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段话说明,该时期A.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B.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旨认为东周在动乱中孕育经济和社会变革,最终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选项A符合这一主旨,为正确选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是否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变革,排除B;选项C只强调了动乱
2、,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2.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中孔子主张德和礼,而荀子的主张则是礼乐和法数,可以看出两者相比,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所以选C。AB与材料原意无关,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以孔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比较来命题,要求考生找出二者主张的不同,并分析其实质。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
3、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3.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 荀子B. 墨子C. 老子D. 孙膑【答案】C【解析】据材料“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无色胜于有色”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故C项正确;荀子没有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墨子也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孙膑属于兵家,也没有类似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
4、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虽无色,胜于有色矣”,这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类似,据此即可正确判断。4.韩非子指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这里,他强调的是A. 君主制定法律B. 法律受制于君权C. 君臣均受法律制约D. 法律的权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君主制定法律,故A错误;法律受制于君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从材料“明君使其群臣”,可见韩非子认为法律应针对臣民,故C错误;在法律面前,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可法外施恩,强调法律的权威性,故D正确。5.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
5、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
6、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相关知识,即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是下列哪种思想实施的结果()A. 儒家学说B. 法家学说C. 黄老之学D.
7、 “大一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至汉武帝时期已摆脱汉初的民贫国弱的状态实现了国家的富强,西汉初由于农民战争影响,社会状况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局面,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促使经济快速恢复,故C项正确;A和D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统治思想;B是秦朝实行统治思想,排除。【点睛】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7.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 天人感应学说B
8、. 君权神授学说C. 独尊儒术的建议D. 崇尚法制主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说明百家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统治,为此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C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君权神授学说是针对神化皇权的思想,B错误;崇尚法制主张不符合材料统一思想的信息,D错误。8.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的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所说的“自有制度”的实质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严刑峻法D. 儒表法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9、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周政”是指西周通过礼乐制度维护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材料中“霸道”是指法家思想,“王道”是指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尊儒尚法,外儒内法,即儒表法里,故选A项。BCD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统治思想的变化儒表法里9.钱穆说:“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 法家思想衰微B. 黄老之学被推崇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法家思想适应
10、了秦朝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不能满足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法家思想,但是法家思想的衰微并不是“士人政府”形成的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为了休养生息,恢复和增强经济实力而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但是随着社会繁荣,国力日盛,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黄老之学不再被推崇,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以儒士为相,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逐渐形成了“士人政府”,故C正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活跃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
11、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其中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程朱理学开始兴起和发展B. 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C. 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D. 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对应的时期大致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兴盛,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形成三教合一的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程朱理学是在北宋时开始兴起的,与对应的时期不符;B选项错误,“民贵君轻”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学说;D选项错误,“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时期儒学发展的情况,与对应的时期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 复旦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12、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中的一句比较经典的语录,它不是孔子的语录,传说是子思的话。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后来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因此对于这句话来说影响很大的人是朱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其它选项都没有关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12.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
13、一主张A. 否定“存天理,去人欲”B. 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C. 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 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答案】B【解析】材料“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使是知”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心学主张心是万物本原,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故B正确;心学并不是对理学的否定,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否定“存天理,去人欲”的内容,故A错误;人文精神注重人性和人的价值,材料并没有体现,故C错误;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并不能科学指明心与物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的内容和本质入
14、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B. 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C. 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D.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注意时间“宋代”,用排除法。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是汉代董仲舒,排除;B的表述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ABD。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导致宋代之后少见到妇女的身影,故C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
15、响【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4.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的封闭性C. 概括了世间所有规律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的本原【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可得出理学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得出理学的封闭性,故B符合题意;A、D两项表述符合材
16、料含义但过于片面,故AD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15.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其民主性的是A.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C. 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D. 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A项反映的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未涉及推翻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C项是经济上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项主要是对君主权威的否定;只有B项最符合题中要求,强调的是“民贵君轻”。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16.顾炎武
17、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A. 强调实地调查B. 反对君主专制C. 维护儒家正统D. 主张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他主张经世致用,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地调查,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维护儒家正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7.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
18、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B.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依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唐甄等早期启蒙思想家并未提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只能在原有体制上进行修补,本质上仍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农耕经济;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未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唐甄等明清启蒙思想
19、家主张限制君权,不能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B.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C.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D.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的思想涉及到过公民民主思想,也涉及到了人文主义精神,古代中国与希腊同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先贤关注的是如何让社会更和谐,因此二者相通之
20、处是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古代中国,排除;C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古希腊,排除。19.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表现出古希腊人A. 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失望B. 对直接民主的狂热C. 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D. 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很明确地表现出了古希腊人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和崇拜。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和直接民主,故AB两项排除。个人利益至上虽然存在,但材料主旨是肯定人为万物中心,故D项错误。20.黑格
21、尔指出:“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有思维的人”。在此,黑格尔强调了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人要有高尚的道德C. 要肯定人价值D. 人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之源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苏格拉底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理性。故选D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二、简答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
22、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焚书材料四: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藏书(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
23、点?【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大一统.原因: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观点:“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3)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4)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解析】【详解】(1)主张: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来看,材料主张君权神授,依据材料“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来看,材料主张大一统;原因:要分析作
24、者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应当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即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观点:依据材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来看,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宣扬封建纲常;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这样的主张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3)主张:依据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来看,李贽反对灭人欲,主张强调人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生活的时代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经济上商品
25、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使他提出了这样的主张。(4)综上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实时更新。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材料二“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材料三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
26、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并说明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借鉴价值。(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他的思想中对普罗泰格拉观点的发展之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4)根据上述材料,从思想和政治两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有利
27、于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们的和谐相处。(2)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弥补了普罗泰格拉忽视道德的弊端。(3)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伦理道德。(4)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解析】(1)核心:根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价值: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们的和谐相处。(2)核心:根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得出。发展:联系普罗泰格拉思想的不足分析回答。(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得出“相通的地方”: 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伦理道德。(4)审清题目要求“从思想和政治两方面分析”,结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的内容分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