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中国太空计划神舟十三号热词点击月下棹神舟,星夜赴天河。距离神舟十二号回归地球还不足一个月,神舟十三号又载着三位宇航员去空间站“出差”了。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53秒,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点火,搭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奔向了浩瀚无垠的太空。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将又一次创造多项纪录: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也让不少外媒和外国网友为中国赞叹。欧洲航天局第一时间在推特上转发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2、的视频报道,并发文向神舟十三号的发射团队表示祝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为,这是中国“年轻”的太空计划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国的太空计划正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计划之一。18年前,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带着杨利伟冲破地心引力,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18年里,中国航天人精心打磨迈向太空的每一步,实现了从飞行一日,到出舱行走,再到驻留生活的跨越。不仅如此,10月14日,“羲和号”成功发射,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后,我国太空探测迎来“探日时代”。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副教授大卫布尔巴赫说:“中国太空计划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从20世纪90年代一个非常低的基础上开始,在所有
3、主要前沿领域都取得了如此迅速的进展。”是的,跬步千里,终至星辰大海!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彰显了国防事业的成就,更彰显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畏艰难、敢拼敢赢的航天精神!No.1中国太空计划太空建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空间站正在按照计划有序地运行中。太空探索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比拼科技硬实力的关键,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是对一个国家综合科技能力的考验。中国空间站组建,通过一步步的验证逐渐趋于完整自2021年4月29日,核心舱“天和”号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大幕就此开启。而此后中国空间站
4、的建设就像在搭建一个巨型的积木一样。在天和核心舱发送成功的一个月后,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也顺利发送到了太空,并在5月30日5时快速完成了与核心舱的对接。紧接着,6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天和核心艙。9月20日,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又成功发射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10月16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进入了预定轨道。按照规划,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之后,我国还将会陆续发射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问天实验舱、梦天
5、实验舱、天舟五号、神舟十五号等任务,不仅要完成中国空间站的组装建造,还要让空间站进入正式运营阶段。延伸阅读航天国际形势航天产业政策不断出台,各国竞相角逐太空高地一是国家战略方面。美国始终以维护美国太空霸权为目标,打压潜在竞争对手。近期,美国参议院拟通过立法将航天领域列为关键基础设施行业,予以保护和支持。2021年6月22日,欧洲航天局(ESA)宣布启动“欧盟太空计划”(EUSP),计划拨款148.8亿欧元,深化欧洲在卫星导航、地球观测、空间态势感知和安全通信等领域投资。二是法律政策方面。日本通过太空资源立法,加入美国、卢森堡、阿联酋太空资源争夺行列。2020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
6、A)授予4家私人公司收集月球样本的合同,为私营机构和国家共同开发地外天体打开政策通道,开启以商业手段购买外太空资源的先例。三是商业发射场方面。国际上,通常将发射场作为政府或军事设施管理,使用条件较为严格,新西兰、美国等率先允许私人投资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美国还通过租借空闲发射工位给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等商业公司,极大促进了其商业发射活动的开展。(摘自微信公众号“国际太空”)“羲和”探日!发射成功!我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该卫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波段光谱
7、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为解决“太阳爆发由里及表能量传输全过程物理模型”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也是制定时历的女神,并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们所认知。“羲和号”取义“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素材运用】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宇宙中遥望地球。从那天起,无数中国孩子把成为宇航员列入了梦想清单。而在这之后,嫦娥一号“奔月”,我们的先祖对月亮浪漫幻想的疑惑都有了完美的答案。但不只是月球,2020年,天问一号带着“祝融”去探测火星,2021年“羲和号”又带我们进入“探日时代
8、”。我们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骄傲,但同时我们深知其间的不易,向航天人致敬!No.2神舟十三号关键解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按照计划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驻留6个月。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建造相关技术验证,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任务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神舟十三号主要任务及任务亮点亮点一:径向对接自神舟八号以来,我们发送上去的5艘飞船采取的都是轴向对接,而径向对接与轴向对接的夹角是90度。虽然只是角度变了90度,但对接的难度要比以往任务都高
