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届高三上期第三月考调研检测文 科 综 合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图和理想国的封面。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而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25.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多通过察举推荐或对策选用监察官。西汉公孙弘在元光五年举行的策试中取得第一,后迁御史大夫。北魏时期规定从对策高第者中选任御史。隋唐至明清多注重选用进士作为监察官。古代统治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确保监察
2、队伍具备较高文化素质B.丰富封建官僚队伍的从政经历C. 保障官僚队伍具有优秀政治品德D.维护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威26.唐朝武则天时,开始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如考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到了明朝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这说明武举: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有利于选拔各类实用人才C.在实行中不断加以完善 D.比文举更注重公平公正性27.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
3、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28.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2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方议定海关税则,将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确定下来,清政府也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谈判代表却认为谈判取得重大胜利。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谈判代表好大喜功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C.国人缺乏主权意识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3
4、0.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C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D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31.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厉行节约的理念贯穿到重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饭店吃饭不准浪费,吃不完的允许客人打包带走;市民的服装异常朴素,且都是国货,尤其多为产:街上的商店门上均有“购买舶来品是莫大的耻辱”等标语。这说明当时:A.国民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B.社会生活服从于抗战大局C.民
5、族意识影响着民众生活 D.新生活运动取得显著成效32.中国从西周到秦统一,希腊从荷马时代到城邦独立自由的终结,我们视为两者的“古典时代”。在这一时代,中国封建王权向专制王权发展,到秦统一中国专制王权更转化为大一统专制皇权。大体上同一年代的希腊,带有军事民主主义色彩的王权向贵族共和过渡,更进一步向民主政体过渡。造成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政治走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的多寡B是否濒临海洋C经济基础不同D贵族政治瓦解程度33.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典中的法与刑是相通的,且多是禁止性条文。同时期的罗马也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的影响更深远。其原因是罗马法:
6、A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B条文更清晰详实C强调权利与义务对应D适用范围更广泛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艺术的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35.面对中国新冠病毒防控取得的巨大胜利,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这里的“制度”主要指:A中国特
7、色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二、非选择题:共160分。(一)必考题:共135分。4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
8、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
9、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明代以前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
10、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1919年后“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44.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
11、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
12、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9分)45.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
13、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历史答案24-27:D,A,C,A 28-31:D,B,C,B 32-35:C,C,B,A41、(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
14、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42、【答案】示例一: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论证: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
15、,“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示例二: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论证: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
16、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示例三: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
17、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论证: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4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
18、改革的原因。(6分)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9分)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9分)45、(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答案】(1)培养科学人才;推动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发展;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项目;将科学成就应用于国家建设。(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 (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