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5478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三生物选科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哺乳动物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B. 睾丸中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C. 乙发生基因重组的概率高D. 丙的子细胞都是卵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甲图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丙图不均等分裂可以看出,该哺乳动物为雌性。据此答题。【详解】A、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 由丙图不均等分裂可以看出,该哺乳动物为雌性,睾丸中不能出现丙图细胞,B错误;C. 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2、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D. 丙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D错误。故选C。2.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A.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B.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个单体被标记C. 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D. 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单体都不被标记【答案】B【解析】【分析】1、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周期的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详解】由于D

3、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所以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不含放射性标记。然后继续培养,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当完成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中DNA一条链带标记,另一条链不带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中DNA两条链都不带标记,B正确。故选B。3.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

4、关分析正确的是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D.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果蝇为例,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与变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物质的行为变化规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详解】A、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复制,即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XBXBYY,而基因型为AAXBXb的细胞基因数目是初级精母

5、细胞的一半,说明其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即该细胞不是初级精母细胞,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间期的DNA复制(核DNA加倍)和减一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核DNA减半),该细胞内DNA的含量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C、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与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D、该细胞的亲本AaXBY没有无节律的基因,而该细胞却出现了无节律的基因,说明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D正确。故选D。【点睛】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影响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者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进而

6、产生异常的细胞,考生要能够根据所给细胞的基因型或者染色体组成,判断出现异常细胞的原因。4.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M和M、m和m、M和m的分离,分别发生在( )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精细胞变形为精子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动物的基因型为Mm,所以M和M、m和m是在间期复制形成的,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M和m是等位基因,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复制,没有基因的分离;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要经过减数第一次分

7、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M和m随之分离;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要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复制的基因M和M、m和m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2个精细胞中去;精细胞变形为精子,属于细胞分化,没有基因的分离;所以基因M和M、m和m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M和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故选B。【点睛】注意: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等位基因(M/m)只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只能随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后期分开而分离;相同基因(MM或mm)只能随姐妹染色单体在减二或有丝

8、分裂后期分开而分离。5.果蝇的K基因是伴性遗传的隐性纯合致死基因,纯合体胚胎无法发育。含K基因的杂合子雌果蝇与正常的雄果蝇杂交,F1果蝇中雌雄的比例是A. 雌:雄=1:1B. 雌:雄=1:2C. 雌:雄=2:1D. 雌:雄=3:1【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若认为只有XkXk致死,则后代中出现的比例是雌:雄=1:2,这是在亲本基因型为XKXk 与XkY 个体杂交的情况下出现的,但这时父本的表现型是不正常的,与题意不符;若是XKXk与XKY 杂交,则后代全正常,则没有备选项,故此时只能认为XkY为隐性纯合子。【详解】由题意可知:母本的基因型为XKXk,父本的基因型为XKY,杂交产生的后代

9、的基因型为XKXK、XKXk、XKY、XkY,由于K基因是伴性遗传的隐性纯合致死基因,故XkY胚胎无法发育,可推知F1果蝇中雌雄的比例是:雌:雄=2:1,C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 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 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实验方法

10、: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需要用带有放射性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故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A正确; B.由分析可知: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正确; C.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和用35

11、S标记的一组实验相互对照,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C错误;D.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保温的时间合适能够保证子代噬菌体留在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故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即放射性的分布情况,D正确。 故选C。7.下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1表示mRNA,2表示多肽链,3表示核糖体B. 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C. 1个mRNA分子可同时作为多个蛋白质分子合成的模板D. 翻译过程中每个tRNA和mRNA上的碱基序列是完全互补的【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

12、1是mRNA,2是多肽链,3是核糖体。翻译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1表示mRNA,2表示多肽链,3表示核糖体,A正确;B、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B正确;C、1个mRNA分子可同时作为多个相同蛋白质分子合成的模板,C错误;D、翻译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mRNA上的密码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故选C。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

