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12KB ,
资源ID:45487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5487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配套教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二).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配套教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二).doc

1、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内容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要求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基本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发展要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

2、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本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发展要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教学。“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要求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3、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说明本课的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教学时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会考标准知 识 条 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abbc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知识与能力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过

4、程与方法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能力;2.联系中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现实,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2.认识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处于国内战争时期,内忧外患余粮收集制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新经济政策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固定粮食税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和苏维埃政权。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3、内容农业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工业政策: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产品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力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4、

6、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5、评价积极: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花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经济危机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政治危机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2、实施(1)标志:1921年 俄共(布)十大的召开(2)内容农业:固

7、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4、作用经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政治: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5、评价: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突破。三、苏联的成立1、背景: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

8、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人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会。3、法律保障:1924年1月苏联第一部宪法。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判断某项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

9、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先后采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政策。一、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二、不同点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经济破坏和物质极端缺乏的形势下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主要针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被推翻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新经济政策是在内战结束后,苏俄经济濒于崩溃,许多地区的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情况下出现的。2、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

10、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前者强调公有化程度。无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用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把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措施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后者在一定范围恢复多种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

11、维克党对于商品和市场关系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它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份和资本主义成份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

12、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的经济基础。5、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但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6、结论就改造社会经济关系来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改造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的方法、道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正面“冲击”的办法。直接和彻底摧毁旧社会经济

13、制度而代之以新社会经济制度,列宁称之为直接过渡道路,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则是用“围攻”的办法,在一定时期内“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逐步地慎重地进行经济改造。列宁称之为逐步过渡道路,它符合苏联当时多层次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从而把各种力量:工人的和农民的,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的,国内的和国外的力量调动起来,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这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胜利,说明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作业:随堂

14、练习教后记: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与能力1.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过程与方法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

15、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2、实施过程方针提出:1925年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苏联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二五”完成,苏联工业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效。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共建成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

16、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机床已基本自给,进口的机器只占需要量的0.9%,拖拉机等产品已开始出口。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面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 调。追求高速度。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4、教训:农、轻和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既要看到,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取得的。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比较不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

17、的工业化则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则是对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原因:第一,社会制度不同。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苏联是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社会历史历程不同。资本主义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而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第三,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原因及目的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

18、困难;斯大林的决策;工业发展的需要。斯大林对农业的看法: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供给农民以他们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交换农民剩余粮食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方针的制定:1

19、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成为大规模集体经济。3、实施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1930年,斯大林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3、特点:全盘集体化;强制性;追求高速度高积累。4、影响积极性: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消极

20、性: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结合P12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加深理解)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完成社会主

21、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的表现: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已取得了彻底胜利;苏联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2、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3、形成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封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形成斯大林模式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4、表现(1)经济体制表现: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

22、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行政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家指令性计划,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政治体制表现: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高度集权、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影

23、响:在当时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但是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体制表现: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影响:虽然能够统一全国人民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三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5、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6、评价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标准:生产力标准;客观实践或条件。方法:一分为二,全面的、历史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态度:科学、公正,实事求是。(1)从功绩和弊端角度总: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

24、惟一模式。功绩:基本上符合当时苏联国情,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物质基础;巩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弊端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缓慢;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不能长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文化上,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从模式角度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5、。但它带来的明显弊端告诉我们: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3)从历史影响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

26、家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知识与能力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主要内容,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2.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教学

27、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学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一、赫鲁晓夫改革摇摆不定1、背景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农业的相对落后;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2、内容(1)经济改革农业为什么会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农业发展迟缓,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改革: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

28、反冤假错案。3、失误农业: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工业:虽扩大地方权力,但企业在经济上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但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4、评价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

29、框架。5、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根本原因)二、勃列日涅夫改革逐渐停滞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历史定位当政前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理论调整,纠正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使得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全苏联出现一个比较好的形势。当政后期,把稳定看成了目的,把维持现状当作实现稳定的手段,使苏维埃国家由稳定逐步转向停滞,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处于一片保守、僵化的状态中 。1、改革的内容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

30、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改革的成效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3、改革的不足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失败?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三、戈尔巴

31、乔夫改革莫斯科落日1、背景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发展速度下降。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政治生活僵化。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国际关系方面:“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2、进程(1)经济改革原因:为了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内容: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加

32、速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结果:难以奏效。(2)政治改革背景:经济改革面临困境内容及影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推出“民主化”和“公开化”;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3、影响: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

33、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客观:体制僵化,矛盾深化,阻力很大。主观: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4、苏联的解体(1)苏联解体的经过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认可和苏联瓦解的开始。“八一九事件”:国家政权发生质变。明斯克协议:独联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苏最终解体。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2)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高

34、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的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改革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发挥了国家职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中国的改革坚持国家统一的最高原则。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全

35、盘西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前提削弱、放弃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策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稳妥推进结果失败、解体成就辉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改革首先要维护社会稳定,要维护党的领导和有切合于自己本国实际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国情认识“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1961)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67)要“根本改造我们的社会大厦”经济体制未打破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制度“加速战略”管理体制未改变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的管理体制未改变高

36、度集中、党政不分的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失控、混乱政治改革个人专断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专断攻击斯大林取消党领导恶毒攻击斯大林5、教训(1)从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社会主义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苏联工业化中可以看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诞生,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要防止认识、体制方面僵化。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根据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必须要取代资本主义,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复杂、曲折艰难的。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防止急于求成的“左”倾

37、冒进、又要防止右倾动摇。(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和死守教务不思进取,教务主义害死了苏联、教条主义害苦了中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真正树立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证明对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改革,人民群众是坚持支持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尊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小岗)要改革干部制度,密切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

38、执政、依法执政。(4)从体制改革角度从经济体制看,只有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均于重视、防止僵化,不断保持体制活力,不断调整激活。从政治上,要健全民主法制;健全权力监督制的机制,防止个人集权、个人崇拜。正确的路线要保持相对稳定。(“一百年不动摇”)要大胆突破旧体制束缚,广泛借鉴、创新体制。(5)从改革策略角度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要正确认识国情,制定切合国情实际的改革策略。改革要积极稳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要及时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协调和各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及时惩治腐败,排除利益集团阻挠。(6)从发展战略要和平发展。要和谐发展(公平正义)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统一发展(国家统一)。社会主义改革是长期的、曲折的、伟大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