对建设新中国坚定信心C. 表明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D. 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显然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国领导人尽力新中国的信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新中国政权性质归属,故

4、A项错误;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彻底结束是新中国的成立,故C项错误;口号只是一种信念,不可能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迅速稳定,故D项错误。4.公元前2世纪后,罗马相继颁布了三部保护公民的波西乌斯法和一部禁止鞭笞公民的法律,同时立法将公民申诉权的范围扩展到军事领域。这说明罗马A. 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增强B. 注重法律丰富完善C. 公民争取权益热情高涨D. 立法奉行公民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罗马颁布了一些保护公民的法律,并扩大“公民申诉权”,说明罗马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大大增强。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通过法律保护公民,而非完善法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公民对权益的争取问题,排除;

5、D项,“公民至上”材料不能说明,排除。5.1785年,约翰亚当斯被任命为第一任驻英大使。当他抵达伦敦赴任时,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问道:“怎么只有你一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说明A. 英国不承认美国的独立地位B. 当时美国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C. 美国宪法规定各州有独立的外交权D. 美国驻外使节由各州选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可知1785年美国尚未建立起联邦体制,美国还处于松散的邦联体制中,故而英国人声称美国“应该有十三位大使”,但英国已经于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 C项此时美国

6、宪法还未形成, 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考点: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点评: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了邦联体制,这位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而邦联体制是松散的各州联合,中央政府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不能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它被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联邦体制所取代,制宪会议的成功召开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787年宪法的出台美国总统共和制政体基本建立起来,从后美国政体即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6.50年代联邦德国外交上坚持联邦德国在国际上代表整个德国,拒不承认二战后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但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后,承认战后欧洲各国

7、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民主德国,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这种外交政策的改变A. 实现了西欧国家团结与合作B. 体现了联邦德国实力的增强C. 反映了美苏冷战形势的缓和D. 表明了其外交重心立足东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50年代的德国外交政策到70年代的德国外交政策转变,体现了其外交是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其外交政策的变化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B项正确。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与西欧国家团结与合作无关,排除A;C项说法错误,美苏冷战形势没有得到缓和,排除C。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无法体现其外交重心

8、立足东方,排除D。所以选B7.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公有制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A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与行政区域的大小无关,所以B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所以C说法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对资金原料的需求而推行的,所以选D考点

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8.“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英国A. 打败“无敌舰队”B. 颁布航海条例C. 成立东印度公司D. 发动七年战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可知是应荷兰之间争夺海上贸易的战争,属于英荷战争,故B项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10、殖民扩张英荷战争9.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一经济理论主张A. 国家放松干预经济B.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C. 完全的自由放任D. 积极仿效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强调市场的作用,说明实际上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尊重市场规律。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主张完全的自由放任,排除C项;D项材

11、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0.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 受到传统民本思想影响D. 开始受到西方人文主义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概括材料“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可知,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关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可知,理论体系并没有发生

12、根本性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支持和受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故BD项排除。11.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A. 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B. 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C. 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D. 推动世界价值观融合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除了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可知,好莱坞电影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强调科技“主导”,A项不符合题意

13、;材料“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精髓”并非分析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B项错误;材料重在分析美国电影的发展和特色,不是分析其影响,说好莱坞电影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12.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提出:“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材料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A.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 达尔文的进化论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 普朗克的量子论【答案】A【解

14、析】试题分析:材料出现的“宇宙物质受到力的控制”、“数学方式表现”、“ 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充分表明材料中的“普遍法则”是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解释的是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排除B;牛顿经典力学颠覆了中世纪地球中心论,在相对论之前,排除C;量子论是描写微观物质的,排除D。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

15、极艰难、极苦痛的事,哪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个世界。梁启超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材料三: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

16、思想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材料一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蛻壳”的因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这一观点形成的社会原因。(4)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对待文化的态度。【答案】(1)历史观:近代中国艰难蜕变,是必经的阶段,但必然向前发展。因素:西方

17、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动学习。(2)主要观点: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 (3)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全面落后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原因: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小农经济与思想文化的束缚;中国近代的长期落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西方文化认识肤浅等。 (4)态度:对西方文化,大量吸收不能照搬照抄;对古代文化,批判地吸收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历史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变蛾蜕壳

18、”是指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由此分析得出历史观:是近代中国艰难蜕变,是必经的阶段,但必然向前发展。第二小问“因素”,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中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角度解答即可。(2)根据材料中“革命为唯一法门”“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得出: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根据材料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得出: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 (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中“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可以看出材料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这带有

19、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倾向,据此即可得出观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对西方文化认识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4)根据材料中“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可以得出态度:对西方文化,大量吸收但不能照搬照抄;根据材料中“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可以得出:对古代文化,批判地吸收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

20、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

21、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答案】(1

22、)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交通干路往还交

23、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可归纳为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由材料“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归纳为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由材料“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归纳为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由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归纳为域外交通发达。原因:原因可由特点推导而出,交通网络的发达离不开国内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繁荣;域外交通发达与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发达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运河的使用则是适应了经济重

24、心南移的发展趋势。(2)变化:由材料“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可知,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体现在交通事业本身发展及背后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转型上;消极层面,则由材料“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可知,交通的进步也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25、3)意义:首先,由材料提到的时间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次,由材料“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可知,新中国特别注重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以钱粮减免为内容的赋税政革,历来被认为是康熙时代盛世气象的重要表现。灾荒不仅使国家的赋税收入锐减,而且造成社会秩序动动荡。为减轻受灾地区负担,康熙七年谕户部:“将被灾田亩,作速亲勘,退册达部,照例减免。”康熙五十年开始的“三年以内通免

26、一周”的全国普减,使康熙时期的减税活动达到了顶峰。康熙将赋税减免作为养育民生、恢复经济的手段。康熙三十二年谕户部你:“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俱属边地,民生艰苦,俱经次济减豁:决定将四省应征地丁银米,通行減免。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代的这一规定,标志着延续两千余年的既不合理又妨碍人头税的基本废除。清廷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及増加人口,到康熙六十年全国户口教已达将近三千万,土地“无尺寸之荒芜”。摘编自何平论康熙时代的赋税减免(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赋税减免的主要举措。(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赋税减免的积极作用。【答案】(1)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进行全国普减;废除人头税,对增加人口减免赋税。(2)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稳固边疆;巩固清朝统治。【解析】【详解】(1)材料“为减轻受灾地区负担”反映出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材料“全国普减”体现出进行全国普减;材料“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体现出废除人头税,对增加人口减免赋税。(2)根据材料“将赋税减免作为养育民生、恢复经济的手段”“鼓励垦荒及増加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边疆发展、巩固统治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