13、对内的氢键数B. 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链结构的改变C. 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D. 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答案】A【解析】【分析】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详解】血红蛋白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

14、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A。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 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C.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D. 细菌接触抗生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

15、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B正确;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C正确;D、细菌抗药性的突变个体之前就存在,抗生素只起选择作用,D错误。故选D。10.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B. 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C. 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 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16、【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种群的变异性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是杂草进化的前提,A正确;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生存斗争为进化提供动力,B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杂草不止一个种群,不能仅仅是抗除草剂基因,C错

17、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所以选A。【点睛】要注意的是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不注意就会误判D选项。11.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

18、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12.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

19、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答案】C【解析】【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脱落酸只能加快果实脱落,A项错误;B.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B项错误;C.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C项正确;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生长素类似物没有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D项错误。故选

20、C。【定位】植物激素的应用13.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主要是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详解】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成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成为淋巴,淋巴在锁骨下静脉回流到血浆,选B。14.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淀粉样蛋白(A)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从而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B处兴

21、奋时膜外为负电位,膜内电位为正B. 刺激D处,可在A处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C. 病变个体中A的沉积会引起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D. 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的抗体可一定程度缓解病情【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淀粉样蛋白(A)沉积后,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发病。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各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B处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B、兴奋经过突触结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刺激D处,A处检测不到膜电位的变化,B错误;C、病变个

22、体中A的沉积会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引起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C正确;D、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的抗体,可减缓A对周围神经细胞的损伤,可一定程度缓解病情,D正确。故选B。15.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不受激素影响C. 不存在信息传递D. 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影响,神经调节过程中产生的神经递质类似于激素,也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详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23、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错误;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过程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6.下列关于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B. 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增加C

24、. 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D. 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1、马拉松长跑过程中,人体散失大量水分,并且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因此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2、短时间饥饿,血糖下降,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血糖浓度维持正常。【详解】马拉松长跑过程中,人体散失大量水分,并且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因此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故A、B错误;短时间饥饿,血糖下降,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血糖浓度维持正常,故C正确,D错误。17.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由内分

25、泌细胞、某些神经细胞和内分泌腺分泌 分泌后进入内环境需要通过体液特异性地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 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通常通过抽取组织液检测激素的含量 在靶细胞膜上都有相应的受体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激素,它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中,3.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固醇类激

26、素: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详解】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内分泌腺分泌,也可由某些神经细胞(如下丘脑细胞)分泌,正确; 动物激素分泌后进入内环境,正确;需要通过体液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运输没有特异性,错误; 化学成分部分是蛋白质,还有些是固醇类或氨基酸衍生物,错误通常通过抽取血液检测激素的含量,错误; 固醇类激素受体在靶细胞内,而不在靶细胞膜上,错误。综上,正确。故选A。18.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

27、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

28、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19.下列有关免疫及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A. 被破坏骨髓的小鼠的体液免疫丧失,细胞免疫存在B. B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C. T细胞能够识别B细胞呈递的抗原从而增殖分化D.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答案】

29、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详解】A、被破坏骨髓的小鼠T细胞不能成熟,细胞免疫丧失,保留部分体液免疫,A错误;B、淋巴因子能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B正确;C、B细胞能够识别T细胞呈递的抗原从而增殖分化,C错误;D、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但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故选B。20.将甲品系的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于a小鼠身上。一段时间后,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

30、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此时,将所用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再取一小块,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下列对第二次植皮后出现的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A. 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具有抗原成分B. 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C. 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D. 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更快更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移植的皮肤对于a小鼠来说属于抗原,A错误。B、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远,但这不是第二次植皮后死亡更快的原因,B错误。C、第二次植皮后死亡更快是因为体内具有记忆细胞,能更快的产生大量抗体,C正确。D、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更快更多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二、非选

