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重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1、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2、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3、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时期应
2、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明清4、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5、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 B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C君
3、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的加强6、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8、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
4、外的全体成年男性C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D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9、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任期间10、“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做废人”。这是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 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利益C.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D.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11、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
5、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12、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这一规定体现的主要原则是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效益优先原则D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13史料记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帝国为解决这个问题A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B将成文法调整为公民法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
6、然法14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突出代表,下列有关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狭隘性,本质上维护奴隶主利益C罗马法产生主要得益于罗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D罗马法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社会法律的先驱15、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场景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 B C D16申报“时评”栏目曾
7、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7、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18、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C清末新政和辛亥革
8、命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19、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觉悟不高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确立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实行总统制宪法由国会制定国民一律平等,国家保护国民的合法权利A B C D21、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
9、命有关的是端午节 青年节 建军节 国庆节A B C D22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回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提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里的“星星火”主要是指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3、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四十年还未完成的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24、“以
10、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D.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2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26、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西北主力红军)不
11、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材料中战士由五星帽换上青天白日帽徽之后应称为A中国工农革命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解放军27、“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A不结盟原则 B“一国两制”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睦邻友好原则28、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外交事件是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参加联合
12、国维和行动C、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D、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9、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统一进程中的大事,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九二共识”的达成 A B C D30、有人说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A中国政府强硬坚定的立场 B世界潮流的推动 C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二、非选择题(40分)31、(19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
13、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
14、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材料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一条“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五 新中国60年民
15、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探索走“共和之路”的领导者;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5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
16、的原因是什么?(4分)(4)依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走“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通过搭建哪些“基本的制度框架”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8分) 32、(21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英、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材料二: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
17、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中国外交史材料三: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尼克松回忆录材料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4分)(2)材料二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
18、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和方针?(6分)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4分)(4) 材料四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2分)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3分)(5)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导致中英、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2分)。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北重五中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答案(2016年1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BBBACDADCCCACC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030
19、DCBCBACCABBCDCD二、非选择题(40分)31、(19分)(1)说明: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2分)(或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领导者:孙中山(2分)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3分)(3)原因:缺乏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4分)(4)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分)“基本的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32(21分) (1)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2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2分)(2)两大阵营逐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实行“一边倒”(2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第三世界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4分)(4)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中日建交;中美建交;(3分) (5)国家利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