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743.14KB ,
资源ID:45864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586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级高一10月份月结学情考试历 史 试 题2021.9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说法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 )A女娲造人传说B元谋人的门齿化石C良渚古城遗址D殷墟出土的甲骨文2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

2、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原始人群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3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夏勿下雨,犁粑倒挂起”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C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4“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当时( )A任人唯贤 B实行禅让 C遵循宗法秩序 D注重年岁长幼5关于夏朝建立后的

3、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B益将王位让于启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D禹直接传位于启6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7“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D实质是奴隶主

4、土地国有制8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A三公制开始确立B郡县制全面推行C度量衡实现统一D驰道连接了各地9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评价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贽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 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 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10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事最明白无疑,然尤不宜行之大骤如此。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

5、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由此可见,在他看来( )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 B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势在必行C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 D应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11据汉书记载:汉代初年,关中发生大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汉高祖刘邦体恤民情,曾下令饥民“就食蜀汉”;汉武帝时,“山东被河灾”,朝廷“下巴蜀粟以赈之”;元鼎年间,“水潦移于江南”,汉政府“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这说明汉代(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蜀郡经济地位重要D社会经济百废待兴12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

6、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13汉武帝起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B提高行政效率C制约丞相权力D监察三公九卿14盐、铁、酒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产品和销售量极大的商品,并称“三业”。起初皆可私营,武帝时收归官府,实行专营。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商品流通B稳定市场秩序C加强经济控制D维护小农经济15史学家顾颉刚在评价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认为:它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但手段却高明得多。这一措施是( )A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中朝 D盐铁官营

7、16西汉惠帝时,“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官为吏”;汉武帝时“有市籍者”“不得官”。由此可见汉代( )A商人社会地位较高 B官吏不能世袭C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D实行抑商政策17某同学整理的学习提纲包括以下关键词: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提纲内容反映的朝代是(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18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代表的朝代是( ) A北齐、隋朝B北周、西晋C北周、隋朝D北齐、唐朝19下图为魏晋时期墓室壁画,壁画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民族之间的交融 B江南经济的开发C民族政权的对立 D分裂局面的结束20下图为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壁上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文字内容

8、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证明嘎仙洞就是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 )A史书文字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B只有第一手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C祝文和魏书都是二手史料D文物资料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21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 )A社会经济繁荣B储备体系多元C防灾能力强大D崇尚民本思想22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

9、( )A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B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C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D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23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4表1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25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分割宰相权力C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决策失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0分。26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及其历史意义。(12分)27图1、图2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1)从图1、图2中分别提取至少两项历史信息,并指出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8分)(2)针对图1时期制度的弊端,图2时期实行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影响?(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

12、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021级高一10月份月结学情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出土的两枚元谋人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

13、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因此B正确;神话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引用,A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2D【详解】根据“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3B【详解】二十四节气中的“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夏勿下雨,犁粑倒挂起”等信息说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故B正确;材料和天人感应无关,和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无关,故A、C错;古代统治者并不重视发展科技,故D错。4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纣王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而继承了王位,说明的是当时遵循宗法秩序,C

14、正确;ABD显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5C【详解】据题意可知,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的记载,最终都是启获得了王位,故选C;A项只符合战国策,B项只符合史记,排除AB;由于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差异,并不能确定禹直接传位给启,排除D。6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铁器牛耕是生产力的变革;以上信息表明,这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故A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故B错误;图示反映的是社会变革,而非繁荣开放,也没有体现民族关系,故CD错误。故选A。7D【详解】从材料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等信息可以看出,所描述的

15、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答案为D项;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铁器广泛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井田制出现在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项。8B【详解】根据“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可得出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可得出这是郡县制的作用,B项正确;A项是中央官制,排除A;CD项不是制度层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9D【详解】由材料信息“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是圣是魔,未可轻议”“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的影

