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古思今赏第10课 过秦论2课堂.巩固演练 1课前.识记基础 3课后.拓展作业1课前.识记基础一、容易读错的音膏腴()遗镞()鞭笞()藩篱()系颈()隳名城()锋镝()劲弩()()棘矜()瓮牖()()度长絜大()()钩戟长铩()阡陌()()蹑足()yzchfnxhudjnnqnwnyuduxishqinmni二、需要牢记的词1通假字(1)合从缔交(通 ,)(2)赢粮而景从(通 ,)(3)始皇既没(通 ,)纵六国联合影影子殁去世2古今异义(1)宽厚而爱人古义:;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2)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连词,表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爱惜人才用来招纳(
2、3)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山东省。把作为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3词类活用(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2)天下云集响应()()(3)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4)内立法度()(5)序八州而朝同列()(6)履至尊而制六合()(7)追亡逐北()()(8)却匈奴七百余里()(9)外连横而斗诸侯()(10)会盟而谋弱秦()(11)以愚黔首()名词作状语,对内使动用法,使排列座次名词作动词,登上动词作名词,逃跑的
3、人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使动用法,使退却使动用法,使争斗使动用法,使弱使动用法,使愚钝4一词多义(1)固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因因遗策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险固牢固顽固沿袭趁着凭借三、注意特殊的句文言句式(1)为天下笑者,何也()(2)陈利兵而谁何()(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四、文化常识巧记1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2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4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
4、)写起?提示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也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2本文为什么要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谋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对比。应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谋弱秦时,极尽铺陈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并倍加称颂;再历数九国政
5、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由于下文已明确点出了这次活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自败,所以,这里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是能反衬出秦国之强大无敌。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其二是便于在第5段中与陈涉作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九国,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正因为在第2段中极力铺写九国,笔墨酣畅,奠下了基础,到第5段,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人才、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陈涉远不如九国,然而“功业相反”。九国攻秦,何等艰难;陈涉亡秦,何等容易。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九国作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与陈涉都向两极强
6、化,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悬念就更为强烈,结论也就更为有力。3文章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来说明道理?提示 本文有秦国与九国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还有秦国先强后弱、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
7、点。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点。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朗朗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2课堂.巩固演练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B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
8、D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解析:选A 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櫌”同“耰”。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立法度,务耕织务:致力于B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C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叩拜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匹敌解析:选C 叩:攻打。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外连衡而斗诸侯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内立法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B/C/D/解析:选C 分类依据: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
9、组是()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解析:选B A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来/介词,凭借;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5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B文中的“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C古代山东指
10、泰山以东。河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D贾谊,西汉最富辞采的散文家、政论家,他开创了“史论”文学的先河。所著政论文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解析:选C C项,古代山东是指崤山以东。二、文本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1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鞋子B然后践华为城践:踏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砍下解析:选A 履:登上。7选出下列句
12、子中没有介词省略现象的一项()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C南取百越之地D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解析:选C A项,应为“身死(于)人手”;B项,应为“聚之(于)咸阳”;D项,应为“委命(于)下吏”。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强有力的措施,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D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用来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解析:选D“进行总结”错,文段内容并没有作出总结。9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1)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依靠着高大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2)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如同回声一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紧紧跟着他。3课后.拓展作业 点 击 进 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