31、择题21.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最终证明了油菜素甾醇(BR)是一种植物激素。BR与其他植物激素一起参与调节植物发育的很多方面,包括茎叶的生长,根的生长以及种子的萌发等。 (1)油菜素甾醇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_有机物。(2)科学家依据油菜素甾醇的基本化学结构特征,鉴定到大约60种相关的植物甾醇,统称为油菜素甾醇类物质。利用油菜素甾醇影响矮秆水稻叶倾角的实验(实验示意图见图1),研究不同种油菜素甾醇类物质的活性,实验结果见图2。据图分析,油菜素甾醇类物质与茎叶夹角的关系为_,BR对叶倾角的调节作用_(表现出/未表现出)两重性。

32、三种油菜素甾醇类物质的活性_(相同/不相同),在0.011ng范围内,活性升高最显著的是_。(3)将相似的拟南芥幼苗均分成若干组,在含有不同浓度的IAA,并且含有或者不含有1nmol/LBR的琼脂粉培养基上垂直生长8天,计算每厘米初生根上侧根的数目,实验结果见图3。据图分析:激素组成是_的一组其侧根数目作为计算百分比的标准。IAA浓度为0时,BL对侧根的发育表现为_。在520nmol/L浓度范围内的_和_彼此间表现_作用。【答案】 (1). 合成(产生) (2). 微量 (3). 角度大小与BR浓度成正相关 (4). 未表现出 (5). 不相同 (6). 28-homoBL (7). 1nmo

33、l/LBL且不含生长素(0nmol/LIAA) (8). 促进侧根形成 (9). IAA (10). BL (11). 协同【解析】【分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详解】(1)油菜素甾醇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据图

34、2分析可知,油菜素甾醇类物质浓度越大,茎叶夹角越大,即角度大小与BR浓度成正相关,BR对叶倾角只起促进作用,未表现出两重性。三种油菜素甾醇类物质的活性不相同,在0.011ng范围内,28-homoBL活性升高最显著。(3)据图3分析可知:1nmol/LBL且不含生长素(0nmol/LIAA)的一组其侧根数目作为计算百分比的标准。IAA浓度为0时,BL促进侧根形成。在520nmol/L浓度范围内,BL与IAA共同处理组对侧根的促进作用比单独处理组都强,故BL和IAA彼此间表现协同作用。【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相关的实验分析,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即可。22.生活在热带

35、海域珊瑚礁中的锥形蜗牛,通过一套快速的毒液注射系统进行捕食。(1)研究发现,毒液成分中含有不同_序列组成的多肽分子,某些多肽分子可作用于图所示结构,通过阻碍猎物轴突膜上Na+通道开放,从而阻止兴奋的_;也可通过阻碍Ca2+通道开放,使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不能由_释放,阻止兴奋的_,进而发挥麻痹猎物的效果。(2)研究发现,将毒液成分中的Con-InsG1蛋白注入到猎物体内后,会导致猎物血糖浓度降低,推测Con-InsG1蛋白结构_。(3)进一步研究发现Con-InsG1蛋白还能够结合人类胰岛素受体,并且Con-InsG1蛋白与人类胰岛素受体结合速率比胰岛素结合速率快,据此推测该毒液蛋白_。(4)

36、基于上述研究,你认为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哪些类型的新药物?_。(答出一点即可)【答案】 (1). 氨基酸 (2). 产生与传导 (3). 突触前膜 (4). 传递 (5). 与猎物胰岛素结构相似 (6). 比胰岛素更快速降低人体血糖浓度 (7).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神经性病变的药物;麻醉剂类药物【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毒液的化学本质是多肽,其作用原理是阻碍猎物轴突膜上Na+通道开放,从而阻止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也可通过阻碍Ca2+通道开放,使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阻止兴奋的传递,进而发挥麻痹猎物的效果。【详解】(1)毒液的化学本质是多肽,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作用原理是阻碍

