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488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素养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则说:你还要感谢()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B.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了玉米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解析】选D。根据“1520年”“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可知,这是西方国家通过新航路进行了物种的交流,原本生长在美洲的玉米,在欧洲就可以买得到,最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故D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A错在“资本家种出了玉米”,排除;玉米原

2、产于美洲,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了玉米,B、C错误。2.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该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A.马铃薯 B.小麦C.水稻 D.牛肉【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16世纪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18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主食,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合,故B、C、D排除。3.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品种传入中国时期玉米16世纪传入中国

3、,清代向全国推广花生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烟草(烟)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番薯(红薯)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解析】选C。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致是在清中晚期,故排除A;明清厉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植物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这些植物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故选C。4.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

4、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解析】选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材料时间是明末,故A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物产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而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错误。5.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5、)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时间(年)人口(百万)粮食总产出(千吨)种植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千克/公顷)粮食全部作物14007220 52019.824.71 038165012335 05532.040.01 095175026074 10048.060.01 5441820381108 58559.073.71 840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B.C.D.【解析】选D。题干给的时间1400-1820年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 这一

6、时期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占主导地位,生产工具没有出现革命性变革,主要使用的是铁犁牛耕。所以说法错误,排除。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且共同发展【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了打击和破坏,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许多地区的物种交流,丰富了各地物质生活,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

7、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物种交流没有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且共同发展,也没有改变新大陆的落后面貌,排除C、D。7.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解析】选C。材料“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

8、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C正确。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8.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辣椒水稻甘蔗葡萄A.B.C.D.【解析】选D。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辣椒原产于美洲,据此可知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水稻、甘蔗、葡萄,故本题选D 。9.上海嘉定东南

9、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下列有关说法最准确的是()A.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B.反映了当时中国百姓的饮食已经完全西化C.近代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很多西餐厅D.近代中国的农业开始按照西方标准进行生产【解析】选A。材料中三地改植蔬菜的原因都与租界和西餐有关,故反映了西方饮食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故A正确;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实,可知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改变传统生活,“完全西化”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上海地区,无法得出近代各通商口岸出现很多西餐

10、厅,故C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出上海部分地区种植与西餐有关的农作物,不能反映出中国农业开始按西方标准生产,故D错误。10.右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解析】选A。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英国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正确。17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错误。

11、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并非工业革命促进,C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错误。11.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社会史观下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整体史观下使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文明史观下使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解析】选A。材料信息“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

12、植”等反映了社会史观视角下的物质生活,故选A。近代史观是从现代化角度出发,B错误;整体史观是从全球视角出发,C错误;文明史观是文明角度,D错误。12.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1753)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C正确;A包

13、含在C之中;B说法错误,错在“日趋频繁”;D说法错误,错在“根本”。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

14、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初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

15、,导致了2 000万到6 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摘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题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要从多角度分析,例如,新航路开辟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产量高利于解决中国当时的人地矛盾等。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物种种类增多、人地矛盾缓解、饮食结构变化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题“不受

16、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等体现的就是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工业革命密切全球的联系等因素。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美洲作物适应力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导致生态破坏。(2)原因:工业革命导致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交流扩大;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人口流动加剧。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

17、回答问题。材料一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材料二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

18、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蕃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材料三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

19、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8分)(2)据材料二指出粮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题,根据“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

20、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哥伦布交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理范围扩大、交流内容丰富、影响更加深远等方面。第(2)题,根据“小麦、葡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番茄、美洲辣椒、花生、树薯、番木瓜、番石榴、鳄梨、凤梨和可可(还有一个不那么有营养的移植品种是烟草)”可知传播的路线主要是从欧洲到美洲,从美洲到亚欧等地;传播的内容主要是家禽、粮食作物、高产作物,包括番茄、可可、烟草等。第(3)题,根据“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

21、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内容可知,哥伦布交换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引发了物种的交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给世界面貌带来了永久性的变化;从消极的角度来说则造成了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等。答案:(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2)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可可等传入亚欧。(3)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