9、,此前从未有飞船在太空中真正验证过这项技术。目前,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共有3个对接口,分别为前向、后向2个水平方向跟1个垂直方向,这个垂直方向也就是径向。之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已经被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对接,后向端口上连接着天舟三号,所以此次飞行任务只能从径向进行对接。如果我们把天空站想象成一个大型的乐高积木,之前的轴向对接都是“一”形的,那么径向对接就是“丅”形对接。轴向对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需要飞船跟空间站保持在一样的轨道高度。径向对接更复杂,这项操作首先需要对接的飞船飞到空间站下面,而后与空间站处于相对静止的运动状态,最后把飞船调整成90度的状态才可以和空间站完成自动对接,而且飞船的每
10、一次变速都会为对接带来很大的挑战,太快或太慢都无法完成,这便是径向对接的难点所在。亮点二: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在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风险,特别是在飞船和空间站直接对接的时候极易发生碰撞的情况,风险极大。保险起见,需要一项工具来辅助舱段进行转位,而这一高难度操作就需要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来完成。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是本次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中重要的一项,因为只有顺利完成了这项验证,才能保证以后空间站的建设任务顺利地从验证走向建造。亮点三:女航天员披挂出征,空间站工作60天本次飞行任务中,王亚平作为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并在太空站工作6
11、个月。女性在太空中具有一些优势。太空是一个微重力环境,女性体内有较高的雌激素,一些微量元素,如镁的代谢也比男性好,而铁的含量较低,因此不易出现铁中毒、血栓、血管痉挛、心律失常等,适合较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在世界航天史上,已经有50多位女性航天员参与太空探索,分别是美国、苏联、加拿大、法国、英國、日本、韩国和中国的航天员,在她们当中,有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苏联的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还有首位在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苏联的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也有在太空飞行和空间站停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美国的香农卢西德,为188天4小时14秒;也有世界上第一位黑人女航天员、美国的梅杰米森;还有世界首位女太空游客、伊
12、朗裔美国女企业家阿努谢赫安萨里。中国也有两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一位是刘洋,2012年随神舟九号进入太空,是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第二位是王亚平,2013年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此次神舟十三号上天,王亚平再度披挂出征。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重要性不只是她们不可替代,也在于能让科学研究更具全面性和兼顾特殊性。如同地面上的生活和工作一样,太空中的科学研究和工作也需要男女合作,而且女性的性格特点更有利于协同工作。延伸阅读相比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对应神舟十二号)所载运的实验和生活物资,天舟三号(对应神舟十三号)更多地携带了一些空间应用实验设备,包括航天医学实验、航天技术实验、搭
13、载实验等相关设备;以及一些来自地球的种子,包括一些树、蔬菜、大豆等种子,用来进行太空育种实验。发一备一、滚动备份模式: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进入值班状态的火箭,如接到应急救援命令,最快8.5天内就能实施应急救援发射。随着遥十三火箭转入正常发射流程,遥十四火箭也“接棒”成为应急救援值班火箭。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以每年两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运营过程中担当重任。【素材运用】与国外的航天技术相比,中国空间站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后发技术优势。此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离完全建成
14、天宫空间站更近了一步。我们深知中国航天事业任重道远,但我们也深知成功没有捷径可言,只能点滴积累、步步靠近。总之,中国航天,未来可期!No.3中国航天人关键解读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到后来的载人航天飞船,再到空间站的建立,漫漫航天路,我们走得很不容易。但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不怕艰苦、敢于挑战的航天员存在,这条路又充满了希望和光明。让我们一起向遥远的太空送去祝福,期待英雄们凯旋!1.航天员翟志刚2008年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成为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翟志刚出生于黑龙江,在家里排行老六,出生时,父亲已年过半百,母亲也41岁了,家境原本就贫困,而父亲的突然病倒,更是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全
15、家人靠着母亲早出晚归勉强维持生活,翟志刚不忍母亲受苦受累,提出辍学为家里分担的想法。不料,一向温和的母亲大声怒斥,坚决不同意其辍学,“逼迫”他完成学业。1985年,翟志刚成功考上了长春飞行学院,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再到成为第一个实现太空漫步的中国航天员,是母亲的爱与支持,自己的坚持不懈推动着翟志刚一往无前!【适用话题】苦难与成长;努力拼搏;刻苦2.航天员王亚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并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王亚平生长在山东烟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主要靠种樱桃为生,因此,她曾被称为“樱桃女孩”。初中毕业时,家里人希望她读中专,但王亚平不愿意放弃大学梦,瞒着家人报
16、考了高中,这个大胆的决定改变了她的命运。当时正赶上我国招收女飞行员,17岁的王亚平经过层层考核,幸运地成了37名女飞行员之一,除了学习课程外,她每天都需要反复进行体能和军事训练,包括拉练、游泳、跳伞等,成为飞行员后,她一次次临危受命,执行许多重大任务,如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等。2003年,23岁的王亚平看着航天员杨利伟飞入太空,她的飞行梦变成了航天梦:“我们有了男航天员,也应该有女航天员。”王亚平说到做到,2009年,她正式成为我国第一批女航天员之一。而这也意味着将接受更残酷、更高等级的训练,每次训练要四五个小时,她时常累到虚脱。第一次飞行任务结束后,有人采访她,问:“害不害怕?”