37、猎物轴突膜上Na+通道开放,从而阻止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也可通过阻碍Ca2+通道开放,使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阻止兴奋的传递,进而发挥麻痹猎物的效果。(2)将毒液成分中Con-InsG1蛋白注入到猎物体内后,会导致猎物血糖浓度降低,说明Con-InsG1蛋白结构与猎物胰岛素结构相似。(3)研究发现Con-InsG1蛋白还能够结合人类胰岛素受体,并且Con-InsG1蛋白与人类胰岛素受体结合速率比胰岛素结合速率快,说明毒液蛋白比胰岛素更快速降低人体血糖浓度。(4)该毒蛋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可治疗神经性病变的药物和麻醉剂类药物。【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

38、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23.造成细胞内感染的细菌和病毒必须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成功侵入细胞。HIV能特异感染细胞表面有CD4的辅助T细胞,因而推测CD4是HIV的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HIV的遗传物质是_。HIV侵染辅助T淋巴细胞后利用_(HIV/辅助T细胞)的_酶合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辅助T细胞的核DNA中。(2)辅助T细胞的大量损坏会使艾滋病人的_免疫影响最为严重,一些对免疫正常人无害的感染都会使其死亡。(3)为了证明CD4是HIV的受体,做了下面的实验,请完成表中的实验方案:_HIVCD4阳性T细胞抗CD4的抗体非特

39、异性抗体A+B+C+注:+表示加入如果A、B、C组辅助T细胞的感染率大小关系为_,则说明结论正确。为进一步证明CD4是HIV的受体,可以在_的辅助T细胞中表达CD4基因。如果出现_结果,则证明结论的正确性。(4)小鼠含有CD4阳性的辅助T细胞,但是小鼠的CD4不能和HIV结合。为了进一步研究HIV感染人类细胞的机制,进行了下列实验,结果如下:在小鼠T细胞中表达人的CD4基因,HIV可以与细胞结合,但是不能感染细胞。在小鼠T细胞中同时表达人的CD4和人的化学因子受体(CXCR4),HIV可以感染细胞。在小鼠T细胞中同时表达人的CD4和人的化学因子受体(CXCR4),细胞在含有CXCR4的配体SD

40、F-1a的细胞中培养,HIV的感染被干扰。从上述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_。【答案】 (1). RNA (2). HIV (3). 逆转录 (4). 细胞 (5). HIVCD4阳性T细胞抗CD4的抗体非特异性抗体A+B+C+ (6). A组大于B组、A组大于C组 (7). CD4阴性 (8). T细胞被HIV感染 (9). 人的CD4是HIV结合所需要的,但HIV感染进入细胞需要CXCR4的帮助【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

41、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详解】(1)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HIV侵染辅助T淋巴细胞后利用HIV自身的逆转录酶合成互补的DNA,并整合到辅助T细胞的核DNA中。(2)细胞免疫以T细胞为主,辅助T细胞的大量损坏会使艾滋病人的细胞免疫影响最为严重。(3)为了证明CD4是HIV的受体,可设计如下实验方案:HIVCD4阳性T细胞抗CD4的抗体非特异性抗体A+B+C+注:+表示加入A组作空白对照,B组加抗CD4抗体破坏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C组加非特异性抗体。如果A组辅助T细胞的感染率大于B组、A组辅助T细胞的感

42、染率大于C组,则说明结论正确。为进一步证明CD4是HIV的受体,可以在CD4阴性的辅助T细胞中表达CD4基因。如果出现T细胞被HIV感染结果,则证明结论的正确性。(4)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人的CD4是HIV结合所需要的,但HIV感染进入细胞需要CXCR4的帮助的结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HIV相关知识及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4.随着酒的消费量增加,解酒药物的需求随之增加。科学家发现乙醇进入猕猴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

43、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原因是两种酶都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理由是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2)请你设计实验,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实验步骤:让该“白脸猕猴”与_,并产生多只后代。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结果预测及分析:.若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若子代“红脸猕猴”:“白脸猕猴”=l:1,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若子代_,雄猴基因型为_。【答案】 (1