16、响,故D正确;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确,故A错误;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的标准,故C错误。10C【详解】根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以此见天下事之必以渐进,而躁急者之不足以语于治也”可知,材料认为废封建的措施未免操之过急,使得社会缺乏适应的阶段,即吕思勉认为制度变革过急不利于国家稳定,C项正确;材料中吕思勉认为废封建,行郡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没有强调秦朝废分封,行郡县为错误之举,A项错误;材料内容评价了废封建,行郡县的措施,没有强调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体制,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

17、推恩令”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11C【详解】汉代发生饥荒,汉代政府或组织饥民至巴蜀,或从巴蜀调取粮食赈济百姓,说明汉代巴蜀的经济地位重要,C正确;题干未提供灾害发生数量统计,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的结论,排除A;B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排除D。12C【详解】汉武帝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五经博士所教弟子员,合格者授予官职,这种方式不同于当时的察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C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科举制开创于隋朝,排除B;门第观念在魏晋时期较为盛行,排除D。1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中朝”为了分割宰相的决策权,

18、实现加强皇权,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4C【详解】材料“武帝时收归官府,实行专营”,反映了汉武帝时的盐铁官营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为C项;这一做法不是为了促进商品流通,排除A项;推行均输平准,是为了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排除D项。1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本质仍然属于思想文化专制,但显然更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更为高明,B正确;ACD均不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故选B。16D【详解】据题意可知,西汉初期商人的后代不能做

19、官,这是对商人的压抑,说明汉代实行了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故选D,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抑商问题,BC与题意主旨不符。17B【详解】“党锢之祸、黄巾起义”都发生在东汉,由此可知题干内容反映的朝代是东汉,故选B;黄巾起义和西汉以及两晋无关,排除ACD。18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魏被北周取代,西魏被北齐取代,是北周,是北齐。南方的齐被梁取代,是梁朝,最终隋朝统一了全国,是隋朝,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19A【详解】材料中的“汉人胡食”反映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饮食融合,说明的当时民族融合程度加深,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并非是政权对立,C排除;当时

20、中国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D排除。故选A。20D【详解】“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壁上北魏皇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属于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说明可以与史书记载进行印证,故选D,排除C;史书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1B【详解】材料“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储备体系呈现多元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2D【详解】材料中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等可以看出此君王并不歧视 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抚,使民族关系融洽,故排除AB

21、C,选D。23B【详解】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现象,即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宦官和朋党的矛盾,A项错误;材料“贡赋不入于朝廷”体现的是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现象,没有体现文臣与武将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错误。2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的国君多由节度使转变而来,说明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C正确;北方政权相继更迭而非林立,排除A;五代政权更迭不是农民起义导致的,排除B;治国理政以及是否

22、获得民心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排除D。25C【详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的决策程序,而政事堂的设立使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有助于简化程序,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中枢机构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这一变化主要是决策程序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权力分割,排除B;这一变化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一定就能避免决策失误,排除D。二、非选择题26(1)内容: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4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6分)(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说

23、汉语;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制等。(6分)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6分)【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可归纳出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可归纳出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原因: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动及兼并战争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举措:根据材料“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可归纳出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穿汉服,说汉语;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

24、用汉制等也是重要举措。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7(1)图1:都城镐京;分封了众多诸侯国(或答分封具体对象);西北有游牧民族犬戎。(2分)时期:西周(2分)图2:定都咸阳;北部有(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城;北方少数民族有匈奴、东胡;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加强管理。(2分)时期:秦朝(2分)(2)制度:郡县制;(2分)影响:郡县制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

25、深远。(4分)【详解】(1)图1:根据图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都城在镐京;分封了众多的诸侯国,西北有游牧民族犬戎。由此判断这是西周时期。图2:根据图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定都咸阳;北部有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北方少数民族有匈奴、东胡;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加强管理。由此可知这是秦朝时期。(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会导致地方的分裂割据,针对此弊端,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8(14分)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度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

26、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

27、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太宗、孙中山等人强烈肯定科举制,而宋应星、康有为等人则明确责难科举制,对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讨都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来答。如果肯定科举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回答;如果否定科举制,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禁锢思想、遏制科技发展、维护专制统治等角度回答。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明确,必须史论结合。点睛:探讨类开放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肯定或否定科举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原因(为什么),科举制带来的结果(怎么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