17、她说:“当身穿航天服,准备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时候,我心中充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我们航天事业的热爱。因为这份热爱,足以让我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能够再次飞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梦想。”【适用话题】热爱;梦想;家国情怀3.航天员叶光富年龄最小,为80后,是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航天员叶光富是成都人,同样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为了供他读书,母亲一人干几份活。高中时,空军招收飞行员,他怀着飞行梦的内心蠢蠢欲动,可是因50元报名费停住了脚步。母亲知道以后,东拼西凑借来50元,拿给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凭着优异的文化成绩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叶光富被成功录取。10年飞行生涯中,他反
18、复被调动,辗转多个省份,飞过5种机型。2010年,他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迎接他的也是一系列对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双重极限挑战。2016年,他还曾赴意大利参加欧洲空间局的洞穴训练,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如今成为本次进入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之一,也是中国首位尚未执行飞行任务,就公开身份的航天员。【适用话题】挑战自我;年轻有为;历练其他航天人素材扫描备战23年至今无缘“飞天”,他的故事值得所有人知道1998年,14名飞行员通过层层筛选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如今23年过去了,在这14名航天员中有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他就是邓清明。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1
19、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那天,他庄严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终生。”这句誓言,是身为航天人坚定不移的信念。邓清明一直在坚守,目前已23年。2010年,邓清明被选入了强化训练队,成为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作为一名航天员,备份和主份训练的科目、时间、内容、强度以及考核标准,都是一样的。要想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航天员需要通过八大类、上百个课目训练的严格考核。邓清明说道:“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非常优异的成绩,最佳的状态,最后才能进入执行任务的梯队。”遗憾的是,邓清明一次次落选。“神九”落选,邓清明相信他下次还有机会。他把“神九”的这次经历当
20、作一次积累,觉得自己离飞天梦想又近了一步。然而神舟十号任务,邓清明最后因为微乎其微的分差再次与梦想擦肩而过。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邓清明再次作为备份航天员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他离飞天梦想最近的一次。然而发射前一天,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旧坚持训练,时刻准备着。“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他说。【适用话题】坚守;遗憾;信念这个红色按钮,20多年从未有航天员按下每一次成功发射,都离不开航天员的拼搏与坚守。在中国航天员大队,有一项由所有受训航天员共同创造的纪录,20
21、多年来从未被打破。在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之前,他们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是天壤之别。大部分航天员最深刻的记忆,是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同时感到呼吸困难,此外,航天员还会出现脑部缺血。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每次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的手边都有一个红色按钮,训练过程中,要是觉得自己挺不下去了,按下就可以停止训练。然而,自中国航天员大队1998年成立以来,2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航天
22、員按下过这个按钮。航天员陈冬把它比喻成通向梦想的按钮,“按下它,通向梦想的路就切断了”,为了心中的飞天梦,所有受训航天员都选择坚持。航天员王亚平说“这个按钮虽然握在我们手里,但在我们心里,它是不存在的”。【适用话题】意志;航天精神;拼搏;梦链接:发射基地“另类小伙树坚强”载人航天发射塔架旁,有一棵榆树,很多人亲切地称它为“树坚强”。发射塔架还未建成时,它便被栽下,神舟一号发射时,它还只是一棵小树,当时,高温热浪将它的枝叶瞬间烤干,大家以为它已经枯死,没想到第二年春天,这棵树又萌发出新芽。之后,每次火箭升空它都要经受火箭尾焰高温热浪带来的生死“烤”验,树叶焦了、掉了,树枝枯了,但它仍顽强地生长着
23、,浇上水不久又会萌发新枝。而神舟十三号发射后,“树坚强”的半边树叶再次被火焰烤干。航天人对“树坚强”有着特殊的感情,工作人员说,整个场坪内只有这一棵树。从1997年发射塔架建成起,它已陪伴了中国航天人24年,“是个小伙子了!”【素材运用】在叩问苍穹的飞天梦里,有无数航天人虽未披甲征战,却已是鞠躬尽瘁。他们从韶光年华到鬓发染霜,数十年始终默默坚守和拼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向中国航天致敬!向中国航天人致敬!No.4深度时评思考你可曾想过,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太空探索?航天工程耗费巨资又是否值得?如果你曾为这样的问题困惑,那么困惑的人并非只有你一个。1970年,赞
24、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Sister Mary Jucunda)写信给时任美国航空航天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副总监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Dr. Ernst Stuhlinger),问他何以提议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太空探索,而不顾世界上还有许多儿童在忍受饥饿的事实。在下文的回信中,施图林格用事实和道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重要意义,展现了科学家的崇高理想与人文关怀。亲爱的玛丽尤肯达修女:在来信中您问我,在地球上还有许多孩子忍饥挨饿、濒于死亡的情况下,我怎么能提议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一次火星之旅。我知道,您肯定不指望我给出这样的回答:“噢,我以前不知道还有快要饿死的孩子,但从现在起,我要终止任何形式的太空研究,
