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6152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评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评估(八)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二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这反映了日本政府(C)A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B限制私有企业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解析:根据材料“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经济计划体现了国家对

2、经济的引导干预,故C项符合题意。A项,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日本为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限制私有企业发展,排除。D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包含在C项内,且材料没有体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故排除。22011年11月30日,英国200万公共部门员工涌上街头,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抗议政府削减养老金的改革计划。促使英国政府提出这一改革计划的主要原因是(B)A高福利使员工过惯了舒适安逸和不思进取的生活 B“福利国家”的公共开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C贫富差距的缩小使社会不再需要一张“安全网” D受当今世界各国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趋势的影响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

3、学知识可知,养老金属于“福利国家”制度的内容,英国政府削减养老金主要是因为过度的福利开支使财政不堪重负,故B项符合题意。民众的抗议是为了争取他们认为应得的权利,不能说明他们不思进取,故A项排除。削减养老金不能表明贫富差距的缩小使社会不再需要一张“安全网”,故C项排除。当今世界各国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趋势在题干中未体现,且并非政府削减养老金改革计划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3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初,提供的是35年的贷款,1974年6月增设了为期37年的贷款项目,1983年增设了为期510年的贷款项目。材料说明(D)AIMF转为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 BIMF一贯致力于全球性经济援助C各国之间的

4、外汇管制越来越严格 D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凸显解析:提供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是世界银行,故A项错误;致力于全球性经济援助的是世界银行,IMF主要是为了缓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故B项错误;外汇管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IMF增设的贷款项目为期的时间相对延长,说明各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凸显,故D项正确。4“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指(D)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解

5、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奠定20世纪物理学基础的两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硏究宏观世界,量子论研究微观世界,从材料信息“原子、分子”看这一发现指的是普朗克的量子论,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排除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出现在17世纪末,故排除A。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于19世纪30年代,故排除B。5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A)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 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解析:题意中没有涉及

6、企业自主权的问题,故排除B项;赫鲁晓夫强调提高收入,而不是消除城乡差别以及协调工农业发展,故排除C、D项。根据“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原则,故选A。6戈尔巴乔夫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对记者说:“那不是我出卖了党党的保守派应该对党的解体负责,正是他们给党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败坏了党的名声,把实现自己的计划当作主要的手段。”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是(C)A苏共党内分裂政见纷争 B民族分离运动所导致的C政治改革不彻底的结果 D经济改革不彻底的后果解析:根据“党的保守派应该

7、对党的解体负责”可知,戈尔巴乔夫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党内一部分人阻挠改革,最终导致失败,而不是苏共党内分裂,故排除A项;由于党内一部分人阻挠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所以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是政治改革不彻底的结果,没有体现民族分离和经济改革不彻底,故排除B、D项,故选C。71977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新宪法的决议,随后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了苏联新宪法。勃列日涅夫胜利地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大法通过了,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新宪法”的通过表明苏联(C)A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B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僵化的苏联模式C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受

8、到束缚 D人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解析:根据“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已经由宪法固定下来”表明,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说明苏联“左”倾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由国家根本大法形式固定下来,严重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故A项错误;苏联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存在高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高估反映出了苏联依旧深受苏联模式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人民利益的问题,故D项错误。8在印巴分治方案中,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D)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体现了信仰自由与平等C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是英国实行“分而治之

9、”政策的产物解析:印巴分治方案是英国制定的使印度分裂的产物,即是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做法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未体现信仰自由与平等,也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所以只有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9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原因是(C)A印度的各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界限分明 B印度各教派之间矛盾尖锐不可调和C英国企图继续控制南亚次大陆 D英国和苏联分别支持一个教派,造成分裂局势解析:印巴分治是依据居民的宗教信仰,分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共和国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英国企图继续控制南亚次大陆,C正确;A、B、D不符合材料主旨。101959年,美国国

10、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D)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对立态度。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是在197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排除A、B、C,选D。11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措施中我国可以借