44、).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常 (3). 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交配 (4). aaBB (5). aaBb (6). 全为“不醉猕猴” (7). aab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酶1的形成需要基因A;酶2的形成需要基因b;故“不醉猕猴”基因型有AAbb,Aabb;“红脸猕猴”体内只有酶1,其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缺乏酶1为“白脸猕猴”,其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此种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据此答题。【详解】(1) 由图中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

45、制生物的性状;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理由是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要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可以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AAbb交配,并产生多只后代,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红脸猕猴”:“白脸猕猴”=1:1,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若子代全为“不醉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点睛】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

46、面的内容的能力和计算能力。25.阅读资料,回答问题。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这此遗传信息就蕴藏在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之中。如何才能测定某段DNA分子的序列信息呢?DNA测序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DNA测序技术是1975年由桑格和考尔森开创的链终止法又称Sanger法。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噬菌体X174,全长5375个碱基。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这种方法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

47、ger法进行测序的。Sanger法核心原理:由于双脱氧核苷酸(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中断DNA分子合成反应,在四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dNTP)的DNA体外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别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在PCR过程中复制随机终止,产生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终止处带有标记的DNA片段。然后在变性凝胶(加入尿素等碱性物质)_上进行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具体过程见下图。注:ddA是ddATP的缩写形式请回答问题:(1)上图横

48、线中应该加入的物质是_。(2)材料中还提到“在变性凝胶上进行电”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性”含义,以及为什么要变性处理。_(3)如果电泳结果如上图所示,请同学们写出待测DNA分子的序列_。(4)第一代测序技术(Sanger法)能不能测定序列信息完全未知的DNA,为什么? _【答案】 (1). DNA聚合酶 (2). 变性:破坏DNA分子中的氢键,使DNA分子由双链变成单链。变性的目的:避免模板链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AGTCDAGCTTAG TCAGCTCGAATC (4). 不能;因为Sanger法实施过程中需要引物,而引物的设计也是根据已知序列设计的,所以对于序列信息完全未知的DNA是

49、无法进行测序的。【解析】【分析】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5、过程: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中温延伸:合成子链。【详解】(1)DNA体外复制所需的条件是模板DNA、dNTP、一对引物、DNA聚合酶,故上图横线中应该加入的物质是DNA聚合酶。(2) 变性是指破坏

50、DNA分子中的氢键,使DNA分子由双链变成单链。变性的目的是避免模板链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根据如上图所示电泳结果可以读取的序列AGTCDAGCTTA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判断互补链的序列为TCAGCTCGAATC。(4)第一代测序技术(Sanger法)不能测定序列信息完全未知的DNA,因为Sanger法实施过程中需要引物,而引物的设计也是根据已知序列设计的,所以对于序列信息完全未知的DNA是无法进行测序的。【点睛】本题考查DNA测序技术相关知识点,结合题中所给信息根据所学回答问题。26.帕金森综合征(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早发性PD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一般发病年龄4

51、5岁。(1)图1为某早发性PD家系图。据图可以初步判断此病的遗传方式为_。(2)已知Parkin基因编码Parkin蛋白,该基因有12个外显子(基因中可以表达的部分),结构如图2所示。对上述家庭六位成员的DNA测序分析发现,患者Parkin基因的外显子7存在序列异常,基因相关区域用MwoI酶处理后,电泳结果如图3(bp表示碱基对)。II2和II4电泳显示三个条带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72bp、181bp、97bp,结果说明,与正常人相比,患者的Parkin基因的外显子7序列异常的具体改变为_,从而导致_,出现图3所示结果。据电泳图分析可知患者的Parkin基因组成为_(填“纯合”或“杂合”)状态,

