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501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单元质量评估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单元质量评估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本单元内容在中国史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要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如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还要能够将其连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分析不同时期制度建设的原因、影响,进行进一步探究,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本套试卷命题角度新颖、形式灵活,注重学科能力考查,对同学们巩固基础知识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4南京师大附中高一模考)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

2、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小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解析:根据“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可知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传嫡不传庶,表明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故D项正确。A项观点错误。商纣得以继位是“据法”即依据宗法制的继承原则,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D2(201

3、4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考试)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解析:分封制之下的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A项错误。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小宗,B项错误。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D项“所有”错误。C项正确。答案:C3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

4、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解析:材料表明,分封制是各封国“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4(2014青岛二中高一期中考试)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

5、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解析:材料大意是,王后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C5(2014襄阳五中高一月考)“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段话反映出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C具有血缘关系与

6、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D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体现。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抓住“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了国家政权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故C项正确。答案:C6(2014临汾一中高一期中考试)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7、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解析:材料大意是:此时周朝王室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秦穆公地处偏远,不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已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即材料主旨是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故B项正确。A、B、C三项材料虽都有所介绍,但均不是材料的“主旨”。答案:B7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

8、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A华夷观念淡化B武力征伐影响C儒家思想主张D文化心理认同解析:由材料信息“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武力的征伐”“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D项正确。答案:D8(2014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考试)“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解析:材料表明,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天下的共主,而当时的各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观

9、点错误,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D项观点错误。材料表明,秦汉以后的皇帝是天下的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即皇帝独揽大权,包括任免官吏的权力,故B项正确。答案:B9(2014海南中学高一期末考试)“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根据“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统一管理。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4银

10、川一中高一期末考试)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主要是指()A完成统一B制度创新C修筑长城D暴政而亡解析:材料说明秦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秦朝正式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所以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故B项正确。自秦之后,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局面缺乏连续性,“持久”之说并不准确,排除A项。修筑长城、暴政而亡均不能说明秦朝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C、D两项。答案:B11(2014成都市高一诊断性检测)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一体

11、系有利于()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BCD解析:根据“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可知该时期为秦朝;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接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错误;这一国家管理体系与严密的户籍制度相联系,错误。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12(2014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期末质检)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严格限制诸侯的活动,其意在防止诸侯割据,根

12、本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强化君主专制”意指皇帝独揽大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的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13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B将相权一分为三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意图解散中书省解析:A项“废除相权”错误;“相权一分为三”是指分为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根据“太宗患中书权太重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D

13、项说法错误。答案:C14(2014北京市东城区高一期末检测)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该时期的做法的目的是()A重视文臣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C解决武将擅权的弊端D缓解“冗兵”问题解析:由题干中的数字信息可知,宋代任官有重文轻武的特点,其目的是遏制武将擅权、加权皇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答案:B15(2014正定中学高一期中考试)元史百官志称:“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此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解析:

14、根据“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A16(2014福州一中高一月考)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解析:注意关键词“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C项正确。答案:C17(2014山东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试)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秦朝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A项错误。

15、西汉的中央官制为内外朝制,B项错误。唐朝的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C项错误。宋朝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故D项正确。答案:D18(2014浙江镇海中学高一模考)“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解析:根据“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嘉时还为

16、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表明中正官在各郡长官中推选,而且由现任官兼任。A、D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B项“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与“各使诸郡选置中正”相悖。故C项正确。答案:C19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A能力至上B唯才是举C德行优先D德才兼顾解析:“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善”,而“善”属于道德范畴,A、B、D三项均不符合此意,故C项正确。答案:C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

17、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A扩大了官员来源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C加强了中央集权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解析:根据“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可判断该制度是科举制。A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B项观点本身也正确,但不是作者强调的中心。D项观点对材料理解错误。“为中国提供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意即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牢牢掌握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答案:C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

18、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解析:材料的中心含义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一大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侧重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22黄宗羲说:“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段话表明黄宗羲()A认为加强相权可以抑制君权B主张挑选贤能的宰相协助皇帝议政C认为君主世袭致使君权弱化D主张恢复宰相制

19、并且宰相一职世袭解析:A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不符;D项“宰相一职世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由“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可知B项正确。答案:B23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事务繁重,于是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明成祖朱棣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

20、内阁”由此出现。大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成为实际上的宰相。A、B、C三项说法均错误。故D项正确。答案:D24(2014双鸭山一中高一期中考试)“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BCD解析:“免死牌”是封建特权的重要体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是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不会危及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正确,错误。铁券是

21、君主权力随意性的表现,并非法律制度,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说法不正确。故B项正确。答案:B25史学家钱穆认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如果此观点成立,那么明清时期与此观点相悖的史实是()A裁削中书省官员B宰相制度被废除C设立殿阁大学士D议政王大臣会议解析:注意裁削中书省官员、废除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都是皇帝独揽大权的表现,而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大事,限制皇权。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20分,共计50分)26(2014

22、西安一中高一期中考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进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

23、制的重要意义。(10分)(2)材料二中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直接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第(1)问,“区别”主要从官员的产生方式方面来解答;“意义”抓住分封制下官吏选拔制度的弊端和郡县制下官吏选拔的积极影响回答。第(2)问,“基本特征”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表现”要对比两图并结合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回答;“趋势”主要从皇权的发展方面来回答。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由贵族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

24、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4分)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6分)(2)基本特征: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度集中。表现: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趋势:皇权专制不断加强。(6分)27(2014福州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

25、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2000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三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6分)(2)结合材料二,

26、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的主要意义。(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2分)解析:第(1)问,首先抓住“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等信息,概括先秦时期宰相一职的特征;秦朝丞相一职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对比得出“不同”。第(2)问,抓住“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从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官僚制度、制约皇权专制等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从中国历史上君权、相权的斗争方面来分析。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

27、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6分)(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6分)(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2分)28(2014华中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而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

28、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

29、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

30、经验教训?(4分)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即可;“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局面、制度缺陷的角度概括即可;“目的”从加强廉政建设和巩固统治等方面概括作答。第(2)问,宋初廉政措施的特点抓住“宋初统治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概括即可;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抓住“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等信息概括作答;“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概括三则材料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和御史大夫寺,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4分)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分)(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等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化、刑典化。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6分)(3)加强廉政监察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