25、直到人类完全解决饥饿问题!”事实上,早在我了解火星之旅的技术可行性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有孩子在忍饥挨饿。但是,和我许多朋友的看法一样,我相信飞向月球乃至最终飞向火星以及其他星球的旅行是我们现在就应开始的一项探险。我甚至相信,从长远来说,这一工程将更有助于解决目前我们在地球上所面临的种种严峻问题。我相信,致力于太空计划有助于缓解乃至最终解决地球上诸如贫困与饥饿这样的严峻问题。饥饿问题的根本在于食物生产。如果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流域管理、肥料利用、天气预报、产量评估、种植规划、农田优选等,那么大面积的土地将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毫无疑问,改进这一切的最佳工具是人造地球卫星。它能够观察和测评各种各样
26、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显示作物生长态势、土壤状况、旱情、降雨量、降雪量等。据估计,即使是一个不那么复杂的地球卫星系统,在配备地球资源传感器的情况下,在参与改进全球农业生产的项目时,每年也将增加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粮食产量。我并不认为太空旅行在一夜之间就能实现这一奇迹,但太空计划肯定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希望、最为强大的推动力。此时您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不先为心脏病患者发明一种遥控传感系统,而要先为登月宇航员研发生命支持系统呢?答案很简单:在解决技术问题时,重大进展往往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先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这样才能为创新性工作提供一个强大的动力,才能激发想象力,才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引发一系
27、列连锁反应。毫无疑问,航天事业扮演的正是这一角色。它为人们参与真正伟大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包括对卫星和行星的研究、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以及对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作为新技术发展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推动力和催化剂,航天工程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无可比拟的。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甚至可以说,航天工程正在接手战争所特有的功能三四千年来这种功能一直是战争“享有”的可悲特权。倘若国与国之间不再比拼各自的轰炸机群和火箭,而是比拼各自的探月飞船,那将会避免多少战乱之苦!这种竞争带来的将是各种辉煌的胜利,而失败者也不会感到痛苦不堪,不会埋下复仇的种子或者引发新的战争。虽然航天工程似乎在引领我们远离地球,飞往月亮
28、、太阳和其他行星、恒星,但我相信,太空科学家对地球的关注和研究远远多于对所有这些天体的关注和研究。地球将变得更加美好,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将用所有新的技术和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还因为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太空时代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也为我们提供了技术、目标、动力甚至乐观的精神,使我们充满信心地挑战这些任务。我相信,我们从太空计划中所学到的充分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所说的话:“我望着未来,忧心忡忡,但仍满怀美好希望。”在此谨向您和您的孩子们致以我最诚挚的
29、祝愿。您真诚的朋友:恩斯特施图林格1970年5月6日No.5考场高分参考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谢伟锋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優、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刻骨铭心。国庆期间,电影我和
30、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感动。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31、,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给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神舟”与“神州”同音,当火箭升空时的地动山摇之声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航天圆梦的自豪感已经涌动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和航天诗意向着太空之路披荆斩棘,我们更能“击破万里苍穹”。干的是惊天动地事,做起了隐姓埋名人,可爱可敬的中国航天人隔了漫漫岁月而来,他们让我们这个国家“手可摘星辰”。还是在今年国庆,一个“中国C位是怎样炼成的”热搜刷爆社交媒体:新中国72岁生日之际,
32、我们借助卫星从太空观察我们的祖国。由上海、浙江嘉兴到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我们发现了一条中国人熟悉而陌生的脈络,它隐藏着中国百年来日月换新天的秘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轨迹,更是穿越百年的光荣之路,中国航天所擘画出的奋斗历程,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远不只是“星辰大海”。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现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就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太空前几天
33、,10月14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更意味着中国航天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摘自“未来网”2021年10月16日)【写作技法分析与借鉴】作为一篇时评,这篇文章一改政论格调,语言清新脱俗。单看标题,已是诗意鲜明;正文诸如“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身在神州,眼望星光”“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等语句,其对中国航天奋斗历程的阐述和相关名字的表达,以及对中国航天的未来展望,都显得诗意盎然,而且紧扣题目中的“诗”字巧妙阐述,时时契合照应,颇具匠心,给人一“诗”穿珠之感。另外,本文在就事论事的同时,将中国航天奋斗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地融合观照,素材丰富多元,体现了强烈的思辨性和民族自豪感。结语:漫漫千万里,弹指一须臾。中国的太空之路还会非常漫长,我们不能盲目乐观。须知,只有永远保持着对自然、对宇宙的敬畏与好奇,我们才能在这茫茫的太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初心,砥砺前行,中国航天必将有着辉煌的明天,我们的后辈,必将继续谱写新的太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