11、鉴的是(D)A推行政治多元化 B盲目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C强化了阶级斗争 D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解析:在赫鲁晓夫改革中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农村改革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故答案为D项。12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说法错误的是(B)A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B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居第一位C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D中国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到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而B项中的“第一位”说法错误,故选B。13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

12、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A)A苏联 B德国 C美国 D法国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关系的变化。从“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可以排除B项;二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家追随美国,故排除C、D两项。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利益冲突,故选A。14针对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斯大林说:“我认为这个演说是危险的行动,其目的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使他们难于合作。”这表明(C)A英美达成反苏共识 B美苏关系已经恶化C盟国之间出现分歧 D“冷战”对抗全面开始解析:题干材料提及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只是英国单方面的行为,美国这

13、时并没有与英国达成反苏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斯大林对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担忧,没有体现美苏关系已经恶化,故B项错误;从斯大林的话中可以看出,“铁幕”演说旨在挑拨反法西斯盟国的关系,体现了反法西斯盟国之间出现了分歧,故C项正确;“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不是“铁幕”演说,故D项错误。15“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美国“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的标志是(D)A雅尔塔体系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析:本题考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注意题干中的关

14、键信息“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由此判断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选D。雅尔塔体系奠定美苏战后两极格局,排除A;B、C两项分别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政治、经济表现,皆排除。16学者们对“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提出了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C)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的建立解析:“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序幕,不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故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是美国提出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

15、略,没有在经济方面对欧洲产生作用,故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针对欧洲提出的经济援助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苏联与之针锋相对地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剧了东西欧之间的经济对立,所以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既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又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故选C项;北约是美国组建的军事组织,与欧洲经济复苏无关,故排除D项。17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曾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

16、对立。”下列没有体现本段材料所述内容的是(C)A在共同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努力B以“求同存异”精神,推动亚非国家相互同情和支持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互相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D一切国家和所有人民都应当享有平等权益解析: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18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D)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解

17、析: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政治上依附于美国的状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D项正确。A、B两项材料体现不出,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9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同时,又强调该政策不会削弱联邦德国对北约承担的义务。该政策(A)A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 B表明了苏联逐步加强对欧洲控制C反映出两极格局开始解体 D意味着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的影响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联邦德国主动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缓和关系,有利于欧洲局势的缓和,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苏联加强对欧洲的控制无关,

18、B选项排除。两极格局解体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C选项排除。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的影响的说法错误,德国的“新东方政策”体现的是德国外交的自主性,D选项排除。20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D)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解析:A选项不符合史实,当今世界是一超多强,而非真正的多极世

19、界,A选项错误;B选项表述不准确,多极格局正在形成而非最终形成;C选项表述错误,早在两极格局期间,随着欧洲、日本、中国的崛起就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情况,虽然都是巨人,但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依然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中,故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0、,提出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

21、道。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材料二: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颓势,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出台一系列措施,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效果是明显的。通货膨胀率从执政前达到近27%,1988年降至4%,英国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英国经济增长率1986年达3%,比同期的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都快。以上摘自撒切尔夫人等资料请回答:(1)根

22、据材料一,概括中国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主义”和之前的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6分)(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4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

23、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原因:根据材料“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需要从“左”倾错误严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勇于借鉴他国经验、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等方面思考。(2)根据材料“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可知体现的是采用货币主义思想代替凯恩斯主义;根据材料“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可知体现的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变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有: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干预,注重发挥市场的

24、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前20年“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勇于借鉴他国经验,突破传统观念、理论以及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不同:采用货币主义思想代替凯恩斯主义;由原来的国家加大干预变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变为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3)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干预,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22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世界政治

25、格局随着不同力量的崛起发生着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26、。”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所处时代美国遇到的那种挑战来自哪些力量的崛起。这些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4分)解析:(1)原因:学生可从政治、思想文化和国家利益角度作答,如根据材料“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

27、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成为二战后的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竞争关系;根据材料“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对立;以及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故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存在冲突。(2)力量:根据材料时间“197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亚非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强大。影响:资本主义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的崛起等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3)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欧洲、日本、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崛起,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答案:(1)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