52、其致病基因来自_,该电泳结果不能将II2和II4患病的遗传基础解释清楚。(3)研究者推测该家系的Parkin基因可能还存在其它外显子的改变,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相同的PCR条件下,设计4对荧光引物,同时扩增外显子4、7、8、11 ,检测PCR产物相对量,结果如图4。结果显示,患者细胞中外显子4的含量为本人其它外显子的一半,说明患者Parkin基因的外显子4有1/2是突变的,此变异来自于亲代中的_。外显子7的序列改变在此项检测中并没有显现,试分析原因: _。请综合图1、3、4结果,解释II2患病的原因: _。(4)研究发现一些早发性PD患者的Parkin基因外显子11的某位

53、点G被T替换,为研究该突变与早发性PD的发生是否有关,请写出调查研究思路:_。若调查结果为_,则表明该突变与早发性PD的发生有关。【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 缺失6个碱基对(碱基对缺失) (3). MwoI酶切位点消失(无法被MwoI酶切) (4). 杂合 (5). I2 (6). I1 (7). 碱基序列的改变不在引物结合区(碱基序列改变不影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和PCR扩增过程) (8). 患者一个Parkin基因外显子7碱基对缺失(突变),另一个Parkin基因外显子4突变 (9). 分别调查若干正常人和早发PD患者, DNA测序(DNA分子杂交)检测是否发生外显子11

54、的这种突变(检测外显子11这种突变基因频率) (10). 早发PD患者外显子11突变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解析】【分析】1、根据系谱图分析可知:父母正常,而子代中女儿有患病个体,说明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通过图2电泳结果比对可以得出P基因的外显子3是否异常,从而分析系谱图中各个体的基因组成。【详解】(1)由系谱图示分析可知:父母正常,而子代中女儿有患病个体,说明早发型帕金森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对上述家庭六位成员的DNA测序分析发现,患者Parkin基因的外显子7存在序列异常,基因相关区域用Mwo I酶处理后,进行电泳。图3电泳结果显示正常人的电泳结果出现两个条带,碱

55、基对长度分别为181bp、97bp,也就是说正常人的外显子7序列长为178bp,II2和 II4电泳显示三个条带的片段长度分别为272bp、181bp、97bp,多出272bp的条带为异常条带,说明患者的Parkin基因组成为杂合状态,外显子7序列异常的具体改变为碱基对缺失,而且缺失的是6个碱基对,出现272bp条带的原因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使得Mwo I酶切位点消失导致的,由图3电泳结果可知:I1的外显子7序列是正常的,即基因组成为纯合子,I2为杂合子,所以是I2将致病基因传给II2和 II4。(3)在相同的PCR条件下,设计4对荧光引物,同时扩增外显子4、7、8、11,检测PCR产物相对量,

56、结果如图4。结果显示,患者细胞中外显子4的含量为本人其它外显子的一半,说明患者Parkin基因的外显子4有1/2是突变的,此变异来自于亲代中的I1。外显子7的序列改变在此项检测中并没有显现,原因应为碱基序列的改变不在引物结合区。综合图1、3、4结果,II2患病的原因患者一个Parkin基因外显子7碱基对缺失(突变),另一个Parkin基因外显子4突变。(4)一些早发性PD患者的Parkin基因外显子11的某位点G被T替换,为研究该突变与早发性PD的发生是否有关,应该分别调查若干正常人和早发PD患者,通过DNA测序检测是否发生外显子11的这种突变;如果调查结果为早发PD患者外显子11突变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表明该突变与早发性PD的发生有关。【点睛】本题以帕金森综合征为背景考查遗传病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系谱图中遗传病方式的判断方法,结合题图中电泳的结果能够正确判断患者异常的原因,进而判断相关成员的基因组成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部分;利用所学的关于PCR扩增的知识点分析图4的结果,进一步判断患者异常的具体原因,这是突破第(3)问的关键;利用第(4)问的实验目的和题意给出实验的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原则的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