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15KB ,
资源ID:46670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667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语文文摘历史季羡林:一个时代的结束.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季羡林:一个时代的结束.doc

1、季羡林:一个时代的结束 “称其为大师,并不是抬举他,相反,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任何评价,实际上可能都是贬低了他。用学者来称呼,或许才是对他最大的尊敬。”著名学者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8点50分左右在北京病逝。同一天,另一位学术泰斗任继愈也相伴西行。随即,各种各样的评论和悼念铺天盖地而来,相对而言,大众对较为陌生的任继愈反应较为冷淡。这恰恰印证了一位学者的另一评语:“晚年的季羡林与晚年的巴金一样,他们的存在与不存在,已经被符号化了,值得尊敬的是他们始终如一的清醒。”寂寞学术路与钱锺书一样,晚年的季羡林也意识到,很多人对下蛋母鸡的兴趣,超过了对鸡蛋本身的兴趣。针对公众的误读,这位万事认真的学者

2、特意著文称:“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身于山东清平县官庄的一个贫苦人家。与很多五四时期的世家子弟出身的大家不同,季羡林自述那时家里没有片纸,遑论书籍。早年读书,他也没有显示过人的天赋,他说,一开始他就是个胸无大志的孩子。“我这个人颇有点自知之明,有人说,我自知过了头。”事实上,这样的基调,也是他概括生平自传全书的基调,他不止在一处提到了“自知之明”和“我胸无大志”。正是这样一位朴实的农家之子,以其坚韧和单纯,走出了一条绝非平常的真理之路。他最初在清华大学陈寅恪先生处了解梵文和定下了学术的萌芽志向,后又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学

3、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和阿拉伯文等,并从世界吐火罗文的权威Sieg教授那里学习了这门濒临绝迹的语言学,以及梨俱吠陀波你泥语法大疏等课程。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受聘为北大副教授,仅一个星期后,他就被当时的文学院院长汤用彤破格提拔为正教授,兼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和文科研究所的导师。一个星期副转正,这个纪录在北大至今没有被打破。留德十年,季羡林还留下一段遗憾的情史。由于不会使用打字机,在写博士论文那几年,季羡林经常到友人迈耶一家,请他们的大女儿伊姆加德打字,因为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如同天书,季羡林因此需要在她打字的时候坐在旁边解释,往往工作到深夜,他再摸黑回家。

4、离开德国,意味着,就要与美丽的伊姆加德永别。季羡林在日记中说:“但又有什么办法?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更真实的原因,其实是季羡林不能放下糟糠之妻。1983年,鬓已星星的季羡林重返德国哥廷根时,曾找过昔日的姑娘,但二人未曾再见。多年后,据好事人考证,这位老打印机的主人,终身未嫁。守门人的罗摩衍那探讨自由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一生都以磨镜片求生,著名作家卡夫卡是一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正是在这些看似凡庸的工作期间,他们创作了伟大的作品。而季羡林开始翻译古印度伟大史诗罗摩衍那时,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时值“文革”。1973年,“四人帮”还在台上,季羡林那时“虽然不再被打倒在地,

5、身上踏上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但更令他痛苦的是精神导航的迷失。他回忆说:“国家的前途,不甚了了,个人的未来,渺茫得很。只有在遥远的未来,在我所看不到的未来,也可以说是,在我的心灵深处,还有那么一点微弱但极诱人的光芒,熠熠地照亮了我眼前的黑暗,支撑着我,使我不至于完全丧失信心,走上绝路。”文革初期,曾有一次,季羡林在兜里装上了安眠药,准备悄悄地到圆明园的芦苇里静静地死去,但刚要出门,就被红卫兵堵住,拉出去斗争,一顿痛打。回来以后他痛定思痛地说,既然人生这么短促,为什么不利用这短促的时间,干点有价值的事呢?当了看门人后,他开始了罗摩衍那的地下翻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

6、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他说严复翻译,“一名之力,旬月踟蹰”,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失神落魄”。文革结束,这篇长得惊人的巨著翻译才完成了前三篇。罗摩衍那对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西游记里可以找到影子,时至今日,在泰国的很多寺庙里,都绘有罗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画。事实上,罗摩衍那从1973年开始翻译到1983年全篇出版,这十年刚好是中国知识分子经历的最深刻的流放之旅,他们像罗摩一样与群魔作战,最终胜利归来。经历了最深的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翻译事业、译者本人,乃至整个中国,都经历了这趟最难忘记的命运旅途。一个时代的结束前夜,季羡林在燕北园独门

7、独栋的平房如往常一样,只是木栅栏的门上多了一束鲜花。这是CBN驻北京的一位北大毕业的记者,献上的最真挚的悼念。二月兰,是季羡林非常喜欢的花,每到春天,都会开遍他山东官庄故乡,也开满美丽的北大校园。但令晚年的季羡林遗憾的是,曾一起赏花的许多亲人,他的婶母、夫人、最心爱的女儿,友人周培源、冯至、沈从文、吴祖缃等,都一一离他而去,甚至他养过的那些小猫。在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悼念文章之后,他引用杜甫诗感叹:“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以98岁的高龄辞世,对一位淡泊名利的孤独的老人而言,也许是一种煎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研究了一辈子的佛教历史,季羡林并非一个佛教徒,他以学者自称自命,“追求真”,才是他心中的宗教。他回忆文革的牛棚杂记,被认为是对那个时代的最好的记录和反思之一。他家里的书堆成山,但他并未被书所淹没,他发出的最强悍的声音之一,就是“认识你自己”,几千年前古希腊神庙将这句话镌刻在石柱上,季羡林认为,有必要不断重复这句话,提醒自己和后人。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