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65.50KB ,
资源ID:45935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5935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同步学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末整合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同步学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末整合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

1、章末整合专题一影响城市聚落与交通线的因素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注意:热带地区城市可以分布在高原上,以避开湿热或干热的平原、谷地地区。2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1)影响交通运输选线的自然因素除了地形外,还有地质条件、特殊地貌、气象、水文等。其表现如下: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基本交通运输方式有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山区一般地形复杂,以公路运输方式为主;而水网密布、水流平稳的地区,其水路运输比重一般较大。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大致走向应由产品产销分布及其相应的运输联系确定。但线路的具体走向,又常受各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地形对铁路走向的影响最为明显,平原、丘陵地区

2、,铁路平直,总长较短;山地地区铁路的弯曲程度大,相应总长变长。自然条件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线路建设所需的工程量与造价高低,直接影响着交通网的分布与密度。自然条件优越,一般线网密度就大,反之,线网密度就小。(2)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而社会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科学技术是保障,另外还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等。专题专练1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

3、时间更长,为什么?(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思路导引本题实质上考查的是交通及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其中气候对交通建设也有重要影响。聚落要进一步发展应具备动力条件(交通、市场、经济发展等)和充足的土地资源。专题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本性的,因为全球正处在地质历史的间冰期内,全球气候正在向变暖的趋势发展;后者则是辅助性的,也就是说人为原因加剧了变暖的程度。大气中CO2浓

4、度的增加,一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二是滥伐森林等。如下图所示:2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一般来说,全球变暖将会使中纬度地区受损,高纬度地区受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地区的减产,因而世界粮食产量总体上会下降。对工业的影响全球变暖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蒸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技术等获得广阔的市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专题专练2读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民网2011年1月21日电:201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是有气象记录以来

5、最高的一年,其中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亚洲中部以及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现象明显。材料二(1) 由材料一可知,全球气温较高,由材料二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_”。(2) 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21世纪前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21世纪后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3)按材料二图中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多选)()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D天

6、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E台湾海峡将变宽思路导引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温升高的表现、原因及影响。近100年来,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加剧全球气温升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缓解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全球变暖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专题三我国的水资源(1)目前我国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和湖泊水,而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因此河湖的分布就直接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而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和变化直接受气候的影响,因此,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本质上是受气候影响的。(2)受气候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上是南方多、北方少,西北地区最少;在时间上是夏秋季多

7、、冬春季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东部季风区内),这就是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3)我国水资源不仅时空分布不均,且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欠佳。一是水、土资源配合欠佳;二是水和煤、石油、铁等资源的配合欠佳。(4)针对我国水资源的上述特征,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跨流域调水:以余补缺,解决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问题,如南水北调、引黄济青、引滦入津等。修水库:蓄洪补枯、蓄丰补欠,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的问题。节约用水: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的潜力巨大。防治水污染:我国水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可用下图来进行记忆。专题专练3结

8、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主要河流的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我国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生存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1 000立方米。材料三中国七大水系中目前绝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7亿多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 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的水。(1)由以上材料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春旱的自然原因。(3)上海地处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目前也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从可

9、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思路导引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问题及应对措施。我国水资源分布在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西北地区最少,在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且我国水资源匹配欠佳、污染严重。解决措施主要有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答案网络构建区从上至下:聚落古代人类活动寒潮水资源专题探究区专题专练1(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

10、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专题专练2(1)波动上升温室效应(2)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3)ACE专题专练3(1)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不足;水污染严重。(2)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此时雨季还没有到来。(3)增强节水意识;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防治水体污染,改善长江、太湖的水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解析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特点及成因,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要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可从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约用水的